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赖荀攸,勇须关张。
什么叫“勇须关张”?搞得好象关羽和张飞似的。是张关,张辽和关羽,张在前关在后。请别把两人名字的先后顺序搞错了!
所以说偷袭是曹操战术上的偷袭,而颜良虽然比较慌忙的,但还是应战了。与曹军张辽关羽的先锋突击队是正面的白刃交锋战。
颜良被迫正面迎战张辽关羽的先锋突击队就一定说明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颜良不会被偷袭,是在一对一正面单条的情况下被关羽亲手斩杀的?你有何证据证明?嘿嘿,颜良在战术上的被偷袭,至少这一点你无法否认。
对于曹操的本传而言,“斩良,解白马围”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而斩颜良之人就并不一定要记述了。
“斩良,解白马围”的结果固然很重要的,但这是从决策者,谋士,到武将甚至小兵等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属于团队的胜利。对于曹操的本传而言,就不宜太突出或夸大某个人所起的作用了,所以斩颜良之人就没有被明确提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武帝纪》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历史。
在这里除了记述关羽和张辽同为先锋队攻击颜良,并未写偷袭,毕竟这个计策与关羽无关,他登场时已是要和颜良军正面交锋。
“兵袭白马,掩其不备”这个计策与关羽无关?简直胡说八道!《武帝纪》明明说了“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按你的说法难道关羽没参加兵袭白马,颜良只用对付一个张辽不成???就算关羽登场时已是要和颜良军正面交锋,也不能排除关羽在战斗过程中偷袭刺杀颜良的可能。
另外还较详细地描述了关羽斩颜良的过程,“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便是关羽匹马于万军之战刺杀颜良。
这句话就能证明“关羽以一对万”,“单枪匹马杀进敌军正面把颜良给杀了”?战场上谁杀谁不都是发生在所谓的“万众之中”吗?比如小兵甲偷袭杀了小兵乙就完全可以描述为"小兵甲剁小兵乙於万众之中”。同样,如果关羽只是偷袭杀了一个小兵而非大将颜良,同样可以描述为“策马剁某小兵於万众之中”。
最后“遂解白马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关羽成功的斩首行动在此次战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最后“遂解白马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关羽成功的偷袭刺杀行动在此次战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而《张辽传》呢,翻遍整个《张辽传》,作为先锋将之一却未见其有关白马之战的一点记述,与整个官渡之战有点相关貌似只有模糊的“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几句。可以认为张辽在突袭颜良中虽然绝不能说是个“看白戏”的,但并未起很大的作用,至少没有关羽所起的作用大。
既然张辽在突袭颜良中没起什么作用,那为什么史书记录白马之战,总是说张辽关羽(使张辽、关羽前登,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而不说关羽张辽(使关羽、张辽前登,使关羽及辽为先锋击之)?按常理功劳大的应该位列前面啊。这说明史书对张辽在白马之战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没有张辽对颜良的牵制和削弱,关羽不会偷袭得手。在这里关羽反而更象是抢了张辽的头功。至于“数有战功”,就是对张辽在白马之战中所起作用的极大暗示。
如果要象那位所诹的“此时颜良正指挥军队和主力先锋张辽作战,忙得不亦乐乎.....张辽战斗力之强令颜良无法分神顾及其他”云云,有如此惊人的表现至少应该在传里加上“太祖使张辽率羽为先锋击之,辽力战,良慌乱顾及不暇”之类的~~
两个武力大致相当的武将在战场上较量,相互胶着,一时胜负难分的情形就属于“惊人的表现”啦?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就那么地值得你大惊小怪?更何况最后张辽还没能亲手解决掉颜良,颜良是死于他人之手。按你的说法,我还可以这么理解:颜良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关羽凭一己之力亲手刺杀的,说不定是关羽带去的亲信小兵把颜良干掉后,再把颜良的首级交给关羽,让关羽白捡了这个功劳。否则,传里至少应该加上:“羽望见良麾盖,独自(孤身)策马至良跟前,亲刺良於万众之中,亲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羽者,羽遂解白马围。”
[ 本帖最后由 killsite 于 2006-5-20 05: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