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一生中的妙笔----曹操207年的南征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12-27 22: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kyu
呵呵,只允许曹某人以弱胜强,不遵守所谓的客观规律,却要诸葛遵守.曹操能操作,诸葛就不行.是啊,几个谋士说了老曹能赢就一定能赢,怎么那么多的人内通袁本初啊?说白了,老曹比诸葛强的就是运气而已.

几个谋士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手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分析的明明白白,既然自己有胜算,为什么不能以弱胜强。反观诸葛当然不行,魏国不是袁绍集团,蜀国也不是曹操集团。而且曹操是不得不打,诸葛是可以不伐。曹操是将敌人引入预设的防线,诸葛是放弃地利玩自虐。战争的胜败有时确实有运气成分,但完全归因于运气就不对了,根本还是在人谋。你不会认为所有兵书都是扯淡吧。

QUOTE:
暂时发言马甲
用来警戒真正的国家领导人,这句话说得没什么不妥。就看真正的领导人听不听得出其用意。

这话貌似“真正的国家领导人”说给“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听的。“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能不能明白其用意无所谓,反正只是例行公事。

QUOTE: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说不定袁绍那一堆书信里就有郭嘉荀攸的呢。

象郭嘉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真信他的老曹迟早死翘翘。幸亏这厮死得早。

原来你是以“说不定”的猜测来读史的,那我无话可说了。

QUOTE:
星眸白衣清歌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是在反董联盟解散之后开始,此后诸侯逐鹿,相互吞并,他们坐拥一股势力却不征不战,直至孙家开始统一江东才被迫迎战继而战败失势.
诸葛亮伐魏是在天下三分并且魏强大得必须两国联盟才可以勉力抵抗的时代背景下.固不尽同,但<后出师表>里诸葛亮举他们的例子明显是想向后主说明偏安一隅只能走向败亡..........

“偏安只能导致败亡”这话我同意,但是穷兵黩武也会招致败亡。你难道没听说过励精图治。你倒是说说诸葛的北伐对魏国的国力消耗了多少?蜀国的国力有没有消耗?如果都有消耗,能不能给出比较具体的分析,看看谁相对来说赚了。

QUOTE:
星眸白衣清歌
兄台好矛盾,既然实力强的都未能稳胜实力弱的,那么诸葛亮说北伐战役胜败非自己能测有何不妥?难道兄台认为诸葛亮身为国家领导人身为北伐最高统帅就应该可以一个人决定一场战争了吗?战场上瞬息万变,既然胜败不取决于诸葛亮一个人,那么他说自己测不了有什么对不起他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的地方.

战争是要死人的。作为国家领导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就贸然发动战争,你认为他是个对老百姓负责的领导人吗。老百姓这炮灰当的也太怨了吧。

QUOTE:
星眸白衣清歌
恳请兄台指教,诸葛亮当时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顺天行事,才可以吃到好果子.
(率国投降的话或独自投降的话就算了)
弱有机会胜强,而诸葛亮以弱蜀汉伐强曹魏却是逆天而行,也请兄台解释下

投降是你说的,我没说过。我只说过弱可以胜强,关键是如何把握机会,如何操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7 2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兄台到是为何如此健忘?你不是说孙策为袁术立功,却没得到土地吗?原文列出,(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怎么怎么像是孙策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你的话不是表明属下立功就要得到土地,你在这揣着明白装糊涂做甚?这个逻辑明明就是你自个,咋变成我踹到你这里?就算为了解套,也不能做这等诬陷之事吧?属下为主公立下功劳,不得土地,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再者说来,孙坚死后,孙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惶惶然不可终日,无奈何只得依附袁术,这袁术对他孙策有什么不好?他孙策为袁术立功,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谈什么为他人做嫁衣裳?你是再学周星星搞笑吗?袁术借给孙策将领,不是孙权。孙坚死后,其部下均投靠袁术,然后袁术给的孙策,这是不是事实?
《孙策传》: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还有蒋钦。
《蒋钦传》: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也。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
至于孙权三万兵是借给刘备,陈寿说的,你自个去看看,那条史料俺就不重复了。
还有《程昱传》: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怎么怎么像是孙策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立功就能得地???还说什么是俺的逻辑?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孙破虏讨逆传。

袁术先是许诺孙策攻下庐江之后以孙策为太守,等孙策真正攻下了却转用他人。言封而未封,是袁术自食其言,如果袁术不说什么“庐江真卿有也”之类的话,俺压根不会说孙策未得寸土之封。孙策攻下庐江,为袁术开疆辟土,却没有收获预定的“酬金”,这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又是什么?
把一个“立功必须得地”这样的有着明显错误的论调算在俺头上,又反过头来说俺诬陷,你知不知道什么是诬陷?你就只会玩这两手?

“孙坚死后,孙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惶惶然不可终日”——这样的话你也说的出口?这些是谁告诉你的?诬陷我也还罢了,连古人你也诬陷???
“孙坚死后,其部下均投靠袁术,然后袁术给的孙策,这是不是事实?”——部下?如果你口中的部下说的是兵还是将?如果说的是兵,你跟俺说这个干什么?俺有说过袁术没给孙权兵吗?如果说的是将,请举个例子,是孙坚手下的哪位,姓啥叫啥。

蒋钦?谁跟你说蒋钦是袁术给孙策的?蒋钦传的那段话你看不懂?
“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这说的是蒋钦是在孙策依附袁术时投靠的孙策,何曾有半个字说是蒋钦是袁术给孙策的“将”?“随从给事”只是说蒋钦跟在孙策身边做事,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务兵,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警卫员,独独不能说他是一位“将”。蒋钦能称为将是在“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之后。这个也要我跟你说你才明白?

鲁肃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鲁肃为什么要劝孙权追还周瑜?是让周瑜在刘备的指挥下冲锋陷阵还是让周瑜统筹全局?“任瑜以行事”——行什么事??鲁肃“助画方略”——不是说孙权的这三万人是借给刘备的吗?周瑜都要听刘备的指挥,鲁肃助画周瑜什么方略?

周瑜传:权遂遣瑜与备并力逆曹公。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什么叫并力?这些话是不是陈寿说的?

再看一下周瑜传: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这是要听命于刘备的人所说的话?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这是直接说破曹是周瑜的功劳的,也是陈寿三国志吴书的原文。

你说什么“赤壁是刘备的功劳”,俺让你找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具体贡献,你只会拿一些“为备所破”之流的东西来搪塞。根据陈寿三国志中所述,赤壁之战明明是孙刘并力的结果。而到了你口中就成了陈寿认为“赤壁是刘备的功劳”没孙权这边什么事,搞笑啊搞笑,敢情陈寿是在自己打自己嘴巴。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如果是平等互不从属,你所谓的刘备是名义联军主帅,更是无稽之谈,更证明,《武帝纪》中的记载,“与备战,不利。”已明确指明,赤壁之战,主功就是刘备。

另外,并力表明是平等互不从属?并力只能表明双方是联军,孙权与刘备的地位相等,周瑜不是孙权,自然是低刘备一等。既如此,赤壁之战,主功还是刘备。

下面这条史料,也说明了周瑜从属于刘备。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阿瞒的船是周瑜烧的,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刘备所烧,这说明,周瑜从属于刘备,所以史料才这么记载。

如果是平等互不从属,俺说的“刘备是挂名司令陈寿是以刘备代指孙刘联军”就是无稽之谈?噢,按照你说的,刘备就只能代表刘备方,不能代表孙权军,那依武帝纪的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由此完全可以得出曹操在赤壁是被刘备的嫡系打败的,孙权军根本没有参战的结论。这不正合你的意了——赤壁是刘备的功劳,没孙权什么事,你的观点已经得到证实了,干嘛又改口说什么“主功还是刘备”?你到底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立场?

先是说“赤壁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我也没说是刘备一人的功劳,我是说赤壁之战,刘备方面居主功”,再后是“之所以说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是刘备居主功,只不过是给孙权方面点面子,你还真当回事了”,这下又成了“赤壁之战,主功还是刘备”——你到底要摇摆到啥时候?你不是有陈寿认为“赤壁是刘备的功劳”的“铁证”吗?干嘛还这样摇摆不定?

“孙权与刘备的地位相等,周瑜不是孙权,自然是低刘备一等。” ——你说的这话怎么跟前面俺说的“刘备的身分是主子,周瑜的身份是孙权的臣子,刘备的身份自然高于周瑜,也就是说在孙刘联军中,挂名司令是刘备”看起来差不多? 哦,哦,由周瑜的相对地位低于刘备,就能得出周瑜的功劳也要算出刘备头上的结论?你可真逗。周瑜是谁派出的?是谁的代言人?周瑜的主子是孙权,要论级别评定功绩属于谁,周瑜的功绩也要算到孙权头上——如果孙权不让周瑜领兵,周瑜又如何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喷饭,你这条史料之后,你为何不引了?是不是自个也不好意思提?孙盛不就说了吗,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你看不到,还是假装看不到?拿着早就被人否了的史料,为周瑜争功,您老的手段也忒差劲了。

俺还以为你不会说这些话捏,看来俺是高估你了。你也真够那啥滴,俺要怕你拿孙盛来说事,俺在后面引孙盛的评价干啥?你也不好好想想,自己急急忙忙挖个坑就往里跳?

孙盛是咋说滴?

孙盛说的是“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孙盛为这什么这么说?孙盛认为刘备不可能做的事情是虾米?

是“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

江表传叙述刘备“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的有哪些言辞?

是“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你看清楚,俺上面引的江表传中有没有这些言辞?

你再仔细看一下,对俺引的江表传的这段话,孙盛可有认为这不是实录的评价?

自己挖坑自己跳里还笑?有够滑稽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陈寿是说,这三万人用来打败阿瞒,可没说,平江南是这三万人。俺拿的是正经的三国志原文,你老人家,二话不说,立马枪毙,手段着实了得。合着但凡不合你老人家的意, 这史料就不能相信?你高姓大名,莫非姓陈名寿?
再者,这条史料不仅是陈寿在《诸葛亮传》所述,同时还是向皇帝陈奏(下面贴下这段话),这句话实际上就表明了陈寿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倘若你觉对三国历史的了解,胜过陈寿,俺实在无言以对。

忽忽,不合俺的意?好,来看一下陈寿这段话:"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孙权真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就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最终使孙权下定决心出兵抗曹的是诸葛亮?看一鲁肃传和周瑜传。依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由此可知,鲁肃要么是跟诸葛亮一起回的江东,要么是稍后于诸葛亮,总之不会是在诸葛亮之前。而鲁肃回江东时孙权忆经得知曹操将要东下,鲁肃回江东之后周瑜招鲁肃与诸将一同议事,结果是诸将主和,鲁肃主战。这件事可能在孙权见诸葛亮之前,也可能在孙权见诸葛亮之后。之前之后倒不打紧,即便孙权是在见诸葛亮之前先召见的鲁肃,诸葛亮与孙权的见面也不可能是在孙权召见周瑜之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鲁肃见孙权时周瑜还在鄱阳,即便孙权立即驰召周瑜,周瑜也不可能在一二天之间赶回孙权身边。而孙权也不可能让诸葛亮在这空等几天,直到见了周瑜才与诸葛亮会面。孙权在见鲁肃之后,像是拿定主意抗曹了,在见诸葛亮之后,也像是拿定主意抗曹了,可孙权在周瑜赶回之后,照样是延见群下,商讨如何应对。这时候周瑜又慷慨陈词,说要大破曹贼。至此孙权才当众表态要与曹操决一死战。

如上,是经过鲁肃、诸葛亮、周瑜三人的努力才让孙权做了一个对抗曹操的决断,陈寿又怎么能说孙权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由这一句,按照你的逻辑完全能得出,孙权之所以会出兵抗曹纯粹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干鲁肃周瑜什么事(陈寿说了:孙权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才派的兵)。

值得一提的是,裴松之曾因为陈寿在周瑜传中只说孙权是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而下的抗曹的决断,而替鲁肃鸣不平,引文如下:

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里做的更绝,直接把孙权之所以会与刘备联合抗曹归结于是“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不但不提鲁肃,连带周瑜的作用全都抹煞了。你还陈寿的这话当金科玉律?

