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武帝一朝对匈作战的影响和意义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浅谈武帝一朝对匈作战的影响和意义

浅谈武帝一朝对匈作战的影响和意义



《史记》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可知自有史以来,华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接触就没有过中断,而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也未曾稍止,这种侵扰甚至一直延续到满清入关,正所谓“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作为首位大规模、长时间对塞北用兵的皇帝,两千余年来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其功过评说,几千年来却人言人殊。那么,武帝一朝对匈作战到底有哪些影响和意义,本文中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做出公允的评价。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武帝之前的汉匈关系

匈奴原本兴起于河套一带,即秦汉所谓“河南地”者也,至战国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史记•匈奴列传》),三国者,秦、赵、燕是也。其时三国强盛,向北扩张,遂与匈奴国土相接。后秦灭六国,始皇使蒙恬将十万大军北征,却匈奴七百余里,匈奴遂被逐出其原生地。

始皇既死,秦失其政,豪杰蜂起,中原战争不息,政局动荡无定,无暇顾及边防,“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史记•匈奴列传》),河南地复为匈奴所占有。而此时匈奴又恰逢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冒顿崛起,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尽服北夷,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至汉兴以来,匈奴屡寇边地,汉六年,高祖以韩王信王太原以北,以防备匈奴,谁知韩信却反以马邑降胡,并引匈奴击太原,于是高帝决定亲征。汉七年,高祖以步卒30万人出击,其时天寒,士卒堕指者十之二三,而冒顿又示之以弱,诱使高祖轻进,遂被围于白登山,高祖七日不得食,幸赖陈平秘计,方始脱困。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做了调整,改以和亲为主。如今许多人以和亲政策为懦弱、消极的表现,大力挞伐之,而对后来武帝的主动出击大加赞赏、高度评价,这种把和亲与征伐割裂开来的做法,其实是不恰当的。汉初的和亲与武帝的征伐,并不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而只是同一条国策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汉代数位皇帝,都在为消灭匈奴,解除北患这个目标而奋斗,只不过限于国力,他们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

和亲的目的,是用财帛的贡纳,为汉帝国的发展换取一个较为平稳的环境,以拖延时间,积聚国力军力,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胡人寇掠,目的就在于子女财帛,若汉朝主动奉上财物,满足匈奴对汉物的需求,则有可能避免更大程度的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和亲可以完全免除匈奴对中原的劫掠。

在文帝期间,匈奴大规模入寇依旧频繁,譬如文帝14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虏人们畜产甚多”。而在文帝后6年 ,“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甚至于“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同上皆《史记•匈奴列传》)。

在和亲的同时,匈奴还如此大规模入寇,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和亲只能给匈奴提供物资,而不能提供人口和工具,但这两样却都是匈奴必需;第二是因为和亲只能为单于和上次贵族带来利益,而掠夺来的财产,则可由匈奴全民共享。故此,在执行和亲政策的六十余年间,匈奴入寇不断,战争并未完全消除。刘敬所谓“外孙不敢与大父抗礼,兵可无战以渐臣”的想法自然不可能实现。(按:刘敬是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人,对于他说出这番迂腐之论,偶是深表怀疑的。偶坚决认为,这不是他的真实想法,而只是一个籍口,是给和亲政策镀上的一层金边,用以掩饰和亲政策的屈从纳贡的本质)

而面对这种“烽火通甘泉”的情况,汉朝几乎是没有丝毫抵抗能力,譬如文帝14年的那次入寇,“(文帝)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史记•匈奴列传》)。这种所谓的“击胡”,其实只是在匈奴劫掠满足之后欢送其离境而已。

此外,匈奴对于汉朝这种利用和亲作为手段的韬光养晦的计策,貌似也是心知肚明的,景帝中六年,匈奴入雁门,并劫掠苑马,这就相当有趣了,因为匈奴并不缺马。那么他们为什么又要劫掠苑马呢?汉军要和匈奴作战,必须建立强大的骑兵,因此才蓄养战马,而匈奴劫掠苑马,貌似正是对这一建军计划的破坏,——果然没有谁是傻瓜啊。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09:5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二、武帝对匈奴的征伐

武帝即位之后,“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史记•匈奴列传》),貌似还将继续执行和亲政策,但事实上这只是个幌子,因为此后不久,他就定下了马邑之谋,和匈奴全面开战了。

统观武帝一朝的对匈作战,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元光二年马邑之谋始,至元朔元年的雁门之战止,在这一阶段里,汉匈双方都没有主力的对抗,或者换句话说,是汉军还不熟悉对匈作战的模式,双方正处于磨合状态;第二阶段自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始,至元狩四年的绝漠远征止,这一阶段是双方的决战时期;第三阶段自元鼎六年公孙贺、赵破奴出塞始,至征和三年李广利降胡止,这一阶段,双方的战场主要是在西域,是武帝一朝对匈作战的尾声。

