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fengxv 于 2008-3-11 22:33 发表
上古人不称姓,也就是说不姓名连称,应该是国名、爵位、官职等连名作为称呼,甚至只称名,所以没有姬旦这种叫法而只叫做周公旦、叔旦。
但是姓、氏混淆后,这种情况就无法区分了。
只能说,上古之人男称氏而女称姓,而不能说他们不称姓,因为女人还是要以姓来称呼的。
譬如《左传》第一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这里面说了三个女人,孟子、声子、仲子,因为她们都是宋国人,都姓子,故称×子。再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武姜是申国人,申为姜姓,故称武姜。
姓的作用是标明血统,这主要是为了在婚配时避免近亲结婚,故周礼有“同姓不婚”的规定,这一规定起码在西周时期是得到很严格的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