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华历史上的十大名将及排名
性别:未知-离线 FQ杀手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14583
注册 2004-8-3


发表于 2004-8-26 10: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谁有朱大渭先生的《萧梁名将陈庆之战绩考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To  FQ杀手:见   《六朝史论》
http://www.hanlin.com/front/bookdetail.asp...okid=7101016375
  (如果你想买的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yang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94
编号 12195
注册 2004-7-18


发表于 2004-8-27 11: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韩信第一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紫罗兰10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2
编号 16586
注册 2004-8-28


发表于 2004-8-28 23: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庆之呢
7000胜十五万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Q杀手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14583
注册 2004-8-3


发表于 2004-8-29 01: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个地址我也知道
太麻烦了啊
谁看过贴一下上来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琼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8
编号 16589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7 21: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晕~为什么没有王翦父子、蒙恬、廉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ly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18142
注册 2004-9-21


发表于 2004-9-21 20: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名将的的定义的角度来说,
第1名该是李靖了,战绩我不想说了,不会比别人差,300多年唐代无人比肩
在凌烟阁排名(唐太宗自己排的),李孝公(排第2)的功劳大半还该算给他,事实是武功第一
在<<虬髯客>>(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金大侠语)里他和他老婆都领衔出演
在<隋唐演义>里改了,半仙了,风尘三侠
在元代有部戏剧大概是说李靖帮龙王降雨
到明代的<西游记>里,我不说了,天上海陆空大元帅,呵呵..
<封神演义>里面那个陈塘关倒是子需无有的.儿子?.......我不想说了,他字药师.被神化成道教弟子还是很得体的.............
什么.......没看过隋唐, 新 .旧唐书.--------可以理解,书太多,没看过的还是多数
什么.......没看过西游记------------------晕,那你怎么能看动中国方块字的呢............
说了这么多,想问问大家,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和神话里都如此耳熟能详的人物
我想不第2个人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靖如何当的了第一,就打了4场小仗?比白韩差一些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1 22: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19:57发表
李靖如何当的了第一,就打了4场小仗?比白韩差一些拉!

李靖是不是第一这个不好说,不过灭东突厥也算是小仗吗?难道一定非要带上个几5,60W人才能算是大仗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灭东突厥之战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两次接战,一次规模在3000人左右,另一次也刚刚过万。突厥的队伍也不多,大部分是老百姓。
另外三次战役就不说拉,以强打弱,并不困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主要还是因为李靖有兵书传世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可是《唐李问对》也是伪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1 22: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32:03发表
灭东突厥之战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两次接战,一次规模在3000人左右,另一次也刚刚过万。突厥的队伍也不多,大部分是老百姓。
另外三次战役就不说拉,以强打弱,并不困难。

10多W大军到你那里就只有W把人了,游牧民族可是全民皆兵的。
     以强打弱,并不困难?照你这么说白起对付赵括也是以强打弱,韩信用用5,60W围项羽10W又怎么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要称的上最伟大的名将的话,首先指挥的战役要多,起码有6、7仗吧!(只打一仗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都能打赢)而且应当有2、3仗规模要比较大有影响。
总之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白起和韩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军虽然有10万,但真正作战的也不超过1万,而且战果也就是俘虏了10万老百姓而已。“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说是这么说,你还真的以为这10万男女能打仗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1 22: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40:44发表
我觉得要称的上最伟大的名将的话,首先指挥的战役要多,起码有6、7仗吧!(只打一仗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都能打赢)而且应当有2、3仗规模要比较大有影响。
总之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白起和韩信。

战役要多这个标准不合理,李靖那个时代有能力的名将太多,能打的仗也不象战国时那么多。至于影响,除了对付辅公佑那场,其他3场还不够有影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过说实话,李靖这一战还是不错的,毕竟是以少胜多,不过还应当算上李世绩、李道宗、苏定方等人的功劳。这么一分,他也占不了多少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2: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XM8于2004-09-21, 22:50:40发表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40:44发表
我觉得要称的上最伟大的名将的话,首先指挥的战役要多,起码有6、7仗吧!(只打一仗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都能打赢)而且应当有2、3仗规模要比较大有影响。
总之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白起和韩信。

战役要多这个标准不合理,李靖那个时代有能力的名将太多,能打的仗也不象战国时那么多。至于影响,除了对付辅公佑那场,其他3场还不够有影响?