1、第一阶段  马邑之谋与龙城之战

元光元年,在大行王恢的策划下,马邑人聂壹佯卖马邑城于匈奴,以诱单于,而汉军伏兵30万,意图歼灭。单于贪汉财物,引军10万入塞,但随即识破计谋,引兵而还。

马邑之谋最终劳而无功,但这一计划本身有很大的问题,即使顺利实施,也未必能得到什么结果。

首先,此次伏击的汉军,虽云“车骑才官”,但其主力必为步兵,试问30万步兵对抗10万骑兵,胜算到底能有几何?单于引兵北还时,距马邑仅百余里,而汉军竟然完全没有应变和追击的能力,可见其机动力之差。

其次,不知汉军此次伏击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是针对单于的斩首行动,还是意图消灭匈奴主力?如果是前者,那么使用三十万人进行一次斩首,实在是太奢侈了,何况匈奴自有其王位继承的制度,杀掉一个单于,自会出现下一个单于,这究竟会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产生多大影响?如果是意图消灭匈奴主力,那么,以三十万步卒对十万骑兵,就算能全歼,汉军损失又是多少?汉朝能不能承受如此沉重的代价?武帝意图以三十万步兵全歼十万骑兵,显示出他在战略策划上的一种天真。

所以说,马邑之谋更多的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策划,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偶甚至怀疑,把伏击地点选在马邑,恐怕不是处于军事因素,而更多的是为了报高祖白登之围的仇,因为就是当年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才导致了高祖白登之围的羞辱。这场伏击的落空,看来不仅仅是单于之幸,也是汉家之幸。

马邑之谋的意义,仅仅是在于它宣告了汉朝对匈奴态度的完全转变,它是一篇檄文,它告诉了匈奴:从此以后,你予取予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五年后,元光六年,武帝再次分遣四将各率军1万出塞,这是汉朝军队首次主动出塞作战。其中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公孙敖出代郡,李广出雁门。四军之中,公孙贺没有碰到敌人,无所获;公孙敖战败,损失七千;李广遇匈奴主力,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唯有卫青好运,未遇到敌人主力,得以长驱龙城,斩首七百而还。因此这次战役被称作龙城之战。

说到龙城之战,它的人气是很高的,很多人对它都不吝溢美之辞。但这场战役汉军事实上是失败了的,而且是惨败。四支大军,两支战败,损失高达一万七千人,另一支干脆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很丢人的。而汉军唯一的斩获,就是卫青的那700首级,算起来,一万七千人和七百人,怎么看都不能平衡。因此说,这场战役汉军惨败是没有疑问的,它仅仅具有政治意义,犹如平型关一般,它对匈奴造成的打击最多是心理上的。

从龙城之战我们可以看到汉军几个很严重问题,第一是四路大军各自为战,没有一个主帅居中协调;第二是在草原上汉军获知情报的能力低得可怜。现在有种说法认为,大草原上谁找不到谁那很正常的,其实这种说法大有问题,匈奴人的情报能力就比汉军要好得多。我们在汉匈战争史上时常看到匈奴人遮杀汉军的记载,却鲜有汉军主动寻找到匈奴部队进行野战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一个问题,汉军不久就改正了,但第二个问题,直到战争结束,汉军也没有想到好办法加以改善,成为始终困扰汉军的难题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09:5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2、第二阶段  收取朔方到绝漠远征

元朔二年,卫青北出云中,再西向至高阙,然后南折至陇西,获首级数千,畜百万余,驱逐匈奴白羊、楼烦二王,尽取河南地,武帝遂于此处设朔方郡。元朔五年,武帝再次遣卫青率苏建等六将以十万骑出朔方,击右贤王,右贤王轻敌,以为汉军不能至此,醉卧帐中,卫青率军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带着爱妾只率数百人逃去。元朔六年,卫青再次率六将以十余万骑,两出定襄击胡,得首级近两万,但苏建、赵信军亦全军覆没,赵信降敌,苏建只身逃归。这三次战役,就是后世所称河南之战。

河南之战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收取了朔方。这里自秦末以来就一直为匈奴所占领,从而成为了匈奴入寇的桥头堡,刘敬曾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可见其对关中威胁之大。

而朔方郡的建立,不但加大了战略纵深,使得汉王朝从此摆脱了“烽火通甘泉”的噩梦,而且随着徙民实边的实施,最终使得朔方成为了汉军的前进基地,为日后长驱深入、绝漠远征奠定了基础。主父偃曾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可谓一针见血,的确是高论。

在这场战役中,汉军动辄以十数万的骑兵出塞,采用大迂回战术,千里行军,寻找战机,显示出汉军骑兵部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重大提高,汉军已经有了在大漠之上和匈奴铁骑正面相抗的能力。

但是也要看到,在这次战役中,卫青夜袭右贤王,在右贤王猝然无备的情况下,依然让其走脱,而在元朔六年出定襄的战斗中,更是两路军队败亡,这说明汉军虽然已经拥有了相当实力,但却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河南之战汉朝还有一个重大损失,就是翕候赵信的降敌。赵信此人颇有计略,他投降后向单于献上度漠北移,以诱使汉军深入,再图歼灭的策略,给以后汉军的作战带来了极大困难。