其实,陈寿在诸葛亮传这么说,本也无厚可非,偏偏就有你这样的人专门喜欢以偏概全,将好好一本三国志割裂的面目全非。窃取三国志的一二言语,将赤壁大胜这一孙刘双方协作的成果全算在刘备头上,还冠之以“陈寿是这么认为”。好好一个良史陈寿,到你那竟有些像精神分裂。陈寿说了那么多的孙刘并力你看不到,就只看到个“备得用”,居然还说俺选择性失明?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这段话,一看你就不懂三国志的记史手法,在本传突出传主,这是惯用手法,这也是除三国志之外其它史书的惯用手法。因此这段三国志你根本无法证明,周瑜是主功。

比如在《先主传》:曹公自出东征,㈡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不看《武帝纪》,还以为是刘备是击败吕布的主要力量呢。

再者,你这条史料,可是大有问题。

俺问问你,倘若真是如此,第一,阿瞒的主力是陆军,不是水军,他不可能将主力放在水上,除非他找死;第二,火势这么急,阿瞒的船又连着,又是冬天,为何东吴连阿瞒手下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没干掉或俘获?这全都表明,这段史料水分极大,周瑜的火烧赤壁绝不是赤壁之战的主功。

你自个替人家陈寿与孙盛代言,不是你的私货是什么?你还真把自个的私货当回事了?

对,赤壁之战,参战者有功劳,小兵甲、乙、丙都有功劳,以后,俺再提赤壁的功劳,得这么表示,刘备、周瑜、黄盖,一直列到小兵50000多才可以,兄弟,你这是准备累死我啊?

三国志被你遭踏成啥样了,你还说俺不懂记史手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偏概全用割裂的眼光看历史,还忘不了时不时倒打一耙。关于你的这种行为,俺也懒得多做评价了。

知道自己出洋相了?承认不用你“留面子”赤壁之战也是孙刘协作的成果了?你能有这觉悟,难得难得。

《先主传》说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如果不看《武帝纪》,你就以为是刘备是击败吕布的主要力量?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即使不看武帝纪,对这句话通常的理解还是“曹公生禽布”。再者,《先主传》关于此事的全段记载: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刘备),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刘备之前都被吕布打成啥样了?到你那里居然还能被理解为“击败吕布的主要力量”。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本来也没什么,如果还“天真”到以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个水平,那就有些搞笑了。

突出传主,为了突出传主难不成陈寿还会把刘备做的事安到黄盖头上?你就别恶心承祚了。

咦?您老也要毙史料?陈寿的这话碍您老眼了?就算陈寿不合你的意了,你要枪毙这段史料总也得拿出点像样点的东西来啊,凭你说的这些就想推倒这一记载?笑话。
这么幼稚的问题,俺本来懒得说,但你已经问出口了,俺要不说搞不好你还会说俺没得说,那俺就勉为其难说两句。

你的问题1:阿瞒的主力是陆军,不是水军,他不可能将主力放在水上,除非他找死;

俺的回答:“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烧的是不是陆军?并不是说吴军的火攻计将曹操的陆军主力一举化为灰烬曹操才会失败,只要火攻扰乱了曹操的布署,打乱了曹军的阵脚,就足以造成曹军的溃败——孙刘联军只需趁势追袭屠杀就可以了,这才是人们常说的兵败如山倒。举例:淝水之战秦军为什么会一败涂地?近百万秦军被数万晋军一举击溃,诱因竟是苻坚后撤的决定和朱序高喊“秦军败了”——相较于淝水之战,曹军在赤壁被击溃主要是由于周瑜的火攻不算奇怪。这让俺想到了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说得有些远,但一场战役的胜负,有时候就是由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所决定的,正所谓成败一线间。
如果你找不到比吴军火攻更有利的赤壁之战的转折点,你就不能否定吴军火攻是赤壁的转折点这一说法。明白?

你的问题2:火势这么急,阿瞒的船又连着,又是冬天,为何东吴连阿瞒手下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没干掉或俘获?这全都表明,这段史料水分极大,周瑜的火烧赤壁绝不是赤壁之战的主功。

俺的回答:谁跟你说过,曹操手下有名有姓的人一定要在船上?要跑路有时候并不难,曹操手下有名有姓的人不会没马骑,要跑路也不是一件难事。孙刘联军追击曹军要舍船就步,而且孙吴联军主力跟黄盖用以火攻的船舰有较大间距,赶到曹军营所也需较长时间,由此,孙吴联军没有能抓到或追斩曹操手下的头面人物也属正常。明白?

要驳倒陈寿在黄盖传中的这段记载,你所说的这些,远远不够。

俺的观点俺在前面再度解释过了,你把俺的观点称为“私货”,俺也不再说什么,那是你的自由。只是,你知不知道-你如果否定俺“刘备是孙刘联军的挂名司令、陈寿是以刘备代指孙刘联军”的说法-你就不必再在这里说什么五万小兵都有功劳之类为自己遮羞的话?

不必粉饰。你前面说的“赤壁是刘备的功劳” 、“之所以说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是刘备居主功,只不过是给孙权方面点面子,你还真当回事了”,已经把你的立场表露无遗了。你现在知道自己这么说,并不妥当,是件好事。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知道说错了还强辩,说别人曲解你的话,就不够洒脱了。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你也不例外。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这时候又想起,为吴人专美这一说法了?

孙盛这番话就是什么?是指这块,不是赤壁之战,就是说,刘备这样的人,处于危险之时,在获得孙权帮助,就是指鲁肃代表江东与刘备定盟之后,又去跑江边苦候援军,之后却又打这样一个小家子的小算盘,江表传这番话的记载是为吴人专美,与赤壁之战,谁主功,没关系,下面我贴上前的话,大家看看吧。断章取义,都断得这么没水平,还真是难能可贵。

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忽然感到说一些酸不溜丢的话很无趣。我当然不是现在才想起孙盛的评价,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说了。不再重述。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笑话,周瑜打的阿瞒的水军偏师,自然得利少。你这样一刀切,搞什么投入产出的,不是为孙权争功是什么?难道投资债券与投资股市的收益率要相等?真是搞笑。

周瑜打的不是曹操的水军偏师。南郡是孙权方攻下的,给了刘备。孙权方在赤壁之战中的投入比刘备大,但实际收获的土地却要比刘备的小。到现在,你还是没能把我的这一说法予以否定。当然,你可以说你不屑于否定。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刘备才是真正赤壁之战最主要的贡献者,史料我之前都列了,你没有看到?你除了无根据的否认史料,与歪解之外,还有些什么手段?你说俺这个是私货,也未尝不可,可惜得很,陈寿与孙盛认可啊,您的私货是什么?是江表传,以及对三国志断章取义的结果。俺就问你,关二说,刘备有贡献,所以应该得土地,如果按你说的,周瑜是主功,鲁肃为什么连功劳这事一点不提?

倘若按你的理解,关二这番话是说刘备起了一个小兵的作用,那么俺是不是可以理解,鲁肃的话就表示,赤壁之战,周瑜就是看戏?

“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原来这是说刘备只杀敌,没有决策,劳驾,什么地方说刘备没有决策?高人啊。这种解释,俺觉得就算不是火星,也得是月球级的。

关羽为什么不这么说,呵呵,敢情外交谈判,这个用词,还要这么赤裸裸啊?您可别栽赃说这是我的逻辑,俺丢不起这个脸。

这段记载,明确表明,关二敢提赤壁之战的功劳,而鲁肃不敢提,这就说明了一切,更何这段记载是偏向东吴方面的《吴录》。

你列的史料,前面那段已经加以评论。我是否曲解,也已经表述。你的观点,陈寿孙盛看不到。你曲解陈寿孙盛心中的赤壁之战的功绩规属,孙盛陈寿也无法反驳。

你很看不起江表传?既是如此你为什么要在前面引用江表传以期证明“火烧赤壁对阿瞒而言,只是一个小挫折”?用到的时候奉若梵音,与自己的观点有冲突之后又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你我都不是在做学问。但是,态度还是要端正一些的好。

你的逻辑是:鲁肃没有说孙权方在赤壁一战中的功绩要大于刘备,并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得出一个“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的结论。你的这种论证方法以及由这种论证方法推出的结论,很荒谬。

以下言论是按照你的论证套路得出:关羽在描述刘备在赤壁的功绩是“身在行间,寝不脱介”, 而没有说刘备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具体作战布署的规划者和实施者。由此可以得出,刘备在赤壁只是做了一员普通将校士卒所做的事,刘备不是一个决策者,一位统帅。决策者、统帅的角色,显然要比一个普通将校士卒重要。关羽没有说刘备是统筹全局,所以刘备不可能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实际指挥者。

你既然知道并不能因为关羽没有说刘备曾经有过决策就认定刘备在赤壁中没有决策权,为什么还会仅凭借鲁肃没有说孙权方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要过于刘备方,就认定“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

对待历史还是严谨一些的好,不要想当然耳。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得,又是您觉得,您要是觉得啥是啥,咱还真惹不起。一切以你觉得为准。告诉你,宋朝可有全本的江表传,司马光等人不可能不参阅的,当然不排除,通鉴出错,但是在你的自我感觉与司马先生等人的论述当中,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后者更可靠。

你举的这段史料,先不提真假,它何处表明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撑死是说,火烧赤壁是周瑜的而已,相对于赤壁之战,火烧赤壁的功劳不值一提。因为火烧赤壁根本没与阿瞒的主力相碰。

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只不过是表述了我的看法而已,且没有说我的看法一定是正确的,也没说资治通鉴一定就说错了,这个你要搞清楚。我之所以表述了我的看法而没有说原因是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资治通鉴的这一段,我不能仅凭你的话就认为资治通鉴真的将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列于赤壁之后,我不会道听途说,这是我的原则。现在我印证了,你既然问起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就说一下我这么说的依据。

1、江表传此段说的是初,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后。这一点想必你也知道,之所以列出来是因为这是反驳通鉴的前提。

2、如果曹操派蒋干是在赤壁之战后,则江表传此段记载颇有些自相矛盾。江表传此段还有如此文字: “(赤壁之后)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谮之”。如果曹操遣蒋干南下是在赤壁之后,则此时周瑜已是威名远著,且曹操曾身受其害,江表传如何还会说“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

3、江表传此段还记载:“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这说明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对周瑜之名望已是早有所闻,进一证明了“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中的这个初是在赤壁之战前。

由上,不难得出蒋干说降之事是发生于赤壁之战前这一结论。

最后再提一点,就是蒋干说周瑜之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不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个人以为江表传不会在多个不同的地方对此事大书特书。由此,仅在这件事上,宋人所看到的江表传是不是全本并不重要。

“你举的这段史料,先不提真假,它何处表明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你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这是否已经表明你已经承认你前面仅凭借“与备战,不利”、“刘备先破公军”就认定“赤壁是刘备的功劳”亦或者“刘备居首功”的说法欠妥?

