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2007版)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7: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3 17:12 发表

恐怕不是这么一回事吧,此人所述真他妈的卑鄙无耻,是因为我揭开此人无赖之极的真正面目,才开始骂人的,而后发现我要去投诉,因为我立下存照,唯恐再被封禁,于是编辑一下,转移大家视线。

??你误会我那句话是骂你的?所以去投诉?
可笑吧?你是好心告诉我,我以前确实被封过,我还反过来骂你????你是怎么想的?无赖之极的人是谁啊?阁下了!
你看看编辑的时间也就知道,今天一整天,我都在不断地编辑。你看看我发给“冒牌”的回帖,哪个不是先写了后编辑?就算如你YY的那样,我有那么快的反映速度,我知道你去投诉了?
说实话,老夫来这里就是讲讲三国而已,对这些乌七八糟的事,不感兴趣。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7: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7-1-23 17:05 发表
公告贴已经保存起来了,不过投诉贴还在登闻鼓。
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20311-1-1.html

本帖的讨论较激烈,其中出现了不少过火的词语,。

我记得以前确实有人投诉过我,但是,我已经作了答辩,并且一直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我认为大家已经接受了答辩。

现在你告诉我,我在12月份被封过。

我在第一次听说自己曾被封过以后,查询公告帖子,结果没有找到,故认为对方是恶意造谣。

我回忆一下,你讲我被封的那段时间,本人恰好在外地出差,没有来过论坛。所以,不是本人忘了曾被封过,而是本人确实不知道自己被封过。

不好意思,特为致歉。

这里还要说一句自己的罪状:“接投诉后编辑原贴的性质较恶劣”。不理解了,在别的论坛,一般都是被投诉后主动要求将敏感字眼进行编辑,我这里按习惯作了,本是善意,没想到反而成了“性质较恶劣”,吃力不讨好啊,晕一下……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7: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7:29 发表


??你误会我那句话是骂你的?所以去投诉?
可笑吧?你是好心告诉我,我以前确实被封过,我还反过来骂你????你是怎么想的?无赖之极的人是谁啊?阁下了!
你看看编辑的时间也就知道,今天一整天,我都 ...

你先写的那句话,然后我立个照,之后你的编辑就出来了,你这套把戏想蒙谁?无赖之极,这四个字用在你身上,这还是轻的呢,早有人说你耻了。
我好心提醒你,结果惹来你的狂吠,这就是事实,现在还在抵赖,真是可笑之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7: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3 17:33 发表

你先写的那句话,然后我立个照,之后你的编辑就出来了,你这套把戏想蒙谁?无赖之极,这四个字用在你身上,这还是轻的呢,早有人说你耻了。
我好心提醒你,结果惹来你的狂吠,这就是事实,现在还在抵赖,真是 ...

对你这样不知好歹,糊里糊涂的,我真没话说了。不说别的,你看看两个帖子相隔的时间吧。

你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
我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

你15:39分张帖,我是看不到的,我必须发一个帖子以后,才能看得到吧????或者,主动涮新一下才能看得到吧?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实际就是这样的),我应该在编辑完成以后,才能看得到你发的“立个照”的帖,明白吗?那就不可能是你想的那样,我怕了你,才去编辑帖子。

第二种情况,你相信天下有这么巧的事,你刚发个帖子上来,我正好涮新(我没事去涮新干什么啊?),然后立即去编辑,写了那么多的字,还是边写边想,在15:41分就发出来了?

YY,也是要讲合理性的。

你在看一下楼上的帖子,今天一整天,我基本上每个帖子都是先写几句发出去,然后再编。没办法,本人动作比较慢,有些词的意思不能达意,发出去后,需要看一下,修改一下。

“冒牌”对我的作法早已经不满了,已经在帖子里指出过。但是,没办法啊,想达到“实时”交流,就得这样作。这里顺便对“冒牌”网友致个歉。

如果阁下仍然无理取闹,那么,你尽管骂吧,呵呵。我不会投诉你的,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7:5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17: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6:03 发表
第一个问题:
你怎么这么想不清呢?在刘、孙联合(刘投奔孙)之前,当然他们之间是“并提”的!孙权干嘛要有反对意见?但是,诸葛亮说的“鼎足之形成矣”则是推测将来!诸葛亮心里想的也许就是刘孙曹,后来他们不就是这样作的吗?先投奔孙权,然后再离开。可是,他当时的那段话,并没有明确表达这种意思,而是可以多种解释。孙权为了“广揽英雄”(《三国志 周瑜传》),当然不会在这些细节上较真,他有优越的地位和实力,何必计较你诸葛亮话里的弦外之音?

