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读《通鉴》随笔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读《通鉴》随笔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1
发表于 2010-6-18 01: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读《通鉴》随笔
一、韩信驱市人为战
《通鉴》卷十,汉纪二: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韩信自称可驱市人为战,胡三省引颜师古注曰:“
言如忽入市廛,驱其人以赴战,非素所习练者也
”。即韩信可指挥从未经训练的民夫作战。
其实在楚汉之际,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常见的,陈涉起义,遣周文西击秦,“
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
”(《通鉴》卷七,秦纪二)。这数十万人大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显然是周文招募民夫而成军。周文自募军西击秦至败于戏,前后不过数月,这些人自然也是未经训练的。
击败周文的章邯,所率部队为骊山徒、人奴产子组成,一经组建即赴战场,自然也是未经训练的,然而章邯倚仗着这支部队,破周文,败田臧,杀项梁,围巨鹿,天下形势几乎逆转。则章邯亦可称“善驱市人为战”者矣。不过章邯曾两次被项梁击破,可见毕竟不如韩信。
刘邦两次夺韩信之兵,韩信又在极短时间内重新募集,然后投入作战,可见无论韩信也好,刘邦也好,他们所率领投入战场的,都是未经训练的人员。
刘邦彭城大战,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击溃,相随入榖、泗水,死者十余万人,楚军又追击灵璧东睢水上,卒十万余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这等惨状,自然是未经训练的市人在遭受打击时所产生的混乱,倘若是久经训练的精卒,断不至此。韩信驱市人为战,可背水结阵,刘邦驱市人为战,十余万人皆入水中。这所显示出的,就是两人在组织、指挥能力上的高下。韩信称“陛下将兵,不过十万,臣将兵,多多益善”,的非虚言。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2
发表于 2010-6-18 01: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二、破楚军京索间者乃韩信
《通鉴》卷九,汉纪一:
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 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灌婴列传》,但同时在《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称:“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 同一件事情出了两个版本,到底哪个说的对?在《通鉴》中,司马光采用《灌婴列传》而不用《淮阴侯列传》。
不过我看来,这两个说法未必冲突。《灌婴列传》中说明汉王所择的是骑将,而非统帅。李必、骆甲二人,籍籍无名,可知必非重将。而以灌婴傅之,灌婴在汉军中一直担任骑兵司令的角色,由此更加证明了灌婴、李必、骆甲所率的,只是偏师。因为楚军多骑兵,因此汉军亦欲组建骑兵,才有了这次择将。但要说灌婴、李必、骆甲破楚,未免大话欺人。
这次战斗,应该是韩信为统帅,灌婴为骑兵司令,李必、骆甲佐之。如此而已。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3
发表于 2010-6-18 01: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陈馀张耳之交
张耳陈馀始为刎颈之交,他们的交情,肯定不在寇仲、徐子陵之下。可后来却终成生死大仇。
两人之决裂,因章邯破赵而起。章邯围赵王与张耳于巨鹿,陈馀将数万人而不敢救。由此张耳怨陈馀。
其后张耳派张黡、陈泽赴陈馀处求救,陈馀不敢救,于是二人率五千人自攻秦军,俱死之。巨鹿解围后,张耳问张黡、陈泽所在,以为陈馀杀二人,陈馀竟无从辩解。陈馀冤哉。
陈馀既无从辩解,一怒之下解将印,
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余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余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
。(《通鉴》卷八,秦纪三)。
张耳陈馀都是豪杰,但豪杰也会受小人挑拨。陈馀解印之时,张耳愕然,可知其本心并不是要吞并陈馀,然而小人鼓唇摇舌一番之后,个人的野心终于战胜了友情,寇仲和徐子陵从此反目为仇。
巨鹿之围,天下诸侯救赵者,皆不敢进击。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率万余人,亦不敢击秦。张耳不怨自己的儿子,却怨陈馀,实在有些求全责备。
也许在张耳看来,陈馀和自己的朋友之情是超出了张敖和自己的父子之义的。于是别人都可以不来救,你陈馀就不能不来。别人可以惧秦,你陈馀就不能怕死。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于是小人趁机而入,功利的念头如野草般滋生起来。当张耳拿起陈馀的将印时,也许还在想着“你先不仁,休怪我不义”之类的话吧。背叛自己曾经最亲密的朋友时,这种念头是最能给自己心理安慰的了。
陈馀后来结联田荣攻破张耳,又向刘邦索要张耳人头,则其心中之积怨,也可想而知了。
终于,最后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寇仲成功的杀了徐子陵。只是不知道后来的岁月中,张耳有没有在睡梦中再见到陈馀。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4
发表于 2010-6-18 09: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四、贯高谋刺高祖
《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赵王敖执子婿礼甚卑,上箕倨慢骂之。赵相贯高、赵午等皆怒,曰:“吾王,孱王也!”乃说王曰:“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帝甚恭,而帝无礼;请为王杀之!”