江表传这段,并不是仅仅是在说“火烧赤壁是周瑜的而已”,而是说赤壁之战能取胜,主要得益于周瑜。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先是说周瑜破魏军,然后是曹操说跟周瑜作战失败逃走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这已经囊括了赤壁火攻之后的事,且这里的主角是周瑜,不是刘备。“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要光看到“烧船”,还要看到“自退”,这里已经也是交代,烧船和击退曹操的是周瑜。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6 14:16 发表
俺总结一下您老人家的手段,先是说武帝纪、诸葛亮传与孙盛所述,是指刘备为名义联军主帅,在俺质疑之后,觉得这个说法招架不住,话锋一转,立马改称,平等不从属,俺拿出陈寿向皇帝的陈奏,您人家立马精神抖擞,战意昂扬,干脆就是直接否认,大呼,这史料你也相信?当俺又拿出《通鉴》,得,您直接就是个人觉得,好家伙,这次,在下着实开了眼界,世上居然有此奇人?您老所述,哪管孙盛、裴松之,还是陈寿,司马光,统统一边凉快去,您老所到之处这还真是万军辟易,可比古之张辽,甘宁也。

你的这一段指摘,在此次回复中皆已应对。你如果觉得我哪里有归避之处,再明确指一下。争取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我不是什么奇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7 23: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26 13:41 发表


别曲解俺的意思,俺说的孙权最赚可不是相对刘备曹操,而是相对刘表在其他时间段上挂掉。

刘表如果早死一段时间,刘备就该高兴了,曹操就没机会了。
刘表如果晚死一段时间,曹操就该高兴了,刘备没机会了。
忽然发现刘表在这个时间段上挂了,最赚的居然是孙权


这是你的原话

前两条高兴与没机会是给我的感觉是在用刘备和曹操互相比对,到了孙权,以为你这句话的的意思应该是“刘表在这个时间段上挂了,最赚的居然是孙权,刘备曹操的机会就少了”。原来是我领会错了。

准确的说,这叫误解,不叫歪解。

如果之前就知道你“说的孙权最赚可不是相对刘备曹操,而是相对刘表在其他时间段上挂掉”,我就不会说“赤壁之战后,就地盘来说,刘备获益最大(相对),曹操次之,孙权基本上是在赔本赚吆喝,为什么会说最赚的居然是孙权 ”之类的话——这时候你怎么不说我是歪解?

说孙权最赚不是相对刘备曹操,是相对刘表在其他时间段上挂掉——倒要针对你的这一观点问几句:

刘表早些时间死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晚些死中国的历史又会是如何一番景象?

什么?你不知道?那你凭什么认为刘表在其他时间段挂掉,孙权就不会比刘表在应该挂掉的时候挂掉了更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8
编号 29740
注册 2005-1-6


发表于 2007-12-27 23: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12-27 22:52 发表


几个谋士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手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分析的明明白白,既然自己有胜算,为什么不能以弱胜强。反观诸葛当然不行,魏国不是袁绍集团,蜀国也不是曹操集团。而且曹操是不得不打,诸葛是可以不伐。曹 ...

战争的胜利光靠谋士的嘴皮子就能决定?还有谋士分析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不利的呢,没分析就不存在?曹操在官渡度日如年,硬撑死顶你老兄是看不见的.那么多同志暗通袁绍,曹某人还心有余悸的说我都不能自保了;不是许攸的临阵卖主,老曹能活过公元200?曹操不得不打和诸葛北伐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两人不打的结果只有一个,坐以待毙.按照老兄的逻辑,曹某人就是SUPER STAR啊,什么客观规律到他这里都失效,他老人家不统一解放全中国,老百姓就活不下去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28 00: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话貌似“真正的国家领导人”说给“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听的。“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能不能明白其用意无所谓,反正只是例行公事。
------------------------------------------------------------------------------------------
对你而言是这样, 对诸葛亮可不是你说的那回事. 你能说以你的心度诸葛亮之腹这样理解的.

另外再告诉你. 曹孟德本人在打官渡时是几度欲退. 荀某也分析不出什么所以然, 只是叫曹操死顶, 否则退了输得更惨. 你怎么不说曹操这时应该投降? 别告诉我这时候还有人告诉曹操有胜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12-28 00: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u 于 2007-12-27 23:35 发表

战争的胜利光靠谋士的嘴皮子就能决定?还有谋士分析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不利的呢,没分析就不存在?曹操在官渡度日如年,硬撑死顶你老兄是看不见的.那么多同志暗通袁绍,曹某人还心有余悸的说我都不能自保了;不是许攸 ...

我说过战争的胜利是靠谋士的嘴皮子决定的吗?不利的都在明面上摆着呢,分不分析也无所谓,有利的反而没多少人看出来,所以当然分析有利方面,这有什么好质疑的。曹操在官渡死扛我又没否认,你凭啥子说我看不见。有同志暗通袁绍是不假,但你一再强调的“那么多”是多少?既然有“那么多”的同志通袁绍,曹操还能硬撑了这么长时间,最后居然还胜了,“那么多”同志看来加起来还不敌一个许攸。至于许攸嘛,荀文若早就分析过了。历史不容假设,没有许攸的卖主,曹操能不能挺过去公元200谁也不知道。曹操不得不打和诸葛北伐当然不是一个概念,我的看法在相关帖子里已经说过了。曹某人是SUPER STAR吗?那不是我的逻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12-28 00: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28 00:40 发表
对你而言是这样, 对诸葛亮可不是你说的那回事. 你能说以你的心度诸葛亮之腹这样理解的.

另外再告诉你. 曹孟德本人在打官渡时是几度欲退. 荀某也分析不出什么所以然, 只是叫曹操死顶, 否则退了输得更惨. 你怎么不说曹操这时应该投降? 别告诉我这时候还有人告诉曹操有胜算.

事实就是如此,请你不要以你的心度俺之腹。

荀某的话有道理,曹操没有理由不听,更没有理由投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星眸白衣清歌

平隄侯
保信军节度使
★★★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553
帖子 2524
编号 218555
注册 2007-9-22


发表于 2007-12-28 0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21 helan 的帖子

几个谋士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手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分析的明明白白,既然自己有胜算,为什么不能以弱胜强。反观诸葛当然不行,魏国不是袁绍集团,蜀国也不是曹操集团。而且曹操是不得不打,诸葛是可以不伐。曹操是将敌人引入预设的防线,诸葛是放弃地利玩自虐。


“偏安只能导致败亡”这话我同意,但是穷兵黩武也会招致败亡。你难道没听说过励精图治。你倒是说说诸葛的北伐对魏国的国力消耗了多少?蜀国的国力有没有消耗?如果都有消耗,能不能给出比较具体的分析,看看谁相对来说赚了。

诸葛亮固然不是曹操,魏国也不是袁绍,但诸葛亮真的就一点胜算都没有吗
这点http://www.xycq.net/forum/redirect.php?tid=157591&goto=lastpost这篇文章的分析觉得很不错,建议兄台看看.请兄台注意,诸葛亮北伐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我们争议的焦点应该是北伐这一"行为"而不是北伐的"过程和结果".
兄台说诸葛亮是可以不伐,我的意思是北伐必须进行(我已引用过<后出师表>里诸葛亮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诸葛亮不得不伐!
如不伐,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呢?兄台提到"励精图治",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励精图治,它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显见,诸葛亮深知刘禅不是一个能励精图治的统治者,而且,蜀汉与曹魏的差距也未必是一两代贤君励精图治就可以填补的(别说下一代,这一代刘禅就不是贤君),更重要的,还是励精图治!兄台说励精图治,可曾想过一州之地,即使你怎么励精图治,这地能住多少户人,这户人又能供你征多少兵,这一州的人民的生产力又能有多少?你比得上两个州吗?三个州呢?乃至整个曹魏呢?再者,就允许你蜀汉励精图治人家曹魏就要不发展生产等着你追它国力?人家曹丕曹睿怎么看怎么比你刘禅像个能治国的吧.现在有诸葛亮撑着,是诸葛亮在治国,可是诸葛亮死之后呢?"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诸葛亮在前后出师二表里说得明白,现在人家是追先帝之殊遇才跟你这个扶不起的家伙的,而且这些年正在不断亡故,再过几年那些先帝遗臣都死了,凭你刘禅,别说纠合四方之精锐,就你治下的蜀汉,都不知有没有人才肯出来向你仕官呢.
要靠励精图治拉近两国国力差距(想达到比曹魏强大绝对是痴人说梦),首先一个前提,你能励精图治.这个,诸葛亮在时还可以,但诸葛亮死之后刘禅不可以!.其次,你励精图治对方也不能跟着励精图治,否则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这个很明显不是你诸葛亮能左右的.还有,就算你在励精图治对方不在励精图治,这局面也要长久维持下去才能见效果,你凭什么保证蜀汉代代统治者都是贤君曹魏代代统治者都是庸才?最后,最关键一点,即使你励精图治了,土地依然是无法冲破的瓶颈,一州,没有多少提升余地,这不是嘴里说着励精图治就可以解决的事.
要得到土地,就必须征战(曹魏有几个孟达会主动投降你?),所以诸葛亮北伐!
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打跨曹魏?不是!上面我说的那个连接有提到,诸葛亮北伐就是冲着土地和人口去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葛亮不可能会认为可以一口灭掉曹魏的,通过战争占领对方的国土拓充自己的国土,此消彼长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用意.而非兄台所言消耗魏国国力或者拼消耗.
而诸葛亮是否以弱敌强就毫无胜机呢?兄台说到决定胜负靠机会的把握和实战中的操作,关于机会,两出师表都有提到"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这些,算不算是胜机呢?至于实战操作,自是因势而变,怎么可能完全按原定计划执行的呢,要不然不就成了纸上谈兵了吗?所以,我认为,在战争开始之前,北伐是有胜机,虽然微弱(后来也没成功),但是不战就必败亡,所以诸葛亮不得不伐.
另外,关于兄台认为诸葛亮放弃地利玩自虐这一说法,绝不同意.曹魏不乏有识之士,如果他们也看到长策平天下必胜呢?那么他们不攻你,你要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反正我国地大物博我也不希罕,我任你放弃你那三舍地我也不去占领,你能奈我如何?而且需要占领土地扭转劣势的是你不是我,你不攻我还乐得不战呢~所以~诸葛亮要占地,就必须战,不但战,还要攻出去,这样,才有生路!

[ 本帖最后由 星眸白衣清歌 于 2007-12-28 01:1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星眸白衣清歌

平隄侯
保信军节度使
★★★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553
帖子 2524
编号 218555
注册 2007-9-22


发表于 2007-12-28 0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补充回复

不否认战争会死人,可是有哪场战争开始之前发动方的统帅就知道结果了?统治者只考虑自己阶级利益不考虑老百姓这等被统治阶级利益在阶级社会是何其正常的事,这个何必苛求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古人呢?
古代有几个统治者为老百姓着想了?

[ 本帖最后由 星眸白衣清歌 于 2007-12-28 01: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28 02: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12-28 00:56 发表


事实就是如此,请你不要以你的心度俺之腹。

荀某的话有道理,曹操没有理由不听,更没有理由投降。

你说的是你的理解, 我用你的理解说是你的心还成我度你了? 搞笑啊??

出师表并不公布于蜀国, 仅仅是诸葛亮以个人名义上书给阿斗的一个表章而已. 例行公事?
曹操有没有例行公式给那个名义最高领导? 少在那自冠以"事实就是如此"去吧.

荀某的话仅仅是退了输得更惨, 这种绝地曹操尚且可以不降, 诸葛亮还没到输了会更惨的地步, 诸葛亮干嘛降?

你倒是告诉我诸葛亮有什么要投降的理由呢?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28 02: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8
编号 29740
注册 2005-1-6


发表于 2007-12-28 14: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12-28 00:46 发表


我说过战争的胜利是靠谋士的嘴皮子决定的吗?不利的都在明面上摆着呢,分不分析也无所谓,有利的反而没多少人看出来,所以当然分析有利方面,这有什么好质疑的。曹操在官渡死扛我又没否认,你凭啥子说我看不 ...

