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议《三国演义》中六处瑕疵, 随便聊聊吧
性别:未知-离线 yq042013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02869
注册 2007-1-21


发表于 2008-8-2 22: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小议《三国演义》中六处瑕疵

哈哈  在各位达人趋之若鹜的武评潮中  无奈值得重温《三国演义》却意外的发现其中的几出小的瑕疵
第一:计谋失合
     “计”是在未来战斗或者政治斗争中的具体布局或者方针政策,如果一方完全进入另一方的布局之中则称为“中计”。计的重点在于造势布局,难点在于执行。
     “谋”是对以前或者现有状况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如果带有明确目的的采集信息则称为“图谋”。谋的重点在于探察窥局,难点在于信息的筛选。
      善用计者数不胜数,当然最优秀的则属诸葛孔明了,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可用鲁迅先生的话表述:多智而近妖。而这只妖怪经常使用出乎常人思维的缜密的计划 ,一环套一环,让人产生很实在的挫败感,而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的安排合理么?别人对他的安排没有一点察觉么?为什么屡次中计呢?”
     这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寻找答案。作者罗贯中一生跨越了两个朝代,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本想投身于反元的起义浪潮之中,但由于不受赏识而作罢,此间,他四处碰壁但是却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和对当时形势的不同看法。但是天下却由一个出身贫贱,手段残忍的暴君朱元璋夺得,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这种刺激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另外一种创作的激发,加上罗本人对历史的谙熟,终于使他发现了主宰封建历史发展的残酷规律: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性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又因为当时文字狱的压迫,他只好以历史演义的形势表现出来。而他自身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的理想和抱负融合进来,那就是用仁义的方式取得天下的统一合稳定(以德治国),所以他选择了刘备,同时自己的抱负则需要一个形象来寄托,这个人就是诸葛亮,一个用自己的忠诚、智慧替刘备打天下的人!
      这样一个寄托作者理想抱负的人,身后站着对三国时期正史野史通晓于胸的人,他们双剑合璧,难怪制定出来的计划周密而且详尽,无论是怎么都走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作者运用自己的便利将邪恶的(他认为邪恶)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于连半点翻身之力都没有(在文中,从第37回开始,使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又中诸葛孔明之计矣”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数一下)。而这使作者丧失了对历史的客观,转而成了对人物本身能力的弱化或者神化,并且失去了优秀作家对战略部署前提的介绍和对部署执行形势的分析,只是一味的对布局和应局有着浓厚的兴趣,殊不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再严密的布局都会因某些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全盘崩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导致了计谋本该一体的两个亲兄弟分了家,(计将安出?三思而后行!)而这里正是三国演义中的瑕疵之一:计谋失合!
       试想,当王司徒连环计执行的时候,突然董卓通过了吕布与王司徒交往过密的现象产生疑惑,进而对他们的行动密切监视,并且作出相应的部署,那么殿门之外死的恐怕就不是董卓了。历史不容许假设,董卓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对所有的信息加以采集并分析筛选,而对信息非常重视的人正是他宿命中敌人:曹操。说曹操,曹操到。说的不是曹操跑的有多快,而是说曹操获取信息的速度之快,来源之广当世无匹。而促成这样一个状况的人是曹操,执行者呢?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郭嘉。此人被曹操赏识,收到府中任为军师祭酒,什么是军师祭酒?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经理助理,他的任务就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并且将重要信息传达给曹操。但是这样一个为曹操传递信息分析形势——谋功为高的人,一生就只用过一计(定辽东)是他本身的悲哀还是作者对计谋两者本身缺乏调合呢?怪不得曹操悲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如果你们说他智商低我并不反对,只要你能将你周围的所有和吃有关的所有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出个所以然来,你就比他强;你说他也许只会收集分析信息我也不反对,如果你将你周围所有吃的东西的信息收集过来的话,你还订不出今天晚上的菜单,那么我对你的智商也只有怀疑一下了)
        哈哈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贬斥了诸葛亮而捧了曹操,其实不然。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出发很少看到诸葛亮收集信息(其实主要原因是信息已经从作者的脑中转入诸葛亮脑中,这就是为什么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了,因为他本身就是神。。。)而只看到他下手布局(举世闻名的隆中对则是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大气磅礴,志向远大非一般人能企及,以后的情况就只有别人进入他的计划之中难以自拔,少有对双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恐怕所有的信息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甚至就就连天下的走向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他还需要什么信息?)终于部下了一个天下之局,恐怕就连诸葛亮(或者说作者本人)都无法把握(周围的少数民族安顿的如何?曹魏和孙吴有怎么样的勾当?自家的大院有什么样的祸水?),但这一切是可以避免的,刘备军中本有很多善于谋划的人:军师中郎将庞统,天下大才,对西川形势的分析丝丝入扣,却惨死落凤坡。魏延,征西大将军,军中兼任前军师,颇有谋略,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却一直不予采纳,最后落得个反叛被杀的下场。法正,护军将军(文职)颇有谋略,生命却如同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同庞统)。这些人才可以将天下之局中没有被诸葛亮把握的局势在很快的时间内加以解决,但无奈要么不受重用要么生命短暂,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好像有一堵难以逾越的墙?
        这又要从作者本人身上找答案了。罗贯中本身是一位文士,不可避免的带有文人的迂腐之气和任侠之气。他总是认为天下尽在掌握(事实上确实如此,隆中对完美的现于世间),并且不屑用权诈之谋,只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在我的掌握,只讲究尽人事听天命,殊不知一切的局势如同白纸一样摆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前,虽然司马懿也身处诸葛亮局中,但他却将诸葛亮和他的天下大计拖向一个无法回头的深渊,结果由于天下大计太过繁重而诸葛亮缺乏谋略之人导致了诸葛亮死而后已的下场。(诸葛亮没有发现司马懿的图谋,没有看清两国之间的形势,只是一味的展开自己的计划,这一点就比不上魏延了)
       争霸小说,最出彩的莫过于计谋的施展,而计谋的分家导致了人物和情节的失真。很多现代的争霸小说写的也是莫名其妙,没有对信息的采集,没有对形势的分析,没有对事件的原因加以推敲,没有对事件的结果加以调查。一个莫名其妙的计划+一些莫名其妙的角色+一次莫名奇妙的偶遇=咦?我怎么中了他的圈套?貌似他也中了我的圈套?还是我们都中了别人的圈套?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制定出让别人百中不厌=。=的计划则需要最出色的谋划!
PS:无聊的时候看看三国 发现写的是在是。。。有失名著的风采啊!(人物形象刻画虽然典型,但是性格刻画优劣不一)乱言乱语发泄一下,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我会尽量跟大家沟通的,在沟通中成长吧。同时也希望有些同志在骂我的同时将我的文章看一下,这样被骂也不亏啊。下一篇  军政失结
知道怎么编辑了 也许有人会疑惑我是不是就是在贬斥诸葛亮?仔细一看就知道了,我在贬斥罗贯中。他以强烈的带入感将自己化成书中的形象(诸葛亮曹操等释计人),布下天罗地网只等敌人前来,最为经典的话就是:只需如此如此,***去哪哪哪,***去哪哪哪。难道那些指挥者都是神?如何直接知道对方的行动?如何直接知道哪里是战场?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三国演义》中最交代不明的就是信息的来源!我将他概括为计谋失合,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yq0420139 于 2008-8-3 23: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q042013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02869
注册 2007-1-21


