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阿斗不容易,人个有志,阿斗只是自私点而已。。。。。。。。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在刘禅问题上刘备也有难处,刘禅15岁那年刘备登基,16岁攻吴,17岁刘备病故。要说刘备有责任的话就是不该攻吴导致惨败。

再看曹睿,26岁登基就立即掌握军政大权,而刘禅登基却无实权。一只能飞的鸟和一只不能飞的鸟完全不同。
有一点曹睿和刘禅是完全不能忽视差异:刘禅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性是曹睿不具备的。可以说曹睿是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从诸皇子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有更优秀的皇子出现也许皇位就论不到曹睿了。

没错刘禅是喜欢玩乐,但我的重点在于刘禅为什么会喜欢玩乐。17岁应该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年龄,如果加以适当的诱导刘禅应该能成为一个过得去的皇帝。刘禅的工作诸葛亮都替他做了那他只好去休闲、休闲再休闲。

陈涉、刘邦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的环境,处于社会底层的陈涉和刘邦在意志力方面远远强于养尊处优的刘禅。
人的才能是需要历练才会产生,在陈涉、刘邦创业时期都是自主的。而刘禅却没这个机会,至少是在他惰性产生之前没有这个机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6 01: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5, 21:18:42发表
在刘禅问题上刘备也有难处,刘禅15岁那年刘备登基,16岁攻吴,17岁刘备病故。要说刘备有责任的话就是不该攻吴导致惨败。

再看曹睿,26岁登基就立即掌握军政大权,而刘禅登基却无实权。一只能飞的鸟和一只不能飞的鸟完全不同。
有一点曹睿和刘禅是完全不能忽视差异:刘禅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性是曹睿不具备的。可以说曹睿是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从诸皇子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有更优秀的皇子出现也许皇位就论不到曹睿了。

没错刘禅是喜欢玩乐,但我的重点在于刘禅为什么会喜欢玩乐。17岁应该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年龄,如果加以适当的诱导刘禅应该能成为一个过得去的皇帝。刘禅的工作诸葛亮都替他做了那他只好去休闲、休闲再休闲。

陈涉、刘邦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的环境,处于社会底层的陈涉和刘邦在意志力方面远远强于养尊处优的刘禅。
人的才能是需要历练才会产生,在陈涉、刘邦创业时期都是自主的。而刘禅却没这个机会,至少是在他惰性产生之前没有这个机会。

登基之前难道刘备就不打算让刘禅继承其位了?   一个孩子从儿童时期没定型之时就已经是十分具备可塑性,  当然, 小时候只能历练其心智,  而从13岁左右开始,  就应该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培养,  因为此时他们开始成长, 开始接触世界,  要培养一个人,  最好就是从少年开始, 而不是什么仅有那么17岁后的几年.  

秦皇赢正继位之时一样没实权,  他是怎么取得仲父的权力的?  志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而且刘备败亡时,  蜀汉国运低迷, 内有叛乱, 外有强敌,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个能力扶社绩的人,  哪论到慢慢给刘阿斗培养的时机?  康熙8岁登基,  他可有因为自己没事做而贪玩乐去了??


环境对人的成长确实是有影响的,  但是相同环境下还是一样有许多巨大的差异发生.  曹睿自然是诸皇子里最优秀的一个, 但是其他的呢? 为什么他们不能那么优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是跟曹睿一样吗?  

一个人成长不起来根本不能完全去埋怨环境.  不过是迟3年决事,  难道刘阿斗就自认为17年所习就足够了?  不用再学习了?  还没机会决事自己就非要玩乐? 不可以看更多的兵书国策??一个连这一点都看不透的人,  凭什么说培养他就能成为一个可以的皇帝呢? 我觉得最好笑的就是你问我的这一句, 皇帝该做的诸葛亮都做了, 皇帝还有什么可做, 只有去玩乐了.  一个17岁的孩子除了决事就无事可为了? 俺佩服佩服~~` 果然是神童~~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13岁以后的教育重要,17岁以后的同样重要。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到完善是一直到二十岁上下的。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往后自然就越重要。
再看看赢政和玄烨
子楚在逃回秦的时候赢政母子还刘在邯郸,赢政小时候的境遇并不是很好。始皇帝九年,“王冠,带剑。”这意味着什么我就不用多说了。赢政得到秦的权利不是靠政变或者阴谋,而是二十而冠的传统。
玄烨即位的时候八旗擅骑射的传统未丢,且玄烨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皇祖母。

再说曹睿。曹睿的母亲被赐死,一开始又不为曹丕所喜,其忧患意识自然要强于其他皇子。在诸葛亮北伐的几年见倒也中规中矩,但诸葛亮一死边患一除他不也是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曹睿相对于曹丕其他的儿子自然是优秀,但做皇帝只能是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我认为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我说的让刘禅十七岁开始决事就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执政也要循序渐进从十七岁开始历练有什么问题?其实晚一年两年甚至晚十年八年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他还有兴趣。但如果晚到刘禅的惰性产生,在执政方面失去兴趣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我不想纠缠于我一句话的对于错,也许我哪一句话表达的不清楚或者让别人产生歧义。但作为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可能幸的讨论只要抓住其焦点就行了,我个人觉得不用去细抠每一个句话。


顺带说一句,刘禅可不是迟三年决事,而是迟十二年决事。在这十二年内刘禅的权力并不大,其实在将费时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6 13: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6, 11:28:24发表
13岁以后的教育重要,17岁以后的同样重要。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到完善是一直到二十岁上下的。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往后自然就越重要。
再看看赢政和玄烨
子楚在逃回秦的时候赢政母子还刘在邯郸,赢政小时候的境遇并不是很好。始皇帝九年,“王冠,带剑。”这意味着什么我就不用多说了。赢政得到秦的权利不是靠政变或者阴谋,而是二十而冠的传统。
玄烨即位的时候八旗擅骑射的传统未丢,且玄烨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皇祖母。

再说曹睿。曹睿的母亲被赐死,一开始又不为曹丕所喜,其忧患意识自然要强于其他皇子。在诸葛亮北伐的几年见倒也中规中矩,但诸葛亮一死边患一除他不也是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曹睿相对于曹丕其他的儿子自然是优秀,但做皇帝只能是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我认为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我说的让刘禅十七岁开始决事就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执政也要循序渐进从十七岁开始历练有什么问题?其实晚一年两年甚至晚十年八年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他还有兴趣。但如果晚到刘禅的惰性产生,在执政方面失去兴趣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我不想纠缠于我一句话的对于错,也许我哪一句话表达的不清楚或者让别人产生歧义。但作为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可能幸的讨论只要抓住其焦点就行了,我个人觉得不用去细抠每一个句话。


顺带说一句,刘禅可不是迟三年决事,而是迟十二年决事。在这十二年内刘禅的权力并不大,其实在将费时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我要强调的事情,  是17岁的孩子或许已经具备独立决事的能力,  但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再者,  17岁的孩子除了亲自施政,  仍有一大堆东西可做,  比如习武论文,  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  直到刘备入蜀后环境相对才安定下来,  刘禅如果一点知觉都没有,  实在是让人失望了.  如果一个历经苦难的孩子到了17岁还不知道责任二字,  还需要别人来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他主动去发展兴趣,  实在是失败中的失败.  

   

惰性??17岁就已经出惰性了,  我可怜的刘禅同志竟然在这种求知识的年龄里认为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了,  这是谁给他培养出来的? 周瑜同志家势不错,  他也根本不需要为家里的事操什么心, 他是怎么去历练出一身本事的?  江东陆家大姓,  陆逊又有过什么悲痛经历让他历练成才的?  孙权长子孙登又是凭什么自小好学, 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经常与张昭, 陆逊等咨事的? (不要告诉我吴太子不是孙登, 孙权开始还是很喜欢这孩子的). 人家就知道还没能执政, 我可以先跟诸位大臣商量学习,  刘禅呢??

