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多人联手武力叠加公式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9-12-28 21: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个人觉得,多人合力时以武力最高者为基准,系数为1,武力次高者乘一个系数a,武力再次高者再乘系数b,依此类推。其中a、b、c、d为递减关系,人物增加越多,影响系数越小。

合力效果应该是武力越接近,效果越好,武力差距比较大的合力效果比较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9-12-29 09: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甲兄这个公式有这样的思路,联手的效果主要跟被围攻的武将武力相关,如果实力差距较大,那联手则没什么效果,这种思路还是可取的。

但我以为仅仅与被围攻武将武力挂钩还不够。

对于马战围攻来说,战场空间是很大一个问题,如果是步战,容易形成多人同时进攻的效果,但马战的战场腾挪空间很大,被围攻武将有较多的余地将多人围攻分解为多个一对一。而围攻武将越多,互相干扰就越大,可施展的空间越狭小。

另外指出甲兄的一个问题,高顺和侯成都曾单独与典韦交战,都是败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9-12-29 10: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根据甲兄的设想,我略作调整也列了一个公式。

被围攻武将为X,第一武将A,第二武将B,第三武将C,第四武将D,其中X、A、B、C、D严格按高低顺序排列,武力可以相等,但后面武将不得超越前面武将。

合战武力值=A+B/(X-b+2)/2+C/(X-C+2)/3+D/(X-D+2)/4...........

公式原理,以武力最高者为基准;第二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B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B+2)成反比(加2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武力相等时相除后会非常大),再除以双人合战系数2;第三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C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C+2)成反比,再除以三人合战系数3;依此类推。

本公式有以下特点,武将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相差越大,衰减越厉害,增加武将越多,折减系数越大,作用越小。

例1、关张战吕布不倒,吕布100,张飞97,关羽96,合力105
例2、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遮拦不住,吕布100,张飞97,关羽96,刘备80,合力106.2
例3、乐进于禁双战吕布不住,吕布100,乐进83,于禁81,合力84.9
例4,吕布迎战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遮拦不住,吕布100,典韦85,许褚93.5,夏侯惇92,夏侯渊86,李典84,乐进83,合力106.6
例5、关羽奋力杀退许褚徐晃,关羽96,许褚93.5,徐晃87,合力97.5
例6、高顺侯成战典韦倒走出城,典韦95,高顺82,侯成78,合力84.1
例7、宋宪、曹性、郝荫、成廉战典韦敌不住,典韦95,宋宪69、曹性69、郝荫69、成廉69,合力71.7
例8、许褚击退杨任杨昂,许褚93.5,杨任78,杨昂69,合力79.3
例9、许褚敌住周泰韩当,许褚93.5,周泰79,韩当77,合力81.1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9-12-29 11: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9-12-30 14: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说我的看法:

单从词语本身的意思分析:
关张战不倒吕布,首先场面是平手状态,其次在优劣方面,有两种可能,一是完全均势,用战不倒一词也是可以的;二是关张略占上风,但取胜不了。如果是关张下风,用这个词语就有些不恰当了。
韩家二子战不下赵云,场面也是平手状态,在优劣方面,上风、均势、下风三种情况下,用这个词也都是可以的。
---------------------------------------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在这两个场景用不同的词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还得先看看之前的场景。
关羽上去之前,张飞与吕布是不分胜负的,那么关羽上去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取胜,所以关张战不倒吕布是回答关张是不是能赢吕布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没能赢下来,所以刘备接着再上,然后就赢下来了。所以理解为关张优势是可以的,张飞一个人是不分胜负,关张是有优势但赢不下来,刘关张就赢下来了,这个顺序和逻辑一脉相承,如果是张飞一个人是不分胜负,关张两个人还是不分胜负,那么人们要问了,关羽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刘备上去就赢下来了,再一看,到底谁是超一流高手啊,是关羽还是刘备呢,似乎应该是刘备吧,这个逻辑就不太顺了。

韩瑶战赵云,结果是抵敌不住,然后三子韩琼前来夹攻,韩琼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挽回劣势,回到均势状态,然后再争取取胜,但结果是“战云不下”,这个战不下有搞不定的意思,韩琼上来想如何如何,结果目的为实现。如果说,二将已经占了优势,韩琪再上,不仅没形成胜势,反而自己被干掉了,这个逻辑就有些看不懂了。分析下来应该是,一个韩瑶抵挡不住,韩瑶加韩琼依然搞不定赵云,韩琪再上,本意是再加一层砝码,不想自己倒成了短板,忙没帮上,性命给丢了。

通过前后场景分析,可以判断关张对吕布有优势,而韩瑶加韩琼对赵云优势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主要是均势和劣势两种可能。
--------------------------------------
我们知道作者经常用不分胜负这个词语,这个词语不仅仅是表达场面平手,还有暗示场面均势的意思,因为还有一些平手战例并不出现不分胜负,说明作者不是什么场合都用的。如果作者想表达不分胜负,那么用这个词语是最简单明了的。但作者偏偏不用,实际就暗示了这里并不是均势。

总结下来,即关张对吕布为优势,韩瑶加韩琼对赵云为劣势。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7 21: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66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