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4-20 09:38 发表
《今本竹书纪年》都认为是作伪,但一只错简的发现(将成王十五到十七年错置于武王年间),间接证明了并非全伪,我觉得认定作伪这件事上,需要谨慎,别的不说,《文子》现在没谁说作伪了吧,《孔丛子》也没谁说是 ...
阎若璩证尚书的办法已经很有偏颇,王国维对《今本竹书纪年》的疏证就更走极端了。
昔元和惠定宇征君作《古文尚书考》,始取伪古文《尚书》之事实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书之伪益明。仁和孙颐谷御复用其法,作《家语疏证》,吾乡陈仲鱼孝廉叙之曰:「是犹捕盗者之获得真赃。」诚哉是言也。余治《竹书纪年》,既成《古本辑校》一卷,复怪今本《纪年》为后人搜辑,其迹甚着,乃近三百年学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过半。乃复用惠、孙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又率空洞无事实,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杂陈,矛盾斯起。既有违异,乃生调停,纠纷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实既具他书,则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则其说为无征。无用无征,则废此书可,又此《疏证》亦不作可也。然余惧后世复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也,故写而刊之,俾与《古本辑校》并行焉。
王国维的方法是“一一疏其所出”,这种两书有文字相同或相近,就简单认为是一方抄袭另一方的方法,在论坛还要被鄙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