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春秋战国时代国君的谥号(庙号)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7-17 15: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庙号和谥号很好区分,凡是××帝或者××王的,就是谥号,×祖或×宗的就是庙号。

两周无庙号,只有谥号。

至于南唐,肯定北宋就称之为南唐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称其为南唐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7-17 15: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7-17 15:09 发表
那刘邦叫“高祖”,刘协叫“献帝”

前者用的是庙号,后者用的是谥号?刘邦有谥号吗,刘协有庙号吗???

刘邦的情形有些特殊。他谥号是“高”,所以,他应该被称作“高帝”,他的庙号叫做“太祖”。但汉初各种制度草创,宗庙制度极不完善,所以很少有人称他汉太祖,反而是约定俗成的都称他为“高祖”。

刘协的“献帝”是谥号,他没有庙号。一般来说,亡国之君都没有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享受祭祀时的称号,从这里就可以理解,既然是后代的祭祀,那这些死去的皇帝自然是他们的祖宗了,所以庙号非“祖”即“宗”。

而亡国之君不会有人来祭祀他,所以也就没有庙号了。唯一一个例外,是明崇祯皇帝,清朝入关后,依然祭祀明朝诸帝,因此清朝皇帝给崇祯上了个庙号叫“思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7-17 17: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7-17 17:07 发表

两周无庙号,为什么殷商反倒有?《史记》里就写了殷高宗武丁,《论语》里也有,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礼记》里面也有“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的说法,《礼记》所言不指周代么?

太甲為太宗,大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
这不算庙号么?

庙号的确是商朝开始的,商人重鬼,这应该是庙号产生的原因。但周朝没有一个天子有庙号。

至于周为什么不沿袭商人庙号制度,偶认为那是因为商、周是两种文化的缘故,所谓商人重鬼而周人重天。

《礼记》成书在战国时期,其时周代制度崩溃殆尽,其所言虽然是指周代,但不可尽信。那个所谓“太祖、太宗”的说法,一般是后人附会,周天子实际上并不上庙号。

就周代而言,后稷、文、武三人常被认为是三祖(宗),其中后稷是始祖,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这是后代儒家为了搞宗庙制度而进行的附会。

关于周代宗庙,后世儒家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周代七庙,一祖二宗四亲庙,一祖即始祖后稷,二宗即文武,这三庙万世不祧,而其余四亲庙亲尽则祧。另一种则认为,周代七庙,一祖六亲宗无数,一祖仍然是始祖后稷,其余六庙都是亲庙,是当今天子上溯六代祖先,而文武为宗,不在七庙之内。

但他们把后稷附会为始祖,文王附会为太祖,武王附会为太宗,自然是二祖一宗,为何又说是一祖二宗?历代儒家也没有一个解释的。

而始祖和太祖的区别,历代也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始受封为始祖,始受命为太祖”,就周朝而言,后稷始受封,故此为始祖,而文王始受命,故为太祖。但又有异议,如《旧唐书·礼仪志五》云:“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更无始祖。”也是一笔糊涂帐。

正因为这是笔糊涂帐,所以恰好证明周无庙号。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7-17 17: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7-17 20: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9-7-17 20:11 发表
我认为商朝那几个不是庙号,至少与后世的庙号不同。理解成对祖先尊崇的一种称号比较合适。
后世的庙号,应始于刘邦的太祖。史书说“功最高,为汉太祖”也与后世“上庙号”的用词不同,显见此时制度尚阙,“太祖”仅是对功高祖先的尊称。西汉在王莽掌权以前的庙号太祖、太宗、世宗,无不体现此意。从王莽开始,才有褒崇意味的字被用作庙号。自此,庙号算是和谥号扯上了关系,实际上成为谥号的扩展。

商朝究竟如何,我们今天实在是难以真正了解,所以那几个高宗、中宗的称呼,权就当成庙号了。

汉初制度尚阙,这个说法我举双手赞成。刘邦庙号“太祖”,但基本上自刘邦死后就称呼他高祖了,而刘邦庙亦称为“高帝庙”,而非“太祖庙”,流传至今的汉代瓦当中,还有“高庙万世”的瓦当,这应当就是高帝庙遗物。偶认为这正是汉初制度尚阙的体现。

至于说“太祖”仅是对功高祖先的尊称,这点偶倒是有些异议。庙号制度很明显是和宗法制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它首先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所以我认为“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之类的称呼,最初应该是对先祖的称呼,犹如我们称四世祖为“曾祖”,称五世祖为“高祖”一样。

周代无庙号,而商代庙号制度在汉初时就已不可考,所以汉初上刘邦庙号时,依据居然是“功最高”,这恰恰是汉初庙号制度尚阙的体现。后世韦玄成、刘歆等人对“太祖”的解释,或有附会之处,但相比汉初的认识,我倒觉得他们更接近“太祖”本意。

至于王莽时期才使用褒崇意味的字作庙号,这是因为王莽时期庙号开始泛滥,既然泛滥了,字不够用了,当然只能选择那些有褒崇意味的字了。

而王莽时期之所以庙号开始泛滥,其原因是儒家的理论思想发生了变化。王莽之前,西汉宗庙制度是采用韦玄成的“一祖二宗四亲庙”理论,王莽开始,则是使用刘歆的“一祖六亲宗无数”理论。所以王莽之前,只有一祖二宗,王莽时,就有n个宗出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7-18 16: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7-18 12:33 发表
这里有没有个习惯问题

比如康熙皇帝庙号是圣祖,他谥号就没几个人知道了;东汉的桓灵二帝是谥号,他们的庙号呢???

这种习惯是如何区分的?什么人习惯称谥号,什么人习惯称庙号

唐朝之前,人们都习惯称谥号,因为大多数皇帝没庙号,庙号的授予是比较严格的。所谓“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没功没德的平庸皇帝是没有资格拥有庙号的。

从唐朝开始,人们开始用庙号称呼皇帝,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从这时开始庙号泛滥,只要是个皇帝就有庙号。第二是从这时开始,皇帝的谥号变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这个变化是唐玄宗李隆基弄的。本来,唐高祖李渊谥号大武,按照惯例,我们应该称呼他唐大武帝,李世民谥号文,按照惯例我们应该称呼他唐文帝。可是李隆基好大喜功,为了自己过瘾,搞了个名堂叫“尊号”,给自己弄了个尊号叫“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后来又变成“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他自己这么YY,面对祖宗觉得挺不好意思,于是也就给祖宗的谥号加长,李渊的谥号从“大武”变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从“文”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么一来,我们不可能称呼李渊时叫他“唐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也不可能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如果这么叫了,那就成笑话了。所以人们干脆就不叫谥号了,而改称庙号了。直接叫李渊唐高祖,叫李世民唐太宗。

康熙的庙号是圣祖,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汉桓、灵二帝都是有名的昏君,没有庙号。其中桓帝刚死时,灵帝给上了一个庙号叫“威宗”,后来献帝董卓时,蔡邕曾改革宗庙制度,认为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给去掉了。灵帝一直没有庙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09: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7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