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1]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阴人阴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



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迎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2]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这位俘虏,清军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希望他能投降,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绝之后,他们毫无意外,只是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此人。



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



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消息很快流传开来,举国悲痛。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听说此事的卢象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高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草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

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着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强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白,败局已定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3]



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



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幽默



记得不久前,我去央视对话节目做访谈,台下有问观众站起来,说,之前一直喜欢看你的书,但最近却发现了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4]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忽悠



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 and there



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



这个词语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熊文灿先生。作为一个没有兵力,没有经验的高级官员,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这里,再找那里,属于纯忽悠型。



但值得夸奖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时候,手下只有几个兵,对面有一群海盗,二话不说,先找到了郑芝龙,死乞白赖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后来有的官员弹劾他,说他是求贼),请客送礼,反复招安,终于招来了郑芝龙。



虽然后来证明,郑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当时,是绝对够用了,后来他借助郑大人的力量,杀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盗刘香,平定了海乱。



这种空手道的生意,估计熊大人是做上瘾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时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戏,先here招降了刘国能,再用刘国能,there招降了张献忠,here and there,无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这种生意有个问题,因为熊大人本人并无任何实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QUOTE: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哎……这个应该说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5]



张献忠就是个不行的人,按照他的习惯,投降的时候,就要想好几时再造反,所以刚开始,他就不肯缴械,当然,这也有个说法,之所以不肯缴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着自己这几杆枪,为朝廷效力。



熊文灿倒是很高兴,表扬了好几次,后来他果真缺兵,去找张献忠要几千人帮忙,张献忠又说还没安顿好,先休整几天。



张献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区,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县长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要去县城里转一圈,算是视察,他手下的兵也没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练。



与此同时,张县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错误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时候,都用蛮力,很少动脑子,且部队文化太低,没有读过兵法。为了加强理论教育,保证将来再造反的时候,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他找来了一个叫做潘独鳌的秀才,给他当军师。



这位潘独鳌到底何许人也,待查,估计是个吴用型的人物,应该是几次举人没考上,又想干点事,就开始全心全意地给张献忠干活,具体说就是教书,每天晚上,在张县长的统一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头目们跑去听课,课程有好几门,比如孙子兵法等等。学习完后,张县长还要大家写出学习心得,结合实际(比如再次造反后,该怎么打仗),分析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烈。



但他所干过最猖狂的事,还是下面这件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县令阮之钿接到报告,说谷城来了个人,正在和张献忠见面。



阮县令的职责是监视张献忠,加上他还比较尽责,就派了个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谁来了,谈了些什么。



没过多久,那人就回来了,他说谈了些什么,就不太知道了,但来的那个人,他认出来了。



谁?



李自成。



阮知县差点晕过去。



按照常理,自从一年前被打垮后,李自成应该躲在山沟里艰苦朴素,怎么会出来呢?还这么大摇大摆地见张献忠。



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来访者确实是李自成,他是来找张献忠要援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这么在谷城呆了几天,都没人管,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其实不是没人管,是没法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6]



张献忠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手下还有几万人,而熊大人,我说过,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这里、那里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张县长,就没辙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许多头领,在张头领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太像绿林好汉,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后,就马上马不停蹄地开始送礼,从熊文灿开始,每个月都要去孝敬几趟,而且他还喜欢串门,联络感情,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人,他也没忘了,经常派人去送点孝敬,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知道得比较早。



此外,张县长还很讲礼数,据某些史料讲,他去见上级官员时,还行下跪礼,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赋,竟然干了这个,实在选错了行。



古语有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张县长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从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过迟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书,要求解决张献忠,还有阮知县,找熊文灿讲了几次,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公误矣)”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自度所将兵足制贼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一面的将领吗?(有可属大事、当一面、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一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7]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似乎也没太委婉):



“你两样都无,上面(指皇帝)又这么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话:



