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木 于 2007-2-6 09:45 发表
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今秭归县东南)。分封后,周成王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熊绎异常高 ...
错。楚王从来没有被周室分封过。这本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至于说楚是“子爵”,明显是对春秋爵位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事实上,春秋时代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爵位系统,“公侯伯子男”的称呼很混乱,如宋、卫、陈、蔡、纪、滕诸国的君主,或称公,或称侯,或称子;杞或称伯,或称子;许或称子,或称男。
而相对而言,对于蛮夷国家的君主,《春秋》多称其为子,非楚为然。
《公羊传》曰:“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忄占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解释的很明白了。
楚是蛮夷,这点根本不用争论。就从文化上来看,楚文化也和华夏文化截然不同,即使是到了屈原时代,依旧可以看出楚文化与华夏文化极大的差异。
其实,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华夏民族从来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而是以文化为归依的。若论血缘,周人之中有二姓,一为姬,二为姜。然而有戎人也号姜戎,以姜为姓,则其与周人有血缘关系明矣,然而依旧是戎狄。楚始为蛮夷,春秋初年尚自称蛮夷,春秋末年已自称华夏,而中原诸国亦以华夏目之。
因此,楚国在春秋前期、中期,基本都是蛮夷。这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