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YOKO 于 2013-9-8 15:50 发表
求问大同皇帝,宋辽关系破裂是啥时候的事儿?宋朝为何要撕毁盟约,是不是金国崛起了想乘火打劫?
政和元年,徽宗派郑允中出使辽国,童贯为副使。结果在辽国,童贯被辽主天祚帝所侮辱(究竟是怎么侮辱的,我没有查到,不过想来是因为童贯是个太监的缘故),童贯为此大怒。
在回国的路上,经过卢沟河,碰到了一个辽国汉人,叫马植,为辽国光禄卿。马植此时恰好得罪了辽国朝廷,于是就乘机投靠了童贯,他向童贯提出了的取燕之策,表示辽国天祚帝荒淫无度,辽国亡国就在眼前,因此宋朝应该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童贯很是同意,就给他改名叫“李良嗣”,带回了宋朝,并把他推荐给徽宗。
徽宗见到李良嗣,李良嗣再次建议徽宗马上着手准备灭辽,他说如今辽国民不聊生,如果宋朝马上出兵,辽国老百姓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
徽宗也很赞同李良嗣的看法,就给他赐姓赵,他也就叫赵良嗣。
七年之后,重和元年,徽宗派赵良嗣和呼延庆(没错,就是呼家将里的那位小将呼延庆,历史上,这位小将是个外语人才,精通女真语,所以派他出使)出使女真,而此时女真已经建国三年了。
又过了两年,宣和二年,徽宗再次派赵良嗣出使女真,就签订了著名的海上之盟。
纵观海上之盟的签订,里面前前后后倒腾的,其实就一个赵良嗣(马植),所以很多史书都说赵良嗣误国,《宋史》把他纳入奸臣传。其实,说到底,这事情还是源于宋人那深种于心的燕云十六州情结。自宋朝立国,燕云十六州就不如版图,此后太祖准备十余年意图收复,结果壮志未酬而死。太宗出兵收复,结果踉跄大败连自己的性命都差点葬送。说起这个燕云十六州,哪个宋人心里不是窝着一把火,憋着一股劲?签订檀渊之盟是无可奈何,和辽称兄弟又岂是真心?不过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罢了。现在看到有人献策,说燕云十六州垂手可得,谁不动心?何况马植的策略,本来就是很正确、且很有可操作性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宋朝计划灭辽,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唯一不正常的,就是宋军的战斗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