一般人也就知道东突厥那一仗。
甚至有的人还以为李靖就只是那个托塔天王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1 23: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54:54发表

QUOTE:
原帖由XM8于2004-09-21, 22:50:40发表
[quote]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2:40:44发表
我觉得要称的上最伟大的名将的话,首先指挥的战役要多,起码有6、7仗吧!(只打一仗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都能打赢)而且应当有2、3仗规模要比较大有影响。
总之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白起和韩信。

战役要多这个标准不合理,李靖那个时代有能力的名将太多,能打的仗也不象战国时那么多。至于影响,除了对付辅公佑那场,其他3场还不够有影响?

一般人也就知道东突厥那一仗。
甚至有的人还以为李靖就只是那个托塔天王呢。 [/quote]
被妖魔化又不是他的错,我觉得为将者第一任务是要能完成国家的战略任务。正所谓将者国之辅也。在这方面李靖做的比白起和韩信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9-21 23: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历史还是觉得白起和韩信的战役精彩。而且前两仗李靖还不是最高统帅,拍板权还是李孝功呢。其实若让唐初统一那几仗让李靖一个人打,就象韩信一样,那还是挺够格的。可惜有几仗让李世民给分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1 23: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9-21, 23:06:46发表
看历史还是觉得白起和韩信的战役精彩。而且前两仗李靖还不是最高统帅,拍板权还是李孝功呢。其实若让唐初统一那几仗让李靖一个人打,就象韩信一样,那还是挺够格的。可惜有几仗让李世民给分拉!

李孝恭连乱民都搞不定。唐初那会李靖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ly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18142
注册 2004-9-21


发表于 2004-9-22 12: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李靖悍在打蛇打7寸,不给对方机会,,一下子连根拔起,
看上去是轻松搞定,不知道前面做了多少工作哦..
非要看到  血流成河,1仗打上好几年或和敌对势力拉锯几十年,才凹陷出最后的英雄吗?????.
人家分分种搞定的反而不捍???????????????

楼上的说的对,李孝恭除了知人善信外,我看还是没什么战术上还是很嫩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9-22 14: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111于2003-11-17, 20:10:43发表
石达开为什么没有?????

蟊贼怎么可以算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宝藏院胤荣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18223
注册 2004-9-23


发表于 2004-9-23 17: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
都说历史造就了英雄,但是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他造就了历史!
如果不是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中国将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ly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18142
注册 2004-9-21


发表于 2004-9-23 17: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人家说  冷兵器哦.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破虏令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17904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4-9-23 19: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名将和军人不要混淆噻。。。。
杨芳冷兵器战争还是不错的,对付洋枪的方法太寒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宝藏院胤荣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18223
注册 2004-9-23


发表于 2004-9-23 2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概念混乱啊......

我还说是诸葛亮呢,鬼谋+天文,一个“落雷”就能劈死几万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iuwangxizi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1
编号 17710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4-9-24 14: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廉颇、李牧,不算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acher1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10406
注册 2004-7-8
来自 杭州


发表于 2004-9-24 21:0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的将军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4-9-29 23: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引用某位大大的文章~~~
--------------------------------------------------------------------------------
诸葛亮以内政和战略见长,而战术一般 奇谋不多。草船借箭是孙权的,空城计是文聘的,赤壁的作用主要是外交,坚定了孙权的决心,作战基本没起作用。而且他指挥刘军本部是很晚的事 刘军最早由备亲自指挥,鲜有胜绩 后由庞统,得到了荆州 庞被张任射死后由法正继任 法正死后才轮到诸葛。不过诸葛亮内政不错 以攻为守的战略也很正确




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一、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诸葛亮南征战役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
3、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
4、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
5、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
6、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
7、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二、历次战役简评

