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二次北伐之围陈仓的两点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20 11: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哈哈,这就是你的依据?子午道一方面直抵长安,一方面有新旧两条,新道始于南北朝,多读书吧!
-------------------------------------------------------------------------------------------
哦, 多读书的那个大师居然拿这"新道"起于南北朝的行走时间去讨论三国时期的? 还哈哈哈得那么开心? 是不是你自己不记得你自己拿这个来干嘛的了?


哈哈,你说司马懿至孟达之新城“路距800里”,而实际上呢?孟达说的是宛距离洛阳八百里,去其所处之所千二百里,这在之前我已经指出了,你非但不承认错误,还拿着个为自己辩解说你说的是“八百里是平川大道”,即便承认你说的对,那么还有四百里的非“平川大道”了?而子午道长六百六十里,褒斜道、傥骆道皆四百余里,也就是说,按你这意思看来,司马懿与张郃的行军难度即便相差,也相差得不多。当然了,这是假设你的话是真的,实际上从你这话所表达的意思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你说的是宛至新城仅八百里,而且都是平川大道。
-------------------------------------------------------------------------------------------
笑, 承认错引跟跟你扯皮是两回事, 你既然要扯平川大道不肯面对你说过的司马懿能8天走1200里张合也能, 那么我自然只说了800里平川大道, 没说1200里. 你要扯我陪你扯.
跟张合差不多? 看来入蜀除了栈道外就都是平川大道了? 你是在表达意思了? 要不要扯啊? 无忧大师?


哈哈,既然你承认了李白的诗句是夸张,那么就够了,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
哈哈, 既然你承认没有一个人夸张过宛到上庸的道路难入登天,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转移话题”?你说你夸张,而你给的只是这句话,在之前并没有说是“平川大道”,而我说是“八百里”,怎么会是“转移话题”?而且,这会儿你承认“八百里”是“引错”,而前面却说“我说的是800里平川大道”,岂不是自相矛盾?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胡搅蛮缠!
-------------------------------------------------------------------------------------------
我说夸张, 你把错引的地方当夸张, 我直问你张合跟司马懿的道路差别, 你跑去说不全是平川大道就行了, 谁在胡搅蛮缠??
你要纠住一个地方不放, 不肯去证明你说过的那句"司马能做到张合也能做到"的前提条件. 我当然乐意跟你扯皮.


哈哈,这个数字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司马懿在未达未反之时便“潜师进讨”而八日至其城下,还去见曹叡再讨伐孟达花了十多天?而史书记载得很明确,是“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可见紧急了,张郃以此为先,将营中事务托于他人便可,何必亲自安排妥当?而张郃轻骑兼行,两日从方城赶不回河南城?
-------------------------------------------------------------------------------------------
哈哈, 这个数字从何得来的? 1汉里约合0.8316市里(参杨生民《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你不是很多书可看的么, 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市里等于多少公里.
那是孟达判断的事情. 别问我. 要问问孟达去.
驿马从长安到络阳告知魏明帝不花时间,明帝商议出对策不花时间,帝驿马召张合不花时间. 所有时间就只花在张合回洛阳的2天里. 太牛B了.

"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
其次, 召了张合回京后, 才亲幸河南城, 送张合出行(大概某个大师以为张合到京是没到洛阳直接在河南接命出发了吧???)太牛B了.  直接把到京二字给忽略掉了, 以为明帝所有事情都在张合回来的路上就准备好了. 强, 太强, 实在太强大.


哈哈,别说,子午道确实是最长的,但其直出长安,其道也分新旧两条,你还是多读书,看能不能拿出子午道易行的证据。
-------------------------------------------------------------------------------------------
不知道谁拿这"新路"的时间来当证据的呢?
最长的艰险道路, 居然还要走? 明明有短点, 又容易走点的路, 出了谷口还是"平川大道"(无忧大师语)都不走, 看来子午谷比无忧大师那"平川大道"更容易跑了吧?


哈哈,我是针对此处而言的。
-------------------------------------------------------------------------------------------
果然是断章取义的高手, 学士说按同样的速度10日1500里. 恐难达到.
你回句说15日够了, 难道直接就忽略学士提的前提? 逃避吧, 继续逃避吧. 你爱当懦夫没人挡着你.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20 11: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20 11: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20 09:52 发表

足下没弄清我的意思,的确,曹操五千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是不带辎重和马甲的,且已是极限;但自陈仓告急于长安的通信之骑,却可以是单骑或数骑,也没有任何辎重或配备马甲,而且其马必是良马,又沿途可以 ...