“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一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一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入侵,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入侵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县令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一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一,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一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内容,是一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类前茅。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8]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一、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        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一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来,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派头最大的,估计就是他了,当时他的职务,是东阁大学士,给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还跟他喝了好几杯,才送他上路。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激动到十几年里,能换几十个内阁大学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难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终相信的人,只有杨嗣昌。在他看来,这个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对于崇祯的厚爱,杨嗣昌很感动,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心,很动容,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然,光哭是不够的,哭完之后,他还向崇祯要了两样东西,一样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另一样是给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0 18: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9]



然后,杨嗣昌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崇祯的视线,此一去,即是永别。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杨嗣昌到达襄阳,第一件事,是开会。与会人员包括总督以及所有高级将领。杨嗣昌还反复交代,大家都要来,要开一次团结的大会。



人都来了,会议开始,杨嗣昌的第一句话是,逮捕熊文灿,押送回京,立即执行。



然后,他拿出了尚方宝剑。



明白?这是个批斗会。



总督处理了,接下来是各级军官,但凡没打好的,半路跑的,一个个拉出来单练,要么杀头,要么撤职,至少也是处分,当然,有一个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张,因为他的罪过很大,败得太惨,按杨大人的标准,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说,有样东西要送给你。



左良玉很激动,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是平贼将军印。



在明代,将军这个称呼,并非职务,也不是级别,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应该说,是最高荣誉,有明一代,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



对左良玉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这种丢公章的事,是比较丢人的,而且麻烦,公文调兵都没办法,现在有了将军印,实在是雪中送火锅,太够意思。



杨嗣昌绝顶聪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现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这位仁兄,所以必须笼络。先用大棒砸别人,再用胡萝卜喂他,恩威并施,自然服气。



效果确实很好,左良玉当即表示,愿意跟着杨大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对于杨嗣昌的到来,张献忠相当紧张,紧张到杨大人刚来,他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熊文灿只会忽悠,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事业刚刚起步,玩不起。



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可惜,跑得不足够快。



他虽然很拼命地跑,但没能跑过左良玉,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一路狂奔,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0 18: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0]



战斗结果说明,如果面对面死打,张献忠是打不过的,短短一天之内,张献忠就惨败,败得一塌糊涂,死伤近万人,老婆孩子,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都给抓了,由于败得太惨,跑得太快,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大刀),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送给了杨嗣昌。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杨嗣昌极为高兴,当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踪追击,彻底消灭张献忠。



左良玉依然积极,马上率军,尾随攻击张献忠。



局势大好。



士为知己者死



十几天后,左大人报告,没能追上,张献忠跑了。



杨嗣昌大怒,都打到这份上了,竟然还让人跑了,干什么吃的,怎么回事?



左良玉回复:有病。



按左大人的说法,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水土不服,结果染了病,无力追赶,导致张献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在追击过程中,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说你别追我了,让我跑,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就让他跑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在杨嗣昌看来,基本是零,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正在兴头上,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左良玉很得意,张献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钱,张献忠很穷,然而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没花一分钱。



他只是托人,对左良玉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



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一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左良玉虽说是文盲,但这个道理也还懂。



然而就凭这句话,要说服左良玉,是绝无可能的,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一句话就想蒙混过关,纯胡扯。



左良玉放过张献忠,是因为他自己有事。



因为一直以来,左良玉都有个问题——廉政问题。文官的廉政问题,一般都是贪污受贿,而他的廉政问题,是抢劫。



按史料的说法,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比较差,据说比某些头领还要差,每到一地都放开抢,当兵的捞够了,他自己也没少捞,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



对他的上述举动,言官多次弹劾,朝廷心里有数,杨嗣昌有数,包括他自己也有数,现在是乱,如果要和平了,追究法律责任,他第一个就得蹲号子。



所以,他放跑了张献忠。



这下杨嗣昌惨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又没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带兵,进入四川,围剿张献忠。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1 15: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1]



自打追缴张献忠开始,杨嗣昌就没舒坦过。



要知道,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而且在四川一带混过,地头很熟,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这里有个山,那里有个洞,经常追到半路,人就没了,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坐下来看地图。



