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而是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0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屈原姓什么?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战国时期,姓氏已然合流,姓和氏基本上没有区别了。倘若屈原不姓屈?他又要姓什么呢?难道让他去姓芈,叫芈原?

再比如:赵奢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赵,难道让他去姓嬴?

田单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田,难道让他去姓陈?噢,对了,陈也不是姓,貌似应该姓妫才对。

如此一来,岂不乱套了?

所以,姓氏之别,只有在春秋以前谈起才有意义,到了战国时代再谈姓氏之分,那就没啥意思了。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公孙这个姓,很明显是后来由氏发展来的。公之子为公子,公之孙为公孙。这是以世系为氏的典型代表,譬如商鞅在卫时,名公孙鞅,这明显就是其祖上以公孙为氏,后世又以氏为姓的例子。要说黄帝姓公孙,那真是岂有此理。

上古,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姓以明血统而氏以别族群,因此最早的姓应该都是带女字边的才对。如姬、姜、姒、姚等等,至于陆、伊之类,偶怀疑都应该是氏演变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08:51 发表

与其说周人给黄帝安了个姬姓,倒不如说周人攀附黄帝后裔,冒称姬姓。
后者的可能性肯定比前者高。

此言大是有理。

周人在克商之前,文化不是一般的落后,要说他们和黄帝是一脉相承,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但如果说周人冒姓姬,倒是顺理成章。周人祖先,名字都是不窋、差弗、毁隃之类,古里古怪,很象是音译,如果我们叫一声“姬不窋”,这感觉实在是太奇怪了。

所以周人的姬姓很有可能是冒牌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2: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关于黄帝和周人都姓姬的问题,偶觉得两者中必然有一个是假冒的。或者黄帝姓姬,周人冒姓。或者周人姓姬,而硬认了黄帝这个祖宗。对了,炎帝的姜姓也是一样。

按照古书上说的,炎帝姓姜而黄帝姓姬,而“巧合”的是,姬和姜恰恰是周人的两大族群,这里面就很有思考是余地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

从字形上看,“姬”和“姜”就是姓,单纯的姓。因为它们都女字旁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神话,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黄帝和炎帝二姓的来历,从而附会的而已。现代有很多史学家都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但人言人殊,估计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条河流。

至于到底是周人冒炎黄之姓还是炎黄被周人硬认为祖先,这就不是偶能知道的事情了。但无论如何,周人绝不可能是炎黄的直系后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3: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起这个上古冒姓的例子,其实不必说鲜卑。

春秋时吴国不就是冒姓姬嘛。都说太伯避位,逃到吴,可吴距周万里之遥,偶就不信太伯以一人之力而能跋山涉水跑到那地方去。何况吴乃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之族,太伯凭什么能让蛮夷奉自己为主?

偶比较相信童书业所说,其实太伯所逃之地为虞,古文虞、吴相近,故讹为吴。观乎武王克商之前,周、虞关系,及虞国爵位,就可知虞周关系不是一般。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吴国冒姓姬嘛。

所以,上古之时部族改姓不是啥大问题。说改也就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4: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3-11 14:23 发表
BTW, 原始社会是女性继承姓,男性继承氏。

应该说,是女称姓而男称氏。是称呼,而非继承。要说继承,应该是男女都同时继承了姓和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2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笑天下 于 2008-3-11 20:41 发表
断发纹身的是越,越被视为蛮夷;貌似吴不被认为是蛮夷

从种族上来说,吴越同族,都属于百越。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可知吴亦断发文身。

吴国第一次在《左传》中出现,是在鲁宣公8年,但仅仅只是与楚盟会而已,又过了17年后,至成公7年,《左传》才开始大量记载吴国的活动,而此时春秋时期已然过半,可知此前吴的文化必然落后,属于蛮夷之类,中国不与之交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22: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8-3-11 22:33 发表
上古人不称姓,也就是说不姓名连称,应该是国名、爵位、官职等连名作为称呼,甚至只称名,所以没有姬旦这种叫法而只叫做周公旦、叔旦。
但是姓、氏混淆后,这种情况就无法区分了。

只能说,上古之人男称氏而女称姓,而不能说他们不称姓,因为女人还是要以姓来称呼的。

譬如《左传》第一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这里面说了三个女人,孟子、声子、仲子,因为她们都是宋国人,都姓子,故称×子。再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武姜是申国人,申为姜姓,故称武姜。

姓的作用是标明血统,这主要是为了在婚配时避免近亲结婚,故周礼有“同姓不婚”的规定,这一规定起码在西周时期是得到很严格的执行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6 03: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