河南之战后,武帝又把注意力放在了河西。

元狩二年的春、夏二季,武帝使骠骑将军霍去病两出陇西,第一次过焉支山,第二次取祁连山,两次作战,共得胡首级近五万。其年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使霍去病受降,得降民数万。是为河西之战。

河西之战的意义尤为重大,第一,它打通了河西走廊,长安和西域间再无阻碍,使得汉朝得以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第二,它使得匈奴以河西、河南两翼合围长安的局势,全面崩溃;第三,截断了匈奴和西羌的联系;第四,得河西地后,汉朝在此置河西四郡,又得到一个前进基地。

以上四点,一言以蔽之,曰“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是也。故此河西四郡中第二郡名为张掖。

河西之战的胜利,使得汉朝西方诸郡不再成为边地,武帝为此而“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繇”,也使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得以稍稍缓解。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10:00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河南、河西问题相继解决后,武帝似乎有了一战灭胡的打算,想批亢捣虚,深入大漠,寻找单于主力战而胜之。

元狩四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后勤保障步兵数十万,分别出定襄、代郡,长驱进击。卫青出塞千里后,遇单于主力,双方恶战一日,单于仅以数百骑而逃,卫青逐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遂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而归。霍去病则出代郡两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左贤王遁走,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而还。史称“绝漠远征”,又称“漠北之战”。

这次战役,是汉匈战争期间,双方主力的一次对决,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卫青获首级万余,霍去病获首级七万,则歼敌总数在九万之上,对匈奴的打击之沉重,自汉兴以来未尝有也。自此而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矣”(《汉书•匈奴传》)。

但是,这次战役,汉朝的损失也是空前的。“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朝十余万匹战马死于此战,数十年的积蓄,几乎一战而尽。而且虽斩杀匈奴九万余,但汉军自身伤亡也达数万,可谓惨胜。

而在这次战役中,汉军在战略制定和情报收集上所表现出的混乱,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在谋划之初,武帝本意是要霍去病当单于,故“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但从俘虏嘴中得知单于在东方,于是又将卫、霍二人出兵路线调换,使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绝漠远征这种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岂能不精密部署?可如此军国大事,武帝居然随意至斯,也真叫人无语了。

而在出战之后,情况与汉军事前所得情报相反,恰恰是卫青遇到单于主力。既然这次战役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单于主力决战,汉军怎么能不对其所在进行掌握?虽说大草原上寻敌不易,但不至于连他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搞不清吧。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那象这种“差之千里”的错误,又当造成什么后果?于是,率领汉军最精锐部分的霍去病,就只能远离敌人主力千里之外。

而匈奴对汉军一举一动,明显是了然于胸的,故听赵信谋,“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史记•匈奴列传》),面对单于的严阵以待,卫青明显不占优势, “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军和匈奴形成了混战局面,战争主动权已不在汉朝将领手中,可以肯定此时卫青并无必胜把握,汉军击溃单于和单于追捕卫青之间,只是一线之隔。

此战虽然最终汉兵取胜,但这不能为汉军部署不当、侦查不力的罪名开脱,而且汉军最后的胜利,基本上也是侥天之幸,一则是初接战时老天爷刮了场大风,使两军不相见,为卫青“益纵左右翼绕单于”提供了机会;二则是将士用命;二则是单于怯战逃走。古人云“卫霍不败由天幸”,诚非虚言。

在战役中李广失道,使得本来兵力不足的卫青,陷入了更大的窘境。失道一直是汉匈战争中汉军一个最大的问题,前后数十年,汉军一直没有学会如何在大漠之上行军。孙子所言五事“道、天、地、将、法”,汉失其二,天地不得,加之情报侦查能力低下,知己不知彼,这就使得在战争期间,汉军的胜利总是显得相当的侥幸。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10:0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3、第三阶段  西域攻略战

绝漠远征给汉匈双方都带来极其沉重的打击,此后八年间,匈奴诚然无力南下,但汉朝亦无力进击,双方形成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直到元鼎五年,匈奴联合西羌再次入寇,于是在次年武帝遣公孙贺、赵破奴出塞,战端再开。但赵破奴两次出塞,均不见匈奴一人,元封元年武帝亲自率军出塞,亦未曾战斗,这几次行动,只在政治上有恐吓意味,但于军事上无甚意义可言。

此后,汉匈双方都把战略重点转向了西域。这是因为在匈奴来说,漠南之地已为汉所有,漠北苦寒,不宜生存,自然要目光放在西域。而对于汉朝来说,要想彻底打败匈奴,自然也是要铲除他在西域的力量。

太初元年,武帝使李广利将数万军伐大宛,道远,沿途小国皆坚城自守,不肯给食。李广利攻之不下,只好回兵敦煌,往返二年,士卒死亡十之八九。

太初二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单于降汉,武帝使赵破奴率两万骑前往受降,赵破奴兵未到,而单于发觉,遂杀左都尉,发兵击赵破奴,汉军全军覆没,赵破奴降胡。