诸葛亮跟孙权商议之后就联盟了,诸葛亮跟孙权商议前孙刘还啥关系没有。
那阁下所说的刘投奔孙发生在何时???
诸葛亮的话里很明确,孙刘是对等的关系。
作为刘备派出的外交代表,诸葛亮的话恰好可以说明刘备没有投靠孙权的意思。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6:03 发表
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自己引的鲁肃传:
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这里明文说了与刘备结盟的前提条件。
鲁肃见到刘备以后,刘备已经成了丧家犬,则显然,上面红字部分的前提不存在了。前提不存在了,当然就要换一种方式,按篮字方案执行,这个篮字方案,后来就定为招纳刘备来东吴。
试想一下,刘备已经没有土地了,正在投奔吴巨的路上,严格意义上已经不成为一“家”了,还怎么两“家”结盟?

不错,鲁肃是说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但是否别图之或者如何别图之可没说。
而鲁肃见刘备之后的举动却是有记载的,这段话也引用过多次了。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鲁肃的要求是让刘备与孙权崇连和之好,刘备让诸葛亮去的用意也是结同盟誓
莫非阁下还在其中能读到鲁肃让刘备投靠孙权?

鲁肃是孙权的代表,鲁肃见刘备时,鲁肃没有要刘备投靠孙权的要求;
诸葛亮是刘备的代表,诸葛亮见孙权时,诸葛亮没有表达刘备要投靠孙权的意愿。
同样,孙权也没有向诸葛亮提出这个要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次可是两个巴掌都没拍。

那俺就再问一次。
所谓刘备投靠孙权是谁先提出来的?(请找出相关记载,不要光凭YY)
啥时候得到了另一方的回应?(同样请举证)
具体实现是在什么时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8: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7:54 发表


对你这样不知好歹,糊里糊涂的,我真没话说了。不说别的,你看看两个帖子相隔的时间吧。

你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
我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

你15:39分张帖,我是看不到的,我必须发一 ...

我无理取闹,不知好歹?典型的到打一耙。
第一,我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你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你那几句话,两分钟还不够啊?
第二,这根本不是巧合,你是故意这么做的,什么叫你没事涮新作什么?你骂完之后,就在旁边等着,我立个照,你马上编辑。不过,你原先到是未必想到我会立个照,准备的是毁灭证据,没办法改成编辑的了。这又不是与人辩论,还要补充证据,你一次写完就可以了,还编辑作什么?
真没见过你这种德性的,做了不认,躲躲闪闪,还算个男人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8: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3 17:57 发表

诸葛亮跟孙权商议之后就联盟了,诸葛亮跟孙权商议前孙刘还啥关系没有。
那阁下所说的刘投奔孙发生在何时???
诸葛亮的话里很明确,孙刘是对等的关系。
作为刘备派出的外交代表,诸葛亮的话恰好可以说明刘备没有投靠孙权的意思。
诸葛亮的话,是他从夏口感觉事情紧急,跑到孙权那里去游说孙权抗曹。然后,刘备就接收了孙权的招纳,从夏口移到樊口了。所以,刘投奔孙发生的时间,正好就是诸葛亮在对孙权讲这段话的不久。估计诸葛亮回去的时候就直接去樊口了。
具体的时间,史无所载,无法弄得太准确。
诸葛亮这里的话,讲的还是历史,讲的是大话而已,目的是激将孙权抗曹。孙权当是虽然已经决定联合刘备,但并没有下定决心抗曹,他这个时候,仍然是可以顺从曹操的。所以,诸葛亮讲的话,还不是将刘备与孙权作为共同体来看待。


不错,鲁肃是说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但是否别图之或者如何别图之可没说。
而鲁肃见刘备之后的举动却是有记载的,这段话也引用过多次了。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鲁肃的要求是让刘备与孙权崇连和之好,刘备让诸葛亮去的用意也是结同盟誓。
莫非阁下还在其中能读到鲁肃让刘备投靠孙权?

这些话,都是堂皇的话。你想想,孙权想把刘备揽入部下,鲁肃能把话讲的那么难听吗?当然要给足面子啊,要说什么大家一起联合起来抵抗曹操云云。宋江招降纳叛时,对哪个不是给足了面子?还不是总是说“让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替天行道“?

鲁肃是孙权的代表,鲁肃见刘备时,鲁肃没有要刘备投靠孙权的要求;
诸葛亮是刘备的代表,诸葛亮见孙权时,诸葛亮没有表达刘备要投靠孙权的意愿。
同样,孙权也没有向诸葛亮提出这个要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次可是两个巴掌都没拍。
场面上讲的话是一回事,双方的实力、地位、境遇也是明摆着的,他们使用何种词汇来描述,并不能代表事情的本质。
那俺就再问一次。
所谓刘备投靠孙权是谁先提出来的?(请找出相关记载,不要光凭YY)
这个是双方一拍即合,鲁肃先找的刘备,原本是“结盟”,后来发现刘备不行了,遂生出接刘备过去的念头。当然,在口头上仍然是客气的,两家都是聪明人,鲁肃不会笨到直说:大耳,你现在已经山穷水尽了,投我们吴主吧。他要真的这样说,刘备一气之下,根本就会不理孙权了。就算刘备忍了气,投了过来,以后鲁肃你怎么与刘备及诸葛亮等人打交道啊?这也不符合鲁肃的一贯形象啊。
啥时候得到了另一方的回应?(同样请举证)

具体实现是在什么时候?