发表于 2008-8-3 13: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二:军政失结
   “政”是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当冲突无法调和而必须要强硬手段解决的时候,就产生了“军事”。
     《三国演义》描写了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但是书中对政治的描写和对军事的描写有所孤立,殊不知,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是政治最为暴力的体现。如果单纯的突出军事,就不会明白军事产生的原因,军事的发生的目的,以及军事取得的结果(如果大家也认为军事结果只是单纯的打下某某城市,或者达到某种战略目的,似乎不太合乎逻辑了)。而文中的政治的描写无不在于各个集团权力主体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合适的政治口号或者政治局面,都希望用这个自以为是的政治口号为自己增加民望,殊不知,民望的搜集需要一个合适的政治口号和政治地位,但是民望的安定则需要一个融合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重要因素于一体的政治纲领。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中第二个瑕疵:军政失结。
       就以台海局面为例,中国从建国以来一直想对台湾动武,但屡次作罢,但是不代表中国背后进行的政治手段会有所减少:炮击金门,迫使老蒋认清形势,与美国划清界限,独立自主。中美建交,以外交关系迫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援台湾。中日友好,更是直接将台湾在亚洲的强援的嘴封住。而台湾则正是所有政治的焦点,并且是政治与军事连结的桥梁,一言不合便很有可能大打出手,而三国中却缺少这样的桥梁。(貌似《赤壁》电影拍摄的时候有赤壁大战发生桥梁:小乔=。=)
       也许有人会说,乱世之中,谁的拳头硬就是硬道理,看谁不爽就打谁(=。=怀疑罗贯中也是这么想的)。正因身处乱世,所以要用一个稳妥的方法来结束这个乱世!不是么?(实在不行了再打啊,古有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合纵形成一个大的联盟,虽然不是最终的统一,但最起码可以消除六国之间的战事,安定六国的民心。但是由于张仪的连横而使各国各自心怀鬼胎,分化瓦解,终被大秦各个击破,这不能不突出政治的功劳和魅力。)
       易中天先生,中国著名的教授,他的品三国相信大家都看过,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语言风格。而最重要的恐怕是他的切入点:政治!为什么呢?易中天先生也发现了三国演义的一个特点,就是描写政治过于平淡,甚至就为了突出后来的军事而写出一个似乎像样的政治前提。所以易先生以政治为切入点,将三国各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加以分析,顺而带出三国演义中各场战争,让大家都明白了三国中那些战争的背景和战争的目的,这样以来大家都会欣然的接受,而不会感到莫名其妙了。
        难道罗贯中不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么?事实并非这样。罗贯中为了成书,象《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手底下肯定不只一本,那为什么他对军事情有独钟呢?答案就在于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便有了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风靡于世,这本书来源于《三国志平话》,作者由历史学家分析是一个叫蒋大器的人,而当时的学者几乎都看过此书,而罗贯中也不例外(恐怕只所以罗贯中会选择三国而不是春秋战国等时期的主要原因就是这次的影响),所以有很多情节直接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截取(辕门射戟温酒斩华雄等都是来源于此),可见此书对罗影响很大。再者罗身处乱世,他将当世的战争看在眼中,耳濡目染逐渐的成为一个对军略较为熟悉的作家,所以将《三国演义》写成了一部重军事而轻政治的作品。
        现代的争霸小说,很多更是将战争从一开始便发展到结尾,将战略描写作为争霸的主要成分,这恐怕又进入了一个大大的误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q042013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02869
注册 2007-1-21