就这么追了大半年,毫无结果,据张献忠自己讲,杨嗣昌跟着他跑,离他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天的路,得意之余,有一天,他随口印出一首诗。



这是一首诗,一首打油诗,一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不凡功力,其文如下: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文采是说不上了,意义比较深刻,所谓邵巡抚,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是指监军廖大亨。据张献忠同志观察,这二位一个是经常来转转,一个是经常跟着他走,只有杨嗣昌死追,可是没追上。



这首诗告诉我们,杨嗣昌很孤独。



所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



在史书上,杨嗣昌是很嚣张的,闹腾这么多年,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



当年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



他只是信任这个人,彻底地相信他,相信他能力挽狂澜,即使事实告诉他,这或许只能是个梦想。



毕竟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够彻底地相信一个人,是幸运的。



崇祯并没有看错人,杨嗣昌终将回报他的信任,用他的忠诚、努力,和生命。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跟着张献忠转圈的杨嗣昌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消息:张献忠失踪。



对张献忠的失踪,杨嗣昌非常关心,多方查找,其实如张头领永远失踪,那也倒好,但考虑到他突遭意外(比如被外星人绑走)的几率不大,为防止他在某地突然出现,必须尽快找到这人,妥善处理。



张献忠去向哪里,杨嗣昌是没有把握,四川、河南、陕西、湖广,反正中国大,能藏人的地方多,钻到山沟里就没影,鬼才知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1 15: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2]



但张献忠不会去哪里,他还有把握,比如京城、比如襄阳。



京城就不必说了,路远坑深,要找死,也不会这么个死法。而襄阳,是杨嗣昌的大本营,重兵集结,无论如何,绝不可能。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某某事情绝无可能,建议你给他两下,把他打醒。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一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一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一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3 15: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3]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一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选择,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3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3 15: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4]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奸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很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6 16: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5]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一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开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开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满打满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六月底,开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挺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一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一下,你打鸡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立即上马,率领所有军队,前往松山。



但是,有个问题。



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



一般说来,流鼻血,不算是个问题,拿张手纸塞着,也还凑合。



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6 16: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6]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没想明白,拿这碗干什么用的。



会战地点,松山,双方亮出底牌。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一顿,说:



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一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7 15: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7]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我查过资料,明末时期的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的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了一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我就解释一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一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了,才跑回来的,对上面有了个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真是比猴还精。



精过头,就是蠢



如果换了别人,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对手是皇太极。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刚到松山,还在擦鼻血,看了几眼,就发现了这个破绽。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畴出发的第二天,他派遣将领突袭洪军后路,占领锦州笔架山粮道。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彻底休息了。



当然,当然,在彻底休息前,洪承畴还有一个选择——突围。



毕竟他手里还有十几万人,要真玩命,还能试试。



于是他找来了手下的八大总兵,告诉他们事态紧急,必须通力合作,然后,他细致分配了工作,从哪里出发,到哪里会合,一切安排妥当,散会。



我忘了说,在这八个总兵里,有一个人,叫做王朴。



第二天,突围开始。



按照洪承畴的计划,突围应该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谁进攻,谁佯攻,谁殿后,大家排好队,慢慢来



可还没等洪承畴同志喊一二三,两个人就先跑了。



那两个先跑的人,一个是王朴。



如果没有重名,这位王朴兄,应该就是八年前,在黄河边上收钱,放走诸位头领的总兵同志。



照此看来,他还是有进步的,八年前,收钱让别人跑,现在撒腿就跑,也没想着找皇太极同志拿钱,实在难得。



而另一位带头逃跑的,史料记载有点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是吴三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7 15: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8]



无论如何,反正是散了,彻底散了,全军溃败,无法收拾,十余万人土崩瓦解,被人杀的,被踩死的,不计其数,损失五万多人。



洪承畴还算是镇定,关键时刻,找到了曹变蛟、丘民仰,还聚了上万人,占据松山城,准备伺机撤退。



可是皇太极很不识相,非要解决洪承畴,开始围城,劝降。



洪承畴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没有等来救兵,他很纳闷,为什么呢?