刘备正式回应,其标志应该是他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时间就大约在诸葛亮游说孙权之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18: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23 发表

刘备正式回应,其标志应该是他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时间就大约在诸葛亮游说孙权之时。

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难道只有阁下YY出来的才叫史实?
照这种逻辑,俺还可以说是孙权投靠刘备呢,反正他们说的都是大话,只有大家的YY才是真正的事实么。

再说一句,刘备是否前往樊口,还是可疑的内容呢。
《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孙权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这可是清一色的说刘备去的是夏口而非樊口。
或者阁下认为《江表传》的一条孤证,胜过《三国志》中上面所有传记的可靠性?
就算按《江表传》的说法,刘备会鲁肃于当阳,其后去樊口。那也是从当阳直接过去的,可不是从夏口移往樊口。
根本不存在什么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的事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1-23 18: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大侠的“刘备奔吴论”误人不浅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8: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3 18:02 发表

我无理取闹,不知好歹?典型的到打一耙。
第一,我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你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你那几句话,两分钟还不够啊?
第二,这根本不是巧合,你是故意这么做的,什么叫你没事涮新 ...

真小人!

我不再回应你这样的小人!!!!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本来,造成你的误会,我是自己觉得有责任,才一再向你解释,没想到,碰到这么位小人,油盐不进,冥顽不灵!!!

阁下下去好好用用理智去想想吧。把你YY的事情整个过程检讨一下,看看是否合理。

你觉得本人有必要针对你吗?你整个事情中是旁观者,我要是骂人,也是先骂别人吧,有什么必要骂你呢?
有一种可能,你是那个人的马甲吧?所以,你才会认为我肯定骂的是你。问题是,本人并不知道你是他的马甲。

何况,你说本人害怕你投诉,我真是无语。我要是真怕了,编辑时直接把骂人的话去掉,你也奈何不了我吧?你不是认为本人“无赖”吗?

回去动动脑子吧,象目前这样傻里巴叽的胡思乱想,真是笑死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8: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3 18:42 发表

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难道只有阁下YY出来的才叫史实?
照这种逻辑,俺还可以说是孙权投靠刘备呢,反正他们说的都是大话,只有大家的YY才是真正的事实么。

再说一句,刘备是否前往樊口,还是可疑的内容呢。
《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孙权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这可是清一色的说刘备去的是夏口而非樊口。
或者阁下认为《江表传》的一条孤证,胜过《三国志》中上面所有传记的可靠性?
就算按《江表传》的说法,刘备会鲁肃于当阳,其后去樊口。那也是从当阳直接过去的,可不是从夏口移往樊口。
根本不存在什么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的事件。

不能这样理解吧,什么叫“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史书所载的,只是每个人谈话的内容的纪录,说了这些话,是史实,但每个人话的内容是否真实那就另当回事。
举个例子,史载,弥衡说:大儿孔某,小儿杨某。这种话,史书作为史实记载下来。但是不是真的弥衡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孔融,小的叫杨修啊?

你说的刘备是否前往樊口,确实还有争议。不过,目前还只是看到网上在争论。当阳直接转樊口的说法也是可以的,这个没有十分紧要,与我们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当阳去樊口,路过夏口也是十分可能的吧。
但许多公开出版物都是这样描述的,譬如我现在正好手里有的这本书《历代战争方略研究》(作者是国民党国防大学上校教官,1961年大陆翻印),里面就是这样写的:当阳转樊口。
其实与《三国志》并无矛盾,志里的许多事讲的简略而已。《三国志》里面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的都讲的不一样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中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人还是更相信这类出版物的说法。
[/quote]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9:1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1-23 19: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S大侠二号居然连文言文里面“儿”的意思都不知道,水平也忒低了点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9: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42 发表


真小人!

我不再回应你这样的小人!!!!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本来,造成你的误会,我是自己觉得有责任,才一再向你解释,没想到,碰到这么位小人,油盐不进,冥顽不灵!!!

阁下下去好好用用 ...

从你的回贴就可以看出,你在理屈词穷之后,用人身攻击别人是常事。
我都立此存照,你还能消灭证据吗?
我冥顽不灵,亏得你腆着脸说出这种话来,你这种人向来无赖无极限,连自个被封都假作不知,所以在我告知之后,恼羞成怒,进而攻击于我,现在又装清纯,实在令人作呕。
至于与你相辩的人其中是我的MJ,你少拿你这种小人之心度我之腹,象你连基本史料都能否认的人,本人实在懒得与你争论。还会注册个MJ与你过不去?别自作多情了。如果与你相争的人中有我的MJ,我为什么用主ID告诉你被封,而不用MJ?

