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皇帝上朝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6-5 08: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phoenixdaizy 于 2008-6-5 08:18 发表
清朝皇帝上朝=学校早操。
不准点灯有官员掉到护城河淹死过。
纯粹是一种仪式了,根本不是议事的,因为下级官员根本就上不了堂,还必须来。

清朝政事决于军机处而非政府,就连六部尚书都没权参与,自然上朝流于形式。

而其他朝代则不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6-6 10: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文以载道 于 2008-6-6 04:12 发表

请教下西汉的丞相相权大在哪里
还有西汉的政务处理过程
记得百度过一个帖子说丞相有个议事厅,可以召集百官议事,丞相可以将议论结果呈递给皇帝,皇帝一般不会驳回丞相的上奏,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请三红兄指教

所谓汉代丞相权重,这主要是指汉初而言。

1、从权利范围上说,丞相府下有十三曹,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一切章奏。五词曹,主词讼。六法曹,掌邮驿科程。七尉曹,主卒曹转运。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

而皇帝的私人机构只有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其中前五尚全部是掌管皇帝生活起居的,和政事丝毫无关,而能和政事扯上点关系的,只有掌管文书的尚书,但也仅仅是传递文书而已。因此皇帝要想有所决策,必须通过丞相。

由此可见,汉初时几乎所有政事都是先汇集于相府,一切政事,按照法理应决于丞相,从制度上保证了决策、行政、司法大权全部集于丞相而非皇帝,此时的丞相,是真正的百官领袖。

2、从地位上来看,据《汉旧仪》记载: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开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其位尊如此。

正因为汉初相权远较君权为重,所以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完全不能忍受了。汉武帝为了摆脱相权的羁绊,就一方面极大的扩充了尚书台的权限,将它从一个私人秘书机构变成了决策机关,另一方面极力打击以丞相为首的外官,武帝一朝12个丞相,自杀或被杀者就有5人。在这种无情打击下,尚书台终于取代了相府成为了决策核心,而丞相反而变成了单纯的行政执行机关,这就是所谓的中朝、外朝之分。

武帝以后,尚书台权力急剧扩张,凡主政之人,必须挂“领尚书事”的头衔方可。如霍光以大将军秉政,也必须得挂“领尚书事”。

至东汉时,丞相完全成为虚职,所谓“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完全取代了相府的功能。

不过魏晋之后,尚书台又从中朝演变成外朝,尚书省长官又成了新的丞相,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至于说到汉初皇帝驳不驳回丞相的决议,有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景帝欲封皇后哥哥王信为候,就和丞相周亚夫去商量。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从这“默然而沮”四个字中可以看出景帝的无奈。

还有一个故事,武帝初,丞相田蚡主政,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正因为丞相“权移主上”,而这又是制度所保障的,所谓武帝只有说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这种赌气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6-6 1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堕落的战神 于 2008-6-6 10:27 发表


明朝政事决于内阁与司礼监,皇帝上不上朝全靠自觉。

中朝和外朝之争,其实也就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历代皆有,不足为怪。

明代虽然政事决于内阁,但大学士品级只是五品小官,必须得挂六部尚书衔方可主政,因此明代六部尚书权亦极重。而六部尚书则是真正的外朝,是政府,因此,虽然决策权不在朝廷六部而在内阁,但因为大学生必须以六部尚书方可领受,因此朝廷六部事实上亦参与到决策之中。

至于清朝,一应政事全决于军机处,凡有决策,则以密封上谕直接寄给执行人,譬如关于江苏财政的,直接寄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尚书不得与闻,关于广东兵事的,直接寄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不得与闻。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只能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性东西。中国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如此畸形的行政体系。

中国历代中外朝之争,从汉代的尚书台直到明代的内阁、司礼监,虽然都游离于朝廷之外,但总有个样子。只有清朝的军机处完全是个怪胎,其畸变程度简直令人咋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6-6 11: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堕落的战神 于 2008-6-6 11:09 发表


阁老(内阁大学生)必挂尚书衔,这是惯例。而六部尚书未必是大学士,政令皆由内阁出,所以,明朝的外朝是内阁,而非六部。
如同本朝,名义上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国务院,但实际政令皆由政治局决定。国务院不过 ...

说内阁是外朝,这是你没有搞懂内外朝的含义。

并不是政令从哪出哪就是外朝,而是要看这个机构的性质。

内朝,又叫中朝,所谓“中”者,就是皇帝私人的玩意。比如太监叫中官,就是因为他是皇帝的私人奴仆,再有权有势的九千岁、立皇帝,也不可能是朝臣。而外朝则是制度保障的政府行政部门。

中、外朝之分,是从汉武帝开始,是君权相权斗争的结果。皇帝不满自己被政府部门分权,所以想办法用自己的私人秘书机构去分政府的权,这就是中、外朝之争的由来。

明朝没有丞相,(偶一直认为,这是个很混蛋的决定,因为这就意味着政府失去了领导者),政府行政部门——也就是六部——由皇帝亲自领导。可是有丞相时,丞相手下有一整套班子(也就是丞相府)来处理政务,现在没丞相了,所有政事都压给了皇帝一人,就是算皇帝是神仙下凡,也很难做到,所以他们只有借重自己的私人秘书——也就是内阁——来处理政事,这就是明朝内阁之起源。

《明史·职官志》:“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时,以解缙等入内阁,此为内阁干政之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仁宗时,阁职渐崇,但依旧“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可知终明一代,内阁大学士未能摆脱皇帝私人秘书的身份。这就充分证明了内阁是内朝性质。——其实,仅仅从“内阁”的名字上就知道它是内朝。

内阁主政,是代表皇帝主政。所以大学士品级只是5品,终明一代,也无法提升一级。为了能让内阁主政,因此才让大学士挂尚书衔。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6 11:5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9 05: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