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阿巽 于 2010-5-31 19:04 发表
英宗丧师辱国,应该是完全没有威信了才对,仅凭一句“我太上皇也,开门”就能上位,堪比拿破仑
1、皇帝始终是皇帝,哪怕这个皇帝曾经犯下大错。宋徽、钦二帝岂止是丧师辱国,但也没有威信扫地,但岳飞等人依旧是真诚的希望迎回二圣。并没有因为这两人被俘而把他们弃置不理。——当然,高宗的选择是另一回事,那是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
2、英宗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此前他做了14年的皇帝,朝堂内外都是有一批心腹的。
3、景帝的即位,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英宗北狩之后,太后以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时二岁),而以郕王(即景帝)为监国辅之。而后群臣以国赖长君为由,奏请太后以郕王继统。这个过程中,倘说景帝没有预谋没有野心,实在难以令人相信。倘若说国赖长君,郕王完全可以摄政,何必一定要登基?周公辅成王,没见召公以国赖长君为由请周公即天子位的。
4、正因为景帝的即位是有问题的,所以他即位后一直保留了朱见深的皇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说,景帝百年之后,皇位是要传回给英宗的儿子的。结果景帝当然很不甘心,所以用尽一切手段,好不容易剥夺了朱见深皇太子的身份,而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这个换储的过程,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5、可惜太不从人愿,朱见济立皇太子仅仅一年,居然就病死了。更加倒霉的是,景帝仅仅这一个儿子。于是朱见济死后,皇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大臣们要求重新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但却遭到了景帝的坚决拒绝,提出这个检验的官员,甚至被榜掠致死。其实,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是合情合理的,景帝顽固的拒绝,可以说是大失人心。
6、事实上,当时很有一批官员(也包括很多百姓),是希望英宗能够英宗复辟的,给事中徐正密的奏折中,说“当今臣民,有望上皇复位者,有望废太子沂王嗣位者。”
7、景帝突然重病,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也是夺门之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31 20: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