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白提问:古代人如何生活?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5-30 16: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是。

从元朝开始,银子就事实上处于流通状态了,而从明朝中期之后,官方正式承认了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功能。

银子和钱的兑换,官方定价是1000钱兑换一两银子,但实际上,银钱兑换价格是随着经济形势不断波动的。

清代有人个叫钱泳(好名字啊),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在笔记中记载了三朝的银钱比价,称:乾隆初年,银每两兑换钱700文,后渐渐增为720、740、760,乃至于840文,嘉庆元年,银价顿贵,每两银可兑换1300、1400文。

从这里也可见清朝通货膨胀的一个轨迹。

当然,清朝前期、中期的通货膨胀,基本是渐进的,这还算正常范围之内。清朝货币制度的真正崩坏,是在咸丰年间,那时一方面西方列强的经济抢掠和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太平天国战争的巨额军费,使得清朝经济顿时崩溃,朝廷只能通过增发货币来应对战争和赔款,从而引发了雪崩式的通货膨胀。——稍微对古币留心的人就会知道,清朝咸丰通宝有很多“当十”、“当百”的大钱。所谓“当十”、“当百”,就是说这一枚钱相当于普通的十文或一百文铜钱。这是典型的通货膨胀的特征。

咸丰年间,一两银子兑换1500~1600文钱,此后同治、光绪年间的银钱比价基本也是这个。

至于说到清朝物价,这里有几个史料。

先说米价:

顺治三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纹银十两

康熙四十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纹银一钱四分六厘

道光十八年,四川,白米一石,价格纹银6~7两(折算成斗,则一斗白米价格6~7钱)

光绪二十九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1500余文钱(约合纹银一两)

顺治七年,松江(今上海),白米一石,价格纹银二两五钱

康熙二十一年,松江,白米一石,价格纹银九钱

康熙48年,松江、白米一升,价格16文(折合一石1600文,相当于纹银二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5-30 17: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元朝时,白银已经在民间做为货币流通了,这是有元杂剧为证的。

明朝初年,朝廷严格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这是无济于事的,朝廷的法定货币宝钞极度贬值,就连官府自己都不愿意使用,因此在经济中,白银是做为事实上的货币流通的,朝廷累次重申禁令,但根本无济于事。

明朝政府开始正式撤消白银禁令,是在正统元年,《明史·食货志》: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於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馀万石,折银百万馀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於天下。

也就是说,从这年开始,国家税收开始使用白银,从此白银的流通就遍及天下。

《明史·食货志》又称: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也就是说,正统元年,朝廷解除了禁止白银流通的禁令,于是朝野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使用银子,额度小的才用钱,只有官员俸禄才使用法定货币宝钞,但宝钞根本不能流通。

事实上,从景泰年间起,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使用白银,到正德年间,官员俸禄已经是90%使用白银,10%使用钱。

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废除实物税,税收已经全部使用白银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5-30 18: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1-5-30 17:21 发表
嗯,正统元年那一条还牵强,食货志那句“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是事实根据。
但是这只能说明白银被默认作正规流通货币,并不说明被正式承认为正规流通货币啊。

在正统之前,明朝的税收大部分是谷物,只有特别情况下,可用金、银、绢、帛等物替代,征收谷物称之为“本色”,以金银绢帛等替代,称之为“折色”。——也就是说,金银等物要折合成谷物计算。

但在正统元年,朝廷下令,不再征收实物税,而统一征收白银。——这也就意味着,白银做为官方承认的货币正式登场了。

关于《明史·食货志》中的第二条史料,即“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请注意其中的“驰用银之禁”这句话。“驰”意即“废”,这说明是朝廷有明确诏令废止用银之禁的。

正是因为朝廷驰用银之禁,所以朝野才率皆用银。故而讲述中国货币史或者明朝经济史的书,都以正统元年为中国银本币制度确立的年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5-30 18: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1-5-30 17:25 发表
物价的问题没具体查过史料(直接参考三红的就行),但以前听二月河说过康熙年间1两银子够8口家正常吃法吃一年的

1两银子够8口之家正常吃1年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

以清朝最鼎盛时期的康熙年间为例,

康熙22年,松江(今上海,鱼米之乡)一石白米9钱银子,清朝1石=120斤,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则是70.8kg,也就是说,9钱银子可买70公斤白米。9钱和1两也相差不远,1两=10钱,那么1两银子顶多买80多公斤白米。

八口之家,按照每人每月平均吃15公斤计算,则一个月要吃120公斤大米,一年就是1440公斤。

两者相差太远了。

要知道康熙年间的松江地区,粮价可是非常低的。在这盛世的鱼米之乡,1两银子也顶多够8口之间吃半个多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5-30 19: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徐道难 于 2011-5-30 18:33 发表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你把去与老爹
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
----------------------------------------------------------------------------------------------------------
《水浒》中的这个郓哥得说法值得借鉴吗?

这个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五两银子用三五个月,那一年也就是12~20两银子。

再联系到《红楼梦》里,刘姥姥说“二十几两银子,够庄户人过一年”的话,可知明清时代,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起码是20两左右。

回到我楼上的计算。按康熙22年松江府的米价,9钱银子买1石米,也就是1两银子买80公斤左右,那么20两银子买1600公斤米。八口之家一年需要吃1440公斤左右的大米,如此算来,也正好说明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是十几二十两银子的样子。

水浒传、红楼梦和我楼上的计算,都基本上合拍。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5-30 19:5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2 05: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