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zxs678566 于 2007-12-12 10:19 发表
笑,文天祥的震撼就在于他活着以后的表现,他不是忠于赵宋,确实是忠于汉民族的。他之所以不选择战死,就是要让当时的汉族看到,不屈的民族气节犹在,让蒙古统治者明白,南宋虽亡,汉族不亡!
类似代表性的人物在清初还有张煌言、夏完淳。这些人成为俘虏并不是怕死,而是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人们,国亡,民族不可亡。
同志的这种观点其实和文革红卫兵斗志愿军归国战俘的论调有几分神似啊

这种功利的英雄观,偶一直认为是邓小平以来的那种彻底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搞的。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可现在的人们开口必言利。连评价英雄,都得先说说这人打了哪些胜仗。
那种精神上闪光的东西,在某些人眼中已经变得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