你那点小把戏,能骗得了谁啊?少在这穷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19: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23 19:12 发表
S大侠二号居然连文言文里面“儿”的意思都不知道,水平也忒低了点吧

哦,露头了?


你说是“大儿孔某”里的那个“儿”?文言文里面这个字意思多了。但我说的那个故事是广为流传了,如果有什么错误,也不我的错。
即使是真有错,也不影响我通过此例所论述的道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1-23 20: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不影响,因为你所论述的怎么都是没有道理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0: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23 20:12 发表
是不影响,因为你所论述的怎么都是没有道理的事

小马哥,你要是没有什么想说的,没人讲你是哑巴啊。何苦要没头没脑地来这么几下呢,不如看看电视,娱乐娱乐。

我感觉非常非常地对不起楼主燕京小林,我们在这里无谓之争,严重影响了对燕楼主帖子的讨论。

现在估计大家都吃饭去了。
经常决定不再继续了发帖了,可有时又觉得不理别人的帖子不礼貌;另有时看到别人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不回应吧,又怕误导对方,使对方认为他的观点已经被本人接受。

唉,左右为难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0: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23 20:12 发表
是不影响,因为你所论述的怎么都是没有道理的事

小马哥,你要是没有什么想说的,没人讲你是哑巴啊。何苦要没头没脑地来这么几下呢,不如看看电视,娱乐娱乐。

我感觉非常非常地对不起楼主燕京小林,我们在这里无谓之争,严重影响了对燕楼主帖子的讨论。

现在估计大家都吃饭去了。
经常决定不再继续了发帖了,可有时又觉得不理别人的帖子不礼貌;另有时看到别人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不回应吧,又怕误导对方,使对方认为他的观点已经被本人接受。

唉,左右为难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1-23 20: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大侠对历史也不见得有啥尊重,对他的帖子不尊重点有啥关系

你还是先去补习补习文言文,扫点忙再来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20: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59 发表

不能这样理解吧,什么叫“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史书所载的,只是每个人谈话的内容的纪录,说了这些话,是史实,但每个人话的内容是否真实那就另当回事。
举个例子,史载,弥衡说:大儿孔某,小儿杨某。这种话,史书作为史实记载下来。但是不是真的弥衡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孔融,小的叫杨修啊?

你说的刘备是否前往樊口,确实还有争议。不过,目前还只是看到网上在争论。当阳直接转樊口的说法也是可以的,这个没有十分紧要,与我们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当阳去樊口,路过夏口也是十分可能的吧。
但许多公开出版物都是这样描述的,譬如我现在正好手里有的这本书《历代战争方略研究》(作者是国民党国防大学上校教官,1961年大陆翻印),里面就是这样写的:当阳转樊口。
其实与《三国志》并无矛盾,志里的许多事讲的简略而已。《三国志》里面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的都讲的不一样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中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人还是更相信这类出版物的说法。

诸葛亮的话,阁下认为诸葛亮是讲大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跟诸葛亮的话相反。
鲁肃的话,阁下认为是鲁肃讲堂皇的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又跟鲁肃的话相反。
那不就是一张嘴,完全由阁下说了算么?
难道千年前诸葛亮、鲁肃所说的话,千年前陈寿记载的原话,还不如千年后阁下所猜测的更可信?

至于大儿小儿。儿字可不是只有儿子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人也。
玉篇:仁人也。
都是儿的意思。
俺随便举个例子——胡儿,就是指胡人。再如儿、郎都可以当儿子用,但儿郎绝对就不是儿子。
再者,史书明载,孔融父为孔宙,杨修父为杨彪,这是儿字不做儿子解的明证。
阁下要说诸葛亮、鲁肃的话不实,可有证据???没有就别乱说古人说话不实。

阁下爱信今人的分析,而不信古人,是阁下的事情。
《三国志》里刘备“奔夏口”、“进住夏口”,难道是仅仅路过?
比如阁下现在住某套房子,难道能说阁下是路过这套房子?

《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当然是一致的。
首先看受害人的供词,曹操方的记载。
《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是曹操方认为与其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是刘备。

《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蜀方无明确记载谁为领袖,但起码可以说不矛盾。

《吴主传》: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东吴一方刘备排名在周瑜前,当然也是认可刘备是最高指挥。

综合三方结论,《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的指挥当然是刘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1: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3 20:37 发表

诸葛亮的话,阁下认为诸葛亮是讲大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跟诸葛亮的话相反。
鲁肃的话,阁下认为是鲁肃讲堂皇的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又跟鲁肃的话相反。
那不就是一张嘴,完全由阁下说了算么?
难道千年前诸葛亮、鲁肃所说的话,千年前陈寿记载的原话,还不如千年后阁下所猜测的更可信?
判断一个人是否讲大话,场面话,是要根据讲话场合的。譬如,陈琳写的讨曹操的文章,假如由袁绍嘴里说出来,你能不认为他讲的都是空话、假话?你说你有根据吗?