17岁的孩子不能亲政, 就连书也不看只想玩乐,  难道给他执政他就不想玩乐咯? 刘禅20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北驻汉中,  开始蜀汉北伐的历程,  而诸葛亮已经明文要求刘禅开始涉政,  多咨询各位臣子,  学以至用,  谁说诸葛亮没有至于引导他的兴趣的?  阿斗先生是怎么做的? 埋怨环境不过是个逃避的借口. 不是环境使刘禅产生惰性,  而是刘禅内心里就是一个责任感不强的人.

另外瞧兄台说的,  赢正是因20而冠获得权力的难道他20之前没执政时就也只懂玩乐? 也只会说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左云彦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31
帖子 84
编号 5138
注册 2004-2-8


发表于 2004-6-6 20: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6, 11:28:24发表
13岁以后的教育重要,17岁以后的同样重要。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到完善是一直到二十岁上下的。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往后自然就越重要。

照阁下这么说,到老年再接受教育比少年时接受教育要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angliang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7
编号 7325
注册 2004-5-3


发表于 2004-6-6 20: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5, 20:20:16发表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5, 19:35:42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5, 18:26:27发表
   

这事你自己问刘备去.  倒是,  刘禅也大可以"事无巨细, 悉以资之",  那么俺们那伟大的阿斗先生在干嘛呢?` 这个就可以好好研究董允的用处了,  管得死死的? 董允至死还是严守其职责, 严禁后主玩乐,  黄皓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可董先生一去,  乱了吧?

而诸葛亮北上汉中时,  已经明言了,  若请阿斗先生亲贤臣,远小人,  政事可与蒋费商量,  军务可与向将军讨论, 俺们那位阿斗先生干什么去了?~`

事情到底是阿斗先生不可能过问政事,  还是阿斗先生没有过多去过问呢?~`

被控制得死死的??诸葛亮管政事,  你说他没人问,  到诸葛亮有别的事忙了, 他可以过问可以管了,  他又不过问, 不管, 这回诸葛亮留个官督促他做该做的事情了,  又有人说阿斗被管得死死的.  兄台到底想要证明什么呢~?`

我的思路很明确,刘禅在即位之初就应当掌握军政大权的决定权,诸葛亮作为首辅。我把两句话合一下青蓝兄就明白了。“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关系。

事情到底是阿斗先生不可能过问政事,  还是阿斗先生没有过多去过问呢?
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还是要从头说起。
刘禅17岁即位,我还是要强调刘禅是个平常人,他在17岁那年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也没有很强的权利欲望,登上皇位时刘备的话犹在耳边:(“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相信诸葛亮将整个军政大事都接下不会表示反对。建兴三年诸葛亮才南征。这两年内“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是一定没错的。刘禅是个平常人,又不是楚庄王三年不飞还能一飞冲天。至于诸葛亮北伐就已经是建兴四年的事情了,一只大鸟(况且刘禅不过是只雏鸟)要是四年不飞翅膀怕是也要萎缩了。
后主既不过问正事又不玩乐那后主成天干什么?看书还是发呆?董允的确是是严守其职责,不过不是禁止后主玩乐而是禁止后主干出失德的事情来。(三国之前皇帝被废的两个例子,无论是伊尹放太甲还是霍光废昌邑都不是因为君主的才能平庸而是君主失德。)


至于黄皓这种事我们不妨从后往前推
一般宦官得势无非两种渠道,帮君主夺权或者投君主所好。黄皓属于后者。
为什么黄皓能投后主所好?因为后主好游乐。为什么后住好游乐?因为后主没有管理政事的习惯(不习惯不代表完全不管)为什么后主没有管理政事的习惯?因为后主在即位头几年没有养成习惯,人已经惰了。

看来阿斗先生在刘备当爹的环境下白活了,  是的,  17岁继位按理说他应该要接管军政大权, 而由诸葛亮为首辅,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我们可以追溯到刘禅这十七年到底干了些什么了, 按理言,  身为太子十五岁过后就应该多跟其父交流接触政治,  其父也该给点题目他儿子干干了,  可刘禅究竟又办了些什么? 魏明帝曹睿, 26岁接位,  其之前他又有什么权力了,  人家不也一样有皇帝手腕??

你说了这么多, 最对的一句话就是,  刘阿斗先生他喜欢的是玩乐, 而不是管理. 这才是阿斗先生不常咨询政事的原因,  如果刘禅是一个普通人, 也许这些事情根本没什么. 可惜他是皇帝.  

陈胜吴广又有管过什么事情呢?  为什么他能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流氓了三十数年,  他又怎么能突然当起领导来了? 这不是几年就会决定一个人.  这不过是个人堕落的借口而已.  

于君主而言,  过于沉溺吃喝玩乐就已经是失德了. [/quote]
同意,我也这么看,刘禅就是垃圾,他真要干事的话,机会多的是,诸葛一半的时间在汉中屯田或者打仗、他要干事还会没机会?和刘禅情况相似的皇帝历史上又不是没有,例如秦始皇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6, 13:23:11发表
我要强调的事情, 是17岁的孩子或许已经具备独立决事的能力, 但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再者, 17岁的孩子除了亲自施政, 仍有一大堆东西可做, 比如习武论文, 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 直到刘备入蜀后环境相对才安定下来, 刘禅如果一点知觉都没有, 实在是让人失望了. 如果一个历经苦难的孩子到了17岁还不知道责任二字, 还需要别人来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他主动去发展兴趣, 实在是失败中的失败.

  

惰性??17岁就已经出惰性了, 我可怜的刘禅同志竟然在这种求知识的年龄里认为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了, 这是谁给他培养出来的? 周瑜同志家势不错, 他也根本不需要为家里的事操什么心, 他是怎么去历练出一身本事的? 江东陆家大姓, 陆逊又有过什么悲痛经历让他历练成才的? 孙权长子孙登又是凭什么自小好学, 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经常与张昭, 陆逊等咨事的? (不要告诉我吴太子不是孙登, 孙权开始还是很喜欢这孩子的). 人家就知道还没能执政, 我可以先跟诸位大臣商量学习, 刘禅呢??

17岁的孩子不能亲政, 就连书也不看只想玩乐, 难道给他执政他就不想玩乐咯? 刘禅20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北驻汉中, 开始蜀汉北伐的历程, 而诸葛亮已经明文要求刘禅开始涉政, 多咨询各位臣子, 学以至用, 谁说诸葛亮没有至于引导他的兴趣的? 阿斗先生是怎么做的? 埋怨环境不过是个逃避的借口. 不是环境使刘禅产生惰性, 而是刘禅内心里就是一个责任感不强的人.

另外瞧兄台说的, 赢正是因20而冠获得权力的难道他20之前没执政时就也只懂玩乐? 也只会说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

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这理由太高尚了,就是这个理由刘禅的权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得到落实。
我不想一岁一岁倒推在刘禅成长时刘备在干什么。拿出一个时间点就足够了:208年当阳之战刘禅两岁。刘禅成长的日子偏偏就是刘备最得意的那几年,所以“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不成立。
刘禅不是因为玩才没事做,而是因为没事做才玩。这不需要任何人培养,只要不让他干涉政务就行了。青蓝兄总是拿皇子的例子来否定刘禅,皇子和皇帝的区别就在于皇子要有所表现才能当上皇帝,已经稳稳当当做上皇帝的刘禅需要么?


先是陈涉、刘邦,刚分析完曹睿、赢政和玄烨青蓝兄又提到周瑜,陆逊和孙登要是一个个分析还真是累啊   
简单说一下吧,周瑜在兴平二年已经在袁术手下当个居巢长,时年二十一。而在周瑜担任居巢长之前已经跟随孙策击败过江东的割据势力了,这个和内外大事尚不自决的刘禅怎么比?
陆逊,我从就《逊传》摘出两处来吧。“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情况和曹睿丧母类似)“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这个就和周瑜类似了)
孙登,孙登的情况和曹睿一样,都是诸皇子中较为优秀的那种。青蓝兄偏偏拿出这种特例来,作为皇子如果没有精雕细磨不成器的居多(不信去看李世民的儿子)刘禅就是那种没有精雕细磨的。

我说过,让刘禅执政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 至于诸葛亮的那篇《出事表》所写充其量是让刘禅参,但他不能决。到后来刘禅都混到害怕大臣的地步了你说还让他怎么咨询怎么问?青蓝兄“学以至用”这四个字用得好啊,请问你让刘禅去哪里用?