这两场战役的失利,对武帝而言,打击不可谓不大。特别是赵破奴降胡之事,武帝本来想重复一遍元狩二年霍去病迎降浑邪王的盛事,谁知局面竟转化为无比的尴尬和难堪的惨败,全军覆没,主帅败降,这在汉匈战争时上,还是首次(此前虽有赵信降敌之事,但赵信本是匈奴人,何况他只是裨将而非主帅)。这说明,经过绝漠远征的消耗,汉军战力始终未曾回复到全盛时期。

面对进军西域的失利,武帝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谏,固执地要将大宛战事进行到底。于是在太初二年,“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史记•大宛列传》),以伐大宛,天下骚动。李广利在武帝倾国支撑之下,终于攻克大宛,但汉军得入玉门者,仅剩万人,而三万战马之中,得存者不过十分之一。此战代价极大,收益甚微,得不偿失。

在绝漠远征之后,汉军战力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且又有赵破奴降胡,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攻取大宛呢?有人说武帝是为了改良中国马种,也有人说是武帝为了让李广利立功。若说是改良马种,此非一朝一夕可见其功,在中国马匹已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战斗,岂非饮鸩止渴?若真是为了李广利立功而进行这场战役,那就只能以“混蛋”二字相送了。

当然,大宛之战也有正面意义,那就是使得汉朝在西域威名大振,竖起了汉家声威。但这点战果和对国家经济、军事上造成的破坏相比,基本上是功不补患。

天汉二年,武帝再使李广利率军3万骑出酒泉,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李广利先胜后败,得胡首级万余后,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利几不免,大军丧十之六七,李陵遇单于主力,全军覆没,李陵降胡。

从这次战役的失败,再次看到了武帝在战略部署上的混乱和随意。最初,李陵任务是保护李广利辎重,随后在李陵的要求下,他所部被赋予了独立进攻和战场搜索的任务,最后因路博德之言,武帝甚至连骑兵也不给他提供。试想,在茫茫大漠之上,五千步卒如何机动?一旦遇到兵力远超自己的骑兵时,这五千步卒基本上就成为了板俎之上的鱼肉了,李陵之败降,武帝实在要负很大的责任。

天汉四年,李广利再次率路博德三将以骑兵七万、步兵十四万,分别自朔方、五原、雁门出,与单于战十余日,未见胜负而回军。

这次战役的战场又转向了北方,这说虽然自绝漠远征后,漠南无王庭,但这些地方汉朝并为完全控制,匈奴铁骑也时常出没于其间。

此外,这次战役汉军数量虽极大,但自龙城之战以来,首次以步卒为主,论数量步卒竟是骑兵的两倍,可见此时汉军战马缺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绝漠远征的负面效应不但没有解除,而且随着汉军在西域一系列的战败,得以扩大。

征和三年,李广利再率四万骑兵、十万步卒出酒泉击匈奴,双方接战多次,互有胜负,时巫蛊事发,李广利妻子受到牵连,李广利忧惧,欲立功,遂深入匈奴腹地,单于趁汉军疲惫,亲以五万骑兵击之,汉军大败,李广利降胡。

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战,就这样以全军败亡、主帅降敌而告终。汉朝再次失去士卒、战马数万,从此完全丧失了大举进攻匈奴的能力。至此,经历四十余年的武帝一朝对匈作战,终于画上了句号。次年,武帝下《轮台罪己诏》,两年后,与世长辞。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10:0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战争对匈奴的打击

武帝四十余年连续不断的打击,对匈奴造成了相当巨大的伤害。

首先,从土地来说,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阴山、河西等,接连为汉军所占领,并徙民实边,使之彻底汉化。而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是最适于游牧之所在,失去之后,匈奴只能远遁漠北,但漠北苦寒,环境极为严苛,在这种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匈奴生存都已经成为了问题,所以才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鸣,

其次,从人口上来说,中行说曾谓单于“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史记•匈奴列传》),则可知匈奴即使最盛之时,人口亦不超过二百万,而在武帝数十年不间断地打击之下,其人口的损失可想而知。河南之战,汉军斩、俘匈奴三万余人;河西之战,匈奴被斩杀及降者,近九万人;漠北之战,汉军斩杀匈奴亦近九万;西域之战,汉军歼敌亦起码在三万之上,如此算来,在元朔2年至征和三年的37年间,匈奴被直接歼灭至少二十四万以上,对于仅仅一百余万人口的匈奴来说,这种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再次,从财产上来说,由于匈奴以游牧为生,牲畜是他们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财产。而在武帝数十年的挞伐之下,匈奴牲畜的损失也是惊人的,譬如卫青收取朔方,逐白羊、楼烦二部,“得牛羊百余万”,袭右贤王,又得“畜数千百万”。除了这种直接的掠取之外,在战争期间,匈奴往往将其民众徙往北方以避刀兵,如天汉四年李广利出朔方击匈奴时,匈奴“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征和三年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击,“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以上皆《汉书•匈奴传》),在这种远程迁徙的过程中,牲畜必然也会因为长途奔走、挤压、碰撞而大量死亡,如果在牲畜繁育季节,还会导致母畜的流产。如此巨大的损失,恐非匈奴那种脆弱的经济可以承受。

