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考证一下中国的来历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4-25 16: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5 15:54 发表


应当是"中原之国",以前曾专指汉人建立的王朝,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

《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说权曰:“……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5 16: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4-25 19: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5 17:50 发表

这两处似乎都是"中原之国"的意思啊

但哪里“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4-26 1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6 17:38 发表


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楚国相继崛起为大国,其中秦国更是从戎人手中夺到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这个可是事实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而楚国也曾出兵郑、蔡(地处中原)

但是因为秦人出于东夷,楚人出于荆蛮之地.因此其地位始终得不到各国承认,,《春秋公羊传》的说法是------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不对。

秦人虽出东夷,但却是得到周天子正式分封的,不能算是蛮夷。否则,秦、赵同源,若秦为蛮夷,赵将安处?你看《春秋》中可曾把赵氏视为蛮夷?秦虽曾被中原诸侯拒绝与会,那基本上是因为秦处西鄙,且秦的文化的确落后于齐晋鲁卫诸国。

楚国本来就是蛮夷,它虽然曾子事周室,但不过是迫于形势,而不是天子分封。且时服时叛,所谓“蠢尔蛮荆,大国为仇”是也。终西周一世,成王、昭王、厉王、宣王都曾征伐楚蛮,可见西周时,楚和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诸侯对天子的关系。

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一句,北狄自然是纯纯粹粹的夷狄,他们破卫、亡邢、灭温、侵燕、犯曹,甚至曾经攻克王城洛邑,则其对华夏危害,可见一斑。而南蛮指的则确实是楚国,自鲁桓公六年楚侵随开始,不过数十年,便尽灭汉阳诸姬,而当成周室分封汉阳诸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楚蛮。此时华夏南方屏障既失,楚人便开始问鼎中原,“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由此而言,《公羊传》的这句话并没有说错,此时的的确确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赖有齐、晋两国,北灭狄,南御楚,才保证了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5-5 1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5-5 09:19 发表
秦赵同源?这个在下不清楚,不知依据是什么。
楚也是周天子正式册封的啊,子爵。据说系颛顼之裔。只不过是长期处于偏远之地罢了。
另外狭义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吧,豫的意思就是天下之中。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舜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復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史记·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楚不是周天子册封。周人尊尊,于等级礼仪制度是非常重视的,而分封册命大典是何等大事,史书岂能无载?《史记》于齐鲁秦晋卫等国皆有分封记载,唯独于楚越没有,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事实上,《史记》记载楚曾“子事文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册封。所谓”子“,是周室对所有臣服的蛮夷的称呼,《礼记·曲礼》: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因此对于吴、越、楚等蛮夷,皆称其为“子”。再如,杞为夏后裔,爵位为伯,但因为杞成公用夷礼,因此《春秋》称之曰“杞子”,《左传正义》:成公始行夷礼以终其身,故于卒贬之。杞实称伯,仲尼以文贬称子,又云:四夷之君,爵不过子

其实,楚为蛮夷,自古以来是定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基本上没有提出异议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9 15: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2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