标题: 《论语》内证(大坑……陆续添加)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5-3 10: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语》内证(大坑……陆续添加)

《论语》内证
儒家的东西系统的有,不系统的也有,系统的经典读来郁闷,没有小学的功底只能任人忽悠,反倒不如一小本《论语》来的普及和有益。《论语》身上的公案也不少,其衍生出的问题自然也不少,求证于诸子的考证,三礼的考证,小学的考证都很多,反求诸己,其实内证也是一个好办法。

《论语阳货》篇有一段话历来受争议,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夫子歧视女人的铁证。近现代以前的注释大多没有为孔夫子辩护的意思,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歧视”,后来,“反封建”“打倒孔家店”后,这段话成为了“鼓噪而攻之”孔子的一面大旗。李零曾认为美化孔子者,将女子解释为“汝子”很荒唐,其实一点不荒唐。找内证即可证明。
首先,不管孔子这么说是不是歧视女人,反正认定了这跟女人有关系。可搜遍《论语》,很遗憾,孔子说女人从来不用“女”字。
如果我统计无误,《论语》二十章一共出现了十九次“女”,《微子》提到一个“女乐”说的是歌舞伎。剩下十八个,除了别出心裁将“女子”说成妇女,其余剩下的,无一例外全是“汝”的通假。
其次,孔子说妇女,用的称呼不是“女子”。古人“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那么“女子”怎么会是统称妇女呢?实际上,《论语》里面提到过很多女人,也泛指过女人,都不用“女子”这样的说法,
《泰伯》篇中,孔夫子非常鄙夷地评说周武王的十大贤臣,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里面有个女人,只能算九个。
《宪问》篇中称赞管仲纠正子贡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不能拿凡夫俗子,世俗名节的标准去衡量管仲。
孔夫子歧视女人恐怕是逃不了了,但是在《阳货》里那段话确实跟女人关系不大,因为泛指女性群体,他多用“妇”字。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儒,此人气质高华,行文严谨,因为出色的逻辑体系能力,他看谁都觉得有问题,于是有名文《非十二子》,把他之前的十二位大学者都给批判了一番,甚至上溯至子思,胆子很大。里面批评子思、孟子,“案往造旧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众所周知,五行是战国流行的阴阳学说,他的大力倡导者是邹衍,邹衍虽然也在孟子曾经呆过的稷下学宫里游过学,但比孟子晚,而且似乎没有什么证据表明他的学说被孟子深刻接纳过。而且,翻遍整部《孟子》也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关于阴阳五行的说法,于是荀子的批评成了悬案。
无巧不成书,马王堆挖出来的简帛正好有一篇《五行》,里面提到的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仁知义礼圣,简本稍有不同,但只涉及到了顺序,元素还这五个。
这五个元素都不是物质性的,而是道德性的元素。那么五行似乎是五种行为境界,行为道德的简称。这个其实可以证诸于《论语》。
《阳货》篇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里提到的“行五者”其实就是通往五行的素质,分别是恭宽信敏惠。因此行五者而达五行,可能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儒家的“五行”系统。跟八卦阴阳奇门遁甲那一系列的关系不大。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5-3 11:2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5-3 12: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5-3 11:29 发表
内证不论,外证出了问题。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并不同源。邹衍是将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合二为一,成立了阴阳五行学说。
至于“五行”,早在邹衍之前的《洪范》就有记载了,其中的转述者还是商末周初的箕子。