最后,我分析赢政20而冠获得权力是因为青蓝兄问我他是怎么取得仲父的权力的。怎么让青蓝兄扯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赢政即位时李斯是舍人,赢政和刘禅不同的地方在于赢政亲政的日子是写入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06, 20:10:00发表
照阁下这么说,到老年再接受教育比少年时接受教育要好?

我说教育了么  我明明说的是性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4-6-6 2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备的一句“事之如父”把刘禅给毁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tangliang于2004-06-06, 20:26:13发表
同意,我也这么看,刘禅就是垃圾,他真要干事的话,机会多的是,诸葛一半的时间在汉中屯田或者打仗、他要干事还会没机会?和刘禅情况相似的皇帝历史上又不是没有,例如秦始皇等

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结果就去否定历史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的。从历史的结果看刘禅的确无用,但任何人都是在成长过程中转变的。就象走迷宫,不能因为走到死胡同就认为这个迷宫没有出口吧。这时走迷宫的人分析的是他到底在哪一个路口走错了,然后回到那个路口去尝试另一种可能性。赢政的例子我在前面分析过了,如果他们走的是同一个迷宫的话,在亲政这个点上他和刘禅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7 00: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6, 23:36:46发表
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这理由太高尚了,就是这个理由刘禅的权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得到落实。
我不想一岁一岁倒推在刘禅成长时刘备在干什么。拿出一个时间点就足够了:208年当阳之战刘禅两岁。刘禅成长的日子偏偏就是刘备最得意的那几年,所以“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不成立。
刘禅不是因为玩才没事做,而是因为没事做才玩。这不需要任何人培养,只要不让他干涉政务就行了。青蓝兄总是拿皇子的例子来否定刘禅,皇子和皇帝的区别就在于皇子要有所表现才能当上皇帝,已经稳稳当当做上皇帝的刘禅需要么?


先是陈涉、刘邦,刚分析完曹睿、赢政和玄烨青蓝兄又提到周瑜,陆逊和孙登要是一个个分析还真是累啊    
简单说一下吧,周瑜在兴平二年已经在袁术手下当个居巢长,时年二十一。而在周瑜担任居巢长之前已经跟随孙策击败过江东的割据势力了,这个和内外大事尚不自决的刘禅怎么比?
陆逊,我从就《逊传》摘出两处来吧。“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情况和曹睿丧母类似)“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这个就和周瑜类似了)
孙登,孙登的情况和曹睿一样,都是诸皇子中较为优秀的那种。青蓝兄偏偏拿出这种特例来,作为皇子如果没有精雕细磨不成器的居多(不信去看李世民的儿子)刘禅就是那种没有精雕细磨的。

我说过,让刘禅执政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 至于诸葛亮的那篇《出事表》所写充其量是让刘禅参,但他不能决。到后来刘禅都混到害怕大臣的地步了你说还让他怎么咨询怎么问?青蓝兄“学以至用”这四个字用得好啊,请问你让刘禅去哪里用?

最后,我分析赢政20而冠获得权力是因为青蓝兄问我他是怎么取得仲父的权力的。怎么让青蓝兄扯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赢政即位时李斯是舍人,赢政和刘禅不同的地方在于赢政亲政的日子是写入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

这个理由没什么高尚不高尚的,  事实就是刘备也认同刘禅不具备决事的能力,  否则刘备何必给予诸葛亮等于国君的权力呢?再怎么说, 我认为刘备远比你我知情多了.  

两岁就跟随刘备跑江夏, 走长板,还遗失过,  然后就是荆南四郡的争夺,  211年刘备正式进攻蜀国.  到成功控制蜀国,  刘禅已经不是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溜离的生活如果一点不能给他留下点印象.  恐怕这就已经不是环境问题, 是他自小就责任感不强了.

已经稳稳当当做皇帝的刘禅不需要表现么? 别人当了皇帝的还需要不断阅览各种古籍来充实自己的本事,  刘禅17岁就凭什么当了皇帝不能决事就连书也不看了只爱玩乐呢?

举周瑜及陆逊是说他们一开始就家景不错, 而且家里一切也不需要他们去担心.  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成长的呢? 鲁肃呢?  我举那么多人不过就是要找一个符合您的条件, 跟刘禅环境相若之下而又有志气不甘于玩乐的人.  
其实不需要说太多,  天下穷苦之人何其多, 是不是人人都因穷苦而奋起了呢?  天下富人又何其多? 是不是所有安逸财者都不好学了呢?
兄弟说了那么多, 都只是在强调环境问题,  难道刘禅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觉得,  就这个人当了皇帝不能决事3年里, 他连皇帝都不会做了, 就养成只爱享乐的性格, 从这点上说, 就算让他决事,  他也不会就不想享乐了.
出师表里明文规定是让刘禅参与工作,  怎么会没有决定权?  难道其他皇帝就不需要议政了吗? 此时诸葛亮开始归权于刘禅是怎么回应的呢? 17~20岁这时期其实跟20~25岁这个时期没多大的区别.  17岁让其修读苦钻古今书籍,  20岁让其涉政,  一步步的历练刘禅, 刘禅是怎么样呢?
兄觉得自己不主动争取的有几个能通过别人的培养成才的呢?


我提赢正不仅问了其怎么获取仲付之权(吕氏春秋的故事君不会没听过吧?),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讨秦皇的学习过程,  不过碰巧的是, 兄一定会说, 赢正此等人杰,  刘禅怎么能比呢? 既然兄台如此坦言说培养比其人本身的想法重要如此之多,  可否请兄举出一些例子证明此法的适用性,  也让在下见识见识到底是自身的主动性重要还是老师的教导重要呢?

孙登似乎很早就被确立成太子了,  他在吴国的大事件前,  基本上就是皇帝未来人选.  人家表现得可要比刘禅主动多了, 就算刘禅还是身为太子的时候, 他有主动寻找大臣们研究什么政事了吗? 冲这一点,  我并不看好所谓引导其兴趣的做法.

因为他不主动.  我自然不可能全盘否认开导他能使他成为合格君皇的可能性, 但是,  如果讨论他能否成才的可能性,  我是认为不成才的可能性极大的大于他成材的可能.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备的本意不是让诸葛亮独揽大权,他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协调各派别的关系共辅刘禅。

说到颠沛流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真正意义上的颠沛流离已经成为历史,刘禅的地位随着刘备势力一天天的扩大也慢慢的在提升。刘禅成长的日子是刘备事业起飞的时期,他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刘备的捷报。

我可没说刘禅不看书,为什么刘禅会贪玩呢?看书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如果刘禅只能学却没法用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刘禅经历了一个从看到不看的转变过程。

虽然青蓝兄没有举出恰当的例子但我不会否认刘禅环境相若之下而又有志气不甘于玩乐的人的存在,但这种人并不能代表普遍性,能代表普遍性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语。

没错,我的确是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没错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能改变很多的东西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印证这种观点。但如果你往更深层次去推的话又是什么决定性格的呢?是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你接触到的人对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你居住的地理位置等等等等……
说回刘禅,《出师表》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只从一篇文章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首先不看史书我们也可以想到的,即使刘禅参政也不能改变的国策,无法罢免朝中重要的官员。再翻看史书看看,仍然是董允那一段:“(前略)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且不论这件事的对与错,我从中看出的是刘禅的皇权并没都得到绝对的尊重。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说到赢政忘了补充一句:吕不韦是他爹。
我的观点是:人要经过环境塑造想法然后再经过培养才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既然说到赢政那还是用赢政做例子。首先环境塑造想法,赢政小时候在赵国生活受到欺辱作为人质的他当时不可能有吞并六国的想法,充其量就是要报复这些欺负过他和他母亲的赵国贵族。
然后说培养,赢政即位时13岁,但正史并未记载赢政的师傅是谁。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李斯在做郎(我也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官,反正是小官)曾经游说过赢政他的那番话正是劝秦王统一六国的。这是在思想上的培养。
再看行政方面,还是李斯李斯在这之后任命李斯为长史后来又任命他为客卿。可以看出虽然赢政没有亲政但仍然有官员任免的权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关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7
编号 4191
注册 2004-1-6


