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剧本写得真棒,太赞了。呵呵。尤其是这段:
点击周瑜:前几天近距离的观察了曹操,此人的确具有帝王之相,不过……。孙策:不过什么?周瑜:哈哈,不过未来毕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孙策:公瑾,说得好。
在文字和剧情方面,提几个小建议。
1、一个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语言的风格不一致,用历史或演义的原话是很好的,但一会白话一会文言会让人觉得有些不习惯吧?尤其是甘宁之类的。
2、为什么不加入孙策亲自去请二张的剧情呢?我觉得改为二人来见意义不大啊。
而且二张的身份与地位一直很高,称呼应该一律作“张先生”,当然孙策还是可以说几句子布的。
3、“都督”的称号不应该出现得太早吧?江东还没平定,就开始叫“周都督”……总觉得十分奇怪。可以直呼“周将军”。
后来,说“鲁肃大人的兵种也是都督”这段话也比较奇怪。。。。个人感觉,个人感觉。
4、 孙策写信那段要不要加入“请两位张先生指导这封书信吧”之类的话呢?我觉得就孙策一人跑回去写了怪怪的……
5、
周瑜:瑜不才,愿推荐一位贤士辅佐主公。
孙权:不知是哪位?
周瑜: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颇有家产,常散财以济贫乏。当年我军中缺粮,听说他们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上门求助。那位鲁肃先生,当场指着其中一囷赠送给我。
孙权:啊,竟有如此慷慨之人。
周瑜:听说他的朋友刘子扬打算约他一起去巢湖投靠郑宝,他还在犹豫中,主公应该立刻去请他啊。
孙权:明白了,那就请公瑾去说服他吧。
周瑜:是,主公。
周瑜:子敬,你我好久不见啦。
鲁肃:嗯,公瑾近来可好?
周瑜:孙策死了,现在我为孙权主公效力。
鲁肃:哦。
周瑜:主公已经听说你的才华了,希望你能加入我军。
鲁肃:可是最近我的好朋友刘子扬约我去巢湖啊。
周瑜:当年马援对光武帝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后,礼贤下士,是真的在求人才啊?请不要在犹豫了,和我一起辅佐孙权主公吧。
鲁肃:这样啊,那就听你的吧。
周瑜:太好了,你随我一同见主公去吧。
鲁肃:嗯。
这段最好改一改。
周瑜:瑜不才,愿推荐一位贤士辅佐主公。
孙权:不知是哪位?
周瑜: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个仗义疏财的义士。当年我在居巢任县长,军中缺粮,听说他们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上门求助。那位鲁肃先生,当场指着其中一囷赠送给我。
孙权:果真是位慷慨豪侠。可是为什么过去不曾听说过?
周瑜:他看出袁术难成大事,本也准备投来江东,但恰逢祖母病逝,便归家守孝。近日他写信告诉我说孝期已满,准备和朋友刘子扬一起去巢湖投靠郑宝。如果我们不早点邀请他,就来不及了。
孙权:明白了,那就请公瑾去说服他吧。
周瑜:是,主公。
周瑜:子敬,一别数年,好久不见了。
鲁肃:啊,是公瑾兄,有什么事吗?
周瑜:主公已经听说你的才华了,希望你能加入我军。
鲁肃:可是最近我的好朋友刘子扬约我去巢湖啊。
周瑜:子敬,你的志气与才华,是郑宝之流可以驾御的吗?
鲁肃:……
周瑜:当年马援对光武帝说:当今之世,不但君主挑选臣子,臣子也要挑选主公。你心中有包容天下之志,而我主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礼贤下士,追求的正是像你这样的人才。请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做出决定吧。
鲁肃:哈哈,公瑾兄竟能看透我的想法。我的命,就交给孙将军了!
周瑜:太好了,那么我们一同去见主公去吧。
鲁肃:嗯。
(最后两句还可以改……没把握= =)
6、
阚泽: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要是约好了时间,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便宜行事,岂可预期相订乎?你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
曹操:(原来如此!)
曹操: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松开先生。
感觉用“原来如此”有点贬低曹操……可以换成“的确如此……”或“这么说也有道理……”
而且这段的文言和白话也不太好。
7、
庞统:此二人便是徐庶徐元直与诸葛亮。水镜先生对我们三人非常喜爱,将生平所学倾囊相授。我三人常常在一起读书辩题,在山野之间高谈阔论,人称“襄阳三友”。
周瑜:嗯。
庞统:只可惜……如今徐元直被曹操用计收在身边;孔明则出山辅佐了刘备;如果我再效力于江东的话……这样岂不是一门三投,师傅水镜先生如果知道了,肯定会伤心的。
周瑜:先生原来是为了顾及老师的感受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先生理当如此。
好厉害,这情节是原创的吗?
8、
阚泽、徐盛、丁奉、朱然、朱桓上。
阚泽:请让我们也参战吧。
孙权:公瑾,他们是?
周瑜:主公,这几位都是江东的豪杰,愿意加入我军。
孙权:太好了,我军实力大增啊。
感觉孙权不认识他们有点奇怪……= =
而且朱然分明是老臣呀……阚泽也是已经出过场了的。
徐盛、丁奉倒是可以按演义写成是周瑜的曲部,逐渐成长起来的……
9、
周瑜:嗯嗯,太美了!这漫天飞舞的火焰,燃烧着我周瑜的魂魄。
一直觉得这句很逊。。。。。能不能换一句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