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umi100 于 2013-8-31 18:40 发表
为什么古代有的时代黄色是低贱的,而皇帝怎么又是黄袍加身?
我记得黄色一直是尊者的颜色,似乎从来没有下贱过。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讲“五色”:赤、黄、青、白、黑。这五种颜色叫做“正色”,一直是比较尊贵的颜色。而另外五种颜色: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则被称为“间色”,也就是几种颜色混杂起来的颜色,是贱色。正色是贵族衣服所用的,间色是平民所用的。所以孔老夫子说“吾恶紫之夺朱也”,就是因为紫色是间色,它夺了红色,所以老夫子不能忍受。——当然,后来紫色发达了,成了王公贵戚的颜色,那是后话了。
但黄色、红色是一直很尊贵的。
黄色又分好几种。汉朝时,“乘舆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两千石、两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是佩绶颜色之别”。这时皇帝用黄赤绶,二百石官员用黄绶,一个最高,一个最低,显然是两种不同的颜色。
黄赤色,就是后来所说的柘黄色,这是皇帝使用的颜色,从汉朝就开始了,开始还是皇帝和老百姓都能用。后来到隋朝时,被固定下来,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老百姓谁敢用,就是僭越。杜甫诗曰“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就是说有个绵州副使段子章穿上了柘黄袍——也就是造反了,被花敬定平定了。再比如《水浒传》中平方腊后,阮小七穿方腊的柘黄袍玩,结果差点被砍了脑袋。
所以赵匡胤就黄袍加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