发表于 2004-6-7 13: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诸葛只是个顶级的政治家~而军事方面的才能就值得让人怀疑了~
事实上诸葛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作战经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晕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572
编号 6332
注册 2004-3-29


发表于 2004-6-7 15: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刘禅眼里,诸葛亮估计也就如霍光一般,能则能矣,说亲信却未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rnoldxi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16
编号 1121
注册 2003-9-2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7 18:3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晕菜于2004-06-07, 15:21:45发表
在刘禅眼里,诸葛亮估计也就如霍光一般,能则能矣,说亲信却未必

阁下如此了解刘蝉 怎么知道刘蝉把诸葛亮比做霍光。如果刘蝉是那么想诸葛亮的儿子还安能活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7 20:1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7, 3:23:17发表
刘备的本意不是让诸葛亮独揽大权,他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协调各派别的关系共辅刘禅。

说到颠沛流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真正意义上的颠沛流离已经成为历史,刘禅的地位随着刘备势力一天天的扩大也慢慢的在提升。刘禅成长的日子是刘备事业起飞的时期,他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刘备的捷报。

我可没说刘禅不看书,为什么刘禅会贪玩呢?看书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如果刘禅只能学却没法用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刘禅经历了一个从看到不看的转变过程。

虽然青蓝兄没有举出恰当的例子但我不会否认刘禅环境相若之下而又有志气不甘于玩乐的人的存在,但这种人并不能代表普遍性,能代表普遍性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语。

没错,我的确是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没错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能改变很多的东西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印证这种观点。但如果你往更深层次去推的话又是什么决定性格的呢?是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你接触到的人对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你居住的地理位置等等等等……
说回刘禅,《出师表》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只从一篇文章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首先不看史书我们也可以想到的,即使刘禅参政也不能改变的国策,无法罢免朝中重要的官员。再翻看史书看看,仍然是董允那一段:“(前略)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且不论这件事的对与错,我从中看出的是刘禅的皇权并没都得到绝对的尊重。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说到赢政忘了补充一句:吕不韦是他爹。
我的观点是:人要经过环境塑造想法然后再经过培养才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既然说到赢政那还是用赢政做例子。首先环境塑造想法,赢政小时候在赵国生活受到欺辱作为人质的他当时不可能有吞并六国的想法,充其量就是要报复这些欺负过他和他母亲的赵国贵族。
然后说培养,赢政即位时13岁,但正史并未记载赢政的师傅是谁。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李斯在做郎(我也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官,反正是小官)曾经游说过赢政他的那番话正是劝秦王统一六国的。这是在思想上的培养。
再看行政方面,还是李斯李斯在这之后任命李斯为长史后来又任命他为客卿。可以看出虽然赢政没有亲政但仍然有官员任免的权利。

1  刘备本意,  李严得名而无实,  虽然与诸葛亮一起受托, 但是并未加与真正符合他权力的官爵,  诸葛亮仍是领司棣校卫, 录尚书事. 刘备还下了一道遗旨,  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 如果说刘备本意是不是让诸葛亮暂摄大权,  管理国事,  你觉得刘备需要赐此无上殊荣与诸葛亮么?

2 捷报? 赤壁之后争南郡,  周公谨于江陵虎视担担, 孙权外盟内忌,  周瑜更要提前入蜀,  刘备此时是捷报多多还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周瑜挂了,  荆州之兵整装齐发,  但是入蜀三年, 父子离别,(自己差点被孙夫人带去吴国, 子龙横江截救, 这一回不能说他完全没印象了吧?)  前线苦战,  捷报连连又在哪里? 最后连诸葛亮张飞等都被谴去入川了.  到了入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备还没坐稳就立刻带这五万儿郎飞奔南郡跟孙老谈判,  此时突然横空霹雳,  汉中被曹操攻破,  蜀国自此到攻破汉中之前,  有如邙刺在背,   就他刘禅一个"捷报连连"!!

3 看书确实是为了学以至用,  试问你会否因为苦学十年后因为没工作就不再学习回乡下耕种去了? 就算他学以至用,  难道没能臣他还能干些什么? 您该不会说, 诸葛亮回乡下耕田, 让刘禅自己摸索, 不要让他产生依赖感吧? 再者, 说到亲政,  如果刘禅大权在握, 他就会如你所愿的发展成贤君?  怎么不见你提提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 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辩"就是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对后主的担忧,  3年, 就让刘禅变成这个样子. 您要还是坚持着十二年的政治历程让刘禅变成那般摸样吗?

4 兄弟也没否认过环境对人有影响,  但是能有多少影响呢? 听兄之口气, 似乎在肯定只要让刘禅亲政, 他就铁定会成为合格的皇帝,  却不知"专行独断, 以及无才无德, 好于玩乐"的掌权皇帝也是一片片的存在.  真正的通过引导成才的到底有多少个?  不如兄也举举例子说说你那个"普遍性"??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是一引导一让人做别人就必定会感兴趣的.  否则现在的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即使是现在,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全部是集中在少儿时期,  而不是到了一个已经17岁的孩子才去引导他的兴趣.  

5  决定性格的环境不由人去选择,  因为人只能利用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  所以您要求的事情, 恐怕当今世界都还没能力做到.  更别说古代.  兄台的"17~20岁"才是决定性格的关键论是何处得出的? 10岁开始到其成人, 也就是18岁, 就是决定性格的时间,  18岁以后要改变其性格, 除非是发生了一些对其人而言非常难以接受的刺激性事件.  否则根本就难以去改变其性格. 而我所认为的却恰恰与兄台的观点相反,  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时间是10~14岁左右的那段时间,  15,6岁前仍能改变其尚未成形的性格思想,  17岁以后基本上只是在其已有的性格基础上去修正和完善, 而并非到了17岁才去引导.  

6 重要的人事调动自然还不能由刘禅说做就做,  难道您认为的刘备的真正用意就是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么? 所以即使按您的设想,  刘禅仍然没有决定一件事情的权力.  您所理解的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刘禅只能参加和咨询, 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诸葛亮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不是吗? 这样跟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而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自贬三级后,  基本上已经没有任免权,  当时刘禅就是在诸葛亮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时,  给诸葛亮复丞相之位的,  刘禅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吗?
您所引的董允,  原来阁下的培养论就是不论对错,  就得给他权力去干啊? 问您个问题, 按君的设想, 当刘禅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别人又没权力限制反对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就如罢免董允一样.  可别告诉俺只要给他决定权, 他就不会做错事啊~~`
"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按您的设想刘禅又能得到多少尊重呢? 难道按您的设想他能无视诸葛亮的意见任意罢免官员??

7 吕相是不是他爹这个至今还是个迷.  但是"仲父"的身份却是无可质疑的.  
您说得太对了, 赢正在回国11,2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思想教育,  难道刘禅太子就没有接受过思想教育? 至于任命权,  那也是得到仲父吕不韦的认同才任命的.  在其20受冠礼之前, 赢正过的基本上就是刘阿斗过的生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6-7 2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关佐于2004-06-07, 13:08:25发表
个人认为诸葛只是个顶级的政治家~而军事方面的才能就值得让人怀疑了~
事实上诸葛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作战经历!

呵呵,治军跟军事发明不也是军事方面的才能嘛!居然说“让人怀疑”了?

