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只能说楼主的文章中有自问自答擅自臆测的,有论据不足而得定案的,也有单单平铺直述而没有提供个人观点的。且不说《隆中对》是否有致命失误,楼主的文章却没有提供任何有新意的论点,到头还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论”。把丢失荆州的责任全放在关羽身上,而制定战略路线的人不需要负责任。
其它的不说了,单说以下这段。
原帖由 风雨飘零 于 2007-4-1 11:36 发表
不过我们都知道诸葛孔明在历史上是以谨慎著称的,心思极其的缜密,他既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帮刘备规划好旷古烁今的战略方案,那么孙权和曹操也在垂涎荆州这样的战略要地他会考虑不到吗?
既然已经对孔明的能力已经下了定论,他就是经天纬地、虑无不周的神人,那还会有错吗?即使有,也是小错,是天意。这样的已经有了主观判断的“探讨”还有什么意义?而且,楼主这里也无视了一样很客观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象游戏中智力值一样是既定的,而需要随着人的成长和知识的累计而增强。孔明出山时27岁,虽然他喜欢云游天下,但是的确没有任何军旅经验。而且,即使在现代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对国内大事尚且不能清楚明了。近两千年前的孔明又怎能得到充足、准确的资讯呢?在没有足够、准确的资讯下制定战略方针,里面有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楼主不单把孔明定位为经天纬地、虑无不周的神人,也已经把《隆中对》主观地定为了好旷古烁今的战略方案。更确定了孔明已经考虑到了“孙权和曹操也在垂涎荆州这样的战略要地”,那就更不可能有错了。但是,以《隆中对》看,哪里显示出了这点?这不就是楼主自己的臆测吗?
“保有荆州”与“东和孙权”这两点之间有着严重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果真的象楼主说的,孔明早已经“料到”,而且有了“对策”,那我请问,在《隆中对》里,哪里是针对这个矛盾作出的对策?在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方针中存在着如此重大的矛盾而没有提出任何消祢缓和的对策的,那不是重大失误又是什么?
有一样我需要说明,看我的签名也知道,我是百分百的孔明迷,我认为孔明无论在人格和能力上都是古今第一人。但是,这不代表他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的,这没什么奇怪。重要的,是在犯错误后如何处理,是否有魄力承担,是否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不能看到《隆中对》里正确(按楼上某位朋友说的,‘优’的)的部分,就说那是孔明之功,看到失误的(又是按照那位朋友说的,‘劣’的)部分,就归诸天意。这样既不负责,更反而为孔明留下的污点。好象有失误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要后人为他强词夺理开脱一样。
“状诸葛之智而近妖”,都是罗、毛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