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战略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曹操征刘表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想到这么顺利,所以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想着打东吴,但随着战略形势的发展,也需要随时变更计划。
林彪是否会在辽沈战役还没有结束,比如沈阳还没有最后解决的时候就出关参加平津战役?回答是不会。我们现在知道,不仅此时不会,就连最后解决沈阳后,林彪还要求修整三个月再参加平津战役。
林彪还真是在辽沈战役未完全结束,战场还未打扫干净,残余敌人还未肃清的情况下就入关的。当然沈阳是拿下了(对应江陵也拿下了)。林彪要求修整三个月再参加平津战役,最后被老毛否决了,因为战略形势的需要。
其实有个更好的例子,蒙古联合南宋攻金,提出经过南宋的地盘,结果金还未灭亡,蒙古人就转而进攻南宋了。
曹操的作战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曹操一贯是一个有限战役目标论者
我认为这并不是曹操的习惯,而是一般的战争习惯,因为一场大战之后,士兵会很疲劳,消耗也很大,往往需要休整。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前面战事消耗少,或者时机特别好,还是会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作战的。曹操征张鲁,在已经作战数月(而且并不是很轻松的情况下),还是有建议提出继续征刘备,虽说曹操最后没有接受,但表示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只不过最后综合抉择放弃的。曹操征刘表,刘综是直接投降的,后来就追击了一下刘备,曹操损失很小收获却很大(刘表那里一定有很多储备的战争物质),补给线也比汉中那里近,而且之前已经训练过水军,如果说完全不考虑继续作战,才真有点不可思议。
曹操在这个时期早已实行精兵政策,因为他前面吃过几次兵部精锐的亏。而仅仅依靠新投降的刘表水军去统一江东,曹操还不至于如此弱智!
关于用新投降的刘表水军继续作战并非不可能,张合高览投降,曹操马上就让他们进攻袁绍,另外加入不久的张绣军也投入了战斗。
第一种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点裴松之的评论很有道理。至少在三国时期,还没有哪个割据军阀会看到你那里安居乐业就来投降你的,何况孙权这样的人物?
“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荆州,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所以贾诩之言并非就没有希望。
在三国时期,还没有哪个割据军阀是写封信就投降的。
当然不可能仅凭一封信就投降,关键在于是否有强大实力做后盾,有实力不用写信也可以,比如张绣、张燕等,写信只不过给对方提个醒。
其实,曹操写此信的目的大致上有三个方面:
其一,号称训练了八十万大军,以强大兵力吓唬孙权;
吓唬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让孙权投降,既然要吓唬,当然就预备了孙权的激烈反应。你让美国吓唬吓唬中国试试。
其二,要求孙权与自己联合夹击刘备;
以曹操的实力根本不需要孙权的协助,还需要联合夹击吗,刘备已经在喊救命了。
曹操写此信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孙权保持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
晕,有这样搞外交的吗。
要知道,在此之前,曹操与孙氏集团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孙策都准备袭许了,看不出关系会好到哪里去。
其三,告知孙权,我军将进入吴地攻打刘备。
如果美国告诉中国,美国打算在东海搞军事演习,看中国会如何反应吧。美国尽管当时没有入侵中国的计划,中国依然出兵朝鲜。所以这一条根本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