麻烦自己去了解一下军史界对诸葛亮治军的评价再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7, 20:12:50发表
1  刘备本意,  李严得名而无实,  虽然与诸葛亮一起受托, 但是并未加与真正符合他权力的官爵,  诸葛亮仍是领司棣校卫, 录尚书事. 刘备还下了一道遗旨,  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 如果说刘备本意是不是让诸葛亮暂摄大权,  管理国事,  你觉得刘备需要赐此无上殊荣与诸葛亮么?

2 捷报? 赤壁之后争南郡,  周公谨于江陵虎视担担, 孙权外盟内忌,  周瑜更要提前入蜀,  刘备此时是捷报多多还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周瑜挂了,  荆州之兵整装齐发,  但是入蜀三年, 父子离别,(自己差点被孙夫人带去吴国, 子龙横江截救, 这一回不能说他完全没印象了吧?)  前线苦战,  捷报连连又在哪里? 最后连诸葛亮张飞等都被谴去入川了.  到了入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备还没坐稳就立刻带这五万儿郎飞奔南郡跟孙老谈判,  此时突然横空霹雳,  汉中被曹操攻破,  蜀国自此到攻破汉中之前,  有如邙刺在背,   就他刘禅一个"捷报连连"!!

3 看书确实是为了学以至用,  试问你会否因为苦学十年后因为没工作就不再学习回乡下耕种去了? 就算他学以至用,  难道没能臣他还能干些什么? 您该不会说, 诸葛亮回乡下耕田, 让刘禅自己摸索, 不要让他产生依赖感吧? 再者, 说到亲政,  如果刘禅大权在握, 他就会如你所愿的发展成贤君?  怎么不见你提提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 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辩"就是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对后主的担忧,  3年, 就让刘禅变成这个样子. 您要还是坚持着十二年的政治历程让刘禅变成那般摸样吗?

4 兄弟也没否认过环境对人有影响,  但是能有多少影响呢? 听兄之口气, 似乎在肯定只要让刘禅亲政, 他就铁定会成为合格的皇帝,  却不知"专行独断, 以及无才无德, 好于玩乐"的掌权皇帝也是一片片的存在.  真正的通过引导成才的到底有多少个?  不如兄也举举例子说说你那个"普遍性"??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是一引导一让人做别人就必定会感兴趣的.  否则现在的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即使是现在,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全部是集中在少儿时期,  而不是到了一个已经17岁的孩子才去引导他的兴趣.  

5  决定性格的环境不由人去选择,  因为人只能利用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  所以您要求的事情, 恐怕当今世界都还没能力做到.  更别说古代.  兄台的"17~20岁"才是决定性格的关键论是何处得出的? 10岁开始到其成人, 也就是18岁, 就是决定性格的时间,  18岁以后要改变其性格, 除非是发生了一些对其人而言非常难以接受的刺激性事件.  否则根本就难以去改变其性格. 而我所认为的却恰恰与兄台的观点相反,  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时间是10~14岁左右的那段时间,  15,6岁前仍能改变其尚未成形的性格思想,  17岁以后基本上只是在其已有的性格基础上去修正和完善, 而并非到了17岁才去引导.  

6 重要的人事调动自然还不能由刘禅说做就做,  难道您认为的刘备的真正用意就是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么? 所以即使按您的设想,  刘禅仍然没有决定一件事情的权力.  您所理解的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刘禅只能参加和咨询, 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诸葛亮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不是吗? 这样跟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而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自贬三级后,  基本上已经没有任免权,  当时刘禅就是在诸葛亮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时,  给诸葛亮复丞相之位的,  刘禅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吗?
您所引的董允,  原来阁下的培养论就是不论对错,  就得给他权力去干啊? 问您个问题, 按君的设想, 当刘禅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别人又没权力限制反对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就如罢免董允一样.  可别告诉俺只要给他决定权, 他就不会做错事啊~~`
"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按您的设想刘禅又能得到多少尊重呢? 难道按您的设想他能无视诸葛亮的意见任意罢免官员??

7 吕相是不是他爹这个至今还是个迷.  但是"仲父"的身份却是无可质疑的.  
您说得太对了, 赢正在回国11,2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思想教育,  难道刘禅太子就没有接受过思想教育? 至于任命权,  那也是得到仲父吕不韦的认同才任命的.  在其20受冠礼之前, 赢正过的基本上就是刘阿斗过的生活.

1、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是有的,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可就没有了。李严得名而无实,这不是刘备的本意。如果刘备不想给李严实权他又何苦一路提拔李严,最后还他叫去受遗诏。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托孤的时候会将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这是个常识。

2、青蓝兄似乎就没弄清楚什么叫颠沛流离。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就根据地没有受到过威胁,地盘稳步扩大。我就不举例子了,倘若不是捷报连连荆南、益州、汉中的地盘哪来的?请蓝兄在充分强调刘备所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定刘备最后获得的胜利么?至于截江夺阿斗这种《云别传》的记载可信度尚存疑问哪来做证据似乎不合适。

3、什么叫学以至用,学的东西要能拿来用才叫学以致用。假如学的东西用不了久而久之自然毫无兴趣,甚至忘却了。举个例子:高数是每个上大学的人必修的课程,但多数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青蓝兄可以去问问那些工作三、四年后的朋友看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积分。
继续说刘禅,既然青蓝兄提到了“富于春秋,朱紫难辩”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有一句话对刘禅的评语“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到“富于春秋,朱紫难辩”这种转变就是在您所说的那3年内完成。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就是刘禅的那个从看到不看的过程。三年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还用去看十二年么?
青蓝兄提到刘禅亲政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这是否能成为刘禅不能亲政的理由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刚好可以来形容这种心态——因噎废食。
我可从来没有任何观点是让诸葛亮回家种田的,翻翻我前几篇贴子就知道我的态度是: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

4、这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观点上面我已经提到,讲一个点。
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孩子的喜好是从哪里来的?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这就是我所说的“环境影响性格”

5、我所说的决定性格的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很多方面。人为改变环境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存在如孟母三迁。研究性格形成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至今没任何团队能够圆满完成,所以例子我也拿不出一个普遍性的来,在这一点上只好求同存异了。

6、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是刘备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这个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论证)。  我所理解的是: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诸葛亮只能参加和咨询,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刘禅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诸葛亮在自贬三级后面没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我可以认为他没有任免权。在第三次北伐后刘禅复的仅仅是丞相之名而不是丞相之实。我所引董允之事,可以证明董允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董允完全不给自己的皇帝面子。如果皇权很没有威信的话皇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落实到参政中去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7、司马迁在史记行文的时候非常仔细,关于李斯的任命很能说明问题。是吕不韦任命的就明确写明吕不韦任命,而出自秦王之手则明确表明“秦王拜”的字样。吕不韦在朝中掌大权但其权利远没有青蓝兄所想象的那么大。吕不韦没有兵权,且朝中秦宗室的力量强大赢政即位后第二年就罢免吕不韦很能说明问题。
我之前强调过赢政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赢政的亲政是有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赢正二十之后就是秦王,而阿斗则一直是阿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8 20: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8, 1:50:37发表
1、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是有的,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可就没有了。李严得名而无实,这不是刘备的本意。如果刘备不想给李严实权他又何苦一路提拔李严,最后还他叫去受遗诏。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托孤的时候会将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这是个常识。

2、青蓝兄似乎就没弄清楚什么叫颠沛流离。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就根据地没有受到过威胁,地盘稳步扩大。我就不举例子了,倘若不是捷报连连荆南、益州、汉中的地盘哪来的?请蓝兄在充分强调刘备所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定刘备最后获得的胜利么?至于截江夺阿斗这种《云别传》的记载可信度尚存疑问哪来做证据似乎不合适。

