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魏延偷袭关中“新”军事计划的可行性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3-8-26 10: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北驻汉中,隔年才出师伐魏,不至于连魏国在关中地区的兵力部署都不清楚吧?

倘若进攻方在兵力上占据很大优势,那么还多此一举地大搞“疑军”作什么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3-8-27 11: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诸葛亮令赵云、邓芝为“疑军”,牵制的是在箕谷曹真的关中主力兵团,和张颌有什么关系?  

在张颌的援军进入陇右以前,诸葛亮的部队占有以众击寡、以强攻弱的绝对优势。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汉,只有陇西、广魏二郡不服。当时的形势是,只要切断关陇通道,将目前的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全部占领陇右地区。这在《张既传》注引《魏略》中可以找到明确依据:

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切断陇道,切断陇道的关键就在于守住由关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犯了两个军事上的大错误,一是弃城不守,二是舍水上山,所以导致失败;我已经分析过,这里恕不赘述。

不过兄弟还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弄明白,既然诸葛亮北伐之前已经知道,魏军在关中的守备兵力远远不如己方,那么何必还要兵分两路,主力绕了个大圈子去攻打陇右?合为一路,直取长安,如此岂非咸阳以西一举可以定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3-8-28 22: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诸葛亮传〉记载: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这说明张颌援军出发已经是诸葛亮主力进入陇右之后,魏军对蜀军的主攻方向已经判明,怎么还会将援军派往箕谷呢?  

至于街亭,兄弟也没有去过,不过一千多年前的地理环境还是与现在所看到的有出入吧?大凡在交通要道,古人总要修筑坚固的工事以防御之,街亭也是如此。在其附近便有一座名为列柳城的城池,是把守街亭要道的人造工事,不知道今天还能否看到?

诸葛亮攻下长安之后,何必一定要出城与敌人野战?难道凭借城池、关隘据守就不可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3-8-29 11: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从《诸葛亮》传记载来看,应该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后,魏明帝才从洛阳出发,“西镇长安”的吧?倘若连敌军的动向都未判明,那么何必匆忙赶往前线?张颌的援军可能比魏明帝提早出发,但应不是到长安时才出发的,因为按照兄所言魏军关中之兵力部署,张颌的五万人只能在洛阳等地完成编组。

至于列柳城的大小如何,咱们没到实地视察过,不好随便揣测吧,既然能容下2000人,何以就不能屯积更多兵力?马谡的副将王平只带了千把人,那么前部兵马也不见得很多。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王平传》
——王平劝谏马谡不要“舍水上山”,那么凭什么据守呢?还不是要入城吗?

与《张郃传》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一句对照起来看,就更清楚了。

马谡确实是留了一支小部队在列柳城,就是高详部啊,不过很快就被郭淮的大部队给打败了~  

晓林兄,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哪来的“十万大军”?既然长安城这么大,难道就没有粮草囤积?那魏延还说什么“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哪~  

观兄对诸葛北伐之兵力分析,总觉得对蜀汉兵力过于夸大,对曹魏兵力则明显估计不足。当初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只要一万人,诸葛亮何以认为“此县危”?不就是因为兵力不足,连一万人都输不起吗?

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己众十万,而敌军不满两万,那诸葛亮还犹豫个什么啊,一路杀过去不就行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4 15: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3-21, 14:39:10发表
喜欢诸葛亮的一般都对陈寿这个观点很反感的。

谈不上反感,不过后人读史多好不求甚解,才容易引起理解的歧义罢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4 15: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确实并非绝对,不过多半如此~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7 09: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8-16, 15:34:36发表
那么,这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是谁评价的呢?

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再给别人打分,如给司马懿打分,那么,司马懿的“理民之干”也许只有3分,军事才能也不过只有6分。

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北伐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7 11: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既然“盖”在古文中一般都作“大约、大概”理解,那么“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这一句为何就不能是疑问语气呢?  

兵力多少云云,历来见仁见智,也无须多提;  

仅从诸葛亮同司马懿的两次直接交锋来看,一次大胜,一次胜负未分,给个6分并不为过;  

而由于诸葛亮并非行伍出身,实践经验不足,其临阵指挥能力有所欠缺,是可以理解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7 12: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既云“大概”,可见陈寿自己也不是很肯定;再后来连“天命有归”都扯了出来,更显底气不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理应求同存异,不宜以偏概全。握个手先~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0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5: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35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