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造假钱的?, 如何防伪?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7-5 10: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中国古代的假钱,简直太多了。

古代的假钱,称作“私铸钱”,数量非常庞大,每朝每代都有,官府根本无力禁止。

譬如,汉武帝废止半两钱,做三铢钱时,宣布“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后来,汉武帝又废止三铢钱,而做五铢钱,“于是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我高中时曾经收集过一段时期的古币,其中很多都是古代私铸钱。一个普通收藏者如此容易都能收集到如此多的私铸钱,则古代假币泛滥情况就可想而知。

私铸钱和官钱相比,铸造质量明显低劣,很薄,用料少,工艺粗糙。和官钱的区别一看就知。

说到防伪,古代一个重要的防伪措施就是铜钱加边廓。秦朝的半两钱是没有边廓的,但到汉代五铢钱开始(三铢钱没有见过),就有了边廓。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改进,边廓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铸造的技术难度,给私铸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7-5 10: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7-5 10: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10-7-5 10:20 发表
那就是说古代钱币没技术含量?不管是真伪?

那倒不是。

特别是后期,钱币铸造工艺日益精湛,譬如北宋徽宗时期的政和、宣和、大观等通宝,上面的字是徽宗手书的瘦金体,非常漂亮,而铸造工艺也极其高超,那些钱币在工艺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水平。

这种高超的工艺在民间是模仿不来的。其它的且不说,就说民间有哪个造假币的能写宋徽宗那么好的字?就算写出了那么好的字,铸造工艺又如何能保证把那字的神韵都表现出来?

所以古代官钱的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7-5 10: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10-7-5 10:37 发表
记得有次看看CCTV10上面的一个节目里好像提到王莽时期的钱币也很牛,叫什么“金错刀”?

王莽的金错刀是很有名的。

错就是镶嵌的意思,刀是刀币。金错刀就是在刀币上镶嵌黄金。不过这种刀币并不是以前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刀币和环钱的结合。

最有名的一个金错刀,就是“一刀平五千”,意思就是面额为五千的刀币。这一个刀币价值五千个普通钱币。

王莽在位期间,进行了数次币值改革,越改越混乱。先是刀币,后来是货泉、货布等等。

金错刀的问题在于其制造工艺太过于精密,大规模铸造有困难,而且其价值也过大,甚至其本身价值超过了货币面额,注定是无法流通的。

王莽时期的货币,有很多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如前面的金错刀,此外还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等等。

鹅眼五铢是王莽未称帝前铸造的,王莽时期经济一直不好,铸钱的铜也极少。于是王莽就把秦始皇所铸造的十二金人熔化,铸成了钱币,这种钱币极小极小,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钱币,大小和鹅眼差不多,因此被称作鹅眼钱,又称鹅眼五铢。于是历史上最大的金人变成了最小的货币。

剪边货泉,则是王莽后期的钱币。当时经济趋于崩溃,铸钱的铜极少,于是王莽就把已经铸造好的货泉,剪掉边廓,拿裁减下来的部分再次熔化铸钱。

我当初在收集古币时,也曾经收藏过鹅眼五铢和剪边货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7-5 11: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在六楼有的地方说错了,刚查了下资料,更正一下。

铸小钱的,不是王莽,而是董卓。

而此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民间都有大量私铸的鹅眼钱流通。

剪边钱也长期在社会上流通。王莽时期有剪边货泉,东海乃至其后相当长时间都有剪边五铢。并非王莽时期仅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9 22: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1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