呵呵,书信如果是少数人投递的话,曹某人为啥烧了了事?为什么不进行清算?就是因为人太多了,如果清算的话必然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也是让那些意图倒戈的家伙安心,再好好为自己卖命。曹操顶过来了是因为他老人家的兵力大都握在曹姓宗族人的手里,在官渡的都是老曹的嫡系,老曹一挂,他们也跟着完蛋。老曹在官渡可是合战不利的,为什么不利?这个有可能在那些投给老袁的信中透露了些什么吧。老曹在这种逆境中都可以生存下来,那么诸葛为什么不行?说白了,事后诸葛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28 17: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怎么怎么像是孙策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立功就能得地???还说什么是俺的逻辑?

这话你都能否认?你说“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然后得出“孙策象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换句话说,孙策下江东之前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土地,就不是为他人做衣裳,请问这还不是立功就能得地?睁眼说瞎话的本事,您还真是做到了前无古人,至于后无来者,料想也差不多了。还有,如果你不是立功就能得地,请问一下,你为何用这个“却”字?却字表示转折,就是说,你的意思就是立功本应得地,当然,你可以否认,“却”字,你在这里是承前启动,是承接关系,依据您一惯的做法,俺能想象得到,若与事实相悖,还忘恕罪则个。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孙破虏讨逆传。

袁术先是许诺孙策攻下庐江之后以孙策为太守,等孙策真正攻下了却转用他人。言封而未封,是袁术自食其言,如果袁术不说什么“庐江真卿有也”之类的话,俺压根不会说孙策未得寸土之封。孙策攻下庐江,为袁术开疆辟土,却没有收获预定的“酬金”,这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又是什么?
把一个“立功必须得地”这样的有着明显错误的论调算在俺头上,又反过头来说俺诬陷,你知不知道什么是诬陷?你就只会玩这两手?

袁术食言,是袁术食言,袁术食言,与孙策为他人做嫁衣裳,你也能扯在一起?孙策当时在袁术手下,为主公攻伐是份内之事,谈什么为他人做嫁衣裳?倘若你说,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袁术食言,未得土地之封,对他不公平,这到是可以谈上一谈,结果闹了一出为他人做嫁衣裳。更好笑的是,您老人家为打补丁,加上一个“庐江真卿有也”。俺来帮您回顾一下,你的原话,“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不是“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有得到袁术承诺的封地”,您这是做什么?难道是传说中的自打耳光?鼓励一下,加油加油。

这种明显错误的论调明明是你所表述的,怎变成了俺算在你头上?难道不是你诬陷俺“一脚踹到你这来”?您居然还大义凛然道貌岸然的指责俺“就会这两手”?颠倒事实至此,真乃人心不古啊。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孙坚死后,孙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惶惶然不可终日”——这样的话你也说的出口?这些是谁告诉你的?诬陷我也还罢了,连古人你也诬陷????

又是俺诬陷?这事闹得,俺的话对孙策而言,虽刻薄些,倒也是事实,哪里当得起这个词?

《后汉书》:(术)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

这条史料,在你回复之前,俺就引了。

请问一下,这袁术对孙坚可够可以的了,孙坚为袁术他老人家狗模狗样的干了半辈子,最后死了在襄阳城下卖豆腐脑。袁术还绑了孙坚他老婆,索了国玺。这种人,孙策但凡还有其它去处,还会再投到袁术手下?这难道不是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我形容他为丧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终日,不可以吗?

如果您老人家硬要说是诬陷,劳您驾,请前往九泉之下,找个叫范晔的人,大可在地府起诉他造谣诬陷,还孙策一个清白,不过,这与俺是没有关系了。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孙坚死后,其部下均投靠袁术,然后袁术给的孙策,这是不是事实?”——部下?如果你口中的部下说的是兵还是将?如果说的是兵,你跟俺说这个干什么?俺有说过袁术没给孙权兵吗?如果说的是将,请举个例子,是孙坚手下的哪位,姓啥叫啥。

蒋钦?谁跟你说蒋钦是袁术给孙策的?蒋钦传的那段话你看不懂?
“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这说的是蒋钦是在孙策依附袁术时投靠的孙策,何曾有半个字说是蒋钦是袁术给孙策的“将”?“随从给事”只是说蒋钦跟在孙策身边做事,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务兵,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警卫员,独独不能说他是一位“将”。蒋钦能称为将是在“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之后。这个也要我跟你说你才明白?

汗,孙坚死后,其部下均投告袁术,兵将自然全部都归袁术了。难道还是将领跑到孙策那,士兵投靠了袁术?

《孙坚传》: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㈠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这就表示,什么程普、黄盖、韩当等人一起归了袁术。

蒋钦不是袁术给孙策的?MY GOD!我将原文都列下来。这句话的是意思是孙策从袁术手中得到他父亲的人马,蒋钦当时就是当中的。袭在这里是指从袁术手中接收他父亲的部下,与世袭的意思相类。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孙策依附袁术时,他在孙策身边做事,可当时孙策也是袁术的手下啊,他一样也是袁术的手下。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鲁肃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鲁肃为什么要劝孙权追还周瑜?是让周瑜在刘备的指挥下冲锋陷阵还是让周瑜统筹全局?“任瑜以行事”——行什么事??鲁肃“助画方略”——不是说孙权的这三万人是借给刘备的吗?周瑜都要听刘备的指挥,鲁肃助画周瑜什么方略?

怪了,孙权的三万人借给刘备,周瑜都要听刘备的指挥,鲁肃就不能助画周瑜方略?这是什么与什么啊?孙权让周瑜听刘备指挥,敢情,周瑜就不需要人出谋划策?这号逻辑,还真是古今罕见。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周瑜传:权遂遣瑜与备并力逆曹公。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什么叫并力?这些话是不是陈寿说的?

这些是陈寿说的,又如何?难道与孙权将3万人借给刘备有矛盾?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再看一下周瑜传: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这是要听命于刘备的人所说的话?

孙权要周瑜听命于刘备,还得天天说,时时说,刻刻说?这不是孙权,是唐僧。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这是直接说破曹是周瑜的功劳的,也是陈寿三国志吴书的原文。

这两段是三国志的原文不假,但第一条是陈寿写的诸葛瑾、步骘的上疏,第二条是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啥时成了陈寿的意见了?按您的逻辑,“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原来是陈寿的看法啊?呜呼,陈寿这个帽子戴得可真冤枉。下面我将史料贴下,诸公可观上一观,啥叫张冠李戴,啥又叫指鹿为马,瀚海浮尘同学以身作则,向大家进行示范,请勿错过。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你说什么“赤壁是刘备的功劳”,俺让你找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具体贡献,你只会拿一些“为备所破”之流的东西来搪塞。根据陈寿三国志中所述,赤壁之战明明是孙刘并力的结果。而到了你口中就成了陈寿认为“赤壁是刘备的功劳”没孙权这边什么事,搞笑啊搞笑,敢情陈寿是在自己打自己嘴巴。

啥叫搪塞?人家魏书,写明了与备战不利,言外之意,周瑜可忽略不计,陈寿在向皇帝的陈奏中,也清楚的表明,孙盛更是一口咬定,山阳公记,也是写的清清楚楚,这么多史料,你一个搪塞,都统统作废?

俺不是说了吧,陈寿表示的是刘备居首功,也可以说是赤壁就是刘备打的,你总不能让陈寿也将5万多个小兵列出来吧?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如果是平等互不从属,俺说的“刘备是挂名司令陈寿是以刘备代指孙刘联军”就是无稽之谈?噢,按照你说的,刘备就只能代表刘备方,不能代表孙权军,那依武帝纪的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由此完全可以得出曹操在赤壁是被刘备的嫡系打败的,孙权军根本没有参战的结论。这不正合你的意了——赤壁是刘备的功劳,没孙权什么事,你的观点已经得到证实了,干嘛又改口说什么“主功还是刘备”?你到底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立场?

先是说“赤壁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我也没说是刘备一人的功劳,我是说赤壁之战,刘备方面居主功”,再后是“之所以说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是刘备居主功,只不过是给孙权方面点面子,你还真当回事了”,这下又成了“赤壁之战,主功还是刘备”——你到底要摇摆到啥时候?你不是有陈寿认为“赤壁是刘备的功劳”的“铁证”吗?干嘛还这样摇摆不定?

俺的立场表明的清清楚楚,赤壁与刘备打的,与主功还是刘备,没啥子区别,赤壁之战人人都有功,当然得说主功是谁了,主功是刘备,俺说刘备打的,有什么错?就象俺之前说,难道不成我表述时,要从小兵1、小兵2、小兵3、小兵4。。。。一直至小兵5万零多少,一一列出?

如果你认为,俺说赤壁是刘备打的,就是刘备单枪匹马,掀翻阿瞒一二十万大军,俺还能说啥?自个理解力的问题,也来找俺?曲有误,周郎顾,可惜您有误,俺可就不能顾了。呵呵。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孙权与刘备的地位相等,周瑜不是孙权,自然是低刘备一等。” ——你说的这话怎么跟前面俺说的“刘备的身分是主子,周瑜的身份是孙权的臣子,刘备的身份自然高于周瑜,也就是说在孙刘联军中,挂名司令是刘备”看起来差不多? 哦,哦,由周瑜的相对地位低于刘备,就能得出周瑜的功劳也要算出刘备头上的结论?你可真逗。周瑜是谁派出的?是谁的代言人?周瑜的主子是孙权,要论级别评定功绩属于谁,周瑜的功绩也要算到孙权头上——如果孙权不让周瑜领兵,周瑜又如何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又是你理解力的问题,刘备身份高于周瑜,可能刘备是挂名司令,也有可能是周瑜听命于刘备,怎么能“看起来差不多”?俺说了多少遍,孙权是将兵借给刘备,而且有两条史料为证。为何你能算在孙权头上?按您的逻辑,这应该是孙坚的功劳,要不是孙坚生了孙权,孙权会让周瑜出兵?

至于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文学作品,就不要拿来充数了,不然,俺还说,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诸葛亮借东风呢。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俺还以为你不会说这些话捏,看来俺是高估你了。你也真够那啥滴,俺要怕你拿孙盛来说事,俺在后面引孙盛的评价干啥?你也不好好想想,自己急急忙忙挖个坑就往里跳?

孙盛是咋说滴?

孙盛说的是“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孙盛为这什么这么说?孙盛认为刘备不可能做的事情是虾米?

是“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

江表传叙述刘备“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的有哪些言辞?

是“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你看清楚,俺上面引的江表传中有没有这些言辞?

你再仔细看一下,对俺引的江表传的这段话,孙盛可有认为这不是实录的评价?

自己挖坑自己跳里还笑?有够滑稽

庐山瀑布汗,自个断章取义,还能这样振振有词,俺还是低估你了。你前面引的江表传,却在后面用孙盛的评论,去否认不相干的赤壁之战的功绩,这斗转星移大法,用得也真是出神入化了。

复望江渚是啥?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就是说,江表传这条史料,开头是专美,结尾也是专美。换句话说,就是压根没这回事。

而且根据三国志原文,刘备根本就没去樊口。

孙盛否认的是,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与赤壁之战的功劳有什么关系?还说俺自个挖坑自个跳?这样一条假史料,阁下还念念不忘,为了证明自个的观点,不惜打扮一番,前来充数,滑稽,着实滑稽。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忽忽,不合俺的意?好,来看一下陈寿这段话:"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这条史料若是合你的意,你否认作甚?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孙权真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就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最终使孙权下定决心出兵抗曹的是诸葛亮?看一鲁肃传和周瑜传。依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由此可知,鲁肃要么是跟诸葛亮一起回的江东,要么是稍后于诸葛亮,总之不会是在诸葛亮之前。而鲁肃回江东时孙权忆经得知曹操将要东下,鲁肃回江东之后周瑜招鲁肃与诸将一同议事,结果是诸将主和,鲁肃主战。这件事可能在孙权见诸葛亮之前,也可能在孙权见诸葛亮之后。之前之后倒不打紧,即便孙权是在见诸葛亮之前先召见的鲁肃,诸葛亮与孙权的见面也不可能是在孙权召见周瑜之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鲁肃见孙权时周瑜还在鄱阳,即便孙权立即驰召周瑜,周瑜也不可能在一二天之间赶回孙权身边。而孙权也不可能让诸葛亮在这空等几天,直到见了周瑜才与诸葛亮会面。孙权在见鲁肃之后,像是拿定主意抗曹了,在见诸葛亮之后,也像是拿定主意抗曹了,可孙权在周瑜赶回之后,照样是延见群下,商讨如何应对。这时候周瑜又慷慨陈词,说要大破曹贼。至此孙权才当众表态要与曹操决一死战。

如上,是经过鲁肃、诸葛亮、周瑜三人的努力才让孙权做了一个对抗曹操的决断,陈寿又怎么能说孙权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由这一句,按照你的逻辑完全能得出,孙权之所以会出兵抗曹纯粹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干鲁肃周瑜什么事(陈寿说了:孙权是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才派的兵)。

值得一提的是,裴松之曾因为陈寿在周瑜传中只说孙权是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而下的抗曹的决断,而替鲁肃鸣不平,引文如下:

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里做的更绝,直接把孙权之所以会与刘备联合抗曹归结于是“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不但不提鲁肃,连带周瑜的作用全都抹煞了。你还陈寿的这话当金科玉律?