《洪范》的年代未必早于邹衍啊。刘节定为战国末,其他人多认为在战国中,只有少数比如李学勤认为在西周末。
《洪范》的五行这个行是“用”的意思,与荀子说的五行就是两东西。荀子说的五行可能和《尚书甘誓》里面的那个“五行”关系大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6-12 22: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语为政》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其中三不可解,三十而立,“立”字不可解,四十不惑,“不惑”不可解,六十耳顺,“耳顺”不可解。
四十不惑,不惑是没有疑惑么?子入太庙每事问,疑惑得不得了,其时夫子年满四十否?不得而知。
六十耳顺,耳顺费解,是听到褒贬皆能纳之,不喜不怒么?不一定。很多人都认为“耳”是“而”的音讹,久讹不正又故老相传,于是成了耳顺,在之前补缀上了一个“而”以为脱字。
三十而立,立就是站起来,人基本三岁即可站立,没有三十岁始立的讲法。四九年,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站起来”,意思是不受压迫了,人格站起来了。孔子的意思也是抽象的站起来,但与毛泽东的意思不同。
《论语季氏》篇说,“不学礼,无以立”。此语复见于《尧曰》。立就是要学礼而成,懂得礼数,知道礼的规范,进而规范人的修养。三十而立,立于礼,这才好理解前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志于学,学的是“礼”,学到三十岁懂“礼”于是可以立。
礼学成之后便可干禄济世,有了实践磨练此时能言天道与性命,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才不会沦为空谈。
孔子的治学历程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前行,《论语泰伯》篇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教徒弟多拿《诗》《书》当教材。自己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因此《述而》篇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6-13 0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6-13 00:16 发表
易字似有多解

地下的东西出来以后,认为是“亦”的音讹基本站不住脚了,你可以问问复旦古文字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10-15 13: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四)
大惑不解。我很疑惑,有其实一些陈案上学者们的论述。如第二所及,荀子非十二子很不屑于孟子,说他“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马王堆《五行》出土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五行不是《洪范》里面说的那个,后来郭店楚简也有出土一篇《五行》可以对照着看。
荀子批评说,“案往旧造说”。一位叫陶磊的先生有一篇《子思五行考》,里面说“第一层含义是,思孟五行是在前人思想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然后陶先生遍举《论语》中的“仁知义礼圣”,然后再一次遍举杨倞 《荀子注》里解释的五行“仁、义、礼、智、信”。
我很困惑,为什么举了那么多《论语》,偏偏对《论语》里明示的“五行”视而不见呢?即我引的《阳货》篇,“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郭店竹简《五行》篇有“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可见五行的意思就是行五,后面省了一个“行”罢了。
《论语》“五行”是“恭宽信敏惠”,与简帛“五行”的“仁义礼智圣”(郭店顺序)没有一个相同,但和杨倞所释“五行”却同一个“信”。有趣的是,鉴于“圣”在孔子时代的特殊意蕴,显然不可能是孔子直传的“五行”,焦点于是集中在“信”上,即“信”是怎么变成“圣”的。前文所说的那位陶先生,觉得这也是个问题,于是从《礼记》《祭义》入手找到了《吕氏春秋》《孝行览》,把原文的“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这“五行”先求其反面得到“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笃、战阵勇”,然后概括为“仁、礼、义、信、强”。
现在再把《阳货》“五行”拿出来一看“恭宽信敏惠”,再看这五个字的理由,“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再把这些理由去对《孝行览》里面的“五行”,可以发现《孝行览》的说法根本就是“外功”的表述,是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跟《论语》“五行”外沿并不吻合,有趣的是《论语》“五行”的目的是行“仁”,而后世却把“仁”和“信”并列,从从属转为并列,其实看出的是,《孝行览》的“五行”根本不是思孟的源头,因为根本不“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10-15 13: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
《公冶长》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跟老师讨论人生,子贡说,“我不愿被迫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我也不愿强迫别人去做。”孔子说,“端木赐啊,你说且说,做却是做不到的。”

孔子认为子贡提到的这个行为准则非常高,子贡做不到,为什么呢?

这就让我想起孔夫子的另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论语》里出现过两次,一次在《颜渊》篇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是冉雍的字,这个人曾经当过季氏宰,所以孔子答仁就针对他的身份,“你是上级,别人是下级,你希望别人见你都能恭恭敬敬,诚惶诚恐,但你自己愿意这样么?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不要搞到怨声载道!”冉雍说,“我虽然笨拙,愿意听您的教诲。”

《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孔子这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牟宗三就曾经说过,诸弟子问孔子“仁”得到的答复都不一样,甚至司马牛去问“仁”,因为此人经常怨天怨地,孔子直接说,说话小心点就是仁了。可见针对不同人,孔子答仁均取一面而已。

