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孙敬熊 于 2009-11-13 13:52 发表
既然岱公这么认真回复,我就再多说两句。
我们的分歧所在不是岱公说的这一点,我也不会仅凭一个平手就认定两人同一档次,比如吕布和张飞也曾100余合战平,但他们还有别的有效战例可供参考,比如张飞加关羽30合战不倒吕布,足以证明吕布武艺在张飞之上。但孙策和太史慈除了那个100余合战平之外,我认为没有其他有效战例(或其他有效比较)了。岱公的论据是下面这两点:
1)孙策曾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比太史慈的其他表现威风。
2)通过和周听的模糊比较,得出孙策大优势于黄盖,进而大优势于和黄盖同一档次的程普。而太史慈30合战不倒程普,所以孙策优势于太史慈。
我觉得这两个论据是太不清晰了,怎么解释都行。这也是后来我觉得不必再辩的原因,岱公说这是有效论据,我说是无效论据;岱公说就是有效,我说就是无效,到最后也没个结果,所以就各自保留意见好了。
归根结底,是孙策、太史慈的战例太少,不好考量。岱公说“马超战平许褚,许褚战平徐晃,不能推出徐晃也能战平马超,马超击败张合,不能推出许褚也能击败张合。” 这对的,因为马超、许褚、徐晃、张合等人还有很多其他的有效战例可供我们综合考量,而孙策和太史慈其他的有效战例几乎没有什么,只能靠现有这一两个战例来推断。
我承认这种判断的说服力有限,没有其他比较那么清晰明了。
至于说有效、无效论据,我得重申一下,我从来都没有这种判断方式,包括有效无效战例,我也没有这种区分方式。我的原则是,凡是有参考价值的战例,先拿上来再说,再分析论据的说服力有多强,我不会以参考价值不大就直接舍弃。
关于马超、许褚、徐晃、张合等人的关系,我举这个例子也主要说一种指导思想。就比如说,张辽50回合凭凌统,凌统50回合平乐进,张辽对乐进会如何?我只能老实回答,仅凭这两个战例,我预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