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5 09: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4]



但就崇祯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对明朝威胁最大的,是后金。而后金的位置是东北,就算是被灭了,也是始于东南,终于东北。



但事实告诉我们,算卦这种事,有时是很准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闹事了,但原先并不大,最多就是几十个人,抢个商铺,拿几把菜刀,闹完后上山当匪,杀掉的最高官员,也就是个知县,如果混得好,没准将来还能招安,当正规军。



到崇祯元年,事情闹大了。



整个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杀掉知县,只能算起步了。个别地方还干掉了巡抚,而且杀完抢完且不散伙,经常到处流窜,到哪抢哪。



这种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



流贼的特点是,四处跑,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个地方。组织性不强。昨天抢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抢,今天加入抢别人,也可以。成员流动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领导团队。



当时的西北,类似这种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且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团伙成员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时间长了,很难分清谁是谁。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首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取外号。



所以在崇祯元年,陕西巡抚呈交皇帝的报告上,有如下称呼:



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全是外号。



取这样的外号,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毕竟团队成员文化比较低,你要取个左将军、右都督之类的称号,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这种外号,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来相当威风。



至于这上面提到的诸位神魔到底是谁,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鉴于该行当风险很大,且从业者很多,要是运气不好,刚入行,把外号取好就被干掉,也很正常。而且许多外号由于过于响亮,使用率很高,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外号,要搞清楚谁是谁,实在很难。



无论叫什么,姓甚名谁,其实都无所谓,你只需要知道,当时的西北,已经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书的说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经济萧条,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于是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就是传说中的套话,虽说不是废话,也差不多。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 本帖最后由 leizhen 于 2008-12-5 09:5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6 14: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5]



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并没有萧条,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实在太好,开生意做买卖,相当红火,大家齐心协力,正在搞资本主义萌芽,萧什么条?



赋税也没多少,以往两百多年,官田的赋税,只有百分之十,民间地主的赋税,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后来开征三饷也才到百分之四十。当然,个把地主恶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这么多英雄好汉,只是因为崇祯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件东西。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既然有灾荒,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很简单,没钱。



此前有个经济学家对我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没钱。



我表示同意,财政赤字太多,挣得没有花的多,最后垮台。



但他看了看我,说:我说的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



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他讲了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翻了一个月的经济学,明白了区别。



我很想从头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诉你们。但如果这样做,我会很累,你们也会很累,所以我决定,用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6 14: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6]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



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带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7]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除了当兵之外,还有一份更为合适的工作——驿站。



驿站虽说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也算是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搞点潜规则,多少能捞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16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8]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同的评价——胡说八道。



不杀人,怎么平乱?



这是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后,崇祯知道了这个理论,十分高兴,召见了杨鹤。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很快吏部主动提出,鉴于杨鹤同志的理论很有使用价值,正好前任三边总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杨鹤同志升任该职务。



杨鹤不想去。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是吹吹牛的,压根不会打仗,去了干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杨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讨厌。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省事。



和杨鹤不同,吏部的同志们都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平乱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杨鹤这套把戏,也只能忽悠人,为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效果,让后来的无数白痴书呆子明白,乱讲话要倒霉,才着力推荐他去。



死在那边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脱层人皮



相比而言,崇祯的用心是比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欢杨鹤,是因为杨鹤提出了很好的理论——省钱的理论。



不花钱,不杀人,不用军饷,不用调兵,就能平息叛乱,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杨鹤拉回来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9]



就这样,一脑袋浆糊的杨鹤去陕西上任,至少在当时,他的自我感觉很好。



杨鹤理论之中,最核心的一条,叫做和气。



用他自己的话说,杀人是伤和气的。所以能救活一个,就是一个,毕竟参加民变的,原先就是民,



这个理论,一年前,应该是对的



杨鹤同志到任后,就发现不对了。



有一次,农民军进攻县城,被击退,抓住了几个俘虏,由杨鹤审问。



但还没问,杨鹤就发现一件极为诡异的事——他似乎见过这几个人



确实见过,阅兵的时候见过。



没错,这几个人曾经站在阅兵的队伍里,曾经是他的部下。



强,弱,之间



农民军的战斗力很强吗?



对于这个疑问,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个反问——农民军的战斗力怎么会强呢?