贯高是赵王张敖的相。刘邦过赵,对张敖无礼,于是贯高怒而欲杀之。这一事件鲜明的说明了汉初封建制的本质。
封建制,即所谓天子立诸侯,诸侯置卿大夫,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分封,建立起封主对封臣的支配关系,形成人身依附。但是,这种支配关系是有限度的,封臣只对自己的封君有尽忠的义务。简而言之,就叫做“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
张敖为诸侯,贯高为张敖之相,他的效忠对象只是张敖,而非天子刘邦,因此当刘邦无礼于张敖时,他拼死也要杀刘邦。
中国的封建制度,自春秋时开始崩溃,到秦始皇立郡县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人的思想的转变,总是滞后于社会变迁的。到楚汉之际,封建思想形成了一次大的反动回潮。陈涉立六国后,项羽分封诸侯,都是这一思潮的体现。
刘邦建立汉朝后,采用了双轨制,一方面封建诸侯,立韩信楚王、彭越梁王、英布九江王、张耳赵王、韩王信韩王等等。另一方面在汉的直辖领地内实行郡县制。
我们知道,后来的诸侯国相,都是朝廷派遣,只对朝廷负责,名为相,实则监督诸侯王。而从贯高事来看,此时(汉七年)各诸侯国之相,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因此贯高只对张敖效忠,而对刘邦无任何义务。
于此同时,刘邦擒韩信、杀彭越、击英布,均不闻有诸侯国相参与其中,亦可为佐证,证明当时封建制是采用西周旧制,诸侯国处于独立状态,与汉隐若敌国,朝廷对其几无所控制。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5
发表于 2010-6-22 02: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惠帝之子
《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初,吕太后命张皇后取他人子养之,而杀其母,以为太子
。卷十二又云:
少帝寖长,自知非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太后闻之,幽之永巷中,言帝病。左右莫得见
。又云: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令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张皇后即张敖之女,其母鲁元公主,为吕后之女,惠帝之姐,则张后即惠帝外甥是也。——两人非但近亲,而且辈分相差。不过汉魏以前的婚姻只分同姓异姓,于辈分上并无禁忌。《通鉴》卷十二曰“
冬,十月,立皇后张氏。后,帝姊鲁元公主女也
”,胡三省注云“
直书帝姊鲁元主女,以纪人伦之变
”,明显是过度解读了。
张皇后出嫁时,年龄最大不超过13周岁(假若汉二年鲁元公主一到关中,即下嫁张敖,次年生女,则汉三年到惠帝四年,整13年。)所以张皇后没有儿子,是很正常的。吕后为了巩固吕氏地位,抱养他人之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抱养,也必然是抱养惠帝与其他嫔妃的儿子,断无可能抱养不相干的外人之子。孝惠怎么说也是吕后亲儿子,吕后虽蛇蝎成性,但对孝惠却是慈爱有加,倘若她要找个不相干的人来继承孝惠的帝位,那真是情何以堪。
后来吕后废少帝,也是以“皇帝病久不已”为理由,并没有否认他的血统。(顺便提一句:少帝说“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这句话时,顶多6周岁。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能早慧如此,着实令人赞叹)
及大臣灭诸吕,因孝惠是吕后之子,孝惠诸子皆吕后之孙,若立孝惠子,则一众人等惧怕日后皇帝的反攻倒算,倘若不立孝惠子,则又于礼法不合,这才强谓其非孝惠子,——而且不是一个假冒,是个个都假冒。——别人造假,顶多造些假药假名牌,孝惠造假,居然光造假儿子。诸大臣之言,真可令人发噱。
文曰“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
”,用“阴谋”二字,可谓境界全出,这一段《通鉴》取自《史记》,太史公如椽大笔,惯寓褒贬于叙说之中。仅仅这两个字,则孝惠诸子之冤,已昭白于天下。
《通鉴》于孝惠诸子,皆称之为“
所名孝惠子
”,相反,倒是身处汉代的太史公直接称“
孝惠子
”,这是司马光不如司马迁之处。
熊逸称真实有三种,一种是事实的真实,一种是义理的真实,一种是政治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司马迁选择了事实的真实,而司马光选择了政治的真实。
司马光岂不知孝惠之子的真假,只不过宋人过分泥于名份,不敢直指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通鉴》本来就是给皇帝的一本参考书,所以它注重于政治的真实,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倒也是理所当然的。
诸大臣迎文帝,“
滕公乃召乘舆车载少帝出。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
”。孝惠诸子,至此竟无噍类矣。
孝惠为人宽厚仁慈,最后竟落得如此结果。其母作孽,遂使其孙遭戮,其子不得血食,人彘之报,可谓酷矣。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6-22 02:22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6
发表于 2010-7-4 22: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六、汉武用人无方
汉武虽是一代雄主,但其用人往往凭一己之好恶,绝无法度可言
李广世之名将,其名著于当世,平生与匈奴七十余战,而终不得封侯。方士栾大,以妖言惑之,于是“