1、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
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荒蛮地区,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并由包括李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凯、朱褒和孟获的叛乱。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气候、水土等困难,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或许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诸如马良、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
同样的工作,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在魏国,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5~3万人)在攻击冀城、上邽等陇右战略据点;阻援军分由马谡、高详带领在街亭、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而诸葛亮率3~3.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位于祁山东北)。
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

其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
其实,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看看相同的情况下,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壹军团,加上马谡、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可留下少量部队牵制冀城、上邽等地的守军。如果击败张郃兵团,陇右必定全是蜀国的,如果被张郃打败,那就只能说蜀国还不具备进攻魏国的实力。

其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
其实,到过街亭(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秦安的街亭)或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够发现,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高大险峻的山峰。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一个挨着一个了,这明显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故此,历史上马谡很可能是既占领了山又占领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进行的,只不过2.5万人蜀军被精锐的4.5万魏军(因为这支魏军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魏王亲自交给张郃率领的)击败了。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经验,又是一位书生(决不是武将),哪里是魏军名将张郃的对手呢。
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为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这也是马谡被斩时蜀人均落泪而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了。不过后人均歌颂诸葛亮,也就没人敢提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问题:街亭的位置历史上有争议,若按标准的说法,是在甘肃庄浪东20公里,距诸葛亮的中军所在地西县竟有200公里的山路,这在通信与交通落后的1800年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诸葛亮把2.5万军马派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让一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统帅),加上周围的广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还在魏军手中,是极其危险而不合理的;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陇城镇(也就是汉代的古城略阳,东汉初刘秀击隗嚣的战斗多次在此发生),距西县也有100多公里。总之,战役预备队距阻援前线过远是一个重大部署错误。
至少在马谡危机的时候,诸葛亮的中军无法进行增援,而为什么诸葛亮躲在距前线很远的西县到现在也分析不出来原因。可能是为了策应粮草或怕魏军出散关断蜀军后路吧,那样的话也就太过谨慎了。

其五,阻援失败后,应变能力差,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战役预备队也没有使用,使余下的6万大军只能进行匆忙的撤退而损失惨重。当时诸葛亮手中还有6万人(9万减去马谡2.5万,高详0.5万人),应比魏军兵多(5万再减去街亭、列柳城作战的损失),估计仅诸葛亮的西县就应有战役预备队2万左右,如果组织的好,还是可以向魏军进行反击的。诸葛亮的西县撤退只是由于魏军胜利后没有进行追击(或前去攻击蜀军攻城的前军去了)而比较从容罢了。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认为本战役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军事失利,而且与他的指挥错误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造成了以后的各次战役中,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更加谨慎、小心。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公元228年末)

此战前,西线形势也很好。当时吴国在东线击败了魏军大将曹休,魏军损失很大,因此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向东线增援,包括张郃的主力兵团,关陇地区兵力空虚。虽然蜀军年初刚经历了大败,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应有一定的恢复。但诸葛亮出兵陈仓要塞,久攻不下,白白丧失了大好时机,魏军增援一到,蜀军只好撤退,虽然射死魏将王双,但于大局无补。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数万人(估计实际兵力在3~4万)出散关直抵陈仓,准备攻占陈仓要塞,断绝陇道,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再进一步占领陇右、威胁关中。
魏军:将军郝昭、王生领兵千余坚守陈仓,大将军曹真率兵数千守长安,张郃等主力远在荆州前线。但魏军提前加固了陈仓要塞,作好了坚守的准备。
战役结果:蜀军屯兵于坚城之下,猛攻20多天,无法攻克,看到魏将张郃统兵前来增援,加之粮食快要用尽,只好撤回汉中。
分析: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战例,虽然没有什么损失,但所失掉的宝贵战机,是再也找不到了。从此战之后,魏军重兵集团就长住西线,在祁山、上邽、陈仓、眉县、长安一线筑垒坚守,蜀军已经没有战胜魏军、攻占陇右、关中的机会了。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
其一,用兵刻板,在街亭胜利后,魏军主将曹真就估计诸葛亮下次将进攻陈仓,故提前派郝昭对陈仓进行加固与防御准备,而号称用兵入神的诸葛亮竟然就来攻打陈仓,这不能不说是在形势判断、敌情侦察等方面的重大失败(见《三国志——曹真传》;
其二,对攻坚战准备不足,以为依靠雄壮的军威就可迫使守军投降。而在劝降失败后,以数万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陈仓20余日而无法攻克,至少说明攻城准备不充分,加上魏军增援很快(当时,魏主急招在荆州前线的张郃回河南城,并命其率战略预备队3万人紧急赶往西线增援),使此次战役无功而返。白白浪费钱粮。
而杀掉一个小将王双(不是大将,演义为突出诸葛亮,将王双说的很厉害),对魏国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何况在前面的荆州战场吴国也曾杀死一个王双,不知是否同一人?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公元229年)