因为他糊涂了,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绝不会到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来,就是救援锦州的,能带的部队都带了,可现在他也被人围住,再去哪里找人救他?



其实洪承畴同志不知道,皇帝陛下也在等,不过他等的,不是救兵,而是洪承畴的死亡通知书。



按史料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围之后不久,京城这边追悼会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家属慰问,发放抚恤,追认光荣,基本上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为国捐躯。



其实洪承畴原本也这么盘算来着,死顶,没法顶了,就捐躯。做梦都没想到,他连捐躯都没捐成。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了城门,洪承畴被俘。



几个月后,无计可施的祖大寿终于投降,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锦州一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



除宁远外,辽东全境陷落,从此,明朝在关外,已无可战。



消息传到北京,照例,崇祯很悲痛,虽然这几年他经常悲痛,但这次,他尤其激动,连续几天都泪流满面,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洪承畴。



按目击者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抓之后,非常坚强,表示啥也别说了,给我一刀就行,后来英勇就义,眼睛都没眨,很勇敢,很义气。



所以崇祯很是感动,他亲自主持了洪承畴同志的追悼会,还给他修了坛(明朝最高规格葬礼),以表彰他英勇就义的精神。



洪承畴没有就义,他投降了。



当然,他刚被俘的时候,还是比较坚持原则的,没有投降,结果过了几天,由于平时没有注意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时刻没能挺住,还是投降了。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 本帖最后由 leizhen 于 2009-3-17 15: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8 17: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9]



至于他投降后的种种传奇,就不说了,可以直接跳过,说说他的结局。



清朝统一中原时,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



清朝统一中原后,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剥夺一切官职,光荣退休。



后来他死了,死后追封爵位,三等阿达哈哈番,这是满语,汉语翻译过来,是三等轻车都尉。



如果你不清楚清朝爵位制度,我可以解释,高级爵位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级,每个爵位,又分一到三等,一等为最高。



男爵再往下一等,就是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是轻车都尉中的最低等。我查了一下,大致是个从三品级别。



我记得洪承畴活着给明朝打工时,就是从一品太子太保,死了变从三品,有性格。



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乾隆发话,要编本书,叫做贰臣传。



所谓贰臣,通俗点说,就是叛徒,洪承畴同志以其光辉业绩,入选叛徒甲等。



在此之前,似乎就是乾隆同志,还曾发话,说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堪称圣人,说史可法是英雄,要给他立碑塑像。



我又想起了陈佩斯那个经典小品里的台词:



叛徒,神气什么!



好像还是这个小品,另一句话是:



你说我当时要是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吗?



絮絮叨叨说这几句,只是想说:一、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二、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我鄙视,但理解。



咬牙挺过来,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气数



现在的崇祯,基本已经焦了,里面打得一塌糊涂,外面打得糊涂一塌,没法混了。



但他还是要撑下去,直到撑死,因为最能折腾他的那位仁兄还没出场。



据说打崇祯十二年起,崇祯同志经常做梦,梦见有一个人,在他的手上,写了一个字——有。



这是个很奇怪的梦,而且还不止一次,所以他把这个梦告诉文武大臣,让他们帮忙解释。



大家听说,都说很好,说很吉利,我想了想,有道理,因为有,总比没有好。



然而有一个人却大惊失色,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的贴身太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8 17: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0]



散朝后,他找到了崇祯,对他说出了这个梦境的真实意义,可怕的寓意——大明将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释,这个有,实际上是两个字。上面,是大字少一撇,下面,是明字少半边。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祯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难道要毁在自己手上?



