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科學史觀之百步穿楊
性别:未知-离线 第二片云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3
功绩 37
帖子 533
编号 103925
注册 2007-1-25


发表于 2007-5-13 03: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认为所谓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是夸张言词。
对楼主的分析也基本同意。
楼主的第一、二、三点是在肯定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可能性。
第四、五、六、七、八点是在否定其可能性。
最后楼主的结论是百步穿杨是夸张或碰运气。楼主提出的几点中,前三点与自己的结论相悖。
其实,这八点中,只有第四和第八点对箭的飞行轨迹能够产生肯定的影响。
第四点提到的羽箭不规范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第八点就更显而易见了,风力对现代阻击手的子弹尚且有着影响,对羽箭就更不用说了。
第五、六、七点中提到的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否足够影响箭的飞行轨迹,楼主给出的还是一些臆测,并没有实验数据或计算去支持。

其实,楼主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论点。羽箭在飞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枝坚硬的直杆,发射的时候受弓弦的能量传递,箭尾和箭头部分的加速度并不在同一时间点上。因此其物理状态是呈扭曲形的。也就是说,它飞行的时候就象是一条柔软的鞭子,不停地摆动。这样的状态,箭头也是不停地摆动。其摆动幅度与箭的制造材料和弓的力量成正比(未必是线性的)。如果箭头的摆动幅度超过杨柳叶的大小,那么,即使眼界再好,要确定射中柳叶也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美国一个“神箭手”,可以在近距离处(好象是十英尺,实际是多少忘记了,不过也差不多)射中一颗正在自由下落的阿斯匹灵药片。除了他自己的感觉之外,箭头的摆动幅度小于药片的大小也是一个关键。当然,现代化的造箭技术消除了楼主提到的第四点。该项测试在室内进行也消除了楼主提到的第八点。

[ 本帖最后由 第二片云 于 2007-5-13 04: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第二片云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3
功绩 37
帖子 533
编号 103925
注册 2007-1-25


发表于 2007-5-13 04: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ionheart 于 2007-5-13 03:21 发表
罗宾汉的射技被描述得远更夸张

“罗宾汉”一词,在射箭活动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的是“射中箭靶上的箭的尾部,要么钉住(两枝箭连成一枝),要么把箭靶上的箭破成两半”。这样的箭术就比百步穿杨更神乎其技了。毕竟以羽箭所带的动能,要只钉在靶上箭的尾部不太可能。而因为箭头的摆动,它能够完整地把靶上箭破为两半也不太可能。
传说是这样,我本身也是射箭活动爱好者(虽然不是高手,汗),但却没看见过“罗宾汉”,恐怕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呵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13: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