由此看来,武帝的对匈作战,给匈奴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汉书•匈奴传》说“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的确不是虚言。

但是,虽然武帝对匈奴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但这种打击远远不是致命的。汉朝对匈奴所取得的优势,也远非压倒性的。

首先,从军事上来说,自从绝漠远征后,汉匈双方在西域的多次交战,每次都是以汉军败亡而结束,这就足以说明匈奴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全面崩溃,现在有许多人无限夸大绝漠远征一战的作用,以为这一战之后,匈奴就基本被打残,再也无力对汉朝构成威胁,这实在是可笑而罔顾史实的臆想。

事实上,武帝的对匈战争虽然极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但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汉朝自身的实力,自绝漠远征之后,汉朝再无一次胜利,赵破奴、李陵、李广利等重要将领接连降敌,就很清楚地证明了这点。

而且,武帝末年,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并未因战争的打击而变得驯服,其气焰狂傲如旧,未曾稍减。譬如天汉四年,单于与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蘖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汉书•匈奴传》),这种赤裸裸地胁迫,何曾有“被打残”的模样?

除此之外,在武帝崩殂之后,昭宣年间,匈奴依旧不断入寇,如昭帝元凤元年,匈奴以二万骑寇边;次年,匈奴再次兵屯受降城;元凤三年,又以四千骑入河西,三千骑入五原;及后又以数万骑寇掠汉边。虽然这几次入侵都为汉朝所败,但足以说明武帝时的对匈作战并未取得绝对优势,匈奴依旧拥有较强兵力使其有可能随时南下入寇。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10:0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四、战争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武帝的对匈作战,在给匈奴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汉朝自身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所谓“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汉书•夏侯胜传》),简而言之,即“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八个字是也。

海内虚耗,指的是国家财用衰竭,自从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高惠文景七十余年积储,一朝而尽。筑朔方城,“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到了元朔六年即和匈奴开战的第十年时,已经是“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而到绝漠远征时,情况已经恶化到“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的境地了(以上皆《汉书•食货志》)。

武帝时,曾大幅度改革财赋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实行盐铁专卖,即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2、平准均输,即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来垄断商品交换、控制物价:3、算缗和告缗,即征收财产税,有隐瞒财产着一经告发,几全部没收;4、增口赋,即提高人头税,将原先每人每年20钱提高为23钱,起征年龄亦由七岁下调至三岁;5、鬻爵,即出卖武功爵。

这些新的财政政策,几乎全部是搜刮财富的措施,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武帝一朝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国力透支的窘境。景帝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史记•平准书》)的盛世境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而武帝一朝的人口,也呈连年下降的趋势。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武帝在位54年,其中人口增长速度正常的年份,只有区区7年,人口增长低于正常速度的年份,为21年,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年份,则为26年。

据葛先生推算,武帝末年时人口总数为3200万,而其初年元光二年时,人口有3600万,两者相较,整整减少400万,减幅为11%。而以文景时期正常人口增长速度7%计算,则武帝末年人口本应为4758万,若以此算来,则武帝一朝人口损失高达1558万。因此,说武帝时“户口减半”虽然有水分,但绝非空穴来风。

武帝时人口减少如此之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连年战争,而且主要是对匈作战。从葛先生的统计表上明显可以看出,武帝初几年,都保持了正常的人口增长速度,恰恰就是从对匈开战的元光元年起,人口开始了低速增长。而到了后期,则几乎全部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由此可见对匈战争给社会所带来的破坏之巨。

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上流民大量出现,据葛剑雄统计,元封四年时,关东流民高达200万,当时关东总人口大约3000万,则流民已占总人口的7%,于是,“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书•酷吏传》),秦末之事几乎复现。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2 10:0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09: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武帝一朝对匈作战中,汉军的确取得了极大战果,对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连得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使得匈奴由盛转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覆灭奠定了基础。

但是,武帝的征伐,对汉匈双方都造成了损失,就汉朝而言,四十余年的对匈作战,严重消耗了汉朝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几乎使亡秦之事复现,所幸的是匈奴综合国力远逊于汉,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

不过,终武帝一朝,汉对匈奴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从军事上说,在整个四十余年的战争过程中,汉军始终存在决策随意、敌情不明、天地不得的问题,虽然在个别战役中能够取得一些相当大的战果,但这基本上都是将士用命的结果,并不能掩盖汉军的这些缺陷。而且在战役过程中,纵然取得胜利,也往往是消耗战,己方的损失极为惊人。

匈奴经过武帝一朝的打击之后,虽然受到重创,但政治结构依然完整,军事实力并未崩溃,直到昭宣之世,仍有以数万骑寇掠汉边的能力,这说明,武帝对匈奴的打击虽然沉重,但远非致命。如果无限夸大武帝的作用,以为经武帝打击后,匈奴即处于败亡边缘,那是不对的。