在中国历史上,造反这类活,从来都是被动式。闲着没事干,但凡有口饭吃,是不会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门槛也高。



但遗憾的是,造反这份工作,除了成本、门槛高外,技术含量还高。



要知道,明朝参加这项活动的,主要是农民。农民的基本工作,是种地,基本工具,是锄头。



而阻止他们参与这项活动的,是明军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杀人,基本工具,是刀剑。



所以在明末大多数情况下,几百个农民军跟几百个明军对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据史料记载,大部分情况,是几万农民军,战胜了几百明军,或是几百农民军,搞定十几个看衙门的捕快。



而更大多数情况,是几千明军追着几万、甚至十几万农民军跑。



没办法,毕竟打仗是个技术活。圣贤曾经说过,把武器交给没有受过训练的民众,让他们去打仗,就是让他们送死。



没有训练,没有武器,没有兵法,没有指挥,就没有胜利。



但杨鹤先生惊奇地发现,他面对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军里,除了业余造反的以外,还有很多专业造反的人士——明军,而且数量很多。



他们精通战术,作战狡猾,懂得明军的弱点,非常难以对付,且数量是越来越多,民变越来越大。



出现此类情况,归根结底,原因就两个字——没钱。



之前我说过,朝廷没有钱。没有钱的结果,除了没钱赈灾外,还没钱发军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0]



据统计,当时全国的部队,大致有上百万人,而能够按时领军饷的,只有辽东军区的十余万人。



而且就连辽东军,也不能保证按时发工资,拖几个月,也是经常的事。袁崇焕同志就曾经处理过相关事务。



辽东是前线,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别提了。西北一带,既然不是前线,自然没钱。有的人几年都没拿到工资,穷得叮当响,据说连武器都卖了,只求换顿饭吃。



没钱赈灾,老百姓吃苦,也没辙,没钱发饷,当兵的吃苦,就有辙了。



兜里没钱,手里有刀,怎么办?



凉拌,抢!



情况就是如此,官兵越来越少,民军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撑不住。



杨鹤面对的形势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换个会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还能撑几天,但杨鹤同志的主要特长,是招抚理论,这就比较麻烦了。据说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杨鹤如果能撑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杨鹤同志的下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几句话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浆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3]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



    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



    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

    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



    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



    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



    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4]



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

    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

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

这是事实,不是据说。



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



在洪承畴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



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



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



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



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



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战。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



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



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很疑惑,读圣贤书,就读出这么个觉悟?



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耻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



但更让我疑惑的是,这种缺德事,洪承畴同志非但干了,还经常干。



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



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终觉得,这事干得相当龌龊,就算动手,起码也得等人家吃完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5]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不是抵挡到底被杀,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杀。总之,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



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



关于张献忠的具体情况,这里先不讲;关于他后来有没有在四川干过那些事,也不讲;只讲一个问题——投降的次数。



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



简单地说,他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一次,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几天。



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说来,投降之后,也得履行个程序,吃个饭,洗个澡,找个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个把月。但张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虽然他也投降,但还是很有几分硬气的,说不投降,就不投降,属于硬汉型人物。



大体而言,当时许多民军的行为程序是,起兵、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作战。



此类表演,基本都是固定节目,数不胜数。很快,你就会看到两个典型案例。



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



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



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



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



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巡抚镇守城池的时候,这位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



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



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4 10: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6]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噩梦开始了。



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



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精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



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就走了。



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



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



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



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怵。



然后,洪承畴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



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逼得没办法。



逼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8 0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7]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



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开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



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



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进攻。



但事实是有点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



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



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



他太单纯了。



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8 0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8]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



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压根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



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



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



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



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



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



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



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



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到齐了,就是群殴。



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阳撤退。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8 19: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8 19: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0]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19 12: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1]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多,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要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2]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3]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4]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3 08: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5]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3 08: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6]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3 2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7]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3 2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8]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被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相当结实,众位头领人多势众,从九月被围时起,就开始突围,突了两个月,也没突出去。



到十一月,连他们自己都认定,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当时已是冬季,天气非常地冷,几万人被围在里面,没吃没喝,没进没退,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紧,还有压箱底的绝技,只要使出此招,强敌即可灰飞烟灭——投降。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4 18: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9]



当然了,投降是暂时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干。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难度的。



为顺利投降,他们凑了很多钱,找到了京城总兵王朴,向他行贿。



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投降,还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为了共同的目标,适当搞搞关系,也是应该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领们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事实上,这句话倒过来说,也还恰当。比如后来的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行贿都行到了朝廷里,上到大学士、下到知县,都收过他的钱。



人不认人,钱认人,这个道理,很通用。



问题在于,参与包围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行贿王朴呢?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说明,诸位头领的脑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贿王朴,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王朴同志,是京城来的。



在包围圈的全部将领中,他是最单纯的,最没见过世面。



王朴同志虽然来自京城,见惯大场面,但西北的场面,实在是没有见过,而在这群头领面前,他也实在比较单纯。



他知道,打仗有两种结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却不知道还有第三种——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头领,都有投降的经历,且人均好几次,某些层次高点的,如张献忠,那都是投降的专业人士。



