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庸小说迎合了国民劣根性,且助长延续,是愚昧的表现
性别:男-离线 疯狂十字剑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3
编号 11381
注册 2004-7-13


发表于 2004-8-11 12:1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08-10, 23:50:58发表
金庸迷,迷什么?

高水皮

“开涮”金庸比较容易,老金的东西好好丑丑放在那里,拿来敲敲打打可以做到言之凿凿。

王朔拿金庸“涮”了一把后,老金给媒体回信,写了篇“我不生气”的文章。有人以为这篇“我不生气”的文章显出了老金的宽容大度,那就没看到实质,老金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是让王朔整着软处了。

“开涮”金庸迷就相对难点儿。这些人往往讲不出多少道理也常常不讲道理,“读者众多”

是他们维护金庸的一条基本理由,真可谓人多势众。说到最后还可退守到“说到趣味无争辩”,老子喜欢,咋着?不信就看看开涮老金后众多金庸迷对王朔的讨伐。王朔认为金庸的东西语言罗嗦单调,情节重复时而又莫名其妙,人物性格单薄甚或不可思议,作品中的价值观空洞且落伍。。。。。。但金庸迷们在“捍卫”金庸而抨击王朔时,不是讨论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是否说对了或是说对了多少,而是指责王朔批评的态度或是以己度人地鄙夷他提出批评的动机。他们或是指责王朔“自以为和金庸是一个级别”,愤慨他没大没小;或是挖苦嘲笑他近来寂寞了,“想在新闻纸上露一把”。有的甚至揣度王朔由于新作卖得不好,所以借亵渎金庸迷心中的“神圣”来为自己及自己的作品炒作造势,因而觉得王朔“说起来有点丑”。一句话,对批评者呵斥:你小子以为你是谁?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中,金庸迷众多,称得上“mass”了。“开涮”金庸迷,还不被他们骂死?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mass”的力量是盲目且巨大的。但我想总不能因为怕挨骂,就不实话实说吧?

金庸迷都迷什么呢?金庸的东西在写法上就是一个情节性强,把打打杀杀揉入其中,展现一些诸如允诺必践、善恶有报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情节性对应的是好奇心,其中的传统价值观对应的则是正义感(当然是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这是金庸俘获读者的秘诀。老实说,金庸小说在打打杀杀、恩恩怨怨中确有很强的娱乐性,其中“善恶有报”的想象性满足,也颇有情感的慰籍作用。因生存压力而紧张、或是因衣食无忧而无聊的人们,用金庸小说来调剂一下,也是情理中的事,但如果沉溺其中,成为“迷”,就是低品味的读者了。阅读时热衷于情节性,那是只会看热闹的外行;满足于在想象中仗义行侠,是幼稚可笑的心态。

就像中国人难以理解美国人看橄榄球的狂热,美国人也无法想象中国人对金庸的痴迷。

金庸的东西是品味不高的文学作品,但却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迷,确实和某种国民心态相关。

认同“允诺必践、善恶有报”那些空洞落伍的价值观,在今天是一种愚昧的表现;热衷且满足于在想象中武艺好生了得地仗义行侠,是龟缩性格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不客气地说,这种心态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之一。

金庸的东西不仅迎合了这一国民劣根性,而且助长延续着这一国民劣根性。就像当年见了先生打躬作揖可以强化师道尊严,“早请示、晚汇报”时吟诵“三忠于、四无限”能培养奴性人格一样,金庸迷们在对那些莫名其妙的“武功”、稀奇古怪的“豪杰”名字津津乐道时,这种类似“仪式化重复”的举止,也在培养延续着他们的愚昧心态和龟缩性格。所以我说,不要迷了,金庸迷们!初初一看,你们似乎是迷恋一种低劣的文学品味,在根子上,却是迷失在鲁迅等思想先驱们早就批判过的国民劣根性里。

本站“读书论坛”

严重同意。。。。  。金庸就象是自己笔下的岳不群。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8 17: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7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