诸葛亮派将军陈武(也称陈式、陈戎)率军自汉中进攻魏武都、阴平两郡,魏将郭淮本准备进行反击,后发现诸葛亮率军跟在后面,就撤回了天水郡,诸葛亮没有追赶,占领两郡后回军。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蜀将陈武率兵数千人进攻,诸葛亮自率主力数万人于后;
魏军: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数千人,其他部队没有参战。
战役结果:此战根本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应该不算一次正式的战役,只不过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才将此次作战列为几出祁山之一了。此次行动的结果是占领了魏武都、阴平两郡。
分析:估计此次蜀军行动的真实目的为,以弱军假装进攻两郡吸引魏军前来作战,而诸葛亮自率主力再进行包抄攻击,从而达到消灭陇西魏军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武都、阴平两郡早在曹操撤离汉中时,因两郡太过靠近蜀境,不易防守而决定放弃,并同时将人口5万余户迁往天水、长安一带,这在《三国志——张既传》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且两郡处于荒山僻岭中,距离双方的防御线均较远。因此当时两郡根本没有攻占的意义,也无须攻占(因为两郡当时就无兵防守)。直到后来魏国准备吞并蜀国时,此两郡才开始重要起来了。
另外,在第一次北伐时,此两郡均在诸葛亮的驻地西县和祁山的南面,诸葛亮的部队早已通过了武都郡,可并不见记载武都郡响应或被攻占,诸葛亮撤退后魏军收复领地也没有该郡的名字。这就证明该两郡是无人区,无占领的必要。
本次战役的“胜利”,只不过是为诸葛亮恢复官位的一种托词罢了。
其二,蜀将陈武没有什么名气,所带兵估计不会很多,派到很远的山岭中去,很明显是诱敌部队,而其后诸葛亮的部队才是真正的攻击力量。诸葛亮不会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是正好在那一带,因为很明显,诸葛亮如没有什么事情,带领大部队跑到荒山中干什么呢?
其三,魏将郭淮开始果如诸葛亮预计那样,看到陈武的部队较弱,就准备由天水南下,攻击一番,检一点便宜。不过他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识破了蜀军的真实意图,就马上退回天水去了。使诸葛亮的计谋没有成功。

5、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公元230年)

曹军鉴于蜀军多次进攻,准备反击一下。曹军兵分四路进攻汉中,不过由于遇上连下30多天大雨,使魏军一直都忙于修复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双方也没有发生接触和战斗。
此后,蜀军进行了一些追击战,但实际诸葛亮没有参加。估计规模也很小,因为道路问题对双方是相同的。诸葛亮的防御部署看起来是比较合理和严密的。不过没有经受实战考验。
演义所述的基本都是虚构的故事。本次是诸葛亮在世时唯一一次魏军兵力超过蜀军,因此诸葛亮也很谨慎,命令李严立即抽调防御吴国的部队2万人增援汉中。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31年)

