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可笑的专家! “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这算什麽?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4-25 10: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09-4-25 10:31 发表
这回专家不可笑,是楼主可笑!比如避讳,以前只要直呼别人父亲的名字,哪怕是同音都是极大的侮辱。按照你的理解,季氏八俏、晋文隧葬都是别人小题大做了?以你现在当然不理解了。
时代不同,九锡不是可以乱说的 ...

天子致胙于齐桓公,这是正式场合,用来和诸葛亮的私人书信作比,有些不伦不类。
以曹操来否定诸葛亮就更是搞笑了,曹操辞九锡之命正是受九锡之时,所谓辞让只是礼节上所需而已,辞让之语同样是出自正式公文。

九锡之说,出自李严。李严是功利之人,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当是希望诸葛亮能“与诸子并升”。
诸葛亮还要借重李严的能力,若直言驳斥,岂不是“冷了弟兄们的心”?若说九锡不能随便乱说,莫非要诸葛亮把李严法办不成?
所以诸葛亮才给出一个遥远的目标作为念想,若真能“灭魏斩睿,帝还故居”,跟齐、晋相比又何逊色之有?

[ 本帖最后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4-25 10: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4-27 08: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09-4-26 10:30 发表
4、关于发兵的问题,《三国志》的表述有误。因为文中所引《出师表》的原文明确提到“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当的意思是应该,如果已经确定发兵了,就应是“今奖率三军”),“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里的原就下文意思来说应通“愿”,也是表期盼,如果刘禅已经明诏了,则应该是“陛下既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禅三月下诏曰:“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脩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昭烈皇帝体明叡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於地。万国未定,早世遐殂。朕以幼冲,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讬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沈不反,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5-3 11: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插一句,诸葛乔当卒于建兴六年,非建兴元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5-3 15: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厚生唯和 于 2009-5-3 15:07 发表
年二十五,建兴(元)年卒。
说说卒于建兴六年的理由.

最直观的就是“随亮至汉中”,这起码是建兴五年以后了。

另外诸葛乔是诸葛瑾次子,比诸葛恪年幼。
诸葛恪卒于孙亮建兴二年(253),卒年五十一,可知生建安八年(203)。
这点从嘉禾三年(234)诸葛恪平丹阳,时年三十二可以作为佐证。

若诸葛乔卒建兴元年(223),年二十五,则生于建安四年(199),反倒比诸葛恪年长了。
若卒建兴六年(228),就是生于建安九年(203),恰好比诸葛恪小一岁。
从“与兄元逊俱有名於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来看,年纪不会差太大。
而元、六还是比较容易认错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5-18 13: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9-5-17 18:08 发表


按理说诸葛亮对于朝廷的贡献,是没有曹操大的。

曹操主持汉献帝朝廷时,汉献帝基本上连饭都要没得吃了。曹操挟持着(利用着)汉帝,打平了大半个中国。而诸葛亮基本上是享受着刘备打下的基础。即使如曹操 ...

王莽何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8 11: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05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