陈寿记载的原话,表明诸葛亮当时确实说过这种话,但并不表示这种话就对。譬如史载,亚历士多德说,较重的物体会先落地。阁下是否会认为:一,亚历力多德确实讲过。二,亚氏的话讲的不正确。

象鲁肃讲的那种为什么说是客气话呢?理由我已经说了,阁下似乎有意回避了。难道鲁肃会直说:刘大耳,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我们吴主吧。


至于大儿小儿。儿字可不是只有儿子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人也。
玉篇:仁人也。
都是儿的意思。
俺随便举个例子——胡儿,就是指胡人。再如儿、郎都可以当儿子用,但儿郎绝对就不是儿子。
再者,史书明载,孔融父为孔宙,杨修父为杨彪,这是儿字不做儿子解的明证。
阁下要说诸葛亮、鲁肃的话不实,可有证据???没有就别乱说古人说话不实。
说他们讲话不“实”(不是”不实“,譬如鲁肃讲的是客气话,宋江招降纳叛时总爱说“我们联手替天行道吧“,这话有什么实不实的?这里姑且就用这个词),当然有证据。证据就是鲁肃在家里与孙权商议好的策略。而诸葛亮的话我也说了,他那种场合把孙权与刘备并提,并无错误。
你前面的例子等于是说了,历史人物讲的话,与今天人物讲的话一样,有真有假,有客套话,有实在话,需要区别对待。

阁下爱信今人的分析,而不信古人,是阁下的事情。
当然不能盲目相信古人,须知,古人也不是傻子,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不可以讲,什么时间要讲客套话,假话,你不能不加区别,一概信以为真吧?
我们平常讲古人的话更接近史实,是指历史记载而言的。譬如《三国志》载,(廖)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阁下是否全信古人啊?

《三国志》里刘备“奔夏口”、“进住夏口”,难道是仅仅路过?
比如阁下现在住某套房子,难道能说阁下是路过这套房子?

路过与进住,并不矛盾,譬如刘备去樊口,经过夏口时住几天,把夏口的财物收拾一下,然后再去樊口,如何不可?
总之,不能一遇到史料记载不详,就胡乱猜测,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


《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当然是一致的。
首先看受害人的供词,曹操方的记载。
《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是曹操方认为与其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是刘备。

《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蜀方无明确记载谁为领袖,但起码可以说不矛盾。

《吴主传》: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东吴一方刘备排名在周瑜前,当然也是认可刘备是最高指挥。
可是,为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认为这仗是刘备指挥的呢?〈志〉里面的记载的“刘备”,完全可以理解为“指代”之意,并无实际指挥之意。而且,从赤壁作战的过程来看,也绝无刘备指挥之理。
可见,《三国志》对于有些事,并无确切记载。如赤壁战役的指挥者。

综合三方结论,《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的指挥当然是刘备。
假如真的综合一下,认为〈三国志〉记载了赤壁之战的指挥是刘备的话,那么,要么,三国志记错了,要么,这一千多年的无数人都错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阁下理解〈三国志〉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三国志〉并未记载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2: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23 20:21 发表
燕大侠对历史也不见得有啥尊重,对他的帖子不尊重点有啥关系

你还是先去补习补习文言文,扫点忙再来好了

呵呵,小马哥讲大话不怕闪了舌头啊,呵呵。
俺也来一句:本人文言文不敢说多强,教阁下这号的十年八年,还不至于课堂上没有话说,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22: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判断一个人是否讲大话,场面话,是要根据讲话场合的。譬如,陈琳写的讨曹操的文章,假如由袁绍嘴里说出来,你能不认为他讲的都是空话、假话?你说你有根据吗?

陈寿记载的原话,表明诸葛亮当时确实说过这种话,但并不表示这种话就对。譬如史载,亚历士多德说,较重的物体会先落地。阁下是否会认为:一,亚历力多德确实讲过。二,亚氏的话讲的不正确。

象鲁肃讲的那种为什么说是客气话呢?理由我已经说了,阁下似乎有意回避了。难道鲁肃会直说:刘大耳,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我们吴主吧。

按阁下的逻辑,鲁肃是真心劝孙权投降曹操的。
因为鲁肃不可能直说:孙权,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曹操吧。
同样诸葛亮也是劝刘备投降曹操的。反过来说,孔融其实是支持曹操伐刘表的。
因为一切都是客气话嘛,话是不能直说的。
史书里记载的言论都当他是放屁好了,大家自己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好了,反正话是不能直说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你这里等于是说了,历史人物讲的话,与今天人物讲的话一样,有真有假,有客套话,有实在话,需要区别对待。

当然不能盲目相信古人,须知,古人也不是傻子,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不可以讲,什么时间要讲客套话,假话,你不能不加区别,一概信以为真吧?
我们平常讲古人的话更接近史实,是指历史记载而言的。譬如《三国志》载,(廖)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阁下是否全信古人啊?