诸葛亮进攻祁山和上邽等地,魏军防守,司马懿、张郃领兵增援,双方在祁山一带相持不下,并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战斗,最后诸葛亮粮尽撤兵,并伏击射死魏将张郃。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魏延、高详、吴班等将领,兵马8万多,以武都郡为基地进攻祁山一线;
魏军:司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张郃领兵镇守长安后前往祁山增援(估计4万多人);祁山一线守军:贾栩、魏平、费曜等(估计1万人),由西线增援的部队:郭淮部(估计5000人)共计不到6万人。
战役结果;此战为诸葛亮生平最大胜利,不仅歼灭魏军3000人,还射死魏大将张郃。诸葛亮通过反复调动魏军,希望以包围祁山、上邽等地来吸引魏军增援,而后集中主力消灭魏军增援兵团。不过由于魏军新统帅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给诸葛亮以机会,最后粮尽撤兵。应该说此战诸葛亮没有犯什么错误,其反复调动兵力的艺术很高,但是最终没有办法使魏军与其决战,只能放弃占领的上邽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击部署的很好,一举消灭了张郃,报了街亭的仇。
不过这些战术上的小胜利于整个国家战略相比,实在是太小了。而魏国兵多将广,死了一个张郃,又冒出了郭淮、邓艾、钟会等大将,蜀国实在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褒斜道,直取关中地区,希望与魏军进行决战。魏军加强防御不与蜀军进行决战,最后诸葛亮病死于军营中,蜀军撤退。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率魏延、杨仪、姜维、王平(改名何平)、马岱等10万军自汉中直接进攻关中。
魏军:司马懿、郭淮、秦朗等军约7万人。
战役结果:司马懿占领了渭水南面的阵地,部署防线,使诸葛亮无法东进,又派郭淮抢先占领了渭水北岸的要点北原,加上西面的要塞陈仓,使诸葛亮军被阻击在秦岭北侧,渭水南麓一线,进攻攻不下魏军的防御阵地,想依仗优势兵力与魏军决战又不得,这样一直相持了3个多月100余天,最终诸葛亮不幸病故,蜀军才撤退,而魏军吸取了上次张郃失败的教训也没有进行追击。
分析:诸葛亮此战也有许多错误:
第一、10万大军跨越数百里崎岖的秦岭进攻关中,必定要想尽办法速战速决,而不能屯兵坚城之下100多天,而无所事事。即使你准备的粮草再多,这也是违反最基本兵家常识的事情了。
第二、诸葛亮的用兵部阵均在魏军的预计之中,这只能说明用兵谋略太过平常。首先,司马懿认为蜀军如果沿秦岭向东面的武功进攻,魏军就比较麻烦了,为什么呢?因为向东进攻逐步进入关中平原,魏军无险可守,而东面的长安是魏国重镇,不能丢失,故魏军必须出击进行拦截,这样一来蜀军就能够同魏军进行决战了,因此司马懿力排众议,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提前防住了这一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其次,蜀军看到东进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这时魏将郭淮判断蜀军的战役企图是切断陇道,从而控制陇右,马上建议抢占战役要点北原,从而堵住了蜀军北进的道路,蜀军果然来争夺,不过以失败告终。再次,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击要塞陈仓,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进行前线屯田。如果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话,那实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原因是:首先,大军三面受敌,地域狭窄,部队要随时准备作战,怎能在前线进行屯田呢?其次,屯田至少需4个月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关中)才能收获粮食,10万大军靠此维持是不现实的;再次,即使粮食丰收了敌军骑兵过来一冲,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了;再者,诸葛亮为此次战役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加上发明的先进运输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粮仓,因而蜀军并不需要依靠屯田来增加粮食。实际上诸葛亮进行前线屯田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魏军前来进攻,好找机会击败他们,这才是符合诸葛亮思想的真实企图。至于所谓送妇女丝巾给司马懿,那只是后人为贬低司马懿而编排的故事。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出战的(许多士兵散在田间种地都不能诱使司马懿出战,送条丝巾就能奏效的话,恐怕那就不是司马懿了),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采用这等下三烂手法,因为这不是那个严谨、气节高亮的诸葛亮所能做的出来的。请不要贬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最终,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没有成功,一则是他的计谋过于平常,同时他的对手也与他不相上下。
第四、诸葛亮在进攻北原失败后,没有继续进攻,也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不进攻,那就立即撤兵。10万大军每天需消耗多少粮草啊,还要跨越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小路运送过来,这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啊。而魏军紧靠渭河和关中的根据地,运输、补给极为方便,是根本不会着急的。因此立即撤兵能减少大量的损耗,可能诸葛亮也不会忧烦而死了。