妙极,如今可真见识阁下水准了。人家陈寿说的是孙权因为“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就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而不是说是“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而抗曹,你明白吗?孙权抗曹可以独自作战,也可以与刘备联合作战,与刘备联合作战,既可合兵一起,也可分岳互相呼应,合兵一起,即可双方平等,又可己方为主,还可以刘备为主,这多么的可能性,您老人家是一概不管,这个逻辑,俺只能晕倒晕倒再晕倒。

而裴松之,更没有否认,孙权因“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而借兵给刘备,人家只是说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

而鲁肃的提议是看情形是否与刘备联合抗曹,具体什么方案也没提,您老能不能不用你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史料?

孙盛何辜?陈寿何辜?裴松之何辜?在下又何辜?被人歪曲至此?六月飞雪啊。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其实,陈寿在诸葛亮传这么说,本也无厚可非,偏偏就有你这样的人专门喜欢以偏概全,将好好一本三国志割裂的面目全非。窃取三国志的一二言语,将赤壁大胜这一孙刘双方协作的成果全算在刘备头上,还冠之以“陈寿是这么认为”。好好一个良史陈寿,到你那竟有些像精神分裂。陈寿说了那么多的孙刘并力你看不到,就只看到个“备得用”,居然还说俺选择性失明?

叹口气,在下对你苦口婆心地进行教导,你却执迷不悟,居然还说我把好好一本三国志割裂的面目全非。陈寿是一个正常人,三国志是一本良史,这应该你我都认可吧,倘若这一点,你我不能达成一致,呵呵,我想咱们也不用争,各个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甭在这里浪费时间。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得的清清楚楚,有并力,还有与备战,不利,还有孙权借兵给刘备,那么他一定有一个统一观点,对吧。

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备居主功,魏方才称,与备战,不利,因为东吴的贡献太小,对它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东吴出兵了,自然是并力,借兵也是并力一种,所以赤壁之战,刘备居主功,严格说是刘备方面居主功,但简略的说,只突出主功就是可以了,所以说,赤壁就是刘备打的。你居然说我,把陈寿变得有些像精神分裂?这种逻辑,请不要按在我的身上。拜托!

因此,人家陈寿在向皇帝的陈奏时,是对赤壁之战的一个总结,你可到好,直接用陈寿的三国志来否认。请问一下,倘若陈寿是为诸葛亮表功,还会在三国志写并力?倘若刘备方面不居主功,陈寿这么写,难道他不知道这是在自扇耳光?瀚海浮尘同学,读史读的不通,却说陈寿如何如何,裴松之如何如何,勇气可嘉,可惜乏智,委实叫人可发一笑。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三国志被你遭踏成啥样了,你还说俺不懂记史手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偏概全用割裂的眼光看历史,还忘不了时不时倒打一耙。关于你的这种行为,俺也懒得多做评价了。

如果你懂记史手法,也不至于将武帝纪,陈寿的陈奏、山阳公记与孙盛的评论,全部否认吧,你用什么来否认这些呢?全部是没有史料支持的私货。明明是你将孙盛的评论与江表传分裂,却指谪在下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偏概全用割裂的眼光看历史,还说倒打一耙。劳驾你既然不分割史料,武帝纪,陈寿的陈奏、山阳公记与孙盛的评论,做何解?您不分割史料,为何魏志与蜀志方面,你几乎不提,只提吴志,以及为吴人专美地江表传?您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将好端端的各位史学家每个都结结实实的擂了几大棒,在这儿,对俺这个无名小卒,居然懒得多做评价?俺还真担当不起啊。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知道自己出洋相了?承认不用你“留面子”赤壁之战也是孙刘协作的成果了?你能有这觉悟,难得难得。

真不知道出洋相的谁?陈寿说,与备战,不利,这是不是说赤壁是刘备打的,因此我这么说有什么错?人家在别处,也说明孙刘并力,只不过刘备居主功,我说刘备赤壁之战居主功,又有什么错?如果我说的是自相矛盾,那么陈寿是什么?既然他写了这么一个自相矛盾的东东,你还拿它进行论证做甚?

人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您可到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固执己见。难道你老人家是山东倔县犟眼子村村长?失敬失敬,俺可不能不拿村长当干部。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先主传》说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如果不看《武帝纪》,你就以为是刘备是击败吕布的主要力量?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即使不看武帝纪,对这句话通常的理解还是“曹公生禽布”。再者,《先主传》关于此事的全段记载: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刘备),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刘备之前都被吕布打成啥样了?到你那里居然还能被理解为“击败吕布的主要力量”。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本来也没什么,如果还“天真”到以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个水平,那就有些搞笑了。

突出传主,为了突出传主难不成陈寿还会把刘备做的事安到黄盖头上?你就别恶心承祚了。

呵呵,有的人还真是事后诸葛亮,瞪眼扯谎不脸红。俺问问你,阿瞒是助先主,自然先主为主,阿瞒为辅,倘若阿瞒为主,刘备为辅,那么这句话应该这么写,“先主随曹公围布於下邳,生禽布。”有的人,为了证明自个的观点,先是否认自个的逻辑,接着又上演超人的预见能力,还自以为是,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另外, 刘备被吕布打败了, 就不能翻盘?要论惨,哪及得上阿瞒,都被红烧猪蹄了,败了两次,不也将吕布击败了?齐国丢了70多座城, 仅剩两城,按您老的逻辑,也是复国无望了.

突出传主,就代表要将刘备做的事安到黄盖头上?这是哪根哪啊,就拿你举的例子。陈寿在周瑜传中只说孙权是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而下的抗曹的决断,而不提鲁肃,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咦?您老也要毙史料?陈寿的这话碍您老眼了?就算陈寿不合你的意了,你要枪毙这段史料总也得拿出点像样点的东西来啊,凭你说的这些就想推倒这一记载?笑话。
这么幼稚的问题,俺本来懒得说,但你已经问出口了,俺要不说搞不好你还会说俺没得说,那俺就勉为其难说两句。

你的问题1:阿瞒的主力是陆军,不是水军,他不可能将主力放在水上,除非他找死;

俺的回答:“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烧的是不是陆军?并不是说吴军的火攻计将曹操的陆军主力一举化为灰烬曹操才会失败,只要火攻扰乱了曹操的布署,打乱了曹军的阵脚,就足以造成曹军的溃败——孙刘联军只需趁势追袭屠杀就可以了,这才是人们常说的兵败如山倒。举例:淝水之战秦军为什么会一败涂地?近百万秦军被数万晋军一举击溃,诱因竟是苻坚后撤的决定和朱序高喊“秦军败了”——相较于淝水之战,曹军在赤壁被击溃主要是由于周瑜的火攻不算奇怪。这让俺想到了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说得有些远,但一场战役的胜负,有时候就是由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所决定的,正所谓成败一线间。
如果你找不到比吴军火攻更有利的赤壁之战的转折点,你就不能否定吴军火攻是赤壁的转折点这一说法。明白?

你的问题2:火势这么急,阿瞒的船又连着,又是冬天,为何东吴连阿瞒手下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没干掉或俘获?这全都表明,这段史料水分极大,周瑜的火烧赤壁绝不是赤壁之战的主功。

俺的回答:谁跟你说过,曹操手下有名有姓的人一定要在船上?要跑路有时候并不难,曹操手下有名有姓的人不会没马骑,要跑路也不是一件难事。孙刘联军追击曹军要舍船就步,而且孙吴联军主力跟黄盖用以火攻的船舰有较大间距,赶到曹军营所也需较长时间,由此,孙吴联军没有能抓到或追斩曹操手下的头面人物也属正常。明白?

要驳倒陈寿在黄盖传中的这段记载,你所说的这些,远远不够。

俺的观点俺在前面再度解释过了,你把俺的观点称为“私货”,俺也不再说什么,那是你的自由。只是,你知不知道-你如果否定俺“刘备是孙刘联军的挂名司令、陈寿是以刘备代指孙刘联军”的说法-你就不必再在这里说什么五万小兵都有功劳之类为自己遮羞的话?

呵呵,我枪毙史料?俺这叫证伪,你那个,“我觉得”,“你也信”,这才叫枪毙史料。来,俺问问你,既然,“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火一会功夫就连岸上都烧了,还轮到阿瞒高级人士逃走?无论他们是否在船上,倘若他们有这个时间逃走,还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还有鲁肃与关公在谈判时,为何对赤壁一战的功劳,谈都不谈?

还有,既然火势如此之猛,又如此之快,《吴主传》中记载阿瞒烧了余船,请问这时间哪来的?

赤壁这场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你看看官渡与夷陵,都记载了战死或投降的高级人士,为何在火势如此之猛的赤壁之战,就这么例外?关于陈寿代指,你有何证据?陈寿代指也就罢了,孙盛也跟着代指?为何反董卓联军,陈寿不用袁绍代指,既然孙盛也可以这么用刘备代指,为什么就没有人用袁绍来代指?再者,陈寿在先主伟或诸葛亮传中,这样代指,你说得还有点道理,但是在武帝纪这么解释,纯属扯淡。俺承认刘备是孙刘联军的主将,而不是挂名主将,更不会认可,什么陈寿以刘备代指孙刘联军,这一荒谬绝伦的说法,还有我的五万小兵都有功劳,与你的说法没啥关系,表拿这个为你自个遮羞。

俺来理顺一下你的说法,有不对的,您尽管指出。您老说,黄盖放火,烧了江面上的船,然后又马上接到了陆军身上,这段时间,应该不长,有“顷之”这个词可以作证,还有如果江面上的火烧到陆上要是慢,曹操的军队应该可以做好准备,这些,你应该没意见吧。之后火在岸上烧的时间较长,否则,你就不会说“孙吴联军主力跟黄盖用以火攻的船舰有较大间距,赶到曹军营所也需较长时间,”,这下子,可奇怪了,这大火,为何这么听你的话?你让它烧得快,就烧得快,你让它烧得慢,它就烧得慢,就算你放的火,也不能这么操纵如意吧?还有就算这火按你设想的,你想快就快,你想慢就慢,曹操也可以在慢的时候调整部署啊,除非是这样,大火一下子烧了阿瞒整个大营,这才令阿瞒无法可施,只能撤军,这下又麻烦了,如果慢,如何能一下子烧了整个大营?退一步讲,就算阿瞒的陆军大营慢慢的一下子被大火吞没(没法子,我只能这么表述),这些个高级人士为何又是毫发无伤?难道这火也懂得尊卑?专挑小兵烧?这么欺软怕硬?你放一把这种火,让我来看看。即便是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也是在己方重要将领,荷融战死后,才溃败的啊。官渡与夷陵之战,你可以看看,高级人士有没有阵亡或俘获的?就是火烧博望坡,赵云也捉了个夏侯兰,为何这赤壁之战,就按你的设想,不折不扣的执行?


