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冗儿 于 2009-8-21 15:29 发表
你所说的资料,是否把本地土著算进了?要知道,当时蜀和吴地,多有少数民族.东吴末年,人口所剩为200~250万左右.晋南渡后,有大量北方逃民迁入.应该有大规模增长.但根据历朝历代的兵民比例,顶多也就1比10的情况.而东晋,荆州军10万左右,后来的北府军8~10万左右.防备山越的地方军队五万左右,人口数量应在250万~350万之间.
另,我不是考据派.不喜欢查阅太多的史料,因为我对那些不太信.所以可能会有偏颇处,有失误处请指正.
少数民族是不计入编户之内的。
不进行考据,不查阅史料,不相信史料,您是凭什么来进行推断、得出结论的呢?难道是凭想象吗?
当然,想象起来,那真是爽极了,那自然要BS一番枯燥的考据。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种态度,就没有资格谈论历史。
惭愧呢,你所说的书我都没看过.民间书籍中对冉闵如何描写,这不是值得信任的吧?否则商纣哪会以暴君形象流世.
至于石赵是否有能力灭晋.先看看淝水之战.在个人看来,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一场侥幸因素占多数的的战争.如果当时苻坚更有耐性一点,更谨慎一些,这场战争的结果很可能倒写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石赵没有被冉闵乱搞一通的话,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灭晋是有可能的.
晋书、十六国春秋是民间书籍?不知道您的官方书籍所指为何?(多说一句,商周本来就是暴君,不知道您从何考证出他不是的?难道又是传说中的想象出来的?)
淝水之战,苻坚必败。这其中因素很多,一是他内部不稳,慕容垂、姚泓等心怀叵测,二是他动员90万大军南下,那军队之间的配合、通讯、后勤等问题,在中世纪条件下必然是无法解决的。仅仅这两点就足够置他于死地了。就算苻坚再有一百倍的耐心和谨慎,他的失败自此出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您以为,您凭什么以为呢?想象是不顶用的,史料拿来作证。
==================================
作为版主的警告:请不要连续发帖,把要说的话放一个帖子里说完。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21 15:4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