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从刘备托孤与《出师表》及北伐看诸葛亮其人, 这篇文章小韦觉得不好,究竟有什么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3-11-6 09: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晕!连反驳都贴进去,那就再来两篇,这可是原文在新浪三国论坛首贴以后,第一时间的驳论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版权所有:燕张飞翼德 原作 提交时间:19:38:10 04月22日
首先我承认我是非常亲蜀的,而且非常敬佩诸葛亮和姜维,所以我的观点肯定是带有个人喜好的,我虽然极力避免,但是我也很清楚是不可能完全不带感情色彩的,所以我只是尽力中立的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刘备托孤,先生先举了孙策和张昭的事,可是我以为即使孙策达到或者超过了刘备的举动,并且是首创,但是张昭的所为实在有愧于孙策,更谈不上和诸葛亮相比。这点只要看看赤壁之战前他的表现就可以了,作为孙策以国相托的人,居然只想着保全自己,正如鲁肃所说作为臣子投降时没有坏处的,而且对于征服者来说还是有功之臣,可是作为君主来说就不是这样,最好的结果就是保住小命而已,还得要老老实实,向刘禅那样忍辱偷生不让新的主子感到威胁。别人可以这么说,作为君臣身份已定的托孤大臣居然也这样,实在是我认为可耻。而且他后来又和孙权闹矛盾,虽然是他对的,可是后来孙权后来当着天下人的面想尽办法向他表示道歉,甚至把他的其他门封起来,自己跑去大门堵着说对不起(这段史书记载得非常有趣,还可以让人看到一点君臣之间的纯真气),而他老人家就是不给面子,自己的自尊当然要保持,可是别人的面子也不能一个劲的扫到地啊。而且说实在的孙权对他是当长辈而不是臣子来看待的,他也应该以长辈的爱护而不是臣子的倔强来对待孙权。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们的首创,但是张昭实在是没什么值得褒扬的。

先生认为刘备的举动是为了限制诸葛亮,我到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这是一把保护自己江山的剑,那也是一把另外一刃更加锋利的双刃剑。刘备托孤所说的话,天下人皆知,如果不是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说的,那么一旦他大权独揽后,对年轻的君主施展一些阴谋诡计,先把君主的名声搞臭,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心腹,那么到时候不是更可以依托孤石刘备说的这些话来假装光明正大的夺取政权吗?大家可以想想,当初曹睿也托孤与司马懿,司马懿也是和诸葛亮一样的托孤大臣啊,大家可以看看史书,曹睿托孤时是怎样让小太子抱着司马懿的脖子,曹睿又对小太子说了什么,实在是令人落泪,可是司马懿又是怎么回报的?霍光废君在前,王莽篡权在先,可供诸葛亮参考的经验和教训都比较典型,以曹丕尚能为之事,我不相信凭诸葛亮的聪明如果这样想了会做不到,至少也可以自己先学霍光,再让儿子们学王莽或曹丕吧?你说刘备让诸葛亮和李严同时辅佐刘禅是牵制诸葛亮,我倒认为提出李严只是为了稳定蜀地集团的心。否则只要再提一个蜀地的人同时担任托孤大臣不是更稳定?汉武帝托孤和曹睿托孤都是任命了三个人,他们虽然不知道现代的分*立制度,但是也都明白三条腿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何况正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刘备?而且刘备让刘禅等儿子认诸葛为相父,就更明白了,刘备恰恰怕的是李严压过了诸葛亮!否则完全不应该有这种行为,或则要压诸葛,也得对刘禅暗示一下以兄礼对待李严吧?刘备托孤之事,是当着在白帝城的所有大臣作的,这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大家传告给别人,所以刘备是摆明了要让诸葛亮掌大权的。这决不是现代人厚黑学可以乱套的,况且,刘备也厚黑学的老鼻祖了,在天下混了这么久,在这方面我认为不会差到这种程度,而且刘备还就是以知人善任而逐渐站稳脚的。从后来的情况看,刘禅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人,也是知道他爸的意思的,所以才会有诸葛亮一人大权独揽的局面。大家不会说刘备死之前忘了交代刘禅要防着诸葛亮吧?