“如果你找不到比吴军火攻更有利的赤壁之战的转折点,你就不能否定吴军火攻是赤壁的转折点这一说法。明白?”这个逻辑好强啊。与你不能证明你当时没杀人,就不能否定你杀人这条罪过。见识到了逻辑强人。

俺说了多少遍,东吴这条史料,根本不能证明火烧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轩折点,既然如此,你要证明赤壁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赤壁,这才可以,你明白?

目前赤壁之战的主功是刘备,我有史料证明,而你却没有史料证明你的赤壁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赤壁。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不必粉饰。你前面说的“赤壁是刘备的功劳” 、“之所以说是刘备的功劳,又说是刘备居主功,只不过是给孙权方面点面子,你还真当回事了”,已经把你的立场表露无遗了。你现在知道自己这么说,并不妥当,是件好事。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知道说错了还强辩,说别人曲解你的话,就不够洒脱了。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你也不例外。

俺啥时粉饰了?“赤壁是刘备的功劳”就是说,赤壁最主要的功劳是刘备的,就如“与备战,不利”,刘备居主功,就是指“并力”。难道很难理解吗?亏得俺还用5万多个小兵来解释。俺自然是有犯错的时候,但依据现有史料,俺还没错什么。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忽然感到说一些酸不溜丢的话很无趣。我当然不是现在才想起孙盛的评价,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说了。不再重述。

你说的,我在上都驳了,你可以再看看。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周瑜打的不是曹操的水军偏师。南郡是孙权方攻下的,给了刘备。孙权方在赤壁之战中的投入比刘备大,但实际收获的土地却要比刘备的小。到现在,你还是没能把我的这一说法予以否定。当然,你可以说你不屑于否定。

拉到吧,周瑜打的就是曹操的水军偏师。南郡更是孙刘合力的结果,而且一样,刘备方面居主功。若非关公绝北道,周瑜能打下南郡?关公绝北道,令的援军一年多才到,这才让周瑜击败了曹仁,而且还差点丧命,若非关羽的贡献,恐怕就是周郎周郎,小命不长!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你列的史料,前面那段已经加以评论。我是否曲解,也已经表述。你的观点,陈寿孙盛看不到。你曲解陈寿孙盛心中的赤壁之战的功绩规属,孙盛陈寿也无法反驳。

这话说的,我拿的是人家原文,直译,反到成了曲解;真正曲解人家的,是你,虽然孙盛陈寿无法反驳,但人家白纸黑字的写在那里,不容你抵赖。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你很看不起江表传?既是如此你为什么要在前面引用江表传以期证明“火烧赤壁对阿瞒而言,只是一个小挫折”?用到的时候奉若梵音,与自己的观点有冲突之后又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你我都不是在做学问。但是,态度还是要端正一些的好。

呵呵,我一直表示的是江表传,是专美于东吴的,引用要小心,而不是一概否认,劳驾,俺还活着,轮不到你来曲解。江表传专美于吴,所以偏向于东吴的记裁,大家可以只取其中一部份相信,前提是,与其它史料不冲突,且无学者质疑。但并非偏吴的,没有与其它史料冲突的,当然可以取证,难道,俺还要象你一样,不管冲不冲突,也不管其立场如何,也不管写得如何不尽情理,要么全篇纳入,要么一概不取?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你的逻辑是:鲁肃没有说孙权方在赤壁一战中的功绩要大于刘备,并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得出一个“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的结论。你的这种论证方法以及由这种论证方法推出的结论,很荒谬。

以下言论是按照你的论证套路得出:关羽在描述刘备在赤壁的功绩是“身在行间,寝不脱介”, 而没有说刘备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具体作战布署的规划者和实施者。由此可以得出,刘备在赤壁只是做了一员普通将校士卒所做的事,刘备不是一个决策者,一位统帅。决策者、统帅的角色,显然要比一个普通将校士卒重要。关羽没有说刘备是统筹全局,所以刘备不可能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实际指挥者。

你既然知道并不能因为关羽没有说刘备曾经有过决策就认定刘备在赤壁中没有决策权,为什么还会仅凭借鲁肃没有说孙权方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要过于刘备方,就认定“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

对待历史还是严谨一些的好,不要想当然耳。

完了,完了。我的话让你歪曲到什么地步了?我说的是关公提赤壁之战,刘备方面有功劳,而鲁肃不提孙权方在赤壁一战中的功劳,这证明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而不是什么鲁肃没有说孙权方在赤壁一战中的功绩要大于刘备,并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得出一个“东吴方面知道,刘备方面在赤壁之战功劳远远大于江东”的结论。切记切记。

因此,俺照你的解释方法--关羽在描述刘备在赤壁的功绩是“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所以刘备在赤壁只是做了一员普通将校士卒所做的事,那么鲁肃根本就不提周瑜在赤壁之战的事迹,所以周瑜就是看戏?

你这次明白了?俺再友情提醒一下,别人的话不要歪曲。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只不过是表述了我的看法而已,且没有说我的看法一定是正确的,也没说资治通鉴一定就说错了,这个你要搞清楚。我之所以表述了我的看法而没有说原因是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资治通鉴的这一段,我不能仅凭你的话就认为资治通鉴真的将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列于赤壁之后,我不会道听途说,这是我的原则。现在我印证了,你既然问起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就说一下我这么说的依据。

1、江表传此段说的是初,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后。这一点想必你也知道,之所以列出来是因为这是反驳通鉴的前提。

2、如果曹操派蒋干是在赤壁之战后,则江表传此段记载颇有些自相矛盾。江表传此段还有如此文字: “(赤壁之后)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谮之”。如果曹操遣蒋干南下是在赤壁之后,则此时周瑜已是威名远著,且曹操曾身受其害,江表传如何还会说“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

3、江表传此段还记载:“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这说明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对周瑜之名望已是早有所闻,进一证明了“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中的这个初是在赤壁之战前。

由上,不难得出蒋干说降之事是发生于赤壁之战前这一结论。

最后再提一点,就是蒋干说周瑜之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不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个人以为江表传不会在多个不同的地方对此事大书特书。由此,仅在这件事上,宋人所看到的江表传是不是全本并不重要。

你也知道,江表传自相矛盾啊?这种自相矛盾,正是它专美于东吴所造成的,江表传没说此事发生在赤壁之后,但是通鉴可列在了赤壁之后,通鉴创作过程中,不可能不看江表传的原文,据现有史料来看,以及通鉴与裴注三国志对比来看,这事就是在赤壁之战后,除非,你有史料证明,此事不在赤壁之战后。

就如你说的,倘周瑜是赤壁的主功,且曹操曾身受其害,江表传如何还会说“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明显是,周瑜只打阿瞒的偏师,所以,阿瞒才会闻周瑜有才。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你举的这段史料,先不提真假,它何处表明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你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这是否已经表明你已经承认你前面仅凭借“与备战,不利”、“刘备先破公军”就认定“赤壁是刘备的功劳”亦或者“刘备居首功”的说法欠妥?

你的史料不能证明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我的史料可是明确的指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居主功。总不能你拎一个猪头上来,就说别人脖子上长得都是猪头吧,天下间还有这种道理?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7 22:55 发表

江表传这段,并不是仅仅是在说“火烧赤壁是周瑜的而已”,而是说赤壁之战能取胜,主要得益于周瑜。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先是说周瑜破魏军,然后是曹操说跟周瑜作战失败逃走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这已经囊括了赤壁火攻之后的事,且这里的主角是周瑜,不是刘备。“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要光看到“烧船”,还要看到“自退”,这里已经也是交代,烧船和击退曹操的是周瑜。

你的这一段指摘,在此次回复中皆已应对。你如果觉得我哪里有归避之处,再明确指一下。争取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我不是什么奇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江表传这段就是仅说“火烧赤壁是周瑜的而已”,“瑜之破魏军也”,难道,阿瞒的水军不是魏军?只有阿瞒的主力是魏军?至于“曹公曰:孤不羞走”,明显是为吴人专美。第一,阿瞒之后,向孙权说“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前面还会说,孤不羞走?这是明摆着打自个耳光;第二,阿瞒一向讳败,水淹七军,自个都要迁都,居然整出一套,非战之罪也,丢汉中,先说,刘备肯定想不到,这一定是别人教的,然后把罪名往夏候渊身上按,说人家是白地将军,他会说孤不羞走?第三,这段史料,三国志不纳,通鉴也不纳,只有为吴人专美的江表传出现,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你的回答,全然让人匪夷所思。需要江表传,就用江表传,不需要时,就说人家不对。你的原话,“用到的时候奉若梵音,与自己的观点有冲突之后又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你我都不是在做学问。但是,态度还是要端正一些的好。”用在你自个身上,确实半分不差,来按你的原话,这叫自个控坑自个跳,呵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骁骑兵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7
编号 74988
注册 2006-7-10


发表于 2007-12-28 22: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士别三日 于 2007-12-24 08:59 发表

这就是他们没能力的表现,过早地惹苏联和美国佬
其实真要比较,董卓比较适合他们

1941年德国不攻苏联能干什么?打英国?制空权、制海权怎么解决?何况英国背后还有美国,美国已经通过了租界法案,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基本没有取得英吉利海峡制空权、制海权的可能,不打苏联等到苏联完成了军事改革那就更难对付了,当然有人会说德国也在发展,但是从发展潜力上看德国怎么拼得过英+美+苏?同盟国的领导人会不懂得联合而眼睁睁地看着被轴心国各个击破?

1941年日本不打美国行吗?美国已经对其进行了石油禁运,美国卷人战争是迟早的事。

山本五十六才真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日美国力差距有多大,可他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只能服从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别无选择。

总的来说,二战德、日与其对手的实力差距比三国蜀魏实力差距大得多,而且更加不一样的,希特勒、东条英机是为了拓展他们所在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而对别的民族发动战争,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

[ 本帖最后由 骁骑兵 于 2007-12-28 22: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29 0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山本五十六才真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日美国力差距有多大,可他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只能服从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别无选择。
----------------------------------------------------------------------------------
所以日本把他恭封进靖国神社。


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
----------------------------------------------------------------------------------
日本人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个国家的部分人类而对同生存于一个地球的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屠害同类。

你这种跨时代的理解力真高。高山仰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9 2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这话你都能否认?你说“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然后得出“孙策象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换句话说,孙策下江东之前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土地,就不是为他人做衣裳,请问这还不是立功就能得地?睁眼说瞎话的本事,您还真是做到了前无古人,至于后无来者,料想也差不多了。还有,如果你不是立功就能得地,请问一下,你为何用这个“却”字?却字表示转折,就是说,你的意思就是立功本应得地,当然,你可以否认,“却”字,你在这里是承前启动,是承接关系,依据您一惯的做法,俺能想象得到,若与事实相悖,还忘恕罪则个。

孙策得不得地都只是一个个例,孙策立了功没得地不代表别人也是如此,孙策立了功得了地也是同样。我只是在说孙策,你是如何从中得到一个“立功就能得地”的全概率的必然结论?
我说的是"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怎么像是孙策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你觉得我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直接冲这个来。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袁术食言,是袁术食言,袁术食言,与孙策为他人做嫁衣裳,你也能扯在一起?孙策当时在袁术手下,为主公攻伐是份内之事,谈什么为他人做嫁衣裳?倘若你说,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袁术食言,未得土地之封,对他不公平,这到是可以谈上一谈,结果闹了一出为他人做嫁衣裳。更好笑的是,您老人家为打补丁,加上一个“庐江真卿有也”。俺来帮您回顾一下,你的原话,“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不是“倒是孙策下江东之前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有得到袁术承诺的封地”,您这是做什么?难道是传说中的自打耳光?鼓励一下,加油加油。

这种明显错误的论调明明是你所表述的,怎变成了俺算在你头上?难道不是你诬陷俺“一脚踹到你这来”?您居然还大义凛然道貌岸然的指责俺“就会这两手”?颠倒事实至此,真乃人心不古啊。

我引讨逆传的这一段本就是为了解释我前面为什么会说孙策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我的本意。自打耳光?难道,以你的理解能力“结果却未得寸土之封”和“没有得到袁术承诺的封地”两种说法互相矛盾?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又是俺诬陷?这事闹得,俺的话对孙策而言,虽刻薄些,倒也是事实,哪里当得起这个词?

