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韦孝宽于2003-12-11, 22:07:34发表
可是个人认为,这一切都必须以他在某场战役中最后获胜为前提,不然。。。。。。
对这个,我一直不敢认同。
我认为单纯的胜负并不能作为一个水平认可的前提。
柏举之战的记载: 孙武在柏举之战中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中计,挥军直追。而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至大别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
孙武能如此用兵,堪称一代名将。
如果把好大喜功的令尹囊瓦换了头脑冷静的左司马沈尹戍;或是当时囊瓦平庸地贯彻了沈尹戍的“沿汉水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主力。静静等待沈尹戍迂回到吴军的侧后,实施前后夹击”的战略方针呢?恐怕胜负还未可预料吧。
同时,我认为如果一定要以“某场战役中的最后获胜”做为一个认可前提的。将会出现管仲类>孙武类>诸葛类>乐毅类的结果。这样的“认为”《百将传》将改写。
上战之后不久,曾大喊5K精兵可横扫天下的夫概,所经历的反叛和死亡过程,就是专长搞阴谋鬼计的诸葛类>以战术为强项的乐毅类的好例子。
当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孙武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
阻。这就是战略型的孙武类>专长搞阴谋鬼计的诸葛类的例子。
而管仲以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同时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使齐国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也懂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对外会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采取外交的主动权。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有民、有兵、有钱、有粮,凡战者师出有名,一挥手成就伯盟。这个“五霸之首”与吴国的霸业谁更有份量,这就是富国强兵冶国型的管仲类>战略型的孙武类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