3、什么叫学以至用,学的东西要能拿来用才叫学以致用。假如学的东西用不了久而久之自然毫无兴趣,甚至忘却了。举个例子:高数是每个上大学的人必修的课程,但多数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青蓝兄可以去问问那些工作三、四年后的朋友看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积分。
继续说刘禅,既然青蓝兄提到了“富于春秋,朱紫难辩”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有一句话对刘禅的评语“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到“富于春秋,朱紫难辩”这种转变就是在您所说的那3年内完成。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就是刘禅的那个从看到不看的过程。三年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还用去看十二年么?
青蓝兄提到刘禅亲政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这是否能成为刘禅不能亲政的理由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刚好可以来形容这种心态——因噎废食。
我可从来没有任何观点是让诸葛亮回家种田的,翻翻我前几篇贴子就知道我的态度是: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

4、这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观点上面我已经提到,讲一个点。
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孩子的喜好是从哪里来的?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这就是我所说的“环境影响性格”

5、我所说的决定性格的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很多方面。人为改变环境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存在如孟母三迁。研究性格形成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至今没任何团队能够圆满完成,所以例子我也拿不出一个普遍性的来,在这一点上只好求同存异了。

6、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是刘备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这个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论证)。  我所理解的是: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诸葛亮只能参加和咨询,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刘禅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诸葛亮在自贬三级后面没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我可以认为他没有任免权。在第三次北伐后刘禅复的仅仅是丞相之名而不是丞相之实。我所引董允之事,可以证明董允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董允完全不给自己的皇帝面子。如果皇权很没有威信的话皇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落实到参政中去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7、司马迁在史记行文的时候非常仔细,关于李斯的任命很能说明问题。是吕不韦任命的就明确写明吕不韦任命,而出自秦王之手则明确表明“秦王拜”的字样。吕不韦在朝中掌大权但其权利远没有青蓝兄所想象的那么大。吕不韦没有兵权,且朝中秦宗室的力量强大赢政即位后第二年就罢免吕不韦很能说明问题。
我之前强调过赢政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赢政的亲政是有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赢正二十之后就是秦王,而阿斗则一直是阿斗。

1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
如父。”
请注意,  刘备点明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  这里是让诸葛亮摄大权还是让刘禅做主,  一目了然.  

2 刘备势一路壮大跟受没受威胁根本没任何关系,  我提刘备的困难有否认过刘备是渐渐壮大起来甚至达到颠峰这些事了吗? 我只是突出兄台所忽略的事情,  刘备并非鸿福齐天,  夺荆州事实上就是在度日如年,  如履薄冰,  吴国周公谨时刻在断绝自己的活路, 刘备势力里会因为得半个荆州就觉得大松口气么?  依然还是暗涌四现,  到了刘备亲自领兵伐蜀,  难道刘禅在他老爹刚伐蜀时就未卜先知,  天天都跟三年后他老子打赢仗一样的开心无忧无虑??这小阿斗真是天生异禀啊! 得了益州曹操突然从天而降,  夏侯渊领大军屯扎在蜀汉门户里, 这小阿斗就跟他老子已经得了汉中后一样丝毫感觉不到蜀汉的危机,  到了他老子刚休息了一点时间就立刻又发动汉中之战联系两年的征战生活,  他看着他老头子从他出生到现在一路征战他这个小阿斗就感觉"无忧无虑",  真聪明的孩子啊!~` 最后到了蜀汉突然没了荆州,  这阿斗又感觉"好安稳啊~`无忧无虑啊~`", 直到他老子又亲披战袍东征吴国,  然后蜀汉大败,  南中大反,  蜀地动荡,  这17岁的小伙子当时又在想"好安全啊~`一点压力都没有".

写到这里, 我想请问肃杀兄一句,  到底是刘禅过得安逸, 还是您在给刘先生营造安逸的环境??

3     
您这里提到高数, 我想问, 大学就只有高数可学?  我又要问一句,  刘禅17岁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理论学习, 学无可学了?  我说奇怪难道天下每位学子都在17岁就能学以至用了? 不需要再学习了? 如果17岁了不能参加实践"学以至用",  难道就只有"玩乐"了? 说得不好听的, 皇帝的必修课,  修身养性他哪里学以至用了???古书圣贤教下的"修身, 养性, 治国, 平天下"他又上哪去学以至用了?  他扶心自问自己修身了? 养性了?

刘禅15岁,  刘备诸葛亮以刘封尾大不掉除理掉了,  根本原因是"刘封勇猛刚强, 怕其日后会以皇义兄的身份欺压刘禅",  刘备病故,  给刘禅留下的著名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  小时候神童, 长大了弱智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不是更应该注重事实么?  刘备这样善于视人的君主, 对自己的儿子他能做出这种安排,  我是该相信刘备自己行动上的表现,  还是该相信刘禅孩子时诸葛亮对其的一句评价??兄台怎么只记得小时候和大时候的一句评价, 却忘了这其间某些侧面表现出来的事实呢?

能否成为我不做回答,  刘备的遗诏已经回答了, 我不需要重复,  很高兴的,  刘备的想法正是此子不可断事,  托孤于诸葛亮处理.  至于诸葛亮该怎么样的话题,  这点留后面讨论,  因为关键不在此.

4 对,  原来孩子17年所生活的"环境"非形成性格的"后天环境", 只有"17~20岁"的"后天环境"才是人形成性格的"后天环境".  事前17年的培养如果失败,  3年的培养就很大机会成功? 17年的培养成功,  3年的没引导就会彻底失败??

5 您说对了, 今日尚且不敢轻易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妄言, 更何况诸葛亮之时乎? 是皇帝重要还是国家重要? 牺牲国家恢复发展的重要关头去培养一个刘备自己也觉得不值得一试的刘阿斗? 别告诉我刘备死后蜀汉很安稳啊~` 刘禅连这也感觉不到. 我无话可说了我. (支柱突然崩塌, 这小子不想着如何恢复,反而因为一时的不可决事贪图享乐,  兄台, 您说这是种什么性格呢?)

6 至于刘备的本意,  刘备的遗诏上面已经刻录出来,  请兄讲解讲解哪里是说刘禅有最终的决定权的? 如果真有,  李严也是托孤之一,  按他日后的争权行为,  会不在这上面做文章迫使诸葛亮让步和讨皇帝欢心??很明显,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迅速大权在握, 开府治蜀而又不受人民,  官员的质疑,  都反映出了刘备遗诏的意思.  
李唐的魏征,  比董允更不给面子皇帝, 李世民的威信有损吗? 在对的事情上臣子不给面子皇帝对皇权的影响大呢, 还是皇帝不给臣面子在错的事情上坚持对皇权的影响大呢?
这里刘禅表现得最为让我BS, 也难怪事前诸葛亮和刘备就担心刘备百年之后刘禅会被刘封欺负,  从刘禅这里的不明理, 和与臣子的对话中就可以充分的开出来.  刘禅的这些性格, 根本不是17岁后的"环境"所引起的,  而是刘备在时就已经看出刘禅的却弱性格了.
也许, 刘禅有点聪明,  但是他却没有当皇帝的气概和天生的强势性格.  皇帝的权术跟聪明不是同一含义的.  

