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于2005-04-03, 9:39:53发表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4-02, 9:37:04发表
司马懿在西线作战时有什么战功?至于对孟达、公孙之流的战绩已经被吹嘘的不少了,你总不能要求陈寿再无中生有地给某人脸上贴金吧?
唐朝修晋书,根据的是前朝官方资料,当然是歌功颂德居多,这和唐太宗本人的看法没有什么关系。
诸葛南征,攻心为上,这本来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否则怎么又会有“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现象发生?
那问题就来了:
同样是根据前朝资料修史,资治通鉴怎么与晋书取材完全不同?(指这个问题)。
这不明摆着里面有个人的好恶在其中吗?
可是问题又回来了,唐朝的人干吗要吹嘘司马懿?好像有人提醒我,要注意唐太宗对司马懿的态度,我同意,但是关键是,我们在多少年之后要注意唐太宗的意见,房玄龄在当朝难道不要注意唐太宗的意见吗?至少不能替司马懿吹牛是必然的吧?
所谓攻心为上,只是马谡的建议,诸葛亮想采纳。但是是否贯彻执行?
从实际情况看,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主要少数民族头领大多被搞到成都软禁中,如果达到攻心为上目的,无须如此;留下的统治者基本为诸葛亮委任的军官;
——把当地有战斗力的万人都集中搞到成都,并编入北方作战部队,使南方没有了叛乱的基础,这个也证明并不是靠攻心来解决以后继续叛乱问题的;
——三国志各个记载都表明,在几个平叛战场,都是靠血腥厮杀才得以达到目的,而不是什么攻心。
而司马懿打辽东,带领4万中央军,对手却还是超过司马。而且,大雨、交通等问题也很大。但是司马这个胜利乃公认的。
至于诸葛亮的胜利,多有争论。平南作战,你能够给出对手最大的作战兵力吗?而且分散在3个地方,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对手。
看贴要仔细,《晋书》所根据的是官方资料,就好像日本教科书说他们没有侵略过中国一样,莫非这里面就没有个人的好恶?《晋书》的史料价值能和《资治通鉴》能相提并论吗?
唐朝的人没有必要吹嘘司马懿,唐太宗虽然是皇帝,但《晋书》具体写成什么样他也管不着,所以只是加了几篇评论了事。
关于南征,你老兄又闹笑话了,《汉晋春秋》明明记载: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具体到任用少数民族酋帅,给予其权力,《诸葛亮集》、《华阳国志》等都多有记载,哪里可能都是什么“委任的军官“来统治?
平南战役本来只是初试锋芒,以后历次北伐才是大仗大阵,司马懿对公孙之流或许能绰绰有余,何以在西线作战占有优势兵力时反而一败再败,乃至最后龟缩不出,你倒解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