钱穆先生言:汉武武功,实至昭宣以后始得遂成也。且汉武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计其所得,若不偿于其失。事实也正是如此,匈奴之不为中国患,始于宣帝时,汉之服西域,亦于宣帝时。因此,若将武帝一朝的战争隔离来看,则其评价着实有限。只有结合宣昭二帝的内外政策,武帝一朝的对匈作战才具有长远意义

当然,对于武帝来说,虽然他并未彻底灭胡,而且连年的战争也使国力完全透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汉朝臣服于匈奴的屈辱历史,的确是在他手里结束的,这又是他的伟大之处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5 21:40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16: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5-12 13:28 发表
阁下写得很详尽,但是感觉对汉武帝伐匈奴的意义评价稍微偏低了,想跟阁下探讨一下
(1)白登之围冒顿没有能够包围汉朝30万大军,只不过刘邦轻敌率10万先头部队冒进与汉军主力脱离才被包围的,实际上刘邦得以脱围主要不是靠什么陈平的计策,当时樊哙率汉军主力20多万人已经赶到了,真要打起来汉军未必会输,只不过风险比较大,正是由于方实力差不多,冒顿才撤走的,否则他不是傻子,有把握吃掉汉军焉会放弃机会。
(2)文景两朝不能解决匈奴问题主要不是由于汉朝军事实力不如匈奴,也不是经济原因,主要是国内的诸侯王势力膨胀,几乎形成了割据局面,对于汉朝皇帝来说这才是心腹之患,例如汉文帝的时候就准备大规模出击匈奴,汉文帝甚至准备御驾亲征,后来灌婴已经带领14万大军准备打击匈奴只是因为济北王叛乱不得不停止,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问题基本解决出击匈奴成为必然。
(3)汉军战斗力普遍比匈奴强,五当一并不完全是虚言,由于没有马镫,骑兵相对于车步兵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
(4)汉武帝时期匈奴损失的人口不会下30万,阁下少算了浑邪王投降的部众5万人,当时匈奴的人口大概有150万左右,也就是说它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壮年,对于匈奴人口的长远影响更大。
(5)汉武帝虽然没有能够消灭匈奴,但是汉朝的打击直接造成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我们都知道匈奴在汉朝打击前一直是统一的,更是草原霸主,相对于其它游牧民族(如后来的突厥)它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程度是非常高的,单于继承一直是父死子继,除少部分时间外,100多年中并没有出太大的问题,而正是在汉朝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矛盾爆发,走向了分裂和衰亡。

欢迎探讨。

1、刘邦所陷者,恐怕没有10万人,《史记》言:“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可知高祖所率,必然是少数骑兵,因此才与大部队脱节。而此时汉朝骑兵绝对不可能有十万之众。要知道这个时候,也正是“天子不能均驷”的时期,不可能有那么多战马。而汉朝主力虽然有30万人,但首先因为天气寒冷,士兵“堕指者十二三”,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其次,匈奴部队为“精兵四十万骑”,是倾国之兵,试问三十万战斗力被严重削弱的步兵,面对40万精锐骑兵,能有何种胜算?“双方实力差不多”之言,从何谈起?

刘邦脱围,不是靠陈平秘计,这个偶也是赞叹的。但偶的想法是,冒顿之所以同意撤围,应该是因为此时汉军和匈奴之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内容不出汉朝向匈奴称臣纳贡之类。

2、诸侯王尾大不掉,这的确是汉朝心腹大患,但这并不是和亲的根本原因。冒顿羞辱吕后,樊哙欲击之,而季布叱曰“可斩樊哙”,季布慷慨之士,断非酸腐文人,他都如此之说,可知其时汉朝军力和匈奴的确相差远甚。此时据文帝3年灌婴击匈奴不过数年,可知文帝必没有实力真正出塞。而灌婴击匈奴,所将八万余人,骑兵必然不多,《史记》所谓“八万五千骑”恐不尽然,因为即使数十年后武帝绝漠远征,骑兵不过十万。而灌婴出击,史书中无一处记载其战果,仅说“匈奴去”而已,恐怕这也不过是一次在匈奴劫掠满足后的欢送行动而已。至于文帝亲征,当不得真的,姿态而已。

3、说汉兵的战斗力是匈奴的5倍,此言不知从何说起?要说汉军战斗力,在武帝时代的确强于匈奴,但在文帝时期,偶并不认为能比匈奴强。

4、关于河西之战的战果,春天,霍去病出焉支山,“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夏,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馀人”,秋,迎降浑邪王,得降民“凡四万馀人,号十万”,如此共八万八千,概数曰九万,并没有错。至于匈奴总人口,150万是其下限,最高估计可达180万。

5、匈奴的分裂并不是武帝的打击造成的,而是此后昭宣、乌孙的打击,以及大雪灾的影响。直到武帝崩殂,匈奴的政治架构都还稳定得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16: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08-5-12 13:35 发表
这点对卫青也评价有点低,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搞定敌人,那就是水平,要不然失败都是有借口的了,而且卫青也不可能一直这么幸运嘛!