个人认为,崇祯同志过于忧虑了,因为毁不毁,这事不由他。



但这个梦实在比较准,我查了一下,他做梦的时间,大致就是那个毁他江山的人,出现的时间。



崇祯十二年(1639),一个人从深山中走出。



他的随从很少,很单薄,且很不起眼,无论是张献忠,还是皇太极,他都望尘莫及。但命中注定,他才是最终改变一切的人,五年之后。



这人我不说,你也知道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山里蹲了一年多,干过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他出来之后,进步很快。



一年多时间,他又有了几千人,占了几个县城。



但就全国而言,他实在排不上,有时经济困难,还得找张献忠拉兄弟一把。



鉴于生计困难,崇祯十三年(1640)初,他率军进入河南,新年新气象,他准备到那里碰碰运气。



通常来讲,这个想法没啥搞头,因为之前他经常全国到处出差,河南也是出差地之一,跑老跑去,没什么意外惊喜。



但这次不一样。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这场大旱,史料上说,是两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话: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大旱也好,没有鸡叫也罢,没有牛,没有猪都罢,有一样东西,是终究不会罢的——征税。



不征税,就没钱打张献忠,没钱防皇太极,必须征。



这么个环境,让人不造反,真的很难。



至于结局,不用想也知道,劳苦大众,固然劳苦,也是大众,劳苦久了,大众就要闹事,就要不交税,不纳粮,于是接下来,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之前我说什么来着?气数。



没错,就是气数。



其实气数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个使用年限,好比饼干,只能保质三天,你偏三年后吃,就只能拉肚子。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9 21: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1]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



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



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对于气数,崇祯是不信的,开始不信。



等到崇祯十四年,怕什么来什么,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卢象升死了,辽东败了,中原乱了,信了



在一次检讨会上,他紧绷了十四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的错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们似乎也很同情,纷纷发言,说这不是您的错。



但不是皇帝的错,是谁的错呢?



气数。



几乎所有的人,众口一词,说出了这两字。



崇祯终于认了,他承认这是气数。但他终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气数,人力也可补救,这么多年了,补救何用?



然后接着大哭。



崇祯大哭的时候,李自成正在前进,在属于他的气数上,大踏步地前进。



在河南,他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以及我们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进,一年后,他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嗟尔,明朝



对于上述八个字,崇祯应该是认账的,因为不认账不行。

[ 本帖最后由 leizhen 于 2009-3-19 21: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19 2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2]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当时编剧思路,就是找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这工作,谁干?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20 15: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3]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知道这点。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了不起的人。



结局到来的具体过程,就没必要细说了,我说过,我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很明显,至少对于崇祯而言,这段并不幽默。



我还说过,我是个不喜欢写废话的人,同样,对崇祯而言,这段是废话。



当然,对李自成同志而言,这段很幽默,也不是废话,他从陕西出发,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到了北京。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直门(他从西边来),开始攻城。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杀,三月十七日,事实证明,这两句话很正确。



内阁大臣拿不出主意,连话都没几句,且不说了,守城的诸位亲信,什么兵部尚书、吏部侍郎,压根就没抵抗,全部打开城门投降。



当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内城失陷



崇祯住在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宫,故宫有多大,去过的地球人都知道。



这里,就是他的最后归宿。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发生了很多事,都是后事。



其实后事处理起来,也很简单,就几句话,后妃上吊,儿子跑掉(对于后患,大多数人都不留),料理完了,身边还有个女儿。



这个女儿,叫做长平公主,关于她的前世今生,金庸同志已经说过了,虽然相关内容(包括后来跟韦小宝同志的际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胡扯,但有一点是正确的,他确实砍断了女儿的手臂。



这个举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实际情况,却比许多人想象中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原因很简单,他不希望这个女儿落入敌人的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



不是残忍,而是慈爱。



我知道,许多人永远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们永远无需去理解。



处理完一切后,崇祯决定,去做最后一件事——自尽。



自尽,是一件比较有勇气的事,按照某位哲学家的说法,你敢死,还不敢活吗?没种。



但现实是残酷的,而今这个世界,要活下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



但崇祯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态度,负责任的态度。



我说过,所谓王朝,跟公司单位差不多,单位出了事,领导要负责任,降级、扣工资、辞退,当然,也包括自尽。



崇祯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如下观点:

一、        绝不妥协。

二、        绝不当俘虏。

三、        尊严



于是,在那天夜里,崇祯登上了煤山(今天叫做景山),陪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叫做王承恩的太监。



就这样吗?