《后汉书》:(术)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

这条史料,在你回复之前,俺就引了。

请问一下,这袁术对孙坚可够可以的了,孙坚为袁术他老人家狗模狗样的干了半辈子,最后死了在襄阳城下卖豆腐脑。袁术还绑了孙坚他老婆,索了国玺。这种人,孙策但凡还有其它去处,还会再投到袁术手下?这难道不是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我形容他为丧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终日,不可以吗?

范晔?“孙坚死后,孙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惶惶然不可终”这话是范晔说的?范晔说“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范晔说“孙坚死后,孙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所,惶惶然不可终”?
孙策活的好好的,他去投袁术只是因为他想做一番事业。你想诋毁孙策是你的事,不必栽赃到范晔头上拉出范晔来垫背。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如果您老人家硬要说是诬陷,劳您驾,请前往九泉之下,找个叫范晔的人,大可在地府起诉他造谣诬陷,还孙策一个清白,不过,这与俺是没有关系了

去地府?原来人可以恶毒到这种地步。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汗,孙坚死后,其部下均投告袁术,兵将自然全部都归袁术了。难道还是将领跑到孙策那,士兵投靠了袁术?

《孙坚传》: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㈠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这就表示,什么程普、黄盖、韩当等人一起归了袁术。

蒋钦不是袁术给孙策的?MY GOD!我将原文都列下来。这句话的是意思是孙策从袁术手中得到他父亲的人马,蒋钦当时就是当中的。袭在这里是指从袁术手中接收他父亲的部下,与世袭的意思相类。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孙策依附袁术时,他在孙策身边做事,可当时孙策也是袁术的手下啊,他一样也是袁术的手下。

随从给事在你那里被解为蒋钦当时就是当中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孙策依附袁术时,他在孙策身边做事,可当时孙策也是袁术的手下啊,他一样也是袁术的手下”——在你看来,是袁术的手下就等于是袁术给孙策的“将”?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怪了,孙权的三万人借给刘备,周瑜都要听刘备的指挥,鲁肃就不能助画周瑜方略?这是什么与什么啊?孙权让周瑜听刘备指挥,敢情,周瑜就不需要人出谋划策?这号逻辑,还真是古今罕见。

怪?我也很奇怪你怎么看不到那句“任瑜以行事”。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这些是陈寿说的,又如何?难道与孙权将3万人借给刘备有矛盾?

并力说明赤壁不仅仅是“刘备的功劳”。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这两段是三国志的原文不假,但第一条是陈寿写的诸葛瑾、步骘的上疏,第二条是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啥时成了陈寿的意见了?按您的逻辑,“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原来是陈寿的看法啊?呜呼,陈寿这个帽子戴得可真冤枉。下面我将史料贴下,诸公可观上一观,啥叫张冠李戴,啥又叫指鹿为马,瀚海浮尘同学以身作则,向大家进行示范,请勿错过。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我说过这是陈寿的意见?“陈寿三国志吴书的原文”等同于陈寿的意见?我引的这两段话不是“陈寿三国志吴书原文”?又是栽赃,亏你还有脸说指鹿为马。

对于赤壁主要是谁的功劳是你清楚还是诸葛瑾、步骘、孙权清楚?诸葛瑾、步骘这话是对孙权说的,说的目的是为周瑜之子求情。你以为诸葛瑾、步骘为了这个而在会在孙权面前编造周瑜的功绩?你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自欺欺人?

时时说?不必。你只需举出一条孙权令周瑜听命于刘备的史料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以下是陈寿对孙权的这番评论的评价: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这说明什么?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28 17:43 发表
啥叫搪塞?人家魏书,写明了与备战不利,言外之意,周瑜可忽略不计,陈寿在向皇帝的陈奏中,也清楚的表明,孙盛更是一口咬定,山阳公记,也是写的清清楚楚,这么多史料,你一个搪塞,都统统作废?

俺不是说了吧,陈寿表示的是刘备居首功,也可以说是赤壁就是刘备打的,你总不能让陈寿也将5万多个小兵列出来吧?

你认为就说你认为,就别栽赃陈寿了。

孙权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陈寿认为“优劣允当”,代表什么?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2-29 21:4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骁骑兵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7
编号 74988
注册 2006-7-10


发表于 2007-12-29 21: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4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所以说,希特勒、东条英机对德国、日本来说可以说是英雄,毕竟他们是为了拓展他们所在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战,但对他们侵略的国家来说就是侵略者和战争狂人。

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对当时的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可以说是好人,但对蜀魏两国人民来说就是发动战争而给他们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狂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士别三日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07-12-29 23: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变成讨论诸葛亮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30 02: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所以说,希特勒、东条英机对德国、日本来说可以说是英雄,毕竟他们是为了拓展他们所在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战,但对他们侵略的国家来说就是侵略者和战争狂人。

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对当时的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可以说是好人,但对蜀魏两国人民来说就是发动战争而给他们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狂人。
---------------------------------------------------------------------------
哇哈哈哈哈哈哈~~`  东条希特勒给德,日两国国内造成的内耗不知到比诸葛亮大多少倍了, 都成了"英雄",诸葛亮对蜀国内部造成的消耗远小于德日两国, 同样是以拓展蜀国的生存空间而战的诸葛亮却成了"对蜀魏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狂人"????

曹操打孙权造了多少灾难? 是不是战争狂人? 孙权攻曹操造成了多少灾难? 是不是战争狂人? 这些东西那个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野心而发动同族战争的? 你要评价就不要跳出时代局限性去讨论, 否则天知道你会弄出个什么恐怖说法出来.

结论: 三国历史上全都是恶魔. 比东条, 希特勒都不如. 你的逻辑就这样是吧?


把你那巨大灾难的例子先举出来, 把数据先列出来再说吧!!!反亮反成你这样子实属难得.


另外不同意阁下对东条, 希特勒的论述: 西特勒只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煽动德国民众战争情绪.
东条英机为的是日本天皇, 一家一姓的天下野心而战. 而不是什么为民族而战. 当时的日本军队是打着为天皇而死,为天皇效忠的"封建愚忠"思想作战的!!!!!少在这给东条西特勒贴金去吧你!(日本二战失败前, 天皇才是真正的日本决策者, 而且是世袭制的, 你弄清楚了没有!!)

你最好把基本事实给搞清楚!!!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30 03:2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12-30 02: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只要可以倒亮,哪怕把东条剃刀,西特大哥给美化成圣人也是可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骁骑兵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7
编号 74988
注册 2006-7-10


发表于 2007-12-30 13: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8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当然!东条、希特勒是民选的,他们发动战争带来的收益并不只是他们个人享用,而诸葛亮发动对魏的侵略战争即使成功受益的也不过是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而已。

还希特勒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发动战争,笑话!且不说希特勒是民选上台的,看过《我的奋斗》吗?

你说的对,希特勒发动战争是代表了当时德国的民意的,而诸葛亮发动战争别说蜀国的老百姓不支持,就是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支持的也不多。

至于东条希特勒给德,日两国国内造成的内耗不知到比诸葛亮大多少倍?不知你要的什么标准得出的这个结论,另外,敢比比战果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30 15: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当然!东条、希特勒是民选的,他们发动战争带来的收益并不只是他们个人享用,而诸葛亮发动对魏的侵略战争即使成功受益的也不过是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而已。
----------------------------------------------------------------------------------
请问收益怎么惠泽下层人民的呢? 日本年年投军的人数剧长, 死亡率越来越高, 国内耗钢好钱越来越多, 生产远远跟不上, 这些好象某些人就是自动过滤了吧?

德国更不用说, 如果不是一战后的各国援助, 德国得个P益得益, 至于民众, 更加是付出得多, 获得得少.


你说的对,希特勒发动战争是代表了当时德国的民意的,而诸葛亮发动战争别说蜀国的老百姓不支持,就是蜀国的独裁统治阶层支持的也不多。
----------------------------------------------------------------------------------
看来文化大革命更加代表民意了毛泽东同志绝对正确. 您老慢慢忽悠去.


至于东条希特勒给德,日两国国内造成的内耗不知到比诸葛亮大多少倍?不知你要的什么标准得出的这个结论,另外,敢比比战果吗?
----------------------------------------------------------------------------------
why不敢? 德国闪电战下, 负债不还下, 最终因为发动战争导致分裂成东西两个德国几十年的战果怎么跟诸葛亮比呢不知道?

日本长期军事限制, 本土被战胜国驻兵, 国民经济在战后一下子沉到谷, 人口剧减. 不知道这战果又是如何跟诸葛亮比呢?


我倒希望阁下真能从损耗和战果上来分析出怎么个对比法. 你除了反亮还懂什么事实?

对了, 拿来攻击诸葛亮的法宝, 为一家一姓发动战争造成巨大损失的头衔怎么不为东条辩辩了?
莫非已经不能面对东条这东西所为的是什么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30 15: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骁骑兵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7
编号 74988
注册 2006-7-10


发表于 2007-12-30 19: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收益怎么惠泽下层人民的呢?自己去看看德、日从占领区掠夺了多少物质!

总的来说,希特勒、东条英机是为了拓展他们所在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而对别的民族发动战争,至于失败是因为对手实力差距太大而已(远远超过三国时魏蜀的差距)

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骁骑兵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7
编号 74988
注册 2006-7-10


发表于 2007-12-30 19: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当年这么干也就罢了,毕竟是封建独裁者嘛,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有某些人对诸葛亮为了什么“兴复汉室”的口号,虚无缥缈的政治理念而发动战争大唱赞歌,那就很不可理喻了。

诸葛亮为一家一姓发动战争造成巨大损失难道不是事实?

[ 本帖最后由 骁骑兵 于 2007-12-30 19:2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士别三日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07-12-31 01: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骁骑兵难道认为诸葛亮不打魏国的话,魏国就不会去灭蜀国了吗
如果为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是错,那曹操就更是千错万错.
看看曹操灭了多少势力,杀了多少可怜百姓.当时中国人口的锐减大部分都是曹操所为.徐州屠杀更可比南京大屠杀
例如赤壁,曹操竟然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刘表,刘备,孙权,张鲁,马超发动内战.简直罪无可恕.
我相信,作为21世纪的今天,不会有人对曹操发动战争大唱赞歌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12-31 03: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星眸白衣清歌
诸葛亮固然不是曹操,魏国也不是袁绍,但诸葛亮真的就一点胜算都没有吗
这点http://www.xycq.net/forum/redire ... 1&goto=lastpost这篇文章的分析觉得很不错,建议兄台看看.请兄台注意,诸葛亮北伐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我们争议的焦点应该是北伐这一"行为"而不是北伐的"过程和结果".
兄台说诸葛亮是可以不伐,我的意思是北伐必须进行(我已引用过<后出师表>里诸葛亮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我否定的是诸葛不顾客观情况的一味北伐,并没有说过蜀不能北伐。我一直在说弱可以胜强,但要看机会和具体的操作。
刘禅虽然称不上贤君,但就此说没有人才肯出来仕官,这话从何说起?既然诸葛感觉到人才凋零,首要任务应该是大力发掘、培养人才。如果只有先帝遗臣才可以图敌,那等这些人都死光了以后,蜀国怎么办?
诸葛的北伐对曹魏的消耗有多大?你有没有证据表明因为诸葛的北伐,魏蜀两国的差距缩小了?
你认为出师表表明诸葛北伐有胜机,我不这样看。诸葛的分析实在是有问题,前边刚说了益州疲弊,后边却想北定中原,自相矛盾;兴复汉室这种口号当时已经打动不了多少人;曹魏虽然兼顾东西,但诸葛打出去自己也失了地利,补给成为最大的敌人。仅从这些分析实在看不出为了成功希望不大的北伐而劳民伤财的必要。
魏三次伐蜀,两次没成功,第三次如果没有邓艾的用险,加上蜀自己的问题,结果很难说。而且魏是东攻西守,注意力在东线,如果不是诸葛的北伐,魏根本没把蜀当回事,怎么就能说不攻出去就没生路呢?