7 在秦王继位,  大权已经回归.  老兄您都说了秦国有个传统, 就是王子20岁就拥有治国家的大权了.  这不是吕不韦这个相父能改变的事情.  就算事前他的权力通天也好,  当王子政过了20岁就该收敛了.  难道汉朝有太子过了某岁就能当权的传统?而且还被用到蜀汉中去了??
第二, 我是说,  赢政命李斯也是得到吕不韦的同意下才能封的, 而不是吕不韦封李斯什么什么. 历史记载,  总不会人事任命不是通过当朝最高代表反而是以当权者去任命吗?曹操拥汉献帝, 要任命谁还不是"表谁为啥啥的"?曹操这种身份对不在自己管辖之内的人都要"表". 难道吕不韦就能直接任命秦王身边的人?
有没有时间表不是一个人堕落贪乐的理由,  现在许多人面对就业压力下,  一些人也是选择了玩乐. 因为他没有工作时间表, 但是一些人却是积极向上,  他们同样没有就业时间表. 您能解释解释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辩到这个份上就差不多,再往下只可能离题越来越远,继续往下打太极我就不奉陪了,在此做结。

自古以来皇帝托孤均不是托给一个人,在刘备有刘彻,在刘备之后有曹睿,即使是到了清朝康熙帝和同治帝即位之时也不能免俗。原因简单:在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
“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蜀汉政权中出现的丞相独揽大权的现象是一种非健康的政制形态,属于本末倒置的现象。
《礼纪》云:二十而冠,一个人到二十岁就应被视为成年人看待,履行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汉朝的先例汉武帝十六岁即位便掌握实权。无论是十六岁还是二十岁在蜀汉政权中均未得到落实。

质疑蜀汉的政治生态的时候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诸葛亮,这个处于蜀汉权利顶峰的人。如果诸葛亮作为一个完人不需要负这个责任的话谁该为刘禅负责?无论用什么借口搪塞,作为实际执掌政权的丞相没有将自己掌握的权利赋予应该履行这项权利和义务的皇帝是个不争的事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9 11: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9, 9:04:48发表
辩到这个份上就差不多,再往下只可能离题越来越远,继续往下打太极我就不奉陪了,在此做结。

自古以来皇帝托孤均不是托给一个人,在刘备有刘彻,在刘备之后有曹睿,即使是到了清朝康熙帝和同治帝即位之时也不能免俗。原因简单:在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
“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蜀汉政权中出现的丞相独揽大权的现象是一种非健康的政制形态,属于本末倒置的现象。
《礼纪》云:二十而冠,一个人到二十岁就应被视为成年人看待,履行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汉朝的先例汉武帝十六岁即位便掌握实权。无论是十六岁还是二十岁在蜀汉政权中均未得到落实。

质疑蜀汉的政治生态的时候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诸葛亮,这个处于蜀汉权利顶峰的人。如果诸葛亮作为一个完人不需要负这个责任的话谁该为刘禅负责?无论用什么借口搪塞,作为实际执掌政权的丞相没有将自己掌握的权利赋予应该履行这项权利和义务的皇帝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  可惜在刘备眼里刘禅不具备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能力.  因此, 原本一个17岁应该有资格去掌握实权的孩子,  刘备却以古今所未闻的在自己孩子已经17岁时还要对臣下行如此隆重的托孤之举.  实在让人费解.  


首先,  诸葛亮并非一个完人,  其次,  在蜀国的政治形态里,  只要参与了的人都有一定的责任,  诸葛亮肯定不能独善其身的一概不负责.  最大的问题是, 您要证明的是此事刘阿斗先生, 刘备先生等人都不需要负责,  只有诸葛亮一人需要负责.  (别说老兄没这个意思, 争论了这么久, 你就是在说千万责任都在诸葛亮里. )...

正如对魏延的计策对待问题上一样,  千证万算, 最多证明诸葛亮没有尝试此一法比较可惜. 这不代表魏延之计就十分正确,  一定要用, 不用就是诸葛亮的错.  刘禅的事情上一样如此, 诸葛亮不能将刘禅培养成材,  诸葛亮确实有责任,  问题是这最多只能理解为比较惋惜, 不代表这全都是他一手造成,  而当事人刘禅本身就一点责任都没有. 象他自己不象,完全被诸葛亮逼成这副呆样似的.  您说正确吗这??

我则认为,  刘禅成人的17年里环境并非其能选择,  这里面独独埋怨他老爹死后的3年和诸葛亮,  完全是当刘禅本人透明的一样.  刘禅好乐而忘学,  成了环境的错,  刘禅却弱而无谋,  又是环境的错.  那么诸葛亮独揽大权,  还君一句, 这也是刘禅这种料的君主环境下诸葛亮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  一样是环境的错.  诸葛亮没丝毫责任.  

不知道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明显了,  否去环境,  诸葛亮和刘禅本身都有责任,  而在刘禅成长的20年里,  17年的教育难道就没一点责任? 全把责任往诸葛亮身上堆.  这种手法不但不高明, 反而显得太夸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倒~如此混淆概念我就无语了……
刘禅掌权和刘禅成材是两个概念。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丞相大权独揽君主靠边站属于不健康的政制生态。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因为君主无能就不让他掌权的理由根本不能称之为理由。

关于刘备托孤,翻遍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例子没有一个是皇帝是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一个大臣,刘备的本意我之前说过: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至于以后李严失势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在这里不做讨论。
汉武帝赐霍光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嘱咐刘禅“事之如父”。虽然以霍光为主但汉武帝在临终前仍然将昭帝托给四人所以一句“事之如父”并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理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10 03: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10, 1:18:47发表
倒~如此混淆概念我就无语了……
刘禅掌权和刘禅成材是两个概念。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丞相大权独揽君主靠边站属于不健康的政制生态。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因为君主无能就不让他掌权的理由根本不能称之为理由。

关于刘备托孤,翻遍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例子没有一个是皇帝是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一个大臣,刘备的本意我之前说过: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至于以后李严失势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在这里不做讨论。
汉武帝赐霍光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嘱咐刘禅“事之如父”。虽然以霍光为主但汉武帝在临终前仍然将昭帝托给四人所以一句“事之如父”并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理由。

我在想到底是古人的封建思想重还是您的封建思想重呢?  
臣越礼而制主,  反而大受封建派们的追捧? 所以有个关键问题您没了解清楚,  是先帝亦认为刘禅不成气候, 所以留了一道遗令.  你半点不提.  

请问,  先皇旨意不遵又是什么罪呢?  您顶顶都是帽子啊~`封建社会自然不是民主社会, 但是封建君皇也不尽然是糊涂君主.  刘备明知其子量材之不备.  唯有举国相托.  您倒好, 刘备挥手一去,  遍成了诸葛亮的责任了??

早说过了,  摄政3年,  国家有气色了,  能够让刘禅参政了,  诸葛亮在此时就放权与刘禅, 让他参政中多跟大臣们学学,  您说这是不对? 阻碍刘禅发展??看来俺老爹叫我好好向请来的老师学习反而是误了自己要怪俺老爹了是吗?

事之如父? 您法眼真亮啊~` 那句"与丞相从事"又是何解?  断章取义谁不好会?? 刘备遗诏里主次分明,  上下定界,  哪来的互相牵制,  从李严留在永安的举止来看,  只是要负责观察诸葛亮有没有加害刘禅,  因为永安那一镇驻军完完全全是统属李严的.  但是朝中的一点事情,  也压根没有李严说话的份.

最可笑的是刘备的遗言里有让他们干事情的时候要去请示刘禅这个君主了没有呢? 不亚于"事之如父"??还是整句合并起来比较爽快些,  "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   请问,  您的文言文理解力不会很差吧?  这一道不是随口谈谈的话,  是遗旨!~   明文规定,  刘禅与诸葛亮从事,  必须事之如自己一般.   你说这一道圣旨的作用是什么呢?让诸葛亮凡事都向刘禅请示??并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理由? 这是理由吗? 这似乎是某先主遗诏吧? 这根本就不可能理解成诸事咨于诸葛亮而决于刘禅. 对了, 霍光那是否资于霍而决于昭帝呀?

李严失势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俺想问你,  李严从刘备一挂就做过多少事? 哪件事是制横诸葛亮的权力的? 第二,  刘备一死, 李严的官是谁给他加的? 第三, 南征是谁主持的? 第四, 李严的权力有走出过永安驻军范围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您找出哪几桩托孤后重臣们还需要咨询新帝的意思才可决事的? 第二,  刘备让刘禅事诸葛亮如父, 也就是认为刘禅尚不具备决事的素质, 所以让诸葛亮代为调教,  那样,  诸葛亮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调教,  只要并非故意陷害,  而是尽了职责去调教, 便已经是完成先帝所托了,  而刘禅没成材一点不怪刘禅自己本身的素质, 反而尽怪诸葛亮没用对方法教?  

