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段落空两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0 17: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古代书写,即不分段,也不标点,一直写下去就是了。

但有种情况例外,如果在文章中遇到了和皇帝(也包括父母、甚至是神明,反正就是必须尊重的)相关的字眼,就必须另起一行,这就叫做“平抬”。也就是让皇帝(或父母、或神明)处于一行的顶端。

有时候仅仅另起一行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还要把那一行提起一个或两个字,让它高出其他行。这就叫“挪抬”。

有时候这个抬也是要分等级的。比如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当今圣上,那就挪抬一下,让它比其他行高出一个字。然后又提到了太祖太宗,显然要比今上更加尊贵,所以就要把先皇提高两个字。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遇到了和皇帝有关的字眼不平台,而是空一格。这也是有的。到民国时,我大常公的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凡是报纸书刊,提到他老人家名讳时,前面都得空一格,这就是我大常公又号称“空一格”的来历。


图片附件: 1.jpg (2013-8-20 17:10, 123.13 K)



图片附件: 2.jpg (2013-8-20 17:10, 113.85 K)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0 17: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3-8-20 14:07 发表
根据我的印象应该是的。

以前我们汉人一直是跪坐。到了西晋时候,前凉大将谢艾曾经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胡床就是现在那种可以开合的板凳。
韩熙载夜宴图里出现了椅子,说明椅子在五代就开始有啦。但是那里面还没有出现高桌子,仅仅是类似我们茶几那种高度的矮桌子。

所谓胡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扎。

椅子从南北朝时就有了,这从南北朝壁画中可以找出许多证据。直到隋唐时,椅子、凳子渐渐普及。

如果说南北朝是椅子等高坐具的萌芽时期,那隋唐时,垂足坐和席地坐已经是并行了。这从许多唐朝画作中可以找到证据。

到五代时期,《韩熙载夜宴图》表示那时基本已经是垂足坐了。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北齐《校书图》,图中人所坐即是胡床,我们看和今天的马扎基本上一模一样。第二个图是唐代有名的《宫乐图》,里面的宫女全部坐在高凳上。


图片附件: 3.jpg (2013-8-20 17:29, 81.82 K)



图片附件: 4.jpg (2013-8-20 17:29, 81.65 K)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1 12: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8-21 11:39 发表
如此说来古时的诗词歌赋也是没有标点的?咱现在看到的《离离原上草》、《滕王阁序》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标点是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是没有的。

1919年4月,胡适为、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人向政府提出要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被北洋政府采用,1920年2月2日,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从此标点符号才在中国推广开。

古代时,所有文字都是一行到底,不分段也不标点。

所以古代读书,怎么断句就是一个基本功,这就叫“句读(dou,读音同“逗”)”,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就是这个意思。

句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在读书的时候,看见一句结束,就在最后一个字的旁边用笔画个圈,这叫“句”,看见一句还没有结束,只是中间语气应该有所停顿,就在旁边点一点,这就叫“读”。两者合起来,就叫句读。

中国的标点符号,为什么句号(。)是个圈,而不是西方的点,为什么会有顿号(、)这个西方没有的标点,原因就是在这里。句号就相对于句,顿号就相对于读。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再没有任何标点。

当然,这两种标点在印刷时书上是没有,得要你读书时自己点。所以,古代人读书,往往是买一本书回来,自己点一遍句读。这样基本就等于是精读一遍。然后再买一本,再点一遍。等三四本书点完,这书就等于是烂熟于心了。

诗词曲赋当然也是没有标点的。一样一行写到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1 14: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8-21 11:39 发表
如此说来古时的诗词歌赋也是没有标点的?咱现在看到的《离离原上草》、《滕王阁序》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说起诗词来,举个例子。

李白《蜀道难》有一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对这句怎么断,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种认为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到现在都两种断句并存。

如果当时李白写的时候分行分段,或者点上标点,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事情了。

还有个故事,当年慈禧太后得了一把扇子,叫了个翰林来给自己写扇面。那翰林提笔就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他把写好的扇子呈给慈禧太后以后,老佛爷一看,这货居然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成了“黄河远上白云”,少写了一个“间”字。于是大怒:“你货是在嘲笑老娘我妇道人家不识字是吧?告诉你,老娘我识字得很。小李子啊,把他给我拖出去砍了。”那翰林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老佛爷啊,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是无名氏的小令《凉州词》啊。”于是老佛爷就说:“那你倒是念念,写的是什么小令啊?”那翰林边曼声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老佛爷一听,高兴了,哈哈一笑,把他给放了。

能有这种故事流传,正说明古代诗词不分行分段无标点。否则就没有这样的好故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1 15: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13-8-21 15:08 发表
三红又忽悠
还无名氏
写扇面不题款么?
再者,七言诗没有章法么?一般是四三吧,怎么会少写?

我说了是故事嘛,又不是说真事。

不过这个故事是建立在古代写字不要标点的基础上的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21 16: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13-8-21 15:23 发表

你引用不恰当
比较恰当的引用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可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者意思截然相反。
要讲故事,可以引用孟子的“士诚小人也”应该断为“(尹)士(我),诚小人也” ...

水王问的是诗词,所以我就举诗词的例子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1 10: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6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