就这样吧



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他走向了那颗树。



应该结束了。



按照惯例,每个人的讲述结束时,会有一句结束语,而当这个王朝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一句话,最后一句话。



是的,这句话我已经写过了,不是昨天,也不是前天,而是几年以前,在我的第一本书里,朱元璋登基那一段的最后,有一句话,就是那句,几年前,我就写好了。



还记得吗?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3-22 12: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4]



结束了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从理论上说,文章结束了,但从实践上说,还没有。



废话



其实历史和小说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崇祯同志终究是要死的,而且肯定是吊死,他不会撞墙,不会抹脖子,不会喝敌敌畏,总而言之,我不说,你们都知道。



所以结局应该是固定的,没有支线。



但是,我的结局,并不是这个。换句话说,我的文章,有两个结局,这只是第一个。



我读了十五年历史,尊重历史,所以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不能说无一字无来历,但大多数,都是有出处的。我不敢瞎编。



所以第二个结局,也是真实的,只不过比较奇特,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最后,我决定把这个比较奇特的结局写出来。



大头都写完了,俺歇几天,还要整理文稿,争取一两个星期后,就能完成并发出来。



写了这么久,我写得很辛苦,诸位也看得辛苦,两星期后再见,保重。



    我去困觉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钱尘往事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169
帖子 2413
编号 3319
注册 2003-12-14
来自 军旗升起的地方
家族 司徒实业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5]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


在这个特定的年龄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较清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此外,他极其讨厌考试,长大后,让他去考科举,死都不去。该情节,放在现在,大致相当于抗拒高考。


这号人,当年跟今天的下场,估计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绝无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没有打他,非但没有打他,还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


这种看似惊世骇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对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对了,应该介绍一下徐宏祖同志的家世,虽然他的父母,并非什么大人物,也没名气,但他有一位祖先,还算是很有名的,当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辈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又叫唐伯虎。


没错,他就是徐经。


后来的事情,之前讲过,据说是徐经作弊,结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进士没考上,连举人都没了,所以徐经同志痛定思痛,对坑害了无数人(主要是他)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教育子孙,要与这个万恶的制度决裂,爱考不考,去他娘的。


对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会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虽说没有级别,还有点钱,所以他决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游。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等。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钱尘往事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169
帖子 2413
编号 3319
注册 2003-12-14
来自 军旗升起的地方
家族 司徒实业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6]

旅行家和大侠的区别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钱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费用:交通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门票费,如果地方不地道,还有个挨宰费。


我说过,徐家是有钱的,但只是有点钱,没有很多钱,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但就这么个搞法,他家竟然还过得去。


原因很简单,比如交通费,他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想坐也没),少数骑马,多靠步行(骑马爬山试试)。


住宿费,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当年大都没有人去,别说三星级,连孙二娘的黑店都没有,树林里、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


餐饮费,也没有,我考察过,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也没什么餐馆,每次他出发的时候,都是带着干粮,而且他很扛饿,据说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山里面,那都是矿泉水。


门票费也是不用了,当年谁要能在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设个点收门票,那只能说明,他比徐宏祖还牛,该收。


挨宰费是没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较敞亮,从没有暗地加价坑钱,都是拿刀,明着来抢。要知道,没门票的地方,固然没有奸商,却很可能有强盗。


据本人考证,徐宏祖最大的花销,是导游费用。作为一个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么都能省,这笔钱是不能省的,否则走到半山腰,给你挖个坑,让你钻个洞,那就休息了。


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有多远,就去滚多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孤

高城侯感德军节度使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559
帖子 1072
编号 6192
注册 2004-3-23


发表于 2009-4-9 11: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么忽然又开始讲徐霞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9-4-10 10: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崇祯尖刻,急功近利,当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xz32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309678
注册 2009-2-6


发表于 2009-4-10 10: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结局到来的具体过程,就没必要细说了,败笔。三个月100多万人的大决战,就这样一笔带过了,大多对历史外行的读者不就图个热闹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12: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55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