哈哈哈哈哈哈!~~ 锻炼人材的方法千千万万,  哪种都有成材的可能,  诸葛亮已经引导过刘禅, 也指明过道路给刘禅走,  而这条又并非死胡同.  只要有志气者,  接受这种教育俺也敢说至少是个过得去的君主.  那么既然诸葛亮养而教.  是刘禅贪乐而不学.  到底谁之过呢?

诸葛亮当然有点责任,  最大的问题是刘禅本身!!好好想想就知道什么叫强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angliang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7
编号 7325
注册 2004-5-3


发表于 2004-6-10 12: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wzz1968于2004-05-15, 21:57:06发表
这句评价说的一点没错,中国人有以偏盖全的习惯.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诸葛亮五此北伐,除了极大的消耗了蜀国的大批人力物力外,一无所获.这和当年刘邦冲出汉中统一天下的情形相比差的太多了,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不过诸葛亮是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理想的臣子典范(聪明能干、中心耿耿的奴才),大家对其缺点也就无限缩小,优点无限扩大。
有一个笑话说,有两个学生同时睡觉,老师批评他不喜欢的同学说,“看看你,读书的时候还睡觉,太不象话了。”同时指着他喜欢的同学说,“看看人家,睡觉的时候还读书呢”
这位老师的态度对比某些喜欢诸葛亮人的态度,具有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的作者老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荒谬,历史上对诸葛的评价千千万万,难道罗出世以前的评价也是参照罗的么,去看看各史

书队诸葛的评价吧。

至于罗,他是写小说。怀疑你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中国人以偏概全的看法都是从小说中得出的

诸葛六出祁山历代在军事和政治上有大量的看法,但没有你所说的那一条。大致的评价都是

不打魏国的话也是必定灭亡,打是为了以攻为守、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分析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就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具有的意识形态。站在今天的立场认为一个领导不合适就应该让他下台换另一个上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人眼中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帽子本来就是带在头上的,我不过是指明而已。还是那句话:“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的遗诏。青蓝兄不妨去体会这幅图的深意。我举霍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无论臣子在皇帝心目中地位如何重要在托孤时皇帝也不会将大权完全交给他一个人,为防止一家独大皇帝必然会设置制衡的力量。刘弗陵8岁即位21岁亡故,青蓝兄如果要以我的例子质疑我的观点那就请你全面了解我举的例子的真实情况。

李严在加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的同时诸葛亮也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两个辅政大臣在地位相近的情况下,在加封一人的同时必然要加封另一个人,更何况是刘备刚死的时候。李严的地位从吴蜀通好开始下降,到南征时已不能和诸葛亮相比,到了北伐就已经边缘化了,李严的问题与我的基本观点联系不大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托孤的时候是托给一个人的,在历史上也没有一次在皇帝托孤后托孤大臣间不存在权力斗争的,倘若否认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拿我也只有笑了。
回应最后一点:
还是我上面说的那句话:刘本的本意是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
只有在刘禅的皇权就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可能决事。
在一家独大没有制衡力量后,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是臣子会将权力还给皇帝的,皇帝除了搞政变就是等待这位辅政大臣自然死亡。

明确一个问题
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我谈的是一个点青蓝兄却在有意无意间将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重申两个观点
第一:是12年不是3年
第二:刘禅成材和刘禅掌权是两个概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10 20: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10, 17:03:01发表
分析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就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具有的意识形态。站在今天的立场认为一个领导不合适就应该让他下台换另一个上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人眼中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帽子本来就是带在头上的,我不过是指明而已。还是那句话:“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的遗诏。青蓝兄不妨去体会这幅图的深意。我举霍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无论臣子在皇帝心目中地位如何重要在托孤时皇帝也不会将大权完全交给他一个人,为防止一家独大皇帝必然会设置制衡的力量。刘弗陵8岁即位21岁亡故,青蓝兄如果要以我的例子质疑我的观点那就请你全面了解我举的例子的真实情况。

李严在加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的同时诸葛亮也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两个辅政大臣在地位相近的情况下,在加封一人的同时必然要加封另一个人,更何况是刘备刚死的时候。李严的地位从吴蜀通好开始下降,到南征时已不能和诸葛亮相比,到了北伐就已经边缘化了,李严的问题与我的基本观点联系不大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托孤的时候是托给一个人的,在历史上也没有一次在皇帝托孤后托孤大臣间不存在权力斗争的,倘若否认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拿我也只有笑了。
回应最后一点:
还是我上面说的那句话:刘本的本意是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
只有在刘禅的皇权就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可能决事。
在一家独大没有制衡力量后,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是臣子会将权力还给皇帝的,皇帝除了搞政变就是等待这位辅政大臣自然死亡。

明确一个问题
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我谈的是一个点青蓝兄却在有意无意间将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重申两个观点
第一:是12年不是3年
第二:刘禅成材和刘禅掌权是两个概念

第一,  您老兄又回避话题了,  到底托孤大臣在行政事时,  到底是有决事权还是无决事权?

第二,  封侯的官位得名,  实际权力机关的官爵才真显重要.  要不要对李严和诸葛亮两人的实际权力机关里担任的角色讨论讨论? 如果刘备有心要李严跟诸葛亮平起平坐不落于下风,  诸葛亮怎么可能还稳坐司棣校卫与录尚书事以及内事行政权?

第三,  李严在永安一方确实是老大,  但是两人在国家的权力分配上,  刘备死前还有一大段时间, 怎么没见真正的让两人互相制横?  反而还是维持诸葛亮实际权力上的绝对领导地位?您说了那么多,  能找到一件托孤之人是无决事权的吗?古今而来,  唯一一个17岁仍需托孤的皇帝又是谁? 既然您要融合到当时的环境去,  刘备比你更不知道刘禅已经17岁吗? 最大的问题是刘备认为刘禅根本没能力去面对这一团乱的局势. 您始终认为刘备的本意如何如何,  问题是面对刘备的遗诏,  您还能找到哪一点让刘禅决事的意思的??

听说过霍光废帝吧?

第四,  既然刘善不掌权是阻碍刘禅成材的阻碍,  您怎么会说又不是一回事呢?  如果你要证明你这一观点,  必须做到,  人只有掌权才能成材,  不掌权只有贪乐, 否则,  只能说,  您在强求环境为刘禅而改变.  但是,  自俺有认识以来,  从来只知道人去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而不是要求环境对人作出让步.  即使您说的孟母三迁, 还不是在努力为其儿寻找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学习??
3年刘禅表现出来的不是"富于春秋,朱紫难辩", 那么就没有12年里的不能决事.  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因此,  是12年不能掌权,  但是没有他3年的表现,  也不会有12年的浪费光阴.  光看刘禅不能掌权12年不探究其原因一味将责任推给诸葛亮,  这就是您的基本观点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10 23: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哦,对了,忘了对兄台的一种观点给与评价了.  

所谓封建思想实际上就是君王至上,  俺不得不评价评价,  从汉武独尊儒术到各朝各代的强国君主,  他们都是明白君王的地位是排社绩之后的.  所以您要说封建社会当君王与社绩发生矛盾时,  最严重的就发生过一些废帝而救国的事情.  所以说,  你老要求蜀国一切国情都往后靠,  都要为一个并无保证的"刘禅成材"而做出让步和牺牲这完全不可能.  
也只有您认为牺牲社绩去成全君王的一个机会,  注意,仅仅只是一个可能成材的机会.  是正确的事情.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即使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仍然是以舟的利益为先。只不过是舟充分意识到水的重要性而已,千古名君也不过如此。倘若连君王至上的基本常识也要质疑的话不如连封建社会的性质一起质疑。原来几千年来那些打破头也要去抢那个唯一的人都是疯子。   
回顾中国思想的发展:儒家扶摇直上定为一尊,墨家迅速消失成为绝响,法家名亡实存千年不绝。这正是对君王至上这一观点最好的注脚。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禅17岁即位还需要别人辅政也不是特例,宋武帝死后,17岁的太子刘义符即位由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辅政。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2 04: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630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