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0-4-10 00:03 发表
我认为关羽的性格还是比较稳重,不至于如此鲁莽,罗却不安排张飞去杀曹操,偏偏安排关公,搞到前后矛盾,不知他是作何感想?更不知他笔下的关羽作何感想?
其他的不作解释,单单解释一下为毛要动手的是关羽,而不是张飞。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牵扯到所谓的“春秋大义”。
众军士高呼万岁,曹操挺身而出,遮于皇帝之间,公然受之。这从春秋大义上来讲,便是篡。《公羊传》有云:“君亲无将,将则诛焉”,也就是说,你不能说“我只是将要篡位,但还没有实际行动,所以我无罪”。臣子对于皇帝来说,是不能有“将”要干啥的,如果你“将”要干啥,就等于你已经干了,那就要诛杀。
所以曹操遮于帝前收军士“万岁”之拜,这就是“将”了,虽然他并没有篡位,但已经等同于篡位,因此必须诛杀。
众所周知,关羽是熟读春秋的,所以必然对春秋大义非常在意,所以他才要准备动手。
至于张飞,也许认为曹操的举动是理所当然呢,因为军士是拜贺射鹿的人,那鹿本来就是曹操射死的。
至于后来关羽投降曹操,这和关羽此前杀曹操来说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土山约三事时,第一条就是“降汉不降曹”,别以为这仅仅是个文字游戏,这里面道理大了去了。因为这就为关羽的投降正了名。孔子所谓“名正言顺”,名义名义,正了名才能有大义,所以现在关羽降汉不降曹,事实上是在法理上标明了自己和曹操并未沆瀣一气。所以从心理上而言,关羽根本没有丝毫障碍。
而且,孔子有所谓经权之说,目前投降曹操,事实上是一种权变,这也是合理的。
要是关羽囿于许田围猎之事而坚决不和曹操接触,那他就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已,而不是一代名将。——顺便说一句,孔子对于只会坚守原则而不懂权变的人,是很看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