古代以日行千里称为"神驹天马", 你换再多匹马, 换多少个人, 速度总有个极限. 陈仓至于长安, 再由长安到洛阳路遥千里,且海拔高, 马匹消耗和人的消耗更大. 再快的马, 不用多少时间能跑完???到底是多少时间? 还必是良马呢. 算他1天不停的跑. 比曹操快一倍够多了吧? 通知到达洛阳也得是2天2夜的时间. 魏明帝一收到消息, 不多思索, 立刻就先召张合回来, 行. 洛阳到宛800里. 到方城又是多少里呢? 驿马通知到张合, 最快也2日1夜了吧? 这时候问题的重点来了. 张合闻讯立刻上马回洛阳, 驿马和驿报的可以途中换人, 张合能连续不眠不休的赶回京城然后立马又急行军率军出发? 借问句, 这还叫正常人么??让你坐24小时的车不睡觉你受得了? 更何况是骑马? 等张合到了京城, 怎么也要给张合休息吃饭的时间, 养足精神再率军出发. 这么掐指一算. 至少, 我说的是至少也得7天了. 你那什么鬼至少都有15天是怎么得出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这次战役可以说是诸葛亮在没有准备完全的情况下,仓促出兵的。

第一个问题

1.背景方面,此年初刚刚败回汉中,按常理不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出兵,原因是七八月间孙权大破曹休于石亭,“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可见,诸葛亮是临时决定抓住机会,不可能准备非常充分。

2.这次出兵内部看法不一,为此诸葛亮还上了《后出师表》来做到统一内部意见。

3.此时诸葛亮北伐用兵的重点仍然在于陇右,而这次出兵从散关直取陈仓,可见是利在急战。陇右有当地的粮草供给一部分,而秦岭则不然。(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原因是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很重要是在斜谷邸阁备粮,加上前几次取陇右并不成功,因而采取的直捣腹心的战略)。

第二个问题

陈仓、南郑相去甚远,“救至,引退”,如何理解?

《魏志.张郃传》记载:“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可见,“关中空虚”始自于此。而魏国原本就是预备曹休、司马懿两路伐吴的(《魏志.贾逵传》记载:“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所以诸葛亮若欲乘机北伐,必早有准备,曹休之败,更是坚定了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而上《后出师表》,以申明其意,从这来看,更不可能是仓促之间。

至于《魏略》所载“救至,引退”,我也是质疑了的。因为关中空虚,曹真不可能使费耀率足够的援军前往陈仓,再者,若费耀等援军足够,曹叡何必使张郃紧急督军前去解困?而且,长安至陈仓,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诸葛亮与郝昭攻守二十余日才到,可见,诸葛亮兵退的原因,是张郃至南郑无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2: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那召张郃的时间呢?秦岭地势的影响呢?魏延的奇袭策略,正是急行军出其不意,从褒中(非汉中,尙在在南郑北)处子午谷到长安尚需要10日。斜谷道从来没有作为驿道,子午谷虽略长,却因平易多次作为不同朝代的关驿大道,其难易自可见证。(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差不多。)

曹操追刘备是在刘备兵力较曹操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前提下,曹操才敢于作出这样的决定。

张郃只带了三万的“首都卫戍部队”,这三万人绝不可能全是骑兵,他如果是去围南郑,敢于象曹操那样做的话,张郃应该早死了百八十次了。。。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见,这是一个最高期限。曹操的例子只是用来说明通信,请不要误解。

《魏志.张郃传》记载:“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可见,这应是精锐,因为“武卫”、“虎贲”二营的精锐之士都给张郃使用了,这决定了张郃三万人的素质高,而且三万人不算多,可以保障快速行军,张郃“晨夜进至南郑”而非“围南郑”,这点区别是很大的。至于张郃西援街亭——足下开玩笑了,当时曹真督诸军在眉,而诸葛亮也留了赵云、邓芝据箕谷充当“疑军”及防范魏军自斜谷入汉中,张郃再去“围魏救赵”,岂不中了诸葛亮之计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20 12:09 发表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 ...

魏延劝说诸葛亮,十天肯定是最少时间,哪有用最多时间来建议别人奇袭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2: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20 12:15 发表



魏延劝说诸葛亮,十天肯定是最少时间,哪有用最多时间来建议别人奇袭的????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应当“不超越”的意思讲,意思是说:“不会超越十日可到长安”,因此这是个最高期限。严谨地计划,给个最高的范围,是很重要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20 12:09 发表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而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所行的距离,相对来说不会相差悬殊,而魏延说:“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 ...

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相若(参黄盛骧《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史念海《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读史方舆纪要》:子午谷660清里,约合915汉里。则于秦岭急行军不过每日91.4汉里。较司马懿擒孟达之每日150汉里,差别甚大。可见秦岭之难行。而斜谷“五百里石穴”更较子午谷为甚!!!!

且,魏延明言:“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可见,魏延估计即使在曹魏失去长安,东方来兵援助,最快也需要二十天!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更远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2: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子午道虽分前后,但古者虽东但直,后者虽西且曲,里程当相若(参黄盛骧《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史念海《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读史方舆纪要》:子午谷660清里,约合915汉里。则于秦岭急行军不过每日91.4汉里。较司马懿擒孟达之每日150汉里,差别甚大。可见秦岭之难行。而斜谷“五百里石穴”更较子午谷为甚!!!!