有人可能对我的说法表示不解,为什么要压着李严?其实很简单,蜀地的士大夫根本对刘氏政权没什么忠心可言。为什么?因为蜀地士大夫很多都是无奈之下才跟了刘备的,当初张鲁准备打刘璋的时候,所有的蜀地人士都是准备投靠曹操的,所以派出了张松去向曹操献表,不想曹操虚心待士一辈子,这时候却对张松狂妄了一把,张松一怒之下才投靠了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对法正胡作非为有所表示?不仅诸葛亮,就是刘备也不敢啊,难道诸葛知道,大家知道,只有刘备不知道这事?呵,说白了,大家看看当时的蜀中官员,有几个是从开始投向刘备的?只有法正、孟达、彭漾三个人,其中只有法正是有才能、有势力可以在中央辅佐刘备的,孟达缺真正的才能和地方势力,彭漾缺的是态度和地方势力。只有法正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不失其礼、才华出众、地方势力强大。这时候得罪了他,难道大家要刘备去依靠那些本来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归顺的人吗?看看这时候刘备手下的其他蜀中人士,刘巴就不用说了,对刘备、张飞一贯的态度和后来混事而已的情况就说明一切了,他本来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官员。吴懿还好,刘备娶了他女儿,算是稳定了他的心,可以放心使用,也不用担心他怠工。其他人哪个不是当初想至刘备于死地,最后刘璋投降才不得不臣服的?估摸着刘璋不投降,他们也不会归顺刘备。一听说曹操打下了汉中,一个个就开始不安,导致蜀中一日数惊,惊的是谁恐怕刘备心里最清楚。如果曹操真的趁势下蜀,估计这些刚被迫投降的人不会很尽力。关羽为什么死我也认为是因为这些人心里不服,刘备担心曹操那天又想起来了蜀中,而荆州人士对刘备还是比较尽心的,于是派关羽从荆州出兵牵制曹操。只是关羽贪功,把战事久拖不退,最后坏了大事(对不起,最后一句不是我自己得出的观点,不过忘了是那位前辈指点我的了,在这里说一声实在对不起  )。

先生有评论了一下《出师表》,的确,诸葛亮的语气象是长辈教训小辈,可是这不是太平盛世啊,你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一心想完成最好的知己和君主的重托的人,这么多的国家军队大事都让你不敢怠慢,生恐辜负了知己的托付,一天到晚心力交瘁,可是又看到小皇帝的才能实在不足一独当大任,你又怎么能不自己仔细交待清楚,生怕年轻的皇帝有什么不懂得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还担心年轻的皇帝一时不明做错了什么,要知道在封建时代皇帝做错的能有小事吗?你如果真是一片忠心,又怎么会不尽心吐言,无微不至,而言无不尽呢?如果你真的深恐有负重托,又怎么会对事情说放就放得下,而不是深怕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当,自己不去仔细看个明白还能放心呢?唉,诸葛之情、之为、之言哪个不是惊惊战战、竭尽心力、忠可感天之举,哪里会因为考虑别人的说法而为了虚妄的好名声却辜负先主的一片重托。如果真是有什么企图或者顾忌,倒是可以象司马懿一样托个病,然后再为自己做一堆打算!每读出师表,未尝泪流满面,自踌自己若是刘禅一样的能力,又有光复天下的大志,只会嫌丞相交代得不够,哪里还会觉得丞相啰嗦,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话呢?  
   
和碧血汗青《权倾朝野的诸葛亮》推敲部分观点
版权所有:mqolp 原作 提交时间:11:54:16 04月23日
论坛前辈碧血汗青先生《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一文MQ仔细看过,有几个问题在观点上不能一致,所以直率并坦诚的提出来。

先生《权倾朝野的诸葛亮》是文章的标题,按文法解释可分两层含义。一、评说诸葛亮整个人,用权倾朝野来加定语,连贯起来就是“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侧重在于点评诸葛亮的政治品格;二、点评诸葛亮“权倾朝野”这个行为,连贯起来理解就是“诸葛亮的权倾朝野”,侧重点在于诸葛亮的专权并带来连动效应。呵呵……MQ这倒不是玩文字游戏。

两层意思,通观先生全文,似乎侧重点在第一条上,不过也兼论了第二条。

MQ认可诸葛亮是“权倾朝野”的,这也是史书记载的,所以不存根本性分歧,那么聚焦点就在第一点上:权臣诸葛亮的为人。

先生客观的说了“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对蜀汉皇朝的忠诚令人感叹,然而作为一个周旋于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政客和权臣,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诸葛亮的人格和道德魅力以及政治、军事能力,在长期以来的盲目推崇中被放大乃至发展到最后的完美,大量一直存在的、可以说明问题的资料被视而不见,或者被斥为不可信的资料,这是不客观的。”

先生指明了诸葛亮人格的上限是“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这话放之四海皆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MQ无才,根本就不可能去挑战这个真理,自然也同意这句宏观评论,因此分歧再度缩小。MQ和先生分歧的焦点在于诸葛亮人格的下限。这点先生的提法相对模糊,MQ斗胆总结为“(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后看先生行文让读者产生了诸葛亮阴险政客的形象,当然,MQ只是妄猜尊意,如果不是还请勿怪,以下就请原谅MQ自说自话吧。

我认为裴引《三国志*蜀书五》里袁子的话很能概括我的观点,呵呵……这是句不要脸的话,其实是MQ非常同意袁子的评,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也就是说,推崇诸葛亮的人并不是否认诸葛亮不专权,这是公认的。袁子的评语简单翻译就是说“诸葛亮总理一国政务,虽然专权但不失封建君臣大礼(专权并不专横);代行皇帝的命令全国人却不怀疑他想篡位;国家法令严峻但是百姓却心悦臣服”
古代的专权者,有何人能有诸葛亮的盛评?