以上总结了诸葛亮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这些内容均根据历史真实而写,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分析。通过比较,在作战水平上,诸葛亮应高于司马懿,而低于曹真。原因是诸葛亮与曹真作战3次,第1、2次均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第3次因下雨没有交战算做平手,故诸葛亮对曹真为0.5比2.5。诸葛亮不如曹真。与司马懿交战2次,诸葛亮一胜一平,为1.5比0.5,诸葛亮高于司马懿。这样说估计大家不能接受,因为在演义中曹真被贬低的太多了。
当然,这仅是对作战、指挥水平上的评价,而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不可抹杀的。由于这些内容已经是历史公认的,我就不再评说了。
归结起来,我认为诸葛亮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军事家不仅应有好的理论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用兵如神,胜多败少(至少是胜8败2吧),如果是胜少败多只能为理论家。






对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定量分析(修订版)
)


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数千年来争议不断,支持的很多,反对的也不少,但都是泛泛而
论,难以驳倒对方。可以认为,此计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那么失败和成功的
机率到底有多少?值不值得为了那一点点成功的几率而冒这个大险?诸葛亮当时到底是否
应该采纳此条建议呢?我们尝试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用数字来说明问题。

一.北伐成败的量化指标: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几种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
1. 大胜,即围歼对方主力或斩杀敌军统帅,如关羽水淹七军,如击毙司马懿。得5分。

2.小胜,即击溃或歼灭敌方一部,取得物质上的收获,或者斩杀对方大将,取得士气上的
收获。得1分。
3.无功,即双方战果基本一样。得0分。
4.小败,部队受到小的损失,伤亡数千人。得-1分。
5.大败,部队损失超过数万人。得-5分。
6.完胜,即攻取长安并站住脚,大大改善蜀汉的战略态势。得20分。
7.完败,即主力覆没,甚至于丢失汉中等重要据点,大大伤及蜀汉的元气,得-20分。


二.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战果:
第一次:先胜而后败,折了马谡,失了孟达,但收了姜维,双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于魏将郝昭筑城固守,蜀军粮尽退兵。但魏延斩了敌大将王双。还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阴平,胜郭淮。算小胜,+1分。
第四次:战退司马懿、曹真等,应为小胜,+1分。
第五次:射杀张合,小胜,+1分。
第六次:小胜数场,但自己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1-5=-4分。
这样,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总战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总体上是失败的。
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时,是采取西出阳平关,走平坦大道,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
来蚕食魏国。这样虽然易于用兵,加上诸葛亮在战术水平方面要高于对方,每次都能取得
局部战役的小胜。但不能否认的是,魏与蜀的综合国力相差甚远,而战线太长,旷日持久
,粮草供应不继。其结果就是次次因粮草不济而退兵,胜利成果又拱手相让。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终于想通了,直接出斜谷进入陇东,效果大为改观,但由于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
,魏国处于高度警惕状态之中,再加上诸葛亮阳寿将尽,只能留下遗憾了。所以诸葛亮要
消灭魏国,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是唯一有可能成功,并只能使
用一次的一招。

