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imeterio 于 2014-7-14 13:57 发表
曆法除了天文意義上的精確性,還必須照顧到實際生活中的使用。
相比回歸年,朔望在農業社會以後的實際意義不大,因此“曆法月”和朔望之間的關係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相反,讓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大致上有相同的天氣,以日對日大致是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等等,對曆法的使用者來說更加重要,格里高利曆顯然比夏曆有優勢。
可以這麼假設,即使沒有格里高利曆,也沒有鴉片戰爭,中國關門發展到工業社會,也自然會產生和選擇太陽曆。
阴历不是农业社会专用的历法,阳历也不是工业社会专用的历法。——从来没有说哪种历法专用于哪种社会的道理。
就拿农历来说,和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二十四节气,恰恰是阳历的部分。——它是根据太阳视运动制定的,所以二十四节气其实恰好在公历上是固定日期的。
同时,“讓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大致上有相同的天氣,以日對日大致是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等等特性,恰好农历也都是具备的。——农历11月必然是冬至所在的那个月,而冬至则和太阳视运动相关,换言之,农历月份的确定也是和地球公转相关的,所以农历相同月份必然大致对应相同天气。至于一个历法年和回归年相等的问题,由于农历采用置闰的办法,所以两者也符合得非常好。
事实上,格利高里历不是专门为工业社会制定的历法,(格利高里历的前身是儒略历,而儒略历的前身是埃及历法。要说4000年之前的埃及制定了太阳历,是为今天的工业社会准备的,这话鬼都不会相信)。而农历也不是专门为农业社会制定的历法。只不过我们现在约定俗成把夏历叫成了农历(这个叫法其实最早产生在70年代),才让我们产生了农历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错觉。
现在通行的公历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是它的历法月和月球运动毫无联系。这其实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举个例子:农历十五前后,必然是天文大潮,但公历15日呢?日食必然发生在初一,月食必然发生在十五,公历呢?在涉及海洋潮汐、月球运行的生产、研究领域,农历比公历方便多了。二是每月的长短随意性过大,从28天到31天,毫无道理可言。
各种历法的推行和消亡,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政治上。如果没有当年罗马帝国的强盛、如果不是基督教的盛行、如果不是近代欧洲的强大,格利高里历决不会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就像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扩张,伊斯兰历也决不会在世界上推行开。如果没有中国的强势,中国的阴阳历也不会覆盖整个东亚(日本、朝鲜、东南亚、西藏等国家和地区的历法,全部脱胎于中国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