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劣弧 于 2009-12-11 13:13 发表
什么起伏?唯一可以构成起伏的最多也就是纪灵,可书中已经言明纪灵大叫之状,这可是很狼狈的示弱。有了这个大叫,关羽戏耍纪灵完全说的通。关羽、张飞在刘备军团所担当的角色一直是啃最硬的骨头,关羽在则关羽来,关羽不在则张飞来。何来明褒实贬之说?
以下是我以前写的一段文字,用以论证作者对关羽是明褒实贬。
----------------------------------------
在综观关羽的所有表现,就会发现,以关张赵古城会合为界限,关羽的辉煌战例几乎全在前面,之后表现平庸,形成极大的反差,风头全被张赵抢去了。
三人汇合后第一战是汝南之战,赵云表现抢眼,作为赵云投奔刘备的第一战,此处突出赵云是可以理解的,张飞得到杀退夏侯渊的战例,为列其次,至于关羽么,我经分析认为他最后还是赶跑了夏侯惇,不过相对于张飞的直接明示,还是落了下风。
江夏之战,张飞杀死陈孙、赵云杀死张武并夺马,关羽什么也没有。
新野之战,赵云杀死吕旷,张飞杀死吕翔,更可气的是这个吕翔还是从关羽这里经过并逃走的,关羽没抓住机会。
樊城之战,赵云让李典料敌不过,然后破阵,张飞追击过程中让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才撤走,关羽被安排袭取樊城,没有捞到实质性战例。
博望坡,赵云是诱敌,关羽的收获是让李典夺路而走,不过张飞的战绩是杀死夏侯兰,让韩浩夺路走脱,再次成为最大赢家。
火烧新野,赵云首先追击确定胜势,关羽居然被安排去放水,这事安排别人去干不行么,除了为以后的水淹七军留下伏笔之外(表明关羽常干这事),想不出什么理由,张飞再次捞到让许褚不敢恋战的战例,成为大赢家。
长板坡,这个倒是因为要迎合历史,关羽脱离了战场,张飞和赵云均大放异彩,关羽最后赶过来,不过还是没捞到战例。
赤壁之后,赵云捞到迎战张合、徐晃的战例,张飞捞到迎战许褚、张辽、徐晃的战例,皆取胜,关羽还是什么都没有捞到。
三气周瑜,这里都没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战例。
南征荆南四郡,赵云和张飞均直接拿下一城,特别是之前他们都被提及赫赫名声让对手畏惧。此外对刑道荣,一个是速败之,一个是直接刺死,这里赵云稍占便宜。关羽面对黄忠就没那么顺利了,面对黄忠没有胜之,最后能夺城在于魏延斩了韩玄,而魏延斩韩玄的原因是韩玄认为黄忠卖阵,韩玄认为黄忠卖阵的原因也是关羽与黄忠的三次交手未分胜负。关羽最后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取胜,有些无奈,不过此处也是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以后张飞和赵云入川作战各取辉煌战绩就不说了,关羽因历史原因只能留荆州,无法参加战斗。后来的攻取樊城之战,关羽也表现平庸,没什么出彩的战例。
综观关羽这段时间的表现,与前面形成很大的反差,表现机会全让给张飞、赵云了,我不得不认为作者是一种有意识的举动,即使有些时候受历史因素的制约让关羽丧失了表现机会,但在其他不受历史影响的战例中,比如吕旷吕翔、张武陈孙、夏侯兰这样的人物分给关羽一两个并不过分吧。作者在演义中一贯是很讲究平衡性的,比如首战张飞杀死邓茂、关羽就砍死程远志,关羽斩了华雄,就安排张飞迎战吕布等等,因为要表达关张差不多的意思,基本上就不会让其中一人独美,另一人坐冷板凳。甚至马超与张飞大战之后,马上安排了马超对赵云的敬重和关羽对马超的比试要求,说明作者非常注重平衡性这个问题。象关羽这种这么长的时间歇菜的情况,完全不考虑平衡性,我只能认为作者有意在扶张、赵,而压制关羽。再引申下去,关羽的优秀战例更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作者是不是用这种方式在表达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