三.魏延的计策:
“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

四.子午谷之计可行的诸多条件:
1.出奇制胜的条件:刘备死后,蜀汉内部问题不断,对外一直采取守势,对曹魏几年都没
有犯境,曹魏以为蜀汉没有力量了,如果豁然间出兵,可攻其不备。
2.以大欺小的条件:当时曹丕刚死,曹睿继位不久,国政未稳;司马懿闲居宛城;大将军
曹真督关右诸军,驻扎在斜谷北面的郿县;安西将军夏侯楙镇守长安;,夏侯楙乃纨绔子
弟,眼高手低,未经实战,绝非魏延对手。
3.里应外合的条件:新城的孟达可随时反魏,将干扰关内向长安的增援军(张合军),可
助魏延一臂之力。
4.知己知彼的条件:刘备在位时,魏延为汉中太守,他对汉中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他执
行这个奇袭计划,是最恰当的人选。
5.击敌以虚的条件:北伐之初,曹魏的名将如司马懿、张合等均不在关中附近,魏军群龙
无首。长安得手后,曹真军孤立无援,军心不稳,决不是诸葛的对手,诸葛军出斜谷,败
曹真军不难,即便曹真军退援长安,诸葛军从后追击,和魏延会师于长安也会全歼曹真军
;如果曹真军退往陇西,则诸葛亮派人据险而守,自己赴长安和魏延会师,关中和陇右定
矣。

五.影响最终战果的关键步骤:
1.魏延军是否能够在10日内顺利出子午谷。
(1)子午谷路险难行,其行军速度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魏延部队不一定能
够在10日内出谷。如此,则粮尽难战,只能退兵,为小败,此种情况约有1成可能,得分为
:(-1)×10%=(-0.1)分。
(2)子午谷并不十分隐蔽,在谷中行军,很有可能被魏军侦知,此种情况按2成计。魏军
侦知蜀军后,可能采取两种措施。第一,在谷口等险要处防守,使魏延退兵,则为小败。
第二,于险要处设伏兵伏击魏延军,则魏延基本上会全军覆没,可算大败。两种方案按各
五成计算。则魏延部队如被侦知的得分情况为:10%×(-1)+10%×(-5)=(-0.6)分。

2.魏延军出子午谷后是否能迅速击溃魏军,占领长安。
魏延顺利出子午谷有70%的可能性,当长安的守军发现魏延部队后,采取的措施可能有三
种:
(1)据城防守:夏侯楙虽然脓包,但长安城中还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这些人的谋略
程度不可低估,肯定会建言固守,考虑到夏侯楙此人急躁好战,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约
占4成。如此则对魏延部队非常不利,魏延将不得不进行攻坚战,而长安城城高池险,魏延
部队攻城成功的机会不会超过3成。
(2)出城决战: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约为3成。虽然魏延的军事素质远远强于夏侯楙,
但远来兵疲,数量和兵种更不占优势,夏侯楙部队如果失败,还可能会成功退回长安防守
,实际上魏延成功击溃夏侯楙部队并攻取长安城的几率也只能达到6成。
(3)弃城而走: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占到3成。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魏延能够攻取长安城的可能性为70%×(40%×30%+30%×60%+30%)=4
2%。
而不能攻取长安,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可能性为28%。
3.诸葛亮是否能够在魏军主力消灭魏延部队之前赶到长安。
   诸葛亮部队如果要及时赶到长安,要么彻底击溃魏军正面防守的主力部队,要么用
一支部队作为疑兵,牵制魏军,自己趁虚而入。考虑到魏蜀双方主将的能力和阳平关附近
的地形,诸葛亮击溃魏军主力,能够顺利救援魏延部队的可能性应至少有五成,则魏延部
队在长安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可能性也是五成。若诸葛亮未及时赶到,根据魏延军的情况
,有以下可能:
(1)此时魏延已经攻取长安:则魏延只有撤退,但在敌兵追击的情况下部队一定会受到损
失,而且部队的士气易受挫,出现逃兵的可能也很大,我们且认为魏延能够撤出大部分部
队的可能性为六成,为小败,此种情况得分为:42%×50%×60%×(-1)=-0.126
而魏延部队被魏军主力全歼的可能性为四成,得分为:42%×50%×40%×(-5)=0.42

(2)此时魏延没有占领长安:则情况依据魏延部队得知主力部队失利的时间和魏国援军的
进军速度而会有所不同,但其被魏国部队全歼的可能性至少有7成,为大败。有所损失的可
能有3成,为小败。这样,此种情况的得分为:28%×50%×【70% ×(-5)+30%×(-1)
】=-0.53
4. 诸葛亮部队如果顺利到达长安城下,能否守住长安。
诸葛亮部队如果顺利到达长安城下,则根据魏延部队的作战情况是否顺利情况会有不同