发表于 2008-8-3 13: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 伤云兄高见!
你的例子也是我想要说的东西:你自己去买菜而出去吃了饭局,知道家里吃什么
但是!如果有人在饭局上突然给你说 我料定你家今天吃什么什么饭!你心里作何感想?一定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他看到我去买菜了?还是他给我家里打了电话?
而这个看到和这通电话才是他推论出你家吃什么饭的重点!但是演义中从来没有突出这个要命的重点!
哈哈 子午谷之计  乃是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地理条件、经济力量分析谋划得来的奇计!
  敌强我弱的经济力量不允许做持久战,敌我双方兵力的差距也不容许有过多的正面碰撞,而子午谷和稽谷这两条军事重地之间的取舍很明显,子午谷近且险,稽谷远但稳,而所谓兵贵神速,迅速的行军出子午谷将长安一线控制住对于蜀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好的计划。至于说它多计少谋,我还不能认同啊。
至于说获取信息的人在历史中排不上号,我只能说因为轻视所以排不上号。孙乾这个人对于刘备这边来说,绝对一的就是一个探子头目。
郭嘉则是曹操这边的探子头目。当然各个势力之间其实也有内部的分化,也许他们都有各自的信息来源,甚至他们之间信息不通。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有人前脚刚刚出城,后脚城头就换了旗帜。
历史这些东西谁都说不好。
我仅仅是说点《三国演义》中的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已,仅仅是希望《三国演义》趋于完美而已。恐怕专业作家或者学者看来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吧。爱之深责之切啊

[ 本帖最后由 yq0420139 于 2008-8-3 14:1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q042013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02869
注册 2007-1-21


