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如何处置战俘?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2-6 11: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春秋战争和战国战争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春秋战争是有规矩的,而战国以后的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春秋时代的这个规矩,就是“礼”。——就如同我们现代的战争,无论如何都要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一样,春秋时代的战争也有许多这种限制。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一种君子之战,或者说是“礼”战。

春秋时代的战争,一般不以杀伤为主要目的,战争只是一种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

譬如,鲁宣公十二年,楚成王攻打郑国,历时3个月,最后郑国投降,楚国退军。在这场战争中,楚国追求的不是土地,不是人口,仅仅是郑国对他表示归顺的一个态度。

而在郑国向楚国归顺后,晋国和楚国军队在邲进行了一场大会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邲之战。在战争中,晋军败绩。楚国在追击过程中,“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也就是说,楚国军队追击晋军,晋军的战车掉到的陷坑里,后面追来的楚国人就教晋军拔掉车前的横木,才得以出来。往前跑了不远,被风吹得又跑不动了,楚国人就叫他们拔掉车上的旗帜,最后逃掉了。晋国人还回过头来嘲笑给他们出主意的楚国人:“我们确实不如贵国这么善于逃跑啊。”

这个事情非常幽默的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战争的实质,那就是不以杀伤为目的。

再举个例子。鲁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韩厥驾车追击齐顷公,齐顷公左右说:“射死那个御者,那人是个君子。”齐顷公回答:“明知是个君子,为什么还要杀他?”于是坚决不射韩厥。

后来晋军抓住了齐顷公的战车,逢丑父自己装扮成齐顷公,而让顷公逃脱。齐顷公为了救逢丑父,三出三入敌人军营,进入狄国军营,狄人用戈和盾来保护他,进入卫国军营,卫国军队也不伤害他。

从这个例子很明显可以看出战争双方对于战争中“君子”的态度。

当然,战争中也有被处死的俘虏,比如崤之战时,晋襄公抓住了一个秦国俘虏,让自己的车右莱驹杀了他,莱驹杀的时候,俘虏大叫一声,吓得莱驹手中的戈掉地上了,另一个晋国将领狼瞫拾起戈,杀死了俘虏。

再比如,鞌之战中,那个代替齐顷公被俘虏的逢丑父,也差点被晋军杀掉,后来因为他以身替君的义举,才免于一死。

综上所述,在春秋的战争中,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杀俘的事件,一般而言,君子被俘,最后大多被放归。平民被俘的结果《左传》似乎没有记录,不过估计顶多是成为奴隶。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01: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75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