还有对汉军军事情报的批评,在当时的条件下,汉军应该很难得到准确的军事情报,匈奴可以在自己的草原上广布眼线,但是汉军应该没这个可能。

卫青、霍去病的才干,偶是承认的。

不过说实话,卫霍两人在他们的军事生涯中,的确都是蛮幸运的。一个将军打一次胜仗,是靠才能,打一辈子胜仗,从不失败,这可就要靠老天了。卫霍两人就是这样两个幸运儿。

如果说,卫霍在时,汉军仅仅是天地不得的话,那么卫霍死后,汉军又失良将,五事之中丧其三,西域之战接连失败,恐怕也有这个原因。

至于说情报,偶认为相对于失道丧军的后果,在前期下大力气多放点眼线,这点应该是可能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17: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匈奴的确对汉朝土地没有野心,他们没有政治诉求,仅仅是想得到财物而已。

欢迎转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2 20: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5-12 18:00 发表
这两句话说明匈奴撤走确实是因为汉军主力赶到的缘故,而不是什么陈平的秘计,至于有秘密协定,虽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是从后面汉匈的关系看,双方基本上是平等的,是约为兄弟之国,虽然汉朝方面比较被动,既要和亲,又要给匈奴大量的财物,更何况和议本身就是双方实力大致均衡的产物,如果一方占绝对优势,就没有议和的必要了。后面还有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宋辽的澶渊之盟。
ps 汉军五当一不是我说的,是汉朝的陈汤说的。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当时的匈奴骑兵没有马镫,骑兵除了机动的优势以外,相对步兵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且匈奴的武器非常落后,很多士兵还用骨头箭,根本不可能与装备精良的汉军相比,从陈汤的话看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在后期由于学习汉朝技术进步还有所上升,因此我仍然觉得汉军的战斗力一直比匈奴强,前期只不过因为汉朝自身的原因发挥不出对匈奴的优势,匈奴这种纯粹的游牧民族与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汉族自身的尚武和进取精神在汉朝仍然是很强烈的

首先,匈奴对于汉朝,并没有领土上和政治上的企图,他们的意图仅仅是财物而已,因此即使汉匈双方军力相差很大,也有缔结和约的可能,只要汉朝能给他足够的财物。

如前所说,如果汉匈军力相当,匈奴绝不敢侮及吕后,季布也绝不可能叱曰“可斩樊哙”。文帝曾叹曰“若吾有廉颇李牧,匈奴何忧哉”,可知当时文帝自知军力不及匈奴。

至于说到汉军和匈奴人战斗力的问题,陈汤是多少年后的人物,当时匈奴早已衰落,他的话怎么能用来证明汉初时的情况?

汉初时汉匈之间战斗力的强弱,晁错有对比: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从晁错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帝时,匈奴的优势有三点:1、战马优良;2、骑射技术高;3、士卒身体素质好。而汉朝优势有五:1、组织纪律性好;2、武器装备好;3、各军种配合好;4、战术运用好;5、后期补给充足。

从这几点分析来看,明显匈奴单兵素质高于汉兵,汉兵技术装备和后期保障优于匈奴。因此,所谓汉兵以一抵五之说,不能硬套到汉初之时。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5 16: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宋朝没有养马的地方。

一般中原王朝养马,一是在河套、二是在阴山、三是在河西。(这三个恰都是武帝从匈奴人手中躲来的)

可对于宋朝来说,阴山属于燕云十六州的范围,被契丹人占了,河套和河西被党项人占了。三大马场宋朝无一,这才是宋朝缺战马的主要原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5 2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事公 于 2008-5-12 10:30 发表
只觉得对匈做战,汉朝整个国家资源消耗过大,但也并不能使其如先秦一般亡国。
亡国的条件,一是外族入侵,二是百娃起义。
关于百姓起义,最少来说,边境之地的人民对武帝之征匈之举会表示赞成的。

武帝末年,并不缺乏人民起义。

文中偶已经引《汉书》说了:“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

司马光称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这是很公正的评价。亡秦之失体现在他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人民流离上,无亡秦之祸则是因为最终他还知道悔改,下罪己诏,改弦易辙,而后继者昭、宣皆为明主,非二世可比。故此汉朝才免于蹈亡秦覆辙。其实这也是很侥幸的。万一昭宣是两个糊涂蛋,那汉朝就危险了。

QUOTE:
原帖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5-15 17:23发表
汉武帝征匈奴奠定了强汉稳定繁荣的基础,短期内国内损失较大,长期来看获取了汉朝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且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沟通交流。两汉400年,汉武帝居功至伟。

   论征战,匈奴占地利,人和(势力范围内),惨胜也是大胜。既有雄心又有能力实现理想的皇帝,汉人朝代数不出几个(个人认为也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汉武帝可谓佼佼者。