(1)如果此时长安城还没有攻下:情况将会很糟,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如果和魏军决战,由
于蜀军主要是步兵,魏国则多骑兵,加上长安城附近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正面交锋
诸葛亮部队将处于明显不利境地。此时,诸葛亮最好的选择是救出魏延部队及时撤退。但
安全撤退的难度非常大。这时,可能出现五种战果:
1)成功撤退并杀伤魏军一部,取得小胜的可能性为一成,得分28%×50%×20%×(+1)=
0.028
2)击溃魏军援军并撤退,为大胜,可能性只有半成,得分:28%×50%×10%×5=0.07

3)击溃魏军主力并占领长安,为完胜,可能性也只有半成。得分:28%×50%×5%×20=0
.14
4)基本安全撤退但部队有少量损失,为小败,可能性约三成,得分28%×50%×30%×(-
1)=-0.042
5)被魏军主力击溃遭受重大损失,为大败,可能性约为三成,得分28%×50%×30%×(-
5)=-0. 21
6)部队被全歼或被追击而危及汉中的安全,可能性占2成,为完败,得分28%×50%×20%
×(-20)=-0.56
这样,此种情况的综合得分为:0.07+0.14+(-0.21)+(-0.042)+0.028+(-0.56)=
(-0.57)分
(2)如果此时魏延部队已经攻下长安,形势将大有改观:诸葛亮可固守长安,也可与魏军
野战。长安附近郡县守将大多是无能之辈,纵不投降也不可能对蜀军构成太大威胁,此时
魏国有3成的可能放弃长安,有7成的可能派兵来攻。曹真决不是孔明的对手,即使是司马
懿,也没有太大胜算。蜀军可就食于敌国,解决一部分军粮问题,并立即让蒋琬等人运粮
来此,如此长安可基本无忧。此时会有以下可能:
1)魏国放弃长安:当为完胜,有3成的可能:得分42%×50%30%×20=1.26
2)魏国不放弃长安:此时情况十分复杂,大致可归结为两种可能:
<1>孟达适时响应,起上庸、新城等处人马,申仪等人乃骑墙之徒,必投降蜀国,而魏国闻
讯必大乱。司马懿正赋闲,曹休之辈,纵闻讯赶来,也已晚矣,若孟达事成,东吴肯定也
会出兵拣个便宜,如此则长安无忧,甚至有可能攻下洛阳,一举破魏,可能性当有8成。

   得分:42%×50%×70%×80%×20=2.35
 <2>魏国攻破长安,可能性不超过2成。
   得分:42%×50%×70%×20%×(-20)=-0.59
 如此则此种情况的综合得分为:1.26+2.35-0.59=3.02

 魏延之计的最后得分:
综合以上4大类情况,魏延此计的最后得分为:-0.1-0.6+0.42-0.53-0.57+3.02=
1.64
 远远高于诸葛亮的-0.1分。
结论:
魏延此计,虽然实现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约35%),但是一旦实现获利巨大,而即使
失败,对蜀军的损失也并不大(完败的可能性不足10%),可以说是具有高回报率的中等
风险投资,有可行性。而由于魏蜀两国国力、兵力相差悬殊(国土面积4:1,军队数7:1
),要想实现刘备的宿愿,只有出奇兵、用奇谋、冒奇险,才能建奇功。所以用魏研这一
奇人提出的子午谷之计,有必要性。
所以说,兵出子午谷,是当时的不二选择。
尾声:
写到此处,感慨万千,作诗一首,以怀魏延。
 文长慷慨献奇谋,
 丞相不纳也无由。
 五丈原上弥留际,
 卧龙可曾后悔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4-9-29 23: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光论打仗。。。。白起(37年征战无败仗),韩信。。。无人能比。。。
全能的。。 也就 孙子,吴起。。。最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11: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650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