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和蔼可亲 于 2009-10-27 22:41 发表
回马岱先生:甲乙丙先生在他的武评中,把恐有失作为下风的最大可能性。这是一种思路。在没有证据反驳他这种思路,已经他这种思路并非极其荒谬的前提下,我以为并非不能考虑。
的确,恐有失有多种可能。鸣金者出于关心,鸣金者看不懂,鸣金者有私心……但是,假如把鸣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反应,他是对战场情况的一个现场反馈,那么我以为,鸣金方处于稍不利的情况这种假设,应该是大于其他几种的假设的。毕竟鸣金会导致己方处于不利的场面下,下令鸣金的,是要负很大责任的。甲乙丙先生的诸多假设和判断中,是有不少不合理的成分(比如他假设张飞“性起”之后就会如何如何,判断张飞藐视吕布就是水平不低于吕布)但是,这个假设,还是比较合理的。罗贯中对战场上的特殊情况,一般都有文字说明。比如关庞之战,于禁鸣金是出于私心,黄忠对夏侯渊,夏侯方鸣金是恐中埋伏……在这几位著名的猛将的单挑中,不以“天色已晚”之类的理由结束战斗,而以一方主动撤退收场,给予某种暗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恐有失作为下风的最大可能性”这个论点本身也没有论据支持,却要求反驳时提供证据是否要求过高?
下风所以恐有失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因为综观所有战例,在那些击败战例中,并没有旁观者提前恐有失,在恐有失的战例中,尽管恐有失一方鸣金收兵,对手也没有追击之类,关张战吕布不倒的战例中,吕布一方也没有恐有失。
恐有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生在长时间交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