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5-14 22:34 发表
如果毛文龙真的是要叛变,单凭这一个理由就可以杀了,袁崇焕罗列了一大堆理由充当毛文龙的罪状,说明他也明白这个理由其实牵强得很。
满清不相信,袁崇焕也不相信,当时就没什么人相信,后人为什么要相信呢。
当时人可能不知道这些书信的存在,而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书信的存在,情况不同。毛文龙通敌至少当时包括崇祯在内的一拨人就相信了,怎么能说当时就没什么人相信;而后金不敢轻易相信也很正常,比如黄盖在不和周瑜商量好的情况下就写投降信给曹操,曹操看了信当然不会轻易相信(因为怀疑你是诈降),但周瑜看了信就会认为黄盖通敌(你要诈降为什么不先征得我的同意),敌我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我的意思就是说,袁崇焕当时杀毛文龙的有些理由确实可能是牵强的(实际最主要的原因是毛不受袁节制),但是后人掌握的资料与当时人不同,后人看到那些信是有理由认为毛文龙通敌的。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5-14 22:34 发表
应该这么说,满清有这个能力绕开山海关奔袭北京,原来就有。但满清干什么事情也会考虑得失和效益,毛文龙被杀后触发了这件事,满清认为良机已经到来。
“触发”何解?那如果说后金担心东江军被袁崇焕整编后对自己形成两面夹击,所以先发制人奔袭北京,也可以说是触发,既然认同毛文龙被杀前东江军也不可能阻止满清攻打北京,那这个解释亦无不可。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5-14 22:34 发表
毛文龙的部下和其他明军有比较大的不同,毛文龙是在辽东失败后,自己拉起来的部队,这支部队有很大的私人性质,当然朝廷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很难相信杀掉毛文龙会是一个好的整编方式,特别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
明末政治、军事腐败,要说“私人性质”那不只毛文龙的部队了,很多部队都是只管抢劫老百姓,遇到后金兵甚至李自成一触即溃,比“私人”还“私人”,如果不出点狠手的话有时连部队都指挥不动,孙承宗在袁崇焕死后接手辽事却失败下台恐怕就是这个原因。袁敢于到岛上去杀毛文龙,一方面是他胆子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毛的部队还是有可能整编过来的。至于大敌当前,什么时候不大敌当前呢,毕竟和抗战时期不同,还可以等国际形势帮忙,在袁的平辽计划里“亟亟于东江之策画,谓欲复辽土,先通辽海为合力为用”,东江是关键的一环,不整编东江的话平辽计划执行不了,大敌当前的情况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我认为杀掉毛文龙或许不是一个最好的整编方式,但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个可以理解的整编方式,也没什么万全之策了。
[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9-5-15 10: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