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真 古文尚书 重现世间?, 存疑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25 17: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锄禾 于 2008-10-25 11:34 发表

我想没有谁没事干到弄2100多片假的古简来解闷儿吧?能出多大的名呀!
倒像是有人喜欢搞业余刑侦——先把所有的东西都列为嫌疑,举不出证据再宣布无罪。

没事干伪造2100多片假竹简解闷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至于说能出多大的名,这不好说,但如果能蒙混过关的话,那“青史留名”四个字是跑不脱的,不知道这个名够不够大?

至于说“先把所有的东西都列为嫌疑,举不出证据再宣布无罪”,科学的态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25 20: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10-25 18:03 发表
应该是真的,毕竟要逃过碳十四的测定年代并不容易,先秦的学术史乃至历史都有可能重写了,不过据说要研究20年才能破译不知道是否如此?

不知是何处出土,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最终是一大疑案。

还说里面有一编年体史书?莫非竟然是传说中的竹书编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27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8-10-27 08:56 发表
晕晕晕......这样划时代的东西出土时竟然名头如此不响亮?!你要说流失到外国,至少出土时大家应该都知道......
这批东西到底啥时出土,在何处出土?恐怕清华至今没有结论,否则不会有这句话:“由于竹简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
给提供更详尽的一点消息成吗?

如果是盗墓者盗挖而出,然后通过文物贩子之手卖给了外国人,这的确不会有人知道。所以要找它出土的地方恐怕很难很难了,除非能够找到那几个盗墓者。

根据文字判断是楚简,可靠性还是有的。不过具体的情况,估计清华的人也不清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27 19: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龙子赵山常 于 2008-10-27 19:15 发表
就是梅E献的那本?据说清朝就定为伪书了.其他一概不知.惭愧

秦火之后,经史典籍尽皆焚毁。到西汉初年时,国家推崇文治,于是有一些曾经在秦火之前研读过经文的老儒生(有名的比如伏生,就是三国演义中伏皇后的祖先),把经典都背诵了出来,用汉朝流行的文字重新抄录,并流播于世。由于这些经文是用汉朝流行的隶书书写,所以称作“今文”,研究这种经文的学者,也被称作“今文派”。

后来,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欲扩其宫室,于是侵占了孔子故宅,破其墙壁,结果在墙壁夹层中发现大量经典图书,其中就有《尚书》。这是秦火之前,孔氏后人恐怕典籍被焚毁,所以藏在墙壁中的,这批图书也就被称作“孔壁得书”,由于这些书籍年代久远,都是使用六国文字写成,因此被称作“古文”,后来经孔安国整理,得以流传。研究这些经文的学者,也就被称作“古文派”。

今文、古文两派争执不下,相互辩论四百年,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

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孔壁得书在战火中佚失,从此失传。

东晋元帝年间,豫章内史梅赜奏上一部据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这部书流传极广,今天所见古文尚书,就是这部书。但经过清人考证,已经证实这是部伪书,是梅赜伪造。

因此,尚书不但有今文、古文之分,而且古文尚书还有真、伪之分。只是真古文尚书已经失传而已。

如果这次发现的尚书,真是古文尚书,称之为学术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丝毫不为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1-19 23: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5 悼红狐 的帖子

这个文章说得很有趣,但并不准确。

准确的说,秦火之后,伏生(也就是文中的那个90多岁的老头,汉献帝伏皇后的祖先)记诵出的《尚书》(《今文尚书》)是28篇,而不是十几篇。但伏生所记诵的尚书并不全,毕竟老人家年龄大了,一共有几十篇都失传了。后来,在民间又发现了《泰誓》一篇,共29篇。

后来鲁共王坏孔子宅,得书数十篇,其中有《尚书》,比伏生所传多16篇,此即为古文尚书。

后来五胡乱华,失传的仅仅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尚存,而非25楼所言今古文一起失传。

再到后来,梅赜献《尚书》,共58篇,为大家公认是《古文尚书》,而后来阎若璩证其伪,这就是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58篇,其中33篇是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只不过把今文28篇拆分为33篇而已。其余25篇皆为伪造。也就是说,伪《古文尚书》并非全伪。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19 23:0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1-19 23: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实话,偶也很怀疑怎么能一下子就失传?

两汉时期,今古文都是研习者众,这东西又不是某一个人或两个人才掌握的知识,天下士子谁不习读?秦火尚不能完全烧毁,胡人一把火就能烧光?

所以偶很是不解。

但阎之证伪,言之凿凿,似乎也是不容辩驳。

所以只能相信今文存而古文灭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17: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8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