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唐朝的州刺史是几品官?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2 17: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MB的,打了好长一大段回复,结果全没了。

晚上继续回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2 2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好吧,我来重新回复。

1、先说州的地位的衰落

众所周知,在汉魏时,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事实上,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初年。

最初时汉代有13州,其后逐渐增多,到西晋时增为19州。这些大家都知道,无需赘言。但到东晋南北朝时,天下的州郡却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江南之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侨州侨郡。比如幽州、青州、兖州之人南迁,聚居在今天江苏北部一代,于是东晋就在那里又成立了一个幽州、一个青州、一个兖州。这个人为造出的州就是侨州。据统计,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共有侨州78个。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天下大乱,战争频仍,领军之将易于建功。而朝廷无物可酬,只有动辄以州刺史之职赏之。而原来的州不敷足用,便只好将原来的一个州拆分能好几个。此外,新征服的蛮族土地,为了安抚土人头领,朝廷往往也以州刺史之位相送,同样也造出了州的泛滥。

这两个原因加一块,造成了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州数大增。增到最后,已经无地可辖,按道理,州下辖郡,郡下辖县,但到南北朝时期,县已经不够使用,乃至出现了两个州共管一个郡县的事情,这种县就叫做“双头郡县”。

物以稀为贵,反过来,什么东西烂了大街,那也就不值钱了。所以到这时的州和汉魏的州比起来,虽然级别还是那个级别,但价值基本就是金圆券的水平了。

到隋朝初年,天下共有州241,隋文帝鉴于这种情况,废除了郡,将州、郡、县三级制度改为州、县两级制度,并大力省并州数,到炀帝大业年间,天下共有郡190。后来炀帝将州改名为郡,就成了郡县两级,到唐朝李渊当皇帝后,再次将郡改为州。到这时,州再不是汉代的冀州、幽州那样的区划,而仅仅只相当于汉魏时的郡。

2、道的设立

隋唐之际,天下再次大乱,同样的,为了赏功和安抚,唐朝政府也是动辄以州刺史送人,结果在李渊统治的武德年间,天下州数一度达到了600多。到贞观年间,虽然经过省并,但也有三百多。这么多的州,朝廷要直接掌控显然是很难的,但李二又不想在州上面再设一个机构,回复三级体系,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立了十个道。

这个道最初是按照山川形便划分的,基本上都是自然地理区域。在行政上,他不具备行政职能,而只是一个监察机构,没有固定的治所,也不常置,而是由朝廷临时派遣。当朝廷想监察地方时,就委派某人为巡抚使,去进行工作,查完后回来交差,这个头衔也就取消了。到中宗神龙二年,选拔20人,任命其为十道巡查使,从而将道的长官固定了下来成为了常设官。后来改名为十道按察使,人数变为十人。开元21年,唐玄宗将十道分为十五道,道的长官称为采访处置使(后来改名为观察处置使),后来又都兼任了黜陟使。但这时它依旧是监察机构。

玄宗末年,节度使权重,各边郡军、政、财、监权利皆归节度使。到安史之乱后,内地也广设节度使,由于监察的权利都被这些节度使掌握,所以他们基本上都兼任了各道的观察处置使,也就是各道的长官。再到后来,全国各道又被分为40多道,基本上每一道就是一个军事割据区或者行政区,如此一来,道和藩镇基本重合了。所以各节度使的辖地也被称作道。

在这种情况下,道从一个监察机构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行政区划,从而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度。

3、唐朝的州数

前面说过,唐高宗武德时期,州的数量一度达到了600多。后来经过太宗省并,到贞观13年,天下共有358州,到玄宗开元28年,天下共有328州。

4、州刺史的品级

唐朝的州,依照人口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州刺史品级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3 1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2-12 23:40 发表
节度使和州刺史到底有咋样的区别??