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廖立的话俺就能从《三国志》里找到反证。
诸葛亮、鲁肃的话,阁下有反证否?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路过与进住,并不矛盾,譬如刘备去樊口,经过夏口时住几天,把夏口的财物收拾一下,然后再去樊口,如何不可?
总之,不能一遇到史料记载不详,就胡乱猜测,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

一直在猜测的不是阁下么?
阁下是怎么猜测诸葛亮、鲁肃的心理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可是,为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认为这仗是刘备指挥的呢?〈志〉里面的记载的“刘备”,完全可以理解为“指代”之意,并无实际指挥之意。而且,从赤壁作战的过程来看,也绝无刘备指挥之理。
可见,《三国志》对于有些事,并无确切记载。如赤壁战役的指挥者。

人们是谁???
若阁下有比陈寿更可信的资料出来论证刘备不是指挥的证据,不妨拿出来瞧瞧。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假如真的综合一下,认为〈三国志〉记载了赤壁之战的指挥是刘备的话,那么,要么,三国志记错了,要么,这一千多年的无数人都错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阁下理解〈三国志〉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三国志〉并未记载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

拿证据说话。
到现在为止,俺还没看到阁下直接用证据说话,阁下只是一味否认史书的正确性而已。
无数人错了的例子不是没有,多得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列传,足足错了一千多年。
望文生义的错误,阁下自己想想前面的大儿小儿。
再说一句,望文生义总比无文生义好。起码还有个文,这个义还是从文上生出来的。
阁下似乎是连文都没有就已经生义了,甚至还要以无文而生的义去否定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2: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了,越扯越远了。总结一下,退出了。

本人(及大多数人)认为,历史上刘备投吴是有事实的。根据这个观点理解史料,则通畅自然、浑然一体。

知道有一部分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按他们的观点,似乎也能解读这些史料。但是,对周瑜临终向孙权投递的那些话的两种版本,必须用非正常的理解方式,才能够自圆其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3 22: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3 22:05 发表


按阁下的逻辑,鲁肃是真心劝孙权投降曹操的。
因为鲁肃不可能直说:孙权,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曹操吧。
同样诸葛亮也是劝刘备投降曹操的。反过来说,孔融其实是支持曹操伐刘表的。
因为一切都是客气话嘛,话是不能直说的。
史书里记载的言论都当他是放屁好了,大家自己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好了,反正话是不能直说的。

这就是耍赖了吧,难道前面的分析推理都不要了?

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廖立的话俺就能从《三国志》里找到反证。
诸葛亮、鲁肃的话,阁下有反证否?
廖立的话能找到反证?
关于诸、鲁二位的话,前面已经分析过,不能作为你方的证据。不需找到什么反证。


一直在猜测的不是阁下么?
阁下是怎么猜测诸葛亮、鲁肃的心理的?
没有猜测他们心理,我都说了,鲁肃的话与宋江的话是一个道理,并不是通过猜测其心里得出其意思的。鲁肃的话,可以理解为要招纳刘备,当然,你们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视为我的理解有“错误”


人们是谁???
若阁下有比陈寿更可信的资料出来论证刘备不是指挥的证据,不妨拿出来瞧瞧。
陈寿的资料里,没有说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人们正是根据陈寿等人的历史著作,来论述这个问题的,我所依据的资料,正是陈寿的三国志等。

拿证据说话。
到现在为止,俺还没看到阁下直接用证据说话,阁下只是一味否认史书的正确性而已。
呵呵,关于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刘备,这是典型的YY啦。我否认的不是史书的正确性,而是你们乱解史书
无数人错了的例子不是没有,多得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列传,足足错了一千多年。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阁下就凭简单罗列一千多年来的作者们人人手上都有的那几句话,就能推翻一千多年的定论,无异于你对我说,一个小学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望文生义的错误,阁下自己想想前面的大儿小儿。
再说一句,望文生义总比无文生义好。起码还有个文,这个义还是从文上生出来的。
阁下似乎是连文都没有就已经生义了,甚至还要以无文而生的义去否定文。

前面的大儿小儿有什么问题?那个字多义不假,我在你发的帖子之前,已经讲过这件事了。但,它总有个“义”吧。
文都没有,如何能生义呢?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4:10 发表


哟哟哟,还来劲了,你这种心虚的声音,还想吓唬人不成?
不提你对本人造谣中伤的问题?呵呵。

大约你以为自己认识几个版主吧?请阁下便。

想想碰到的事太可笑了。辱骂本人,对本人造谣中伤,被本人指出来,不思悔过,反而仗着大约在本论坛有点社会关系,对本人进行威胁。
老夫活了不少岁数,象阁下这样恶心人的,还头一次遇到。

呵呵~~
我心虚??对其他人倒还有可能,对你?就你那理解与文言文能力~~你还是省省吧!!只要是看这个贴下来的人都明白,我还真不介意你说什么,反正这一路看下来你的水平与人品是有目共睹的,也就你自己在那里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我认识斑竹?算来我也算是这个坛子的老人了,但还真不认识这里的斑竹。如果硬要说认识的话,恩恩~~那就是曾经在qq上聊过两句的廖化了,不过是因为他在认错人的情况下把我加入他那个魔兽工会群的情况下聊过几句,而且他好像已经不是这里的斑竹了吧~~

