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天下雪 于 2009-12-28 20:08 发表
这种圣人的确不存在,或只是存在于传说中。但清明相比,这里面有个孰轻孰重的区别。满清作为异族执政,他的工作重心只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巩固自己的统治权上。“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完美的阐述了这种心态。这与“文臣个个可杀“”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实有天渊之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倒相信这是真话。)
当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是活雷锋,也会花不少的力气来巩固自己的基业。但明朝视自己为华夏正统,把中土视为家国,岂有不努力经营之说?但而满清却始终把自己当作客人(关外才是自己的家国),处于一种进可攻,退亦可守成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焉能鞠躬尽瘁?虽然也有宵衣旰食之辈,但为一已之私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造成了近代百年积弱,实是罪不容诛!
现在争论往往主要也是争论明朝制度比清朝好什么的,就皇帝个人而言,老阎就声称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政得多,而且这个也不是老阎一个人的意见。正统的继位者怠惰,篡夺皇位者却努力经营,这个也是有的。
原帖由 天下雪 于 2009-12-28 20:08 发表
区区一个马士英,只不过是一个权臣罢了,怎么能相提并论?
岳武穆边上还有个秦桧呢。其实任何一朝都是存在良莠不齐的,就算明朝人全是东北的,也不能都是活雷锋。(要不然早就实现共产主义了,后面还搞个屁啊,幸福的生活直到今。)
南明多英烈,马士英这粒耗子屎虽然坏了一锅汤,但不能说汤里面的狗肉、萝卜在下锅之前就是烂的、坏的,或者说这口锅本来就是破的,这有失公道。
相反,清亡之外,除了浦仪还在作白日梦之外,没见有谁为国节烈的。这与南明的诸多英烈相比,正好说明主、客之分。
关于南明我的了解主要来自顾诚的《南明史》,“联虏平寇”可说是南明早期的主要国策,比起“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同样也很恶心,后来被满清追着打,联不成了,才放弃的。
南明多英烈,值得称颂。可惜南明政权这口锅本来就是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