节度使和刺史的区别,有这么几点:

1、从法理上看,两者法理基础不同。

刺史是职使官,是在制度设计之初就设计好的一个官职。

而节度使则不同,它是使职。所谓使职,就是临时差遣。遇到了某件事情,于是朝廷临时委派某人去处理,事情结束后,那人头上的临时职务职务也就取消。这就是使职。一般而言,在唐代名字中带“使”的官职,都是使职。如节度使、枢密使、观察使、团练使等等。

当然,由于某件事情不能在短期内结束,所以有可能某些使职就长期存在了下去,成为了固定官职。

2、从职权上看,两者权限大小不同。

节度使的渊源是行军总管。所谓“行军”,就是为某个特定战略目标而设立的野战部队,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其最高长官叫行军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军事职务。

后来,行军总管被改成了都督。大家知道,都督最初时的全称是“都督某州军事”,所以它也是一个纯粹的军职。再到后来,一些边防重地的都督被授予了“使持节”的名号,所以他们也就被习惯称作“节度使”。——但这时“节度使”只是一个俗称,还不是官职。到了唐睿宗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到这时,“节度使”才作为一个官职正式出现。

节度使是一个纯粹的军职,那安禄山他们是如何掌控所有军政大权的呢?这是因为凡是授予节度使名号的地方,都是边防要地,要时刻备战,所以为了军政、军民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减少扯皮,所以各大节度使都兼任了辖地的其他官职,如营田使、支度使、转运使、盐牧使等等。到最后,连当地监察区“道”的最高长官采访处置使也兼任了,如此一来,安禄山他们就掌控了军、政、财、监等各种大权,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监督权集于一身。

但要注意的是,掌控大权的,仅仅是安禄山、哥舒翰这些人,而不是节度使这个官,他们掌握了权力,是因为他们兼任了其他的职务。就节度使这个官职来说,它依旧是一个纯粹的军职。

而刺史是亲民官,他只掌握一州之地的政权。

3、从级别上来说,两者级别高下不同

在唐初时,实行州郡两级制度,州刺史直辖于中央,朝廷有文件,是直接下达到刺史,刺史有事情,也是直接上报中央。但在边疆地区,由于设立了节度使,且节度使掌控了数州乃至数十州的军政大权,所以事实上刺史是要听命于节度使的。到中唐之后,由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最终形成了道(藩镇)、州、县三级体系,造成了“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刺史和中央的直接联系被截断,州刺史完全成了节度使属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3 2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2-13 21:59 发表
还有个问题,“市”这个称谓是谁发明的?

直到清末,也只听说“南京”、“安庆”、“杭州”。。显然在后面加上“市”不合适,完整叫法难道是“南京府”、“杭州府”?

“市”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是民国才出现的。

清朝的行政区划,有省、府、州、县四种。从级别上说,这是四个级别,但从管辖上说,是省、府、县三级的。省辖府,府辖州、县。州虽然比县高一级,但散州(非直辖州)下面并不辖县。此外还有和州平级的一种机构,叫“厅”,最早设立在边地,后来内地也有设置。——还有一种州、厅是直接被省管辖的,叫做直隶州、直隶厅。被直辖的一般州、厅,就叫做散州、散厅。直隶州下面可以管辖县。

所以,安庆、杭州在清朝,的确是叫做安庆府、杭州府。但南京在清朝叫做江宁,所以它应该称之为“江宁府”。

民国建立以后,民国二年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撤了清朝的府、州(厅),而在省和县之间设立了一个“道”,形成了省、道、县三级体系。

1925年,国民党在广东准备北伐,在广州设立了广州特别市,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这是“市”这一行政区划在中国第一次出现。

北伐胜利后,1928年又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道,形成了省、县两级体系。同时,在首都和大城市,设立了市。这些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央(也就是行政院)直接管辖的,叫做院辖市。另外一种是由省管辖的,叫做省辖市。

院辖市最早(1933年前)共有六个,分别为首都市(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天津市、青岛市、西京市(西安市)。后来逐渐增多,到1947年底,达到了12个。省辖市在47年底,则有57个。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2-12-13 23: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4 11: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12-12-14 10:56 发表
其实“市”的经济属性大于其行政属性,如果跟过去相比,“市”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不是十分严谨
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甚至还有镇级市,都叫“xx市”,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看到的

民国的“市”确实是这样。但本朝就很难这么说了。

民国的市只管辖城区都会,郊区都属于县管辖,这样才凸显了“市”的经济属性。

一直本朝前期,这一属性依旧存在。但到了现在,“市”管辖区域不仅仅是商业都会,就连农村都一并包括,这已经完全不同于民国时“市”的属性,完全不同了。

举个例子,我的家乡天水,在85年以前,有天水地区,也有天水市,还有有天水县。天水地区是第二级区划,管辖了好几个县(最大时包括了12个县),而天水市辖区仅限于城区,而其余郊区属于天水县管辖。到1985年,撤销天水地区,将县级天水市升级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并入天水市。——你看,在这一变动中,撤销了第二级行政区划天水地区,用本来只管商业都会的天水市来代替它,也就是说地级市已经完全等同于原来的第二级行政区划“地区”了。