再加上无知单纯的王总兵,也有点不单纯,还是收了头领们的钱,他还算比较地道,收钱就办事,



崇祯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领们派了代表,去找王朴(钱已经送过了),表示自己的投降诚意,希望大家从此放下屠刀(当然,主要是你们),立地成佛。



王朴非常高兴,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发点财,还能立功受奖,善莫大焉。



他随即下令,接受投降,并催促众首领早日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当然他并没有撤除包围,那种蠢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内部矛盾了,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说王朴没有丝毫提防,那也不对,他限令头头们十日之内,必须全部缴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够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4 18: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9]



二十四日,十余万民军突破王朴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大祸就此酿成。



鉴于所有的军队都在搞包围,河南基本是没什么兵,所以诸位头领打得相当顺手,很是逍遥了几天。



也就几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来了。



包围圈被破后,崇祯极为恼火,据说连桌子都踹了,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左良玉跑得最快。



之所以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闹起来,他是要背黑锅的。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非常麻烦的,十几万民军涌入河南,遍地开花,压根没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



实践证明,左总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领几千士兵,连续出击,在信阳、叶县等地先后击溃大量民军,肃清了所有民军,从头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绩如此突出,除了黑锅的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那些头领的主力,已经跑了。



跑到湖广了,具体地点,是湖广的郧阳(今湖北郧阳)。



我认为,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跟河南接壤的几个省份,陕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畴在那里蹲着,而且这人专杀投降的,去了也没前途。



山西也不能去,虽说曹文诏调走了,但几年来,广大头领们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开始发怵,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广吧。



最早进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时候,随身带着几万人。郧阳巡抚当时就晕菜了,因为郧阳属于山区,平时都没什么人跑来,也没什么兵,这回大发了,一来,就来几万人,且都是闹事的。各州各县接连失陷,完全没办法,只好连夜给皇帝写信,说敌人太多,我反正是没办法了,伸长脖子,等着您给一刀。



这段日子,对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较滋润的,没有洪承畴,没有曹文诏,没有左良玉,在他们看来,郧阳是山区,估摸着也没什么猛人,自然放心大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里是有猛人的,第四个猛人。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钱尘往事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169
帖子 2413
编号 3319
注册 2003-12-14
来自 军旗升起的地方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8-12-25 19: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1]

说起来这位猛人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一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一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记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A: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一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一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钱尘往事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169
帖子 2413
编号 3319
注册 2003-12-14
来自 军旗升起的地方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8-12-25 19: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2]

他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一打一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一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一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一扔一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一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eizhen
(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2-26 18: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3]



我说过,他们的杀手锏,就是投降,准确地说,是诈降。



没条件,谁投降啊?

             ——春节晚会某小品



很有道理,很现实,但在这里,应该加上两个字:



没条件,谁让你投降啊?



所以在投降之前,必须先送钱,就如同上次送给王朴那样。



于是头领们凑了点钱,送给了陈奇瑜。



然而陈奇瑜没有收。



崇祯没看错人,陈奇瑜同志确实是靠得住的,他没有收钱。



麻烦了,不收钱,我们怎么安心投降,不,是诈降呢?



但事实证明,头领们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们随即使出了从古至今,百试不爽的绝招——买通左右。



陈奇瑜觉悟很高,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觉悟不高,收了钱后,就开始猛劝,说敌人愿意投降,就让他们投降,何乐不为?



陈奇瑜没有同意。



陈奇瑜并不是王朴,事实上,他对这帮头领,那是相当了解,原先当延绥巡抚时,都是老朋友,知道他们狡猾狡猾地,所以没怎么信。



我之前曾经说过,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所谓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



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后,有人曾说,他之所以输,是因为缺少一个人——贝尔蒂埃。



贝尔蒂埃是拿破仑的参谋长,原先是测绘员,此人极善策划,参谋能力极强,但凡打仗,只要他在,基本都打赢了,当时,他不在滑铁卢。



但最后,有人补充了一句:



如果只有他(贝尔蒂埃)在,但凡打仗,基本都是要输的。



陈奇瑜的弱点,就是参谋。



和贝尔蒂埃一样,陈总督是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他很会参谋,很能参谋,然而参来参去,把自己弄残了。



军队之中,可以没有参谋,不能没有司令,因为在战场上,最关键的素质,不是参谋,而是决断。



陈奇瑜同志只会参谋,不会决断。



面对手下的劝说和胜利的诱惑,他妥协了。



陈奇瑜接受了投降,在他的安排下,近五万民军走出了车厢峡。



其实陈奇瑜也很为难,既要他们投降,又不能让他们诈降,要找人看着,但如果人太多,会引起对方疑虑。为了两全其美,他动脑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每一百降军,找一个人看着,监督行动。





注意,是一个人,看守一百个人。



想出这个法子,只能说他的脑袋坏掉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13: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83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