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朱教授这篇文章里的说法和晓林兄的比较一下,发觉教授的文章里说得比较乱.晓林兄明确指出了是两批援军,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三万余人且被关羽所破,即所谓的水淹七军;第二批才是徐晃和殷署朱盖率领的部队.现在的关键就是这批军队多少人.
——哪里乱了?不是说了“于禁七军被关羽所俘3万余人,最后阶段守军和援军,总共大约有8万余人”吗?
教授所说的共十一人,那么这里面有第一批的也有第二批的,我没有资料没法区别哪些是第一批哪些是第二批.这十一个将领中如果有几个是在第一批里,那么第二批的将领是哪些人呢?说十二营并不等于有十二个将领吧?
——其实曹操派出的援军根本不止两批,到达的时间也不一致,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参战。但第一批援军自然是于禁、庞德所率领的援军,这应该没什么疑问。十二营当然至少得有十二个将领了,你见过一支正规部队只有一位将领吗?
如果有十二个将领,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每个将领带多少兵,但目前只有两个人的名字:殷署 朱盖,据此,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这十二营并不是指十二支军队!只是指这两员大将带领的一支部队.用一营来当成一支部队,好象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成立的.
——从风,这不能胡乱揣测,要结合史实分析嘛,看看《徐晃传》中的记载:
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根据我肤浅的文言知识,这里的“凡”只能解释为“一共”、“总计”的意思,也就是说曹操前后一共派遣了殷署、朱盖等总计十二营的兵力。其于十人的姓名未见记载是很正常的,陈寿写《三国志》,行文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感是其特色之一。纪传文重在叙述传主生平大事,至于不甚重要的人、事尽可一笔带过,因此将这十二人的名字一一记载下来实无必要。倘若真的这么写了,那还能读吗?
如果真的有十二个将领并有其名,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十二个将领当时的职位来推断他们的领军数可能了.否则,还是两员大将的可能性大些,晓林兄判断成一万人,我想还是正常的.
——数人头的方法不是不可以用,但也不是处处适用。《三国志》失之简约,幸亏裴松之增加了许多翔实的注解,《三国志》正文没有记载,并不等于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
例如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三国志》正文只说: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而裴注所引《汉晋春秋》却还有一处诸葛亮大胜司马懿的记载: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而如今大多数学者也是同意并采用《汉晋春秋》这一说法的。
你如果硬要数人头,那么请问:《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有“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之语,你能一个个数出孙权此时有哪些将领带兵吗?加起来的总和是否能达到十万人?如果不能,莫非是孙权一个人率领这十万多人?或者,因为数不出将领的具体人数,就断定此处记载“不可信”?
再比如同传中记载: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
这里也只提到了陈式一人的名字,难道是说陈式一人率领十馀营的兵力?
徐晃作为一线大将,一般这个级别的当时领军是五千人,如果多出一些是可能的,达到一万则不会,最主要的是他这次去救援是比较匆忙的,率领的是新兵,所以大家都以此来攻击关羽的领军能力——被一支新组合的部队打败!
——怎么不可能,于禁和他大致是一个级别的吧,不是就带了三万人?
所谓“新军”,是指临时征召的预备役士兵,只是缺少临阵经验而已: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徐晃最后能打败关羽,一则仗着人多,二则用计罢了:
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太祖前后遣殷署、硃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五千 VS 七万 ——乱拳也打死你这个老师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