  李广利真是个衰仔,和明朝杨镐有一比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汉武帝征匈奴,虽然对匈奴造成了极大得打击,但远谈不上“获取了汉朝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事实上,自武帝征匈奴后,汉朝的周边环境不是和平了,而是更加险恶了。至于“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沟通交流”那也差得远。

匈奴之败亡,是在宣昭之世,先是汉朝和乌孙联合出击,大败匈奴,后是匈奴遭遇大雪灾,天夺其魄,人畜得生者不过十分之一,到最后属国纷纷背叛,“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再加上后来匈奴祸起萧墙,五单于争立。这才导致了匈奴的彻底衰亡。

至于联合西域,武帝做到的仅仅是攻克大宛,但此时西域畏匈奴甚于中国,直到宣帝地节三年,郑吉破车师,护南道,神爵二年,匈奴内乱,逐日王降汉,郑吉并护车师及西北道,始置都护,立幕府,而汉之号令方行于西域。

钱穆先生言:汉武武功,实至昭宣以后始得遂成。且汉武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计其所得,若不偿于所失。

偶的观点:若无昭宣,武帝实足以亡汉。武帝所坚持的挞伐政策及其结果,正是结合昭宣二帝的内外政策,才具有了长远意义。


=======================

说到这里,发现偶上面的这个结论应该写进正文的。刚才重新编辑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5-15 21:4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6 11: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6 00:05 发表
后期的马并不缺,比如:

      是时,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郭吉风告单于

这次所谓十八万骑,偶认为是有水分的。因为武帝全盛时期,也就是绝漠远征时,汉军骑兵总共不过十万,而绝漠一战,汉损战马十万有余,不可能此后还有十八万骑。因此偶认为这里面水分是很大的。这个问题本应该在文内说明,但因为武帝巡边,只是耀武而无实质军事意义,因此略去了。浮云兄既然提出,就在这里说明一下。

QUOTE:
      後二岁,复使贰师将军将六万骑,步兵十万,出朔方。彊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说将步骑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敖将万骑步兵三万,出雁门。

还得考虑先前的损失,比如赵破奴的2万骑。马也不能说很少。

这次战役偶在文中有说明了,在绝漠远征之前,龙城之战之后,汉军出塞,皆以骑兵为主,而此战竟以步兵为主,由此便可见其战马之缺乏。此战汉军骑兵总共不过7万,与绝漠之前,是有相当差距的。

QUOTE:
早期的步兵其实也不少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

卫、霍这次是大目标大战役,骑亦不过如此。说马死多了,其实加私马总共14万,不比后期多很多。

这个,我想浮云兄大概是理解错了,此战作战部队就卫霍的十万骑兵,所谓“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史记正义》注释曰“转运之士及步兵接後又数十万人”,也就是说这数十万人是后勤保障部队,因为绝漠远征,要千里馈粮,因此后勤转运者为战斗部队数倍。

而如同李广利那次出征,则纯以步兵为主,步兵已经成为作战主力,如路博德所将,竟然全是步兵,这在龙城之战后,是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武帝此次远征,官马加私马总共14万,但入塞者不满三万,汉军战马一朝而尽。此后虽有回复,但出塞骑兵始终没有超过7万人。

QUOTE:
     自贰师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

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十万,损失只数万人,那多半损失就是骑兵了,步兵应该还是转者踵军为是。比如李陵就曾“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此言不错,每战所损失的,大多数为骑兵,步兵只承担转运保障而已。

QUOTE:
所谓缺马指的是这种情况:

      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匈奴虽病 ,远去,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汉方复收士马,会票骑将军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

马少说的战斗结束时的情况。因“汉马亦少,无以复往”,导致无法利用"匈奴虽病"的形势,不能趁胜追杀扩大战果。

但汉已经在复收士马了,当然这需要点时间。后期的人是少了点,但马不是很少。久不北击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霍去病的去世。

霍去病在元狩六年死,而绝漠远征在元狩四年,期间两年间汉军亦无动静,可知汉军在漠北一战后停止出击,绝非因为霍去病之故。所谓“汉方复收士马,会票骑将军去病死”,可知在霍去病死去的同时,汉朝还一直在致力于回复战马数量。因此“汉马亦少,无以复往”绝非仅仅是在战役中间后的事情,而是在战斗结束相当长的时间内,汉朝因为马少而“久不北击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5-16 14: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1216 于 2008-5-16 13:47 发表
但是军事政策是国内政治的延伸,有必要再写一章孝武朝的国内政治,然后还要写经济。。。
汉书上说武帝末年,国家户口减半(或许没那么多,记不清了),需要考证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武帝的战争从效率上说,算不上成功呀。

户口减半之事,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有考证,偶写进文章里了。

葛剑雄认为,虽然没有减半那么严重,但汉武一朝人口损失是相当大的。据他估算,绝对损失大约在400万人左右,而如果按照文景时代正常的人口增长速度,则损失高达1400万。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03: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32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