拜大为五利将军,又拜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封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十万斤,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共给,相属于道。……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通鉴》卷二十,汉纪十二)
李广七十余战,几死者数,竟不如一个方士之万一。
大将军卫青初时极见亲信,元朔五年破右贤王后,不但益卫青之封,而且其麾下校尉,亦皆封侯。甚至卫青襁褓中的儿子亦为列侯。如此殊遇,可谓旷世未有。然而数年之后其宠便衰,武帝所亲贵之人换成了霍去病。绝漠之战,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而
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通鉴》卷十九,汉纪十一),出塞击匈奴。卫青遇单于主力,苦战获胜,斩首一万九千级,单于遁走。霍去病率汉军精锐,未遇匈奴主力,得斩首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若论军功,虽然卫青斩首不及霍去病,但其击破单于主力,功当在霍去病之上。然而“
天子以五千八百户益封票骑将军;又封其所部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列侯,从票侯破奴等二人益封,校尉敢为关内侯,食邑;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通鉴》卷十九,汉纪十一)。
霍去病死时极尽哀荣,这是他死得太早。倘若他多活几年,恐怕迟早也和卫青一般光景。
霍去病杀李敢,时李敢为郎中令,九卿之一,秩禄二千石,爵为关内侯,数有军功,如此重臣被杀,武帝居然若无其事,毫不追究。由此可见武帝之用人,其所亲爱之人,虽重罪而不罚,所不亲之人,虽无罪而见杀。
再如巫蛊之祸中,助太子者死罪,如田仁。拒太子者死罪,如苏文。两不相帮者亦是死罪,如任安。真不知当令众人何以自处。而田千秋因讼太子之冤而骤为大鸿胪,由此益见武帝之用人专凭己之好恶。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7
发表于 2010-7-5 17: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七、汉武好用酷吏
张汤“
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
”(《通鉴》卷18,汉纪十),武帝始用为御史,后为廷尉,最后官至御史大夫。陈皇后巫蛊案,“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
淮南王刘安反,庄助与淮南王相好,私下论议,淮南王曾送厚礼于庄助,张汤言于武帝,以为:“
助出入禁门,腹心之臣,而外与诸侯交私如此;不诛,后不可治
”,庄助竟弃市。
武帝造白鹿皮币,大农令颜异反对,以为不便。颜异与客人私谈,客云诏令有不便者,颜异不语,只是嘴角微动。张汤遂因此将其下狱,称:“
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
”(《通鉴》卷20,汉纪十二),遂杀颜异。
庄助之被杀,尚有受淮南王礼物之事,而颜异竟然仅仅因为嘴角抽动被杀,可谓千古奇闻。历稽载籍,估计也只有岳飞之“莫须有”三字可以与之并列了。
除张汤之外,酷吏尚有赵禹、义纵、王温舒等人。
南阳人宁成亦为酷吏,为关都尉,时人有“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之谚。而义纵为南阳太守,宁成大为恐惧,侧身送迎。义纵至南阳,却立即破损宁家。后为定襄太守,初至,即杀狱中轻重罪人及私入探视的亲属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通鉴》称“
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然其治尚辅法而行;纵专以鹰击为治
”(《通鉴》卷19,汉纪十一)。
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到了春天,王温舒顿足叹曰:“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通鉴》卷19,汉纪十一)。
酷吏其实自景帝时就有,如郅都。但是未有如武帝如此大规模使用的。看张汤、义纵、王温舒等人行事,真令人不寒而栗矣。
武帝号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观其酷吏之用,真不知是儒家何经何典中有之。这种赤裸裸的申韩之术,再一次明确的表明了其外儒内法的本质,——即在思想理论上,使用儒家理论以示人,而在具体治理手段上,依旧不脱商鞅的那一套。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8
发表于 2010-9-24 13: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9-24 02:10 发表
好像法家就是从儒家发展而来。
法家是从道家发展而来。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足以说明法家源流。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9
发表于 2010-9-26 11: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儒、道是两个源头。
墨出于儒,法出于道。这个说法我认为大体是不错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16:4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