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立群说《史记》——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00: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始皇本纪》:(赵高)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李斯列传》:(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六国年表》: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立,刺殺高,夷三族

关于这个问题,王立群所说未必就对。

1、子婴到底叫啥名字?

《秦始皇本纪》中说得明白:“二世之兄子公子婴”。由此可知,我们知道子婴的称呼其实是“公子婴”,公子为氏,则他真正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婴。这种称呼春秋战国常常出现,譬如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其名只有一个“纠”字,但《左传》中则称呼其为“子纠”。这里子婴是同样的用法。

如此说来,就不存在三种说法,其实是两种,《六国年表》中所说与《秦始皇本纪》中是相同的。《六国年表》所谓“二世兄子婴”,其断句应当是“二世兄子  婴”,而非“二世兄  子婴”。王立群没搞清楚子婴的真正名字,断句错误。

2、《李斯列传》中的说法对不对?

《索隐》以为《李斯列传》中的“弟”字有误,当为“孙”,而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也以为是二世兄之子。

3、二世兄之子就是扶苏之子吗?

文献中没有一个地方提到子婴是扶苏之子的,而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二世为少子(《史记集解》认为是第十八子),那么前面起码有十几个哥哥,怎么就变成是扶苏的了呢?这可就有点令人纳闷了。我没有看百家讲坛,不知道王立群是如何论证出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09: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无论如何,子婴是二世侄子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是他叔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09: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patriot0712 于 2009-4-22 09:37 发表
弱弱问下,公子是姓吗?那齐桓公是姓姜还是姓公子?

公子不是姓,是氏。姓是表明血缘的,而氏是表明族群和社会地位的。

齐桓公姓姜,但不能叫姜小白,因为春秋时期只有女人才称姓,男人称氏。所以齐桓公的名字应该叫公子小白。

那为什么齐桓公要叫公子小白呢?是因为他爸爸是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国君,无论公侯伯子男,在本国国内都被尊称为“公”,所以“公”的儿子就是“公子”。同理,“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所以春秋时的国君子弟,多以“公子”和“公孙”为氏,称“公子×”或“公孙×”。

后来,姓氏合流,不再对其做出区分,所以许多氏都变成了姓,比如“公孙”就是一个姓。至于“公子”有没有转化为姓,我不清楚,因为没有见到后世有姓“公子”的,倒是在古龙的《天涯明月刀》里有个公子羽。

前面说过,公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同理,王的儿子就称王子,王的儿子就称王孙。所以周天子的儿孙们(也就是周王室)多被称为“王子×”、“王孙×”。

但战国时又不同,战国各国虽然都已经称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王室子弟却一直是以“公子”、“公孙”而称呼的。

秦始皇虽然称帝,但他的儿子依旧称为“公子×”,譬如史书中说“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公子高”是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0: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9-4-22 09:46 发表

我记得他首先肯定扶苏是长子,连扶苏的儿子都不成,就别说别人啦......

我认为子婴是扶苏儿子的可能性,极小极小。

试以常理推之,胡亥杀了扶苏后,会留下他儿子吗?虽然秦朝时没有“斩草除根”的说法,但这道理还是有的。只要胡亥不是太蠢,就绝对不会让扶苏有儿子留下的。

而其他的公子则未必。有的公子很乖巧的,比如公子高,他看出胡亥的想法,所以抢先上书请求殉葬,于是他的家小得意保全。如公子高者有几人,史书不载,不过这样的聪明人肯定还是有的。

所以,扶苏的儿子绝对不可能活下来,而其他的公子则未必。如此相比较,则可知子婴是其他公子的儿子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扶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0: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4-22 10:25 发表
史记索隐多次提到秦始皇长子扶苏。

不过考量秦始皇的年龄,崩于始皇帝37年,才50岁。考虑到古人结婚生子较早,就算秦人都是15岁生子,那么扶苏那时候也就35岁左右(当时胡亥21岁)。则所谓的二世从子(子婴)的年龄最大也就在20左右。要让20岁的子婴和儿子们商量讨伐赵高,则子婴的两个儿子未免太早熟了

《秦始皇本纪》中说是“子婴与其子二人谋”,但《李斯列传》中却说是“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我严重怀疑是《秦始皇本纪》阙文,丢了“宦者韩谈及”五个字。

如果真是如此,那这里的“其子”就不是子婴的儿子,而是韩谈的儿子。

另,宦者不一定是太监,赵高也是宦者,但他不照样有女婿?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4-22 10:4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1: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4-22 11:15 发表
这种干系甚大的事情,和底下的宦官谈比较容易理解。还要加上该宦官的两个儿子--哪有宫廷政变还携家带口的?

还有宦者应该就是阉人--赵高多次表示过自己是个贱人(的确很贱),不是真的阉人是不会这么作践自己的。至于所谓的女婿,可能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赵高也像明朝的王振一样,是结婚生子后再进宫的;要么就是过继的或者兄弟的女婿。

不然。

首先,东汉以前的宫廷中,所用阉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直至东汉开始,宫廷中才开始全部使用阉人。后来还经过一次反动,袁绍诛杀宦官后,曾以士人入宫廷,担任宫廷中各项职责。

其次,赵高似乎没有自称过“贱人”,而是倒是李斯有两次称呼他为“贱人”,但这里的“贱人”和今天说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它没有那么强烈的贬低辱骂的意思,仅仅是表示地位而已。《礼记·曲礼上》:“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而且,李斯在称赵高贱人时说:“夫高,故贱人也”。请注意那个“故”字,这说明李斯的意思是说,赵高以前是个贱人,也就是说赵高以前是个地位卑贱的人。而并没有辱骂赵高的意思。

所以,以“贱人”一词来论证赵高是阉人,不足以令人信服。

至于说政变拖家带口的,也不是令人不可理解。那种情况下,子婴的心腹肯定是极少极少的,而这为韩谈是一个。可靠韩谈一个成不了事,咋办呢?自然是找和韩谈关系最亲密的了,所以,找到韩谈的儿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4-22 11:3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4: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秦始皇本纪》有阙文,的确没有什么依据,仅仅是偶的一个猜想。

fengxv兄的说法合理,偶没有注意到下文班固的发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7: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4-22 16:59 发表
如果后宫允许有正常的男人做奴役,那吕不韦何苦让有伟器的嫪毐冒充阉人进宫阿。

虽然宫廷中允许有正常的男人执役,但总也得有个亲疏远近是不。

嫪毐大大做的是太后的贴身工作,自然是阉人方便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2 17: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汉书·宦者列传》说:“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可知东汉之前,宫廷之中不全是阉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3 14: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笑天下 于 2009-4-23 11:48 发表

呵呵,人家可不是挡住车轮,大致是可以当轮轴使。

《史记·吕不韦列传》:时纵倡乐,使(嫪)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这句话注家均无解释,只有《正义》注“桐轮”为“以桐木为小车轮”。

偶查了一下那个“关”字,关有“穿”的意思。所以我怀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嫪毐用那话儿穿过桐木做的小车轮的轮毂,能把小车轮举起并走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4-24 17: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9-4-24 16:50 发表

这个“关”字可能通【贯】。当时我看了半天,也只能想到这样。

“关”字本来就有“穿”的意思,不用通假。

《康熙字典》:关:又穿也。《禮·雜記》叔孫武叔朝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疏》關,穿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6 04: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