且,魏延明言:“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可见,魏延估计即使在曹魏失去长安,东方来兵援助,最快也需要二十天!


如果这样的战略凑效,第一次西援,就应该去围南郑,那时候的诸葛亮更远在天水一带,围魏救赵岂不是更有效,何必去街亭?

魏延所行还不只这“六百六十清里”的子午谷,因为其是从褒中出发,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因此魏延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而斜谷较之于子午旧道,恐怕是易于行进的吧?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这里,魏延想得是“东方相合聚”,意思是关中之军集结出充足的兵力及行至长安,否则关东之军自洛阳启程,再慢也不至于二十余日才能到达,张郃首次西援至街亭才花费了多长时间?而魏延自子午道,十日之内到达长安,诸葛亮同时出斜谷,也就是晚于魏延十日也必到长安——诸葛亮一是大军,辎重等甚多,二是他出斜谷还有眉县等曹魏防点得攻破,所以比较浪费时间。

至于张郃西援街亭——足下开玩笑了,当时曹真督诸军在眉,而诸葛亮也留了赵云、邓芝据箕谷充当“疑军”及防范魏军自斜谷入汉中,张郃再去“围魏救赵”,岂不中了诸葛亮之计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20 13: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士兄想要自杀不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20 12:37 发表

魏延所行还不只这“六百六十清里”的子午谷,因为其是从褒中出发,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因此魏延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而斜谷较之于子午旧道,恐怕是易于行进的吧?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 ...

“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

闻所未闻,在秦岭东西正脊横着走?您真想的出来。给你推荐一本书《南山谷口考》,看看吧,有好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20 13:01 发表
学士兄想要自杀不成?

呵呵,多亏这个坛子,练习了本领,就是不会生气,呵呵

以此为乐,岂不是好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3: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20 13:06 发表


“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

闻所未闻,在秦岭东西正脊横着走?您真想的出来。给你推荐一本书《南山谷口考》,看看吧,有好处。

褒斜通子午,而魏延可能是先入褒谷而转入子午,当然,也可能自褒中出至南山再入子午,总之,魏延所行绝不止子午道这六百六十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20 12:19 发表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应当“不超越”的意思讲,意思是说:“不会超越十日可到长安”,因此这是个最高期限。严谨地计划,给个最高的范围,是很重要的。

结合劝说的语境,“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不应当是“不超越”意思,而是“仅仅”的意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3: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20 13:24 发表


结合劝说的语境,“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不过”不应当是“不超越”意思,而是“仅仅”的意思。

我认为魏延提出的是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而非“劝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20 14: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越来越牛气了, "不过"居然被翻译成了"不超过".


◎ 不过 bùguò

(1) [cannot be better] ——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很高

那就再好不过了

(2) [but;however;only] ——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还不好

(3) [only;just;merely;nothing but;no more than]∶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

不过是个小孩子


http://www.zdic.net/zd/zi/ZdicE4ZdicB8Zdic8D.htm

汉典网上查阅到的意思. 某些人大概流行古词现译, 又拍个脑袋就出来了个不超过的意思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20 14: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我已经不想理睬你了,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同样是以上的网站,你查词语“不过”,翻“词语解释”,就会得到这个答案:

2.不超越;不能超越。《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介父所作王令誌文,以为杨子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这与魏延之言,多么相似啊?应取何解,不是显而易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20 14: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连副词跟词组都分不清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不是不想理, 是不敢理, 你自己提的问题都面对不了, 有什么好理的. 阁下纠缠一个平川大道时, 精力倒是无限期. 当到了自己漏下了句"平川大道", 抽了句"天宝中, 子午谷云云", 又来了把"张合2日回京领兵都算多了"之后, 突然没精力了吧? 哈哈哈~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
这是描述已发生的事实, 不过是词组.


魏延在描述他的计划, 不过在这句话里只是个副词. 该怎么解我实在是不用多说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20 14:4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我们算一下时间。

按照《后汉书 郡国志》“长安......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宛...雒阳南七百里”。方城在宛县东约54.5公里,即91汉里,则方城距洛阳约710汉里。

如果按照曹操追刘备的速度,骑兵不吃不睡每日夜走300里,从长安到洛阳需要3.16天。明帝召张郃从方城到洛阳需要4.73天。


那么,张郃什么都不用准备,剩下12天。

再看,步骑混合的部队行军速度

《夏侯渊传》魏书曰: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这样的速度已经是当时惊人的,能出其不意。且带有夸张称赞之意!

《后汉书·虞诩传》: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连续数天的保持这样的速度是绝对达不到的。

关于陆军的行军速度,《汉书 陈汤传》说“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指的是步兵。《武经总要》也说“军行在道”“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快速行军倍道兼程也只有每日60里。

更有《孙子兵法 军争篇》中对高速行军带来的危险说得很清楚:“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所以,在地形较好的前提下,步骑混合的部队连续行军十天左右的最大速度大约是150-170汉里/昼夜,这是个极限了。

你可以算一下时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20 15:1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20: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64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