想想碰到的事太可笑了,恩恩~~第一次认同你的话!正如你所形容,你这人还真的可笑加恶心~~我辱骂你?明明就是你辱骂我,不知道那些操蛋之类的脏东西是谁说出来的?对你造谣中伤?明明就是你在造谣中伤我,说不认识此地斑竹的我‘仗着大约在本论坛有点社会关系,对本人进行威胁’,麻烦你做事用一下大脑好不好?我在此地有何社会关系?和哪个斑竹有交情?在哪里威胁你了?还是那句话,不要脸的见多了,但还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 本帖最后由 赵哪个云 于 2007-1-24 01: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1-24 00: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看来是对S大侠一号认识得不深,不然就不会说最后一句话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7-1-24 00: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24 00:45 发表
楼上的看来是对S大侠一号认识得不深,不然就不会说最后一句话了

辩不过我是你水平问题 辩不过就开始搞这些技俩是你人品问题 哈哈 真有本事就别搞这些花招 这种招数用再多也赢不了我 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这就是耍赖了吧,难道前面的分析推理都不要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没有猜测他们心理,我都说了,鲁肃的话与宋江的话是一个道理,并不是通过猜测其心里得出其意思的。鲁肃的话,可以理解为要招纳刘备,当然,你们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视为我的理解有“错误”

这也叫分析推理???
阁下不过是说刘备落魄具备投奔孙权的可能或动机,所以刘备肯定会投奔孙权。虽然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都没说投靠的话,而是结盟,但阁下全部无视,而推之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这不是强盗逻辑么?
还记得简雍的说法吧?
一对男女在交谈,就断定他们在通奸。原因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正常的女人,肯定有生理需要,为了满足需要,肯定会通奸。虽然他们说的话不是通奸,但上床这种话是不好当面直说的。那两人肯定在通奸了。
阁下这么喜欢用动机解释问题,甚至用动机否认事实。俺很庆幸阁下不在司法界工作,否则铁定是冤案成堆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廖立的话能找到反证?
关于诸、鲁二位的话,前面已经分析过,不能作为你方的证据。不需找到什么反证。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诸葛亮已经给廖立的话下了结论了。
不过阁下大概又要无视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陈寿的资料里,没有说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人们正是根据陈寿等人的历史著作,来论述这个问题的,我所依据的资料,正是陈寿的三国志等。

陈寿的资料还没有写曹操是地球人呢。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呵呵,关于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刘备,这是典型的YY啦。我否认的不是史书的正确性,而是你们乱解史书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阁下就凭简单罗列一千多年来的作者们人人手上都有的那几句话,就能推翻一千多年的定论,无异于你对我说,一个小学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俺再问一句,人人是谁?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前面的大儿小儿有什么问题?那个字多义不假,我在你发的帖子之前,已经讲过这件事了。但,它总有个“义”吧。
文都没有,如何能生义呢?呵呵

阁下不是看见儿字,就把他当儿子来看么?
阁下得出“刘备投奔孙权”这个结论,难道还有什么文不成???

阁下如果还喜欢用动机决定一切的强盗逻辑,俺就不奉陪阁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4 13: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4 08:14 发表

这也叫分析推理???
阁下不过是说刘备落魄具备投奔孙权的可能或动机,所以刘备肯定会投奔孙权。虽然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都没说投靠的话,而是结盟,但阁下全部无视,而推之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这不是强盗逻辑么?
还记得简雍的说法吧?
一对男女在交谈,就断定他们在通奸。原因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正常的女人,肯定有生理需要,为了满足需要,肯定会通奸。虽然他们说的话不是通奸,但上床这种话是不好当面直说的。那两人肯定在通奸了。
阁下这么喜欢用动机解释问题,甚至用动机否认事实。俺很庆幸阁下不在司法界工作,否则铁定是冤案成堆了。
全是言之无物啊。本人的观点,散布于各楼层中,不似阁下所论者。阁下谓本人“只不过说刘备落魄”,可发一笑。阁下须明白,你是后来插话的,本人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老是重复,且是在别人的主帖下重复,不妥吧?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诸葛亮已经给廖立的话下了结论了。
不过阁下大概又要无视了。

诸葛亮也没有能够指出廖立那些话错在哪里,一句“诽谤先帝”能说明什么?也能够得上“反证”?但后人均认为廖立是直言犯忌而已。

陈寿的资料还没有写曹操是地球人呢。
陈寿不写,阁下有兴趣可以写嘛,呵呵。

俺再问一句,人人是谁?
人人,就是那些作者们,阁下能否找到一本书的作者,写了刘备是赤壁战役的总指挥?