霍光,西汉武帝托孤重臣,最后做到大将军大司马职位,也就是说霍光统我西汉天朝军事、征伐之大权。他重病时,宣帝亲临问候并痛哭。霍光病死后,宣帝及皇太后亲自为其吊丧,谥曰宣成侯。注意,霍光居然也用了“宣”字,受宠可知。可霍光治国有方而治家不严。武、昭、宣三帝时,霍家子弟权重势大,骄侈无度。霍光妻霍显为使其女为皇后,使人毒杀许皇后,后霍显与霍皇后(霍光幼女霍成君)密谋毒杀太子刘奭。公元前66年7月,霍氏因权势被削夺,心怀怨恨,密议谋反,欲废宣帝立霍禹。结果阴谋败露,霍家被杀无数,被连坐诛杀者几十家,富贵极臻的霍氏家族覆灭了。而诸葛亮也专权,但治家甚严。千古流芳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出自诸葛亮家书(与诸葛瞻《诫子书》,选自《论语别裁》)。史书未闻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妻黄氏有谋夺后宫、大权的记载,而都是默默无闻,这难道不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家训使然?

诸葛瞻,诸葛亮死时才八岁,长到十七岁时成了驸马,领骑都尉(中级武官,正常领兵一曲,500人,有史记载最多二曲千余人),过了几年才加至乃父旧职,军师将军。若诸葛亮专权而无礼,九年之久,天恩还怎能照到这孤儿寡母头上?而霍家之灭与霍光之死不过相隔5年。

最后诸葛瞻、诸葛尚(诸葛亮的长孙)都为国捐躯,诸葛瞻还被敌国砍下头颅。诸葛亮病死敌庭,马革裹尸;诸葛瞻宁死不降,身首异处;诸葛尚冒死踏阵,死于乱军之中,这等忠烈可感苍天,若说这等人家有篡权之心,其心何在!是我们把诸葛亮推理成阴险小人,还是我们现代人心理就是阴暗?——说——!
(以上这段话语绝不是针对碧血先生,因为先生说“他对蜀汉皇朝的忠诚令人感叹”,MQ只是针对目前网络林林总总非议诸葛的评论中最不能接受的一条的批判!)

关于先生所说刘备托孤、李严事情,MQ多有叙述,因此不再赘笔,求大同而存小异。

关于《出师表》一文,斗胆向碧血先生推荐一篇旧文,MQ上次(几个月前了)贴过,是图片格式,若不弃,以后整理出来与先生共享,可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吧,金圣叹曾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说自出师必连三臣裨补者,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哀哉”

另外,斗胆指出先生文章一处笔误,先生引用《吕乂传》中“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在解释“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时理解为“而在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士兵和下级军官更是纷纷逃亡”。这不准确。详细可查《中国古代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篇》,MQ以前也整理过,先提个大概。

所谓“士伍”就是士家、兵家,即累世为朝廷服兵役,世代兵户,不许改业,这是三国为了与当地大地主、豪强争夺人口采取的手段,即所谓“编民入户”,他们是为战争做准备,平时兵屯劳作,战时出征。士家家属被圈定在某地生活,不得逃役,通婚也在士家内。

中国古代徭役制度中有“丁、中、老、小”制度。其中兵役的起征年纪,《晋书·卷92》和《世说新语·语言篇》引赵至传都说:“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后乃亡到山阳,求(嵇)康不得而还。……年十六,游鄴,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世说新语》引嵇绍注:赵至年十五,阳病……年十六,遂亡命。
赵至本为一个“士伍”家庭出身,他为摆脱“士家”身份和逃脱“士籍”,装疯卖傻。这两次记录恰恰发生于15岁,赵至正式逃亡时间是16岁,这个时间概念基本证明了曹魏士家征发入伍的年龄界限,而孙吴的年龄为15到18岁,见《吴书·孙亮传》太平二年四月记载。

还是回到诸葛亮,MQ是非常推崇他的,我们不妨宏观来看他,缺点人人都有,但要看是否构成诸葛小人说。我以为,诸葛亮专权是为皇帝、为社稷专权,不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谋发展的专权。他位极人臣,君之相父,专权也是顺理成章的,广收田产,安居成都,把持朝政都是有条件的,不必在寒冬腊月去北方和强大的敌人周旋,这就是一颗公心。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诸葛亮基本做到了,所以他在中国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尤其是古代文人的推崇倍至。乾隆皇帝说:千古之下,独此完人,虽有些过,也为了统治的需要而发感慨,但其核心情感因素还是能代表中国人的情结。

我们中国人进入20世纪,尤其是推翻了帝制,走向共和后,民智开启,所以反对封建造神,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反运动,一大批神被热血青年推翻,踩上无数脚,抽尸三百鞭。可热血过后,我们还是要思考,要冷静,于是,被妖魔化后的神又归为人。如今,互联网又来了,又诞生了一大批热血青年……。

MQ永远认定:诸葛亮是个人,是个有着高尚封建道德品质,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华先贤。
鲁迅先生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个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只苍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9: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0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