QUOTE:
星眸白衣清歌
不否认战争会死人,可是有哪场战争开始之前发动方的统帅就知道结果了?统治者只考虑自己阶级利益不考虑老百姓这等被统治阶级利益在阶级社会是何其正常的事,这个何必苛求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古人呢?
古代有几个统治者为老百姓着想了?  

战争的结果有时的确会出乎预料,这个很正常。但是作为战争的发动方,至少应该认为有几分胜算(即使是错误的判断)才能挑起战争吧。而在“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的情况下就发动战争,这样的统帅实在是祸国殃民。
统治者考虑自己阶级利益,这正常。但如果只考虑自己利益,不考虑被统治阶级利益就不正常了。即使在古代对不恤民力的做法也是有人反对的。

QUOTE:
暂时发言马甲
你说的是你的理解, 我用你的理解说是你的心还成我度你了? 搞笑啊??
出师表并不公布于蜀国, 仅仅是诸葛亮以个人名义上书给阿斗的一个表章而已. 例行公事?
曹操有没有例行公式给那个名义最高领导? 少在那自冠以"事实就是如此"去吧.
荀某的话仅仅是退了输得更惨, 这种绝地曹操尚且可以不降, 诸葛亮还没到输了会更惨的地步, 诸葛亮干嘛降?
你倒是告诉我诸葛亮有什么要投降的理由呢?  

你的第一句话我看不懂。
仅仅是诸葛亮以个人名义上书给阿斗的一个表章而已,不管阿斗同意不同意,诸葛都是要执行,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这里好象不干曹操什么事。
你倒是说说荀某的哪句话里有“退了输得更惨”的意思。
我没说过诸葛要投降,为什么找我要理由?

QUOTE:
kyu
呵呵,书信如果是少数人投递的话,曹某人为啥烧了了事?为什么不进行清算?就是因为人太多了,如果清算的话必然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也是让那些意图倒戈的家伙安心,再好好为自己卖命。曹操顶过来了是因为他老人家的兵力大都握在曹姓宗族人的手里,在官渡的都是老曹的嫡系,老曹一挂,他们也跟着完蛋。老曹在官渡可是合战不利的,为什么不利?这个有可能在那些投给老袁的信中透露了些什么吧。老曹在这种逆境中都可以生存下来,那么诸葛为什么不行? ...

曹某人烧了了事就代表有“那么多”的人通敌?甚至到了必然动摇根基的地步?想象力不是一般的强。
老曹要收买的是所有人的人心,包括没有通敌的。
请你给个证明老曹合战不利是有人给老袁通风报信的记载。
我没说过诸葛不能生存下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8
编号 29740
注册 2005-1-6


发表于 2007-12-31 16: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12-31 03:31 发表


我否定的是诸葛不顾客观情况的一味北伐,并没有说过蜀不能北伐。我一直在说弱可以胜强,但要看机会和具体的操作。
刘禅虽然称不上贤君,但就此说没有人才肯出来仕官,这话从何说起?既然诸葛感觉到人才凋零 ...

以老曹的脾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通敌的人少,官阶小,还不好好收拾?老曹烧信主要的是安通敌人的心,对忠于自己的人不论功行赏,就靠烧信?合战不利与通敌有关只是猜测而已.你老兄说老曹对付袁绍是将敌人引入预设的防线,说的多好啊,既然是预设的防线,怎么还不利,还想退兵.你老兄所说的操作性呢?"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这句话除了得出让老曹守株待兔,坐等天上掉馅饼之外没看出任何实质性建议.说明老曹的被动形势.诸葛和曹都是企图以弱胜强,区别在于两个人结果不同而已.因结果说某某不遵守客观规律,这种逻辑还真是强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31 17: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你的第一句话我看不懂。
仅仅是诸葛亮以个人名义上书给阿斗的一个表章而已,不管阿斗同意不同意,诸葛都是要执行,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这里好象不干曹操什么事。
你倒是说说荀某的哪句话里有“退了输得更惨”的意思。
我没说过诸葛要投降,为什么找我要理由?
------------------------------------------------------------------
第一句话说你以己之心度诸葛亮之腹是指你以你的想法理解诸葛亮的意思, 你还能说成是我在度你? 你搞笑不搞笑, 哈不明白意思?

诸葛亮本来就有刘备遗旨指定以诸葛亮为首辅, 命刘禅等人事之如父. 不知道诸葛亮例行公事又是什么意思? 这事还由不得刘禅决定. 刘禅要做的就是照诸葛亮的意思去做个明君, 亲贤远小, 勤政别乐. 这是例行公事?

关曹操什么事? 搞笑了, 阁下说那份表章只是诸葛亮这实际领导给名义领导的例行公事, 我就问你曹操这实际领导有没有给过献帝这种例行公事? 刘禅只名义最高领导, 同时也是诸葛亮之下的最高领导, 什么叫例行公事????

连这点都不明白还配说例行公事?

既然诸葛亮不需要投降, 那就结了. 在国内发展一切在正轨中, 修复了与东吴的同盟, 还不出兵阻延, 破坏魏国的恢复国策, 难道跟人比谁恢复得快? 魏拥9州, 雍,凉在休兵的这几年一直慢慢的恢复, 大量人口转移到长安, 发展顺利, 诸葛亮此时不破坏, 难道眼睁睁等着对方"犯错"??

你这还真是绝策啊!!不过是让蜀自绝的绝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2-31 17: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收益怎么惠泽下层人民的呢?自己去看看德、日从占领区掠夺了多少物质!

总的来说,希特勒、东条英机是为了拓展他们所在的民族的生存空间而对别的民族发动战争,至于失败是因为对手实力差距太大而已(远远超过三国时魏蜀的差距)

而诸葛亮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对同属一个民族的政权发动内战。
------------------------------------------------------------------
掠夺了多少物质是惠泽到下层人民的? 最惠泽的那几亿两白银恰恰不是侵略战争夺来的. 还什么为"人民"?

诸葛亮也是为了他所在的国家拓展生存空间而已. 难道不是? 东条同样为一家一姓之天下发动侵略, 屠杀战争. 这原来比诸葛亮更好. 真是绝妙的逻辑啊.
希特勒什么时候为了拓展他们民族的生存空间发动战争? 希特勒貌似是为了个人野心而把他的民族生存空间给压得空前绝小吧. 或者你认为二战前西方个国给予这一战原凶德国的援助还少?

说得出这番话只能说明你连基本事实都不了解.



诸葛亮当年这么干也就罢了,毕竟是封建独裁者嘛,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有某些人对诸葛亮为了什么“兴复汉室”的口号,虚无缥缈的政治理念而发动战争大唱赞歌,那就很不可理喻了。

诸葛亮为一家一姓发动战争造成巨大损失难道不是事实?
------------------------------------------------------------------
日本人也就算了, 真不明白身为中国人的某骑兵居然对造成国家如此大损害的东条某人居然比一个内战的诸葛亮更推崇, 甚至以异族凶手来去比诸葛亮?


你都能站在那个魔王本人的立场去赞扬东条了. 就不许别人站在三国时代的时代背景去赞扬诸葛亮在那个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精神?



诸葛亮为一家一姓而造成巨大损失还得你来证明数据呢, 事实? 反个问就事实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8-1-1 15: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kyu

以老曹的脾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通敌的人少,官阶小,还不好好收拾?老曹烧信主要的是安通敌人的心,对忠于自己的人不论功行赏,就靠烧信?合战不利与通敌有关只是猜测而已.你老兄说老曹对付袁绍是将敌人引入预 ...

我没看出来官渡之战期间,在曹操前后方有什么迹象表明有那么多官阶高的人通袁绍,你有什么发现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都搬出来了,老曹可没这么小家子气。张绣归顺的时候老曹对贾诩说什么来着?老曹是想要“信重于天下”的。
去看看地图就知道是不是将敌人引入预设的防线了。没粮食了,想退兵,怎么了。你认为是什么。
请你将原话引全,干吗只引一半。而且居然从“情见势竭”开始引,你知道“情见势竭”指的是谁吗?你的理解力跟你的想象力一样强悍。

QUOTE:
暂时发言马甲

第一句话说你以己之心度诸葛亮之腹是指你以你的想法理解诸葛亮的意思, 你还能说成是我在度你? 你搞笑不搞笑, 哈不明白意思?
诸葛亮本来就有刘备遗旨指定以诸葛亮为首辅, 命刘禅等人事之如父. 不知道诸葛亮例行公事又是什么意思? 这事还由不得刘禅决定. 刘禅要做的就是照诸葛亮的意思去做个明君, 亲贤远小, 勤政别乐. 这是例行公事?
关曹操什么事? 搞笑了, 阁下说那份表章只是诸葛亮这实际领导给名义领导的例行公事, 我就问你曹操这实际领导有没有给过献帝这种例行公事? 刘禅只名义最高领导, 同时也是诸葛亮之下的最高领导,  ...

我的理解不管对错,你凭什么说是靠度诸葛之腹得出的?我可不可以认为你的想法都是靠度别人之腹得出的?搞笑的是你不是我。
即使刘备让刘禅事诸葛如父,但毕竟诸葛是臣,刘禅是君。诸葛都没有明目张胆的凌驾于君之上,出师前都要给刘禅打个招呼,例行一下公事。诸葛仅仅是要刘禅“亲贤远小, 勤政别乐”吗?为什么这个表被称为出师表?更搞笑的是勤政,诸葛把大权都揽过去了,刘禅还有什么好勤的。
我说不干曹操什么事,是要告诉你不要拿曹操当挡箭牌。
“刘禅只名义最高领导, 同时也是诸葛亮之下的最高领导”这话说的,要笑死我了。我记的“用来警戒真正的国家领导人,这句话说得没什么不妥。就看真正的领导人听不听得出其用意”也是你说的,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你有因为诸葛的北伐两国差距缩小的证明吗?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成本核算,诸葛在破坏别人的同时,难道自己不受影响?没听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吗?既然敌暂时不可胜,为什么不能等到对方“犯错”后再战而胜之呢?

顺便问一下,荀某人说的“退了输得更惨”的原话找到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8
编号 29740
注册 2005-1-6


发表于 2008-1-1 18: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8-1-1 15:00 发表


我没看出来官渡之战期间,在曹操前后方有什么迹象表明有那么多官阶高的人通袁绍,你有什么发现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都搬出来了,老曹可没这么小家子气。张绣归顺的时候老曹对贾诩说什么来着?老曹是想要“ ...

贾某人那叫胡扯,"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是啊,老曹是信重天下,是明德四海,结果呢?"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真是说一套,做一套.老曹不小家子气?许攸,崔琰,毛玠,荀文若等人老兄是蔽障了的.
荀文若的话我没引全,是因为前面是论述相持的重要性,而不是具体的计策.后面要老曹等,等天上掉馅饼.老袁是情见事竭,老曹呢?老曹是军粮方尽!一个有粮,一个没粮,两军相持,谁会先崩溃?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1: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728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