阁下不是看见儿字,就把他当儿子来看么?
阁下得出“刘备投奔孙权”这个结论,难道还有什么文不成???
儿,当然也有儿子的意思。不过本人却并未有“看见儿字,就把他当儿子来看”的经历啊,呵呵。难道现在针对本人已经谣言四起?不至于这么受关注吧,一句玩笑。
阁下如果还喜欢用动机决定一切的强盗逻辑,俺就不奉陪阁下了。

阁下就权当作本人有什么“动机决定一切的强盗逻辑”吧,本人也不想继续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4 13: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4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是什么貌似,而是确实是我一开始就理解刘孙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的。这样去理解,所有的史料都一清二楚,浑然一体。
不正是你们,指出本人的理解是“错误”的?既然你说我错了,就来证明吧?可是,你们却不能证明我的理解是错误的,只是提出了另外的理解个别词句的意思。你想想,你这样作,证明了我的错误吗?

----佩服啊, 先不说, 哪来的浑然一体? 就你那种说鲁肃诸葛亮在说客套话, 反话. 就浑然一体? 你不承认就是证明不了?
你一张嘴能说"所有的史料都一清二楚,浑然一体。",我同样还能说, 刘备不是孙权部下, 史料记载的一清二楚, 浑然一体呢. 真够搞笑了. 你把结同盟誓理解为"发誓合并"是史料? 是浑然一体??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阁下此段话,令本人大跌眼镜啊,诚心讲,本来是以为阁下对于史料,比本人要清楚呢。请再读一遍:
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这不是指刘表生前刘备“寄寓”,还是指刘表死后??
----笑, 鲁肃以刘备在刘表死后的状态, 说刘备寄寓是错的么? 为什么从来没人在刘表没死时说刘备是寄寓在刘表之下呢? 我说的是刘备寄寓的说法是在刘表死后所提. 因为刘备在刘表死后已经不臣于原刘表势力, 所以才会有人说他此前在刘表处寄寓. 你听哪去了? 而周瑜则是在孙权仍存时就说刘备寄寓了. 早就告诉过你查清楚词典到底寄寓是表示是部下还是不表示部下了. 到现在还在这嚷着?


按“部下之养”这个意思来理解,全文的意思就统一了。没有任何矛盾、行不通之处。
我已经指出过了,你以“养”字另有别的用途来作为论证他人错误的“证据”,那是行不通的。你必须证明,这个字不能按“部下之养”来理解,才能证明别人错了,这个道理你不明白吗?
----按部下之养那个割土就通了? 你说周瑜强调刘备不是自己人, 所以才用"割土"这个词, 现在又说他在反对割土. 到底割土是周瑜为强调而说的话还是要反对的内容呢? 不按养部下来解释哪里说不同你倒是说呀.
活见鬼了真是,问你利用哪里解释不通, 你丫就拖了个养虎, 寄寓出来, 现在让你查清楚寄寓是啥意思, 养虎到底有没有表明是养部下的意思, 你倒说这样解释就通了, 敢情你丫是马拉松冠军, 专门跑题的是吧? 这回我问你不解释为养部下如何不通, 你又跑去说任用部下解释得通了是吧???


?????刘表不能用,是指不能好好地任用这个部下,这个这个,还需要解释?汗
----刘表不能好好地任用这个部下? 借问句, 你从哪个版本的古文校译资料整出来的? 部下会不能任用? 搞笑去吧你.
义务再给你上一课, 为什么"刘备用关羽来镇守荆州"这里可以解释为任用? 任用又是什么意思? 任: 任职, 委任等, 都有一确实的委派的地方才会"任", 哪有人会无实指的"任用"的? 你到底有没有学过语文啊? 任字都是任何职的意思.从来就没有"任谁"这么一句无厘头的语义, 不要说古文, 就连现代文体也从来没有单单只是任用某人却没交代任用了啥给某人的.


好了,你还是动用理解力吧。我这里是举个例子,并没说两种情形一模一样。你要这么搞下去,还论个什么啊?总之,周瑜用“割土”,表达的是反对的情绪。
----什么理解能力, 伍同志反对封土, 因为封土就是割土, 周瑜反对的是割土, 那么就说明此时所议的就是割土问题, 而不是你那个自说自话说是周瑜为了强调刘备将来必不为部下而说的"割土"了. 否则周瑜反对个屁啊~~  
还是那句, 你要证明周瑜把并非割土的强调为割土, 最好在原句里找出那个周瑜要强调的对比内容, 周瑜到底在强调什么行为实际上是在割土. 如果没有, 周瑜反对的就是割土. 跟伍子婿所反对的封土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搞笑去吧你. 对部下割土.


很多问题你都是说了又说说了又说而已, 都已经到了完全颠覆史料来套自个解释的地步了, 还想说"大多数人, 史料都一清二楚"么? 一清二楚的东西需要你一段一段强调, 一段一段的解释??你当就你有脑子懂看文言文, 别人都一点看不出来呢???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4 19:1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21: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355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