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该是全面的仁道,儒学中的定见是,这句话说的是恕道。朱子说,如心为恕。将心比心就是恕。

因为恕道的境界比仁道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区别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差异就比较容易看出,前一句是个道德律,是个行为要求,“勿施”的潜台词是,还有加诸人的欲望,只不过被要求“勿施”。而后者“无欲”则是连加诸人的欲望都不存在了,自然也就少了一个“要求”。所以后面这句的境界比前面的高,后面这个大家要学,学了就要达到,但前面那个大家未必能学,学了也未必能达到。这才是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的真正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10-19 12: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六)

《述而》篇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就是在家休息,公事办完了之后回家放松。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自然讲的就是放松时候的状态,“如”在这里相当于“然”,表什么样子的一个词尾字。那么释义的核心就在“申申”与“夭夭”上。

这两组词,在先秦的字书里没有,既然没有就猜。马融说是“和舒之貌”,颜师古说是“整饬之貌”,王念孙老实,直接承认“未知孰是”。

之所以“未知”,乃是因为马颜二人的解释正好相反,而在无旁证的情况下,只能任凭个人喜好加以选择。王念孙是朴学大家,玩个人感情的事他不干,于是“未知孰是”。

我也不知道马颜二人谁对谁错,或者都不对。但我敢猜。《宪问》篇记载了孔子一次访友之旅,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孔子从小的玩伴,彼此都很随便,开起玩笑来也肆无忌惮。原壤老先生明知孔丘老先生来拜访他,却仍然像休息在家一样,两脚拉开伸直躺着,因为那会儿的人正式场合都得跪,一会儿脚就麻了,所以放松的时候就要四脚四手舒展开。孔子知道原壤是故意的,于是他也开起了玩笑,一面用手杖轻敲原壤的脚,一面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见了客人,还这样躺着。

“申”与“伸”同音,伸应该是后起的字,原始字只有一个“申”,“夭”像个人。我想,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大概的意思也就是原壤在家时的“夷”样,放松手脚,躺着休息。

所以,我比较偏向马融的解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8 13: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述而》第十七章:“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段话理解很成问题,而看起来似乎简单。
        李零说,孔子说这话时在47岁之后,50岁之前。“假”是“加”的通假,意思是,多加我几年的时间,五十开始学《易》,就不会有大过错了。这个解法不通。如果孔子晚年回顾自己犯了很多错误,那就不应该有中间“五十以学”,多加几年时间,让我透彻地学习《易》,就不会有什么大错了。
        如果是不满五十说这句话,同样不通,既然五十未到,为什么要说多加我几年时间呢?难道《易》只能从五十岁开始学,不能从四十七岁开始学么?
        可见这个“假”理解为“加”的意思,不是很确切。
        我以为这个“假”是“借”的意思。全句翻译为:借给我几年,五十开始学《易》,理解上便不会出大错。既然言五十开始,说明孔子想把自己的学《易》生涯做个整数。夫子卒于前479年,享寿73岁。这句话可能是在临终前所说,或许是梦坐两楹间之后。孔子自觉不久于人世,故作此说。
        依上推想,则潜台词是,老天再借我三两年,那么从五十岁算起,我就学习《易》十五年了,这样或许才不会有大错。
        联系起夫子晚年编书、删诗、序易、笔春秋的工作,唯有序易,似乎既述既作,于是有如此诚惶诚恐的心态,才不觉得奇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8 16: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5-28 16:14 发表
可惜当年没有录音录像的条件,也没有发帖日期

李零这个解释也不算很离谱,黎东方那个会自己系裤腰带就收入门下的束脩论才神奇

很不靠谱啊,你看,如果按照李零的说法,这句话说在47岁之后,50岁之前。那么
1、加几年给我,五十岁学易……(干嘛非要到五十?现在不行么?干嘛非加几年,现在就学,那几年不就出来了么?)
2、可以无大过矣(越早学越无大过,那干嘛明明不到五十岁,要说五十以学易?现在就动手不就完了?)

加几年给我,说明时间不够了,如果连50都还不到,那时间大把,何必加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0 11: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8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