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emony007 于 2008-8-2 19:59 发表
回复 #17 马岱 的帖子
马岱兄,我认为目前三国武评有很大漏洞,就是一战定趋势:意思就是两人第一次交手的趋势决定以后两人交手或相关人物在书中未明言时的趋势,比如A 50回合占了B的上风,两人第二次交手100回合书中明言不分胜负,但武评家往往抠字眼说A占了很大的上风,或者被B 50回合击败的C与A交战时超过50回合未败,武评家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质疑A、C交战的合理性!
人和人交战状态有时带有很大的波动性,不能简单地定输赢。
比如说:张苞和谢旌两次交手差别很大
1、【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桓背后谢旌,骤马来迎。两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
2、【张苞奋勇当先,杀入吴军,正遇谢旌,被苞一矛刺死。】
所以你的许多客观性的论点我非常欣赏!
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A 50回合占了B的上风,两人第二次交手100回合书中明言不分胜负”,那么要看这两次的条件是不是有什么不同,战果的差异是不是条件所引起,如果不是的话,作者为什么要写出两个互相矛盾的战例?我想作者没必要这样写。
这个比喻应该是引至张飞对吕布吧,以毛本为例,张飞真的落了下风么?以罗本为例,两人真的只打了50回合么?很多矛盾其实是自己理解偏差的结果。
我主张两个看似矛盾的战例,首先寻求共同点。B说A的成绩是80-90分,C说A的成绩是90-100分,有矛盾吗,看起来有矛盾,但其实是有交集的,A就是90分就两条都迎合了。
如果这样理解就没有矛盾了,毛本:首战张飞并未落下风,罗本:首战张飞与吕布交战超过一百回合。
所以首先要评价一本书里面的逻辑性是否是完整和基本严谨的,如果小说本身的逻辑性存在很大问题,那么就没必要去研究了。
我认为三国演义毛本的逻辑性是完整和基本严谨的,而三国演义罗本的严谨性就差一些,所以我就不会去研究罗本。
关于波动性,要考虑作者究竟有没有引入这个东西,作者对武力波动的幅度是怎么考虑的。
比如张苞两次对谢旌,第一次的外界干扰因素较少,第二次是在吴军大败的时候遭遇,边界条件的影响就大一些。
所以结论是,正常条件下张苞与谢旌三十回合平手,有利条件下,张苞可以斩杀谢旌。我并不认为是武力波动的结果。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8-8-3 09:2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