如果说“市”的商业属性现在还有残留的话,也就是现在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县改名成“市”这一举动了。

在解放初期,设计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地区、县三级体系,现在却变成了省、市、市这样的情况了。这种混乱的情况,确实是历史上罕见的。

不过你说的镇级市,也就是县辖市,解放前在解放区曾经有过,解放后应该没有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5 00: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2-14 22:57 发表

即使只是后世或者史家的称呼,那在当时总得有个名称吧?

以《南京条约》为例,当时清朝人会说“根据《江宁条约》,我们割让了香港岛”;还是“根据1840年(当然清朝另有纪年,这里暂用)我们和英国在江宁签 ...

清人李圭笔记《鸦片事略》:二十二年秋,英国公使璞鼎查率马利逊等称兵要抚,至江宁省城。命广州将军宗室耆英、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与璞鼎查议款。遂索款二千一百万两,首列烟价六百万,铺足一千二百万之原数,次列商欠三百万,以粤东原议未及商欠一款也。至战费一千二百万,则自入粤后偿其所失,而香港一岛亦遂予英,且准五口通商。议十三条,谓之《江宁条约》。

《清稗类钞·外交类》:国际赔款,始于道光壬寅《中英江宁条约》。

所以,这个条约在清朝正常情况肯定是叫《江宁条约》的。

可是江宁府的江宁县,——也就是南京城——在清朝大家也习惯称之为“南京”的。所以也不排除这一条约被称作“南京条约”的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6 18: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心 于 2012-12-15 04:35 发表


请教下三红:按之前所说,以南京的地位,在当时应该是府一级的大都会。实际上,江宁府也确实存在并且是省会。但当时的笔记,小说里往往江宁府,江宁县混用,到底哪个是现在南京市?抑或是江宁府下辖江宁县,后者是更小范围的市区?还有个问题就是,作为早已不是新朝的“南京应天府”,清人(包括后清)为何仍习惯使用这个俗称,而不是其他诸如“金陵”“建康”“建业”“集庆”(这城咋每朝都换名啊。。。)的旧称?
按北京改北平的规矩,现在该叫南平吧

是这样的,江宁府下辖7个县,分别是江宁县、上元县、句容县、溧水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

其中,江宁、上元两县是同城而治,也就是说,同一个城中分了两县,以内秦淮河为界,河北为上元,河南为江宁。但江宁府的治所在江宁县。

明朝叫它南京,是因为它确实是明朝的一个首都。清朝时取消了它首都地位,自然就不能叫南京了,改叫江宁。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此为首都,因此又将江宁府改名叫南京府。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以北京为首都,再一次将它改回江宁府。国民政府成立,又以其为首都,于是再次改名南京,而把北京改名北平。到本朝建立时,只改了北京的名字,却没有将南京改回去。

至于#45楼的说法,我认为显然是不对的。

事实上在清人笔记中,对这个城市更多的称呼是“江宁城”。

譬如《张文襄公事略》中,讲张之洞任南洋大臣时,“复于其间辟江宁城内马路,排百难而为之,群力阻公,公皆径行不顾”。

又如王闿运《湘军志》:“援寇还江宁城者皆不敢出”

清朝也有称其为南京城的,譬如,太平军攻克南京,但六合县坚守不下,终未攻克,时坊间有童谣称“纸糊南京城,铁铸六合县”。——但称呼“南京称”的显然没有称“江宁城”的多。

所以,45楼认为南京是城的名字,这显然是不对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12-16 22: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江宁在清朝俗称南京,这只可能是民间的习称。

就如同国民政府时期,把北京改名叫北平了,但那些老少爷们提笼遛鸟时,开口闭口照样是“咱北京城里”如何如何。

所以,如同我上面举的例子,在“纸糊南京城,铁铸六合县”这样的民谣中,或者是小说中,多有叫南京的。

但在正式的书面文字中,就很正规的称之为“江宁”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19: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