发表于 2008-8-3 19: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 伤云兄好见识
每次看你的回帖都会有所收获
没错《三国演义》已经无法满足我们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写这篇帖子的主要目的也呼之欲出:希望出现一部可以和《三》类似的小说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原著的优点,再集合所有能够查阅到的历史资料和现代社会丰富的想象的历史演义小说,而《三》就让他生活在历史之中吧。
其中我帖子里提到很多的现代小说,其实说的就是很多源自《三》的小说,垃圾横行,满目疮痍无奈之下才到这里寄望可以找到新的希望。大家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里很多达人,才华横溢,对《三国》本体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一定可以创作出不输于《三》的历史小说。
PS:关于子午谷之计也不是我们俩能搞清楚的事,但是有一点请注意了,这也是我后面将要提到的一点:假设兵出子午谷然后在以一路疑兵从籍谷出发,司马懿到底会不会上当?假设是那个克日擒孟达的司马懿,这个计谋绝对会被识破(被侦测到),但如果是那个空城下的司马懿呢?空城下的司马懿连几个侦察兵都不会用,他会发现子午谷之计么?也许他还会以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会兵出险招而遗憾一生吧。
历史不允许假设,事实已经出现,我们无法判断当时的真正情况,只能寄托于更深入的研究了。

[ 本帖最后由 yq0420139 于 2008-8-3 19: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q042013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02869
注册 2007-1-21


发表于 2008-8-3 23: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三:忠孝失察
     忠义治群臣,孝悌治天下     
     "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忠,是臣民对自己君主的忠诚,是臣子应尽的义务。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桃园结义的誓词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讲究的忠义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大义。
      “孝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孝,敬父母。悌,敬(长)兄弟。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刻画出了无数成功的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忠义的化身:关羽。关羽能够忠于故主而弃舍现成的爵禄富贵,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刘备,也同样为了义,即便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他敢于义释曹操。而忠义也成了关羽在民间声望高涨的重要因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被神化了的关羽,在民间不但被奉为武神、财神,而且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魔、驱邪恶、诛叛逆、招财宝等无边法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贯中要塑造这样一位忠义如神的形象呢?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从《三国志》中的一名军功卓著的将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如此神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统治阶级看来就是忠义的典范,四处宣扬,成就了神)。 其实《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关羽为首,诸葛亮次之,其他的人物数不胜数,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也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殊不知,真正能主宰整个社会整个天下的不是忠义之道,而是孝悌之道。为什么?忠义统治的是臣心而孝悌则统治了天下的百姓!(这里不讨论两种思想的正确性,因为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两者都是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而这就是第三处瑕疵:忠孝失察
         当然书中也有描写忠孝冲突的时候,孝战胜了忠,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徐庶,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而徐母愤然自杀捍卫忠义,恐怕又是忠义的领军人物吧。后期的姜维也有类似描写,但是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他马上丢弃了孝悌接过了诸葛亮对于刘氏的忠诚,至死都没有忘记。
        难道罗贯中不知道以孝治理天下的准则么?他为什么会选择忠义最为主要的塑造对象呢而不选择孝悌呢?回到第一卷: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而忠义的化身:关羽就像是罗贯中手里的一把尖刀狠狠的插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心窝里。而忠义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平头老百姓的思想,正是罗贯中所代表的失意封建士人想要证明自己的忠义被统治者重用而发自内心呐喊:为什么忠义的我们不能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为什么现在统治天下的是那么残忍霸道(朱元璋确实霸道=。=)?为什么天下不能由一位仁慈的圣君夺取呢?罗贯中把希望寄托在刘备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刘备能够夺取天下(所以才说刘备是皇族血统比较正宗),但现实又是残酷的,以曹操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又一次战胜了以刘备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想追求。(曹操被刻画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奸雄形象,一个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集中代表,贪欲和权势欲的象征。他的身上几乎概括了剥削阶级的全套统治手段和全部本质特征,而他也正是作家所处历史环境的直接映象。)实际上,他又借助刘备的失败再次印证了自己对身处社会的思想: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抨击了暴政,而忠义也作为抨击暴政的尖刀而流传百世。
         作者全力描写忠义而忘记孝悌是否也正暗含着忠义始终是无法夺取天下的道理呢?(《水浒传》也有类似毛病,封建社会的小说家毛病太大了。)仁义礼智信悌忍孝忠乃是封建社会人们道德规范的基础,缺一不可,而《三国演义》却有失偏颇,让人对故事的真实性有所疑虑啊。
          现在的很多争霸小说似乎对忠义或者孝悌根本没有什么描写,要么对方直接认你为亲兄弟,要么直接拜把子,要么直接说我是你爷爷的徒弟,现在来报恩了,要么干脆是家人死绝,孤身一人,翩翩被救,只好忠诚的五体投地。唉,人心齐了,队伍太好带了。。。
        下一篇 第四:性格失真

[ 本帖最后由 